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般的理财者,他们会怎样规划自己的财富之路呢?也许他们会想到在一家著名的公司里找一个好职位;或者经营一家店铺,并且利润还不错;开一个公司,独立创业,自己当个小老板……但是,我们再看看那些有钱人,他们在干什么呢?他们虽然没有时间自己去经营公司,也没有时间去开小店,而是把眼光放到了投资,在玩一个“钱生钱”的游戏。所以,他们总是能够比别人赚钱多,比一般理财者赚钱容易,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了富人。
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投资家巴菲特就是这样的一位优秀的投资家。2001年《福布斯》杂志有钱人排行榜上,他以三百二十三亿美元的资产位居第二,仅次于比尔·盖茨。我们不妨看看他是如何发家的:
1930年8月13日,巴菲特出生于美国内华达州的奥马哈市。他出生时,正值美国最严重的金融危机爆发,他的父亲在那个时候失业,贫穷的家境使巴菲特从小就立志要改变自己的生活境遇。
五岁时,巴菲特就在自家门前向路人兜售从祖父的杂货店里批发出来的口香糖和柠檬汁。六岁时,在与家人去郊外度假时,他用二十五美分买了六听可乐,然后在湖边以五美分一听的价格卖给游人。九岁时,他就知道通过收集瓶盖来了解哪一种品牌的软饮料生意最红火。稍大后,他带领小伙伴们到球场捡用过的高尔夫球,然后转手倒卖,生意颇为红火。上中学时,除利用课余做报童外,他还与伙伴合伙将弹子球游戏机出租给理发店老板们挣取外快。
1940年,十岁的巴菲特随父亲去了纽约。在这个世界级的金融中心,他被华尔街股票交易所的景象迷住了。一年后,这个少年便第一次做股票投资,他以每股三十八美元的价格买进了一种公用事业股票,不久,这档股票的价格就上升到四十美元,巴菲特将股票抛出。首次投资虽然赚得不多,却给他带来了无比的喜悦。
1947年,巴菲特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攻读财务和商业管理。在没有确定自己的投资体系之前,他和绝大部分投资者一样做技术分析、听内幕消息。但是巴菲特从来就不是个盲从的人,他觉得教授们的空头理论不过瘾,两年后便不辞而别,辗转考入哥伦比亚大学金融系,成了著名投资专家、证券分析学之父本杰明·格雷厄姆的学生。格雷厄姆是个不同寻常的人,他告诉巴菲特,投资者的注意力不要老是放在行情显示屏幕上,而应放到发行股票的公司那里。投资者应该了解的是公司的赢利、资产负债和未来前景,只有这样,才能发现或计算出一档股票的“真正价值”或“内在价值”。他告诫巴菲特对华尔街要当心,不要听信传闻。
1956年,以“A+”成绩毕业的巴菲特找工作时却多次碰壁。心灰意冷的他回到家乡,决心自己一试身手。当时,他身无分文,但是他坚信,老师教的那些原则是他成功的钥匙。在一次聚会上,他宣布自己要在三十岁之前要成为百万有钱人,“如果实现不了这个目标,就从奥马哈最高的建筑物上跳下去。”1956年巴菲特建立了一个合伙公司“巴菲特有限公司”,正式开始了他的职业投资生涯。那时,巴菲特并不跑出去听最新的消息,他只是呆在奥马哈的家中,埋头在资料堆里。他每天只做一项工作,就是寻找低于其内在价值的廉价小股票,然后将其买进,等待价格攀升。用这种方法他很快就得到了丰厚的利润。他的巴菲特公司第一年就集资五十万美元。合作者们分享了3/4的利润,巴菲特自己保留余下的1/4.第二年,巴菲特已经管理着五间小规模的公司,总资产有五十万美元,但投资收益率高达10%。1958年回报率更高达41%,到1959年末,由巴菲特管理的资产已经比原来合伙人的投资翻了一倍。1962年到1966年的五年中,他公司的业绩高出了道·钟斯工业指数二十到四十七个百分点,巴菲特合伙体投资回报较高的消息不胫而走,许多人找上门来,要求巴菲特管理他们的资产投资。到1966年,巴菲特管理的合伙资产已经超过了四千四百万美元。而巴菲特本人也在当年的《奥马哈先驱报》上获得“成功的投资业经营人”的名头。他实现了他的“百万有钱人”的狂言。
当众人都对高科技公司趋之若鹜时,巴菲特仍然坚持其保守的价值观。他说他对两类股票不感兴趣,一类是公用事业股,理由是利润固定的行业从来不在他的投资范围之内。另一类是高科技公司股票,“我自己对这类公司捉摸不透,如果我不懂,我就不投资。”四十多年来,无论经济繁荣与否,巴菲特所持有的股票总体表现是出色的,它的平均收益率达到百分之二十八点六,从未出现过年度亏损。即使是在上个世纪的亚洲金融风暴波及全球时,巴菲特仍然以其稳健的风格,成为全球投资者竞相仿效的楷模。
在巴菲特的理财生涯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总是把目光放在了未来的投资领域上。在他看来,如果要成为有钱人,就一定要有独立而有效的运作方式,把眼光放在最能赚钱的地方,时刻盯住最能赚钱的地方,然后去投资,这样很快就能在短时间内,轻而易举地获取丰厚的回报。
因此,我们应该学习巴菲特,学习有钱人的眼光,运用投资的方式去理财,这样我们很快就能看到前面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