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至四十年代末是武侠小说创作空前繁盛的黄金时期。说其“空前”,不光是为数众多的名篇佳作异彩纷呈、蔚为大观,更在于首次出现了大批功底深厚、笔力精湛的职业武侠作家,并逐渐取代了民间艺人,占据了武侠创作的主导地位。在此以往,文人学者写武侠不过是闲暇时的消遣,而因为当时社会对武侠小说需求量的剧增,诱使不少文人由业余转为了专职。这既壮大了武侠创作的队伍,更令其发生了质的飞跃。可以说民国时期是各派武侠名家一次难得的风云际会。
在向恺然横空出世之前,林纾、李定夷、赵苕狂、李涵秋等人都在从事武侠创作,并逐步完成了由文言到白话的过渡。不过那时的通俗文坛仍是“鸳鸯蝴蝶派”的天下,武侠只是个插科打诨的配角。而《江湖奇侠传》造成巨大轰动后,武侠小说便异军突起,迅速形成了与言情小说双雄对峙的局面。与向恺然几乎同时出道也备受瞩目的是赵焕亭。
赵焕亭,名绂章,焕亭是他的字,河北玉田人,出身官宦之家,幼年生活优裕,受过良好教育,并随父亲宦游山东、湖南、四川等地,每有所得便随手记录,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1923年他的武侠处女作(也是其代表作)《奇侠精忠传》一经问世便赢得与《江湖奇侠传》同等的赞誉,此后又有《英雄走国记》、《惊人奇侠传》、《双剑奇侠传》、《蓝田女侠》等优良之作,共计十九部。他本人虽不谙武术,但精于观察,连卖艺人的一招一式都十分留意,还常到寺院古迹去实地踏勘,因此写起打斗来甚为逼真。他的创作态度极为认真,作品结构一般都很严密,而且语言生动活泼,善于运用北方的土话,颇有当年文康《儿女英雄传》之风,情趣盎然,引人入胜。另外,他写男女情感也较细致入微。赵大侠为人极厚道,各地报刊向他约稿,即便小型报社,总是有求必应,且绝不潦草敷衍。抗战爆发后,他专事书法,卖字为生,远离了武侠世界。
赵焕亭对后世武侠贡献很多,比如他与向恺然都特别强调习武者的内功修为,并创造了“罡气”一词,引得之后武侠小说尽皆效仿,用什么“玄门罡气”、“先天真气”来表示威力无比的内家神功。他还精细描绘了服食千年灵芝来增强功力的情节,这也成为其后无数武侠作品借鉴的经典桥段。尤其是他提出了“武功”这一概念,以此来代替“武术”、“武技”、“武艺”等词语,作为概括一切拳脚、兵刃、暗器以及轻功、内力的总称。“武功”原本是指帝王军事方面的功绩,在清末刘鹗的《老残游记》中已开始用“武功绝伦”来形容江湖人物本领高强了,但不像赵焕亭这样将其作为一专用名词。“武功”提法被广泛认可后迅速流传于世,渐又衍生出“功夫”一词。
赵焕亭在南派武侠盛行的时候可说是独撑起了北派局势,与向恺然合称为“南向北赵”。而当时能和这两位巨匠并驾齐驱的就要算姚民哀了。此人名为姚朕,字天亶,号民哀,出生于江苏常熟一书香门第,祖籍安徽桐城,本是散文大家姚鼐的后代。其父姚琴生酷爱弹词,常常登台表演。受父亲影响,姚民哀从小也好弹词,加之文辞功底扎实,故能自编自演,后来加入了著名的艺术社团“南社”,并成为其中坚力量。此外他还喜欢广交朋友,常混迹帮会之中,由此对江湖中事了如指掌。
说书演唱之余,姚民哀又开始为报章杂志写杂文评论,后来觉得不过瘾,就动笔撰写起武侠小说来,于是便有了《山东响马传》。故事取材于轰动世界的“民国第一案”——孙美瑶津浦路劫车案。当时列车上有很多外国游客,还尽是富豪名流,其中包括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侄女。北洋政府无奈,只好答应了土匪交钱赎人,并招安了孙美瑶的匪兵,此后设计再将孙暗杀。事件自身便非常曲折精彩,又有姚民哀的生花妙笔,在程小青主编的《侦探世界》上发表后就一炮打响。
姚民哀是个聪明绝顶之人,见势头良好,便倾力投入武侠创作。他极能扬长避短,自己不喜欢神怪和艳情,也并不擅长武术描写,就利用其对帮会熟悉的优势大写帮派故事,以全新的“党会小说”在武侠界别树一帜。所谓“党会小说”,是以革命党及各秘密帮会活动为内容,描写其组织形态、江湖勾当与种种内幕的小说,也称为“帮派小说”。其代表作是1929年写作的《四海群龙传》,此书堪为《蜀山剑侠传》问世前旧派武侠的巅峰,决定了他在武侠文学史上的大师地位。小说中细致地叙述了青帮的历史,还掺入大量香堂细节、江湖黑话、帮规条例等,这方面的内容绝不逊于其后以写“帮会技击”著称的郑证因。在写作手法上他还大胆吸取西方侦探小说的技巧,写成既有连续性又独立成篇的一个个短故事,俗称“连环格”,这不仅使三十年代崛起的“北派五大家”受益匪浅,更给港台新派武侠以极大的启迪,古龙的“楚留香”、“陆小凤”系列,温瑞安的“四大名捕”、“神州奇侠”系列都与之一脉相承。
姚民哀以其卓然成就与“南向北赵”在旧派武侠小说早期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可惜他乃唯利是图的小人,不珍惜名誉,约稿、演出从不间歇,由于过分繁忙,作品便开始粗制滥造。他也是聪明过了头,“八一三事变”之后日军攻陷了常熟,他竟投敌变节,后还做了汪伪政府的秘书,被游击队擒获,当众枪决。才华横溢的一代“大侠”下场竟如此可耻,足见文人修德之必要。
二十年代的武侠名家中还有一位必须说道几句,他就是顾明道。顾明道本名顾景程,江苏苏州人,毕业于教会所办的振声中学,并留校任教,受洗为基督教徒。早年以“正谊斋主”、“虎头书生”、“梅倩女史”等笔名写社会言情小说,是“鸳鸯蝴蝶派”文学团体“星社”的成员,名声不在张恨水、周瘦鹃之下。
在武侠小说兴盛后,他觉得技痒,便参照唐传奇中聂隐娘的故事,描述了一段女侠方玉琴为报父仇,与未婚夫岳剑秋行走江湖的传奇,取名为《荒江女侠》。在《新闻报》的副刊《快活林》上连载,不想大受欢迎,并由友联影业公司拍成十三集电影,其票房火暴不亚于《火烧红莲寺》,从此他便步入了武侠行列。其《海外争霸记》、《海岛鏖兵记》、《秘密王国》等篇,描写国人海外冒险的故事,也颇具特色。
平心而论,顾明道的影响力远不及向、赵、姚三人,包括他的成名作《荒江女侠》在内的十八部武侠小说都有结构松散、文白混杂的弊端,如今看来不能算是成功之作。但恰是那部《荒江女侠》让年仅八岁的查良镛爱上了武侠,从此痴迷其间,不能自拔,最终成长为“武侠泰斗”金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