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评论家叶洪生在谈及金庸《射雕英雄传》对后世的影响时说:“《射雕》虚构的‘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等奇特人物及提法,悉为台、港武侠作家所宗。”这一评论倒还恰切,但“给武功高手进行排序”并非金庸原创。早在清康熙年间褚人获所著的《隋唐演义》中便有以李元霸为首的“十三条好汉”之说;而使用方位词为侠客们起绰号的手法也由来已久,如清末公案小说《三侠五义》中著名的“南侠展昭”、“北侠欧阳春”等。金庸不过是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又赋予一些新意罢了。
争强好胜是人的一种本性,即使只是作为一场竞技的旁观者也渴望看到参与较量者分出强弱高下。就像能参加奥运会或世锦赛决赛的本都已是顶级的优秀选手了,可观众还非要看他们比出个冠军、亚军、季军才肯罢休。如果取消了奖牌争夺和名次排列,那体育比赛的魅力也就丧失殆尽了。
武侠小说中少不得武林高手间的武技比拼,小说的结局也往往是由比拼的结果决定的,因此侠客武功的高低顺序自然成了读者的一个重要关注点。而武学与文学不同,李白和杜甫谁写的诗更好,极难有个定论,但两位侠客哪个武功更高,出去比试一番便知分晓。正如俗话所讲:“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更何况中国的老百姓受传统等级观念和礼仪规矩的影响,就喜欢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就喜欢将人排出先后次序。施耐庵在《水浒传》中给梁山一百单八将搞的那个英雄排座次,至今仍为广大读者津津乐道;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并没有任何形式的排序,而民间却自发地将三国英雄们按本领高下列为:一吕(布)二赵(云)三典韦,四关(羽)五马(超)六张飞……
可以说“武功排序”首先是读者们的一种阅读渴望,而聪明的武侠作家们捕捉到了读者的这一心理需求,于是将其演化成了一种吸引读者眼球的写作手法。金庸在《射雕》中“东西南北中五大高手说”,便是对排序手法的一次极为成功的运用。
自此以后,港台武侠世界的“以武排名”便蔚然成风。如诸葛青云《夺魂旗》开篇便讲明了江湖中有“乾坤五绝”,即东僧、西道、南笔、北剑、夺魂旗;慕容美《公侯将相录》中依照古代爵位“公侯伯子男”、“将相卿尉”给武林中人排名;卧龙生在《玉钗盟》里则以“一宫二谷三堡”来为名门大派设定序列。而最为脍炙人口的“排序”,是古龙在《多情剑客无情剑》中设置的“百晓生兵器谱”,通过如意棒、龙凤环、小李飞刀、嵩阳铁剑、温侯银戟、神鞭等奇异兵器的排名,生动地表明了天机老人、上官金虹、李寻欢、郭嵩阳、吕凤先、西门柔等江湖顶尖高手们的武功位次。
排序手法的运用,除了可以迎合读者的欣赏心理,还能增加小说的内在张力。因为武侠小说的主人公一般都是年轻人,这样的后起之秀要想在江湖上有所作为,就难免要和武功排位靠前甚至第一的高手不断发生冲突,由此引起的一场场的龙争虎斗便成为推动整部小说情节发展的巨大动力。这些势在必行的生死决战,什么时机爆发、其过程如何、主人公能否取胜等问题,构成了故事的一个个悬念,也会引发读者的强烈期待。
即便主人公已经是武功第一了,也休想太平。古语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天下第一”这个过于敏感的称号,足以招致无尽的麻烦,有嫉贤妒能者的觊觎,有阴险恶毒者的算计,有心怀叵测者的利诱,有不甘居后者的挑战等。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古龙《三少爷的剑》。男主角谢晓峰的种种痛苦磨难,都源于他是江湖公认的“天下第一剑”。而书中的几场关键决斗,也都是为了争夺那个所谓的至高无上的“盛誉”。
武侠小说中许多武林争霸战的出现也常是由于武功排位的存在,一些野心勃勃者(多是些邪派掌门或教主)为夺得“天下第一”或“武林至尊”而不择手段,于是将江湖搅得天翻地覆、血雨腥风,逼迫英雄侠士们为维护武林的和平与公正挺身而出,与之展开殊死搏斗。卧龙生就是将“争霸”与“排名”相结合的重要践行者,他的《玉钗盟》、《飞燕惊龙》、《飞花逐月》等都是典型的武林争霸类作品。慕容美的《风云榜》中又首创了以黑、白、蓝、青、红、紫、黄七色榜的形式来划分、选拔江湖高手,并通过“武林擂台赛”来决定武林盟主的争霸模式。而作为争霸类武侠的极品,金庸的《笑傲江湖》中也运用了“排序”手法。书中明确指出,当时江湖的武功第一是魔教教主东方不败。此外,令狐冲还开玩笑地讲过什么岳不群排名第八、田伯光排名第十四等。
这些或明或暗、或真或假的武功排序,提高了武侠小说的趣味性和可读性,但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因素。最主要的弊端便是,一旦排名明确后,除主角等极个别人物外,其他人的武功高下便被定型了。如果甲比乙厉害,那不管再过多少年,乙毫无疑问地还是打不过甲。至于年轻后生们就更是难以赶超那些前辈了,似乎年纪越大功夫必然越高,师傅永远比弟子强,武艺是一代不如一代,全然忘记了“拳怕少壮”的古训。包括梁羽生、金庸等宗师在内的大多数武侠作家都犯过此类毛病。
金庸笔下的东邪黄药师、南帝一灯和老顽童周伯通,从《射雕英雄传》到《神雕侠侣》,中间度过了三四十年,依旧是中原武林头牌的高手,而他们的徒孙辈中,只有杨过一人脱颖而出,其他青年的本领皆远远不及这几位年迈苍苍的师爷。这明显是违背自然规律的。
这方面还是古龙有着独到的精巧安排,他让“百晓生兵器谱”上的第二名上官金虹打败了第一名天机老人,又让第三名李寻欢战胜了上官金虹。这看似反常的现象却暗含着诸多缘由。首先天机老人的岁数过大,那二人则年纪尚轻,青年的体力、体能、反应和行动速度等自然要强于老者。而上官金虹则是输在没能抓住克敌的良机,被李寻欢抢得了主动。高手决斗时凶险万端,机会总是稍纵即逝,一旦丧失后果肯定不堪设想。再有书中写天机老人达到巅峰后,因无敌而寂寞,又因寂寞而生惧,功夫反有退步,这也是颇有深意的。
古龙的这一设计是既合情理又含哲理,突破了传统排序的窠臼,确是个高明的创意。由此可见,只有勇于探索革新,文学才能永葆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