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的《鹤鸣》诗中有一句“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喻义是借助别人的长处来补救自己的弱点。武侠小说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小说,要想保持稳定且良性的发展,也必须努力学习和借鉴其他文学的长处。除了汲取本民族古往今来优秀文学的营养,还要放眼光向外看。那武侠小说的“它山之石”又在哪里呢?
外国文学中虽然没有“武侠”这样具有浓厚中国文化内涵的小说,但与之相似的小说类型还是有的,最典型的就是欧洲骑士文学与日本武士文学。
骑士文学盛行于中世纪的西欧,反映了替封建领主征战的骑士阶层的生活理想。由于十字军东征,骑士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也逐渐形成了所谓的骑士精神,如注重荣誉、讲究礼仪、崇尚理想、敢于冒险、锄强扶弱等,这与中国的侠义颇有几分类似。但骑士的出身是中小地主和富农,有贵族式的优越感,不像武侠多源于草根;他们不反对君主和教会,甚至愿为之献身,而武侠多是统治阶层的叛逆者;他们尊重妇女,狂热追求爱情,而武侠(尤其是传统侠客)多是重义轻色的。这类文学发展到后来变成了脱离实际、充满主观妄想的游侠骑士小说,并逐渐没落乃至消亡。
提起武士文学,就要谈谈日本武士的兴起。武士产生于日本封建社会开始占据优势的幕府时代,作为新兴地主的武士在与传统贵族争权夺利的过程中,通过暴力杀戮,地位渐次上升,并最终超越贵族,成为了日本的文化主流和权力阶层。而武士中的最高统治者们怕继续发生犯上作乱的事,便定出许多规范、限制武士的行为准则,即武士道。武士道的三个支柱就是“智、忍、勇”,也就是智慧、残忍和勇气。武士在忠于主上的前提下,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惜一切代价,而一旦得手就把敌人杀得鸡犬不留。日本人迷恋樱花,赞叹它美丽与短暂的生命,这更增强了武士的牺牲精神。武士文学中最常见的便是生死对决。
作为描写武士英雄传奇的武士文学,不像武侠小说被文学界称之为“成人童话”,就是因为在日本历史上确有过那样一个惨烈残酷的武士时代,它没有中国武侠的浪漫神奇,而有着一股真实血腥的震撼力。武士小说这种强烈的现实性,使我们可以透过它清晰地窥视到大和民族的道德观、人生观以及处世哲学等。相比而言,我们多数的武侠作品消遣娱乐意味过重,表现民族精神的力度上还有待提高。
武士小说与武侠一样都大量描写技击,但它轻招式而重效果。武士小说虽也讲轻生死、重然诺等侠义精神,但更强调对武学精神的追求,注重超越体能和心智极限,以达到无我或忘我的至高境界。吉川英治的经典之作《宫本武藏》,主人公那一刀决胜负的实用主义武技,那剑禅如一、至真至性的精神世界,那以剑道参悟人生真谛的武学理念,都曾给古龙等新派武侠作家以巨大启迪。
除骑士与武士文学外,法国的通俗文学巨匠大仲马的历史传奇小说,英国的柯南道尔和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推理小说,美国的钱德勒·雷蒙德的硬汉派侦探小说,以及西方现代的间谍小说、悬疑小说、黑帮小说、惊悚小说等,对武侠小说创作都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
其实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的各类文学就开始积极地向西方(包括日本)学习。在这方面,从思想意识到表现内容都比较传统的武侠小说步伐稍显迟缓。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还珠楼主运用的还是半文半白的语言。只有白羽、王度庐等少数几个接受新文化的武侠作家,借鉴了西方人文主义的创作理念,使武侠神话中的那些超人、圣人还原到现实中来,让他们也具有凡人的喜怒哀乐,也具有这样那样的缺点错误,由此使武侠也具备了反映社会问题、刻画众生百态、揭示人性内涵的效能,从而提升了武侠的思想层次与艺术价值。
其后的新派武侠小说中,借鉴西方文学才成为了一种自觉。梁羽生取材爱尔兰作家伏尼契《牛虻》的部分情节创作了《七剑下天山》。卧龙生在阅读了《金银岛》、《基度山恩仇记》、《侠隐记》(即《三剑客》)等大量以情节曲折离奇取胜的西方传奇名著后才开始写武侠。他和台湾不少武侠作家的一些惯用路数就是套用西方传奇和侦探小说。比如主人公的全家遭难,但凶手不明,主人公侥幸逃脱后,学成武艺,到处寻访调查,谜团层层揭开,真凶现形,最终正邪决战,主人公获胜,并抱得美人归。
金庸在创作中也吸收了许多西方文学的优长,他尤其推崇大仲马。金庸不止一次说过:“《侠隐记》一书对我一生影响极大,我之写武侠小说,可说是受了此书的启发。”“《三剑客》教了我怎样活用历史故事。”“我写成小说《连城诀》后,忽然惊觉,狄云在狱中得丁典授以《神照经》一事,和《基度山恩仇记》太接近了,不免有抄袭之嫌。”就连金庸收山之作《鹿鼎记》,在主体构思上也参照了大仲马的《夏尔尼伯爵夫人》系列。而这部书中的反武侠思想,还明显受到了塞万提斯反骑士名著《堂吉诃德》的影响。
要说在借鉴外国文学方面最为激进且成绩最为突出的,自然是古龙了。他的武功描写、武学思想大多源于日本武士文学,他的“楚留香”、“陆小凤”系列是在模仿007和福尔摩斯,他的《白玉老虎》极像西方的间谍小说,他的《萧十一郎》、《边城浪子》都有美国西部片的痕迹,他的《流星·蝴蝶·剑》更是马里奥·普佐《教父》的中国翻版。
近年来,随着《魔戒》三部曲和《哈利·波特》系列红遍世界,中国的武侠作家们又开始争相仿效,纷纷玩起了玄幻武侠,武功心法变成了修真魔法,飞檐走壁变成了上天入地。武侠的因素却在这一番西化热潮中被日渐消解了。这里笔者奉劝那些玄幻作家们应牢记古龙的教训。当初古大侠创作上一蹶不振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在西化路上越走越远,丢却了民族文学的特性。
总的来讲,武侠小说在向外国文学借鉴的过程中是有得有失,但这种“拿来主义”的精神还是应当肯定的。因为武侠小说与骑士小说一样,所表现的主人公都已丧失现实存在的合理性,而如今武侠小说也像当年濒于衰败的骑士小说,存在着思想浅薄、内容重复、人物雷同、行文冗长、语言拖沓等弊病,如果不发奋振作,并积极向中外优秀的文学学习,开拓新路,难免会重蹈骑士小说彻底消亡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