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性格差异在于气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气质特征,就像树的叶子,没有一片是相同的。
气质并不神秘,就是指一个人的个性特点和风格气度,是个体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一种心理特征。一个人的气质可以从他的思维方式、言谈举止、行为习惯等几个方面表现出来。
气质虽然没有优劣之分,但有高雅与低俗之别。大凡气质高贵的人,或是见识卓尔不群,或是言谈口吐珠玑,或是举止优雅得体,给人一种彬彬有礼、有教养的感觉。而气质低俗的人,即便她有西施的美,或是他有潘安的貌,或是高官、大款,倘若胸无点墨,也会俗不可耐,面目可憎。
那么,气质究竟能不能改变呢?
对于一个人来说,气质虽然相对稳定,但是通过后天的学习是可以改变的。高尔基说,“学问改变气质”,这句话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所谓学问,即泛指知识。气质的形成,与知识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知识塑造性格,知识改变气质。如果把一个人比作自然生长的花木,那么,只有经过知识的修剪才能成为一种有形的景致。
书籍是知识的载体,思想和智慧的宝库。一个人长久地浸淫在优秀健康的书籍里,内心就会变得丰盈,心胸也博大了,视野更加开阔,思想会深刻,智慧随之增长,性情得到陶冶,气质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宛如深谷幽兰,散发馨香。
有这样一个例子:三国时期的吕蒙,本是行伍出身,没有文化,打仗很勇敢,粗俗但机智。有一次,孙权开导他,让他多读书,使自己不断进步。打那以后,吕蒙开始勤奋学习。鲁肃掌管吴军,上任途中路过吕蒙驻地,受到他的款待。但鲁肃还以老眼光看人,觉得他有勇无谋。在酒宴上,俩人纵论天下事,吕蒙的真知灼见,使鲁肃很震惊。于是,才有了“士别三日,刮目相看”这句话。
吕蒙前后气质的变化,说明了知识是变化气质的根本。如果说气质是潜藏内心而又表现于外的一种“相”,那么,“相由心生”。一个人的内心若被知识美化而改变了,他的相也在无形中变化,所呈现出来的气质就会和从前大不一样,或者说,气质变得高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