蒋平
机关有一句俗话:“开大会解决小问题,开小会解决大问题,不开会解决特殊问题。”说的是形式主义:冠冕堂皇的大会,由于人多口杂,什么都想解决,结果什么也解决不了;几位领导集中的小会,决定一个人的去留,决定一件事的处理,三言两语即可;主要领导一张字条,一个电话,不用开会,事情也能一锤定音。
虽然“不开会”也能解决问题,但在当今许多机关,会不是万能的,没有会却是万万不能的。据有心人统计,每个基层单位的一把手,一年应付各类会议的时间占到了工作时间的百分之七十;即使是中层干部,也耗费时间过半,其中有不少还是代会的;至于普通工作人员,被动开会和代会的比例,更是不在少数。
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电视电话会议、网络会议,甚至QQ会议,都可以解决问题。这类会议,不仅节约大量时间,还能节约大量能源和经费,名副其实的低碳环保。但就这样一个看起来有百利无一弊的事物,推广起来却极其艰难,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私心、虚荣心在作怪。一来领导的形象和优越感,只有在主持台上、在麦克风中才能得以充分展现,一下换成网络,就好像一个人面对麦克风表演,谁受得了?二来好不容易找理由配备高档小车等赴会工具,如果一下子足不出户就解决了会海问题,万一上级一纸文件,取消公车,岂不可惜?!
会议吸引领导的更深层次原因,是会场上的论资排座。谁坐中央,谁坐两旁,谁坐前三排,都是有讲究的。不过,随着“腐败分子前三排,后排全坐主席台”的批评出现,圆桌会议开始流行。但不管是哪类会议,领导们最看不惯的仍是开会迟到、先坐后排、会场讲话、打呼噜、接手机、早退等不良会风,有的还将其归咎于机关作风,写入绩效考核的检查评比条款。
机关人厌会,更多是厌在领导的发言,尤其是没多少水准和技术含量的讲话。然而领导从不在意这些,会议材料弄得像王妈妈的裹脚布,“材料不够念报纸,气氛不够拍桌子,时间不够兜圈子”。不过,笔者亲见,一位领导在洋洋洒洒的讲话超过吃饭时间后,忽然峰回路转:“时间已经超过,再讲不得人心,散会!”顿时,台下掌声如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