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将上周的弱市归咎于管理层近期不断查处问题公司和中科股价操纵案的开庭审理,认为此举对上市公司打擦边球的心理和庄家炒作行为产生了沉重打击。这样的判断应该是有道理的,但这种做法本身其实也是调整的一部分。2001年的那一轮监管风暴本来就是冲着这些违规行为而来的,旨在重塑投资理念,所以这方面的查处与规范应该还会进行下去,这就使得仍然深套其中的庄家有些着急,会尽可能利用每次政策刺激的时机减仓出局,这也使得曾经有过违规行为的上市公司急着要解除一些资金委托关系、处理一些账务上的漏洞,这还使得准备继续在市场中运作的公司与投资者要重新考虑合适的策略,在没有看准之前暂且观望一段或做一做少量的高抛低吸。显然,在市场的调整中,历史问题的消化是一部分,信心的恢复是一部分,新的投资方式的确立与新的合作契约的建立又是一部分,绝对没有说市场跌得差不多了就马上会起行情的道理。目前距前次下跌的底部仅有4个月的时间间隔,这样短的区间里除了调整是没有别的事情好做的。
还有一点可能会使调整过程拉长的因素是,前次大跌并不是如过去一样简单地进行政策打压,而是贯穿了监管的从严和理念的更新,所以它可能不再是简单地被打到底部、触底反弹那样的对过去的重复,而是涉及到以什么样的理念和方式再起行情的问题,这样的难度就要大得多。偏巧此次所倡导投资理念中的一些局部出现了信心危机,如少数绩优股、高成长股的造假,龙头股、老牌指标股的落马,以及境外中介机构的造假、欺骗等。所以近期的大盘一直如同身陷于泥沼中,既为过去的问题所拖累不得自拔,一时又还不敢随便抓一根稻草就往上爬,因为动得越多越快就陷得越深越急。
有人问新股向二级市场配售为什么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把股市给刺激起来。其实新股配售成为利好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市场本身比较平稳、有上行的要求,这个时候配售可以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助长人气。如果大盘正处于调整中,则顶多能在短期内起到加速调整、延缓下跌的作用,因为谁也不会在市场预期不好的时候为了博中签率很低的新股发行收益而将现金换成股票,买椟还珠的事正常人是不会干的。至于已经套于二级市场中的人,有没有配售对其进一步的投资行为都不应有影响。所以配售政策最大的效果是打破了过去收益被分割垄断的局面,平衡了一二级市场的新股发行收益,不能简单地作为市场利好来用。
2002年5月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突破8万亿元大关,于是又有人开始抱怨,为什么不能把存款分流一部分到股市,那怕是一个零头的注入,大盘马上就可以起来。这样的想法显然还是浮躁的心理在作怪。且不说现在国民经济的运行已经主要由市场机制主导,储蓄-投资的转化是利益主体的自主选择,是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即使能分流一部分资金出来,又凭什么帮你解套而把人家搁里面呢?你的心理来自于你对市场的判断,你既如此,别人当然也不傻。再者,从目前的储蓄存款结构来看,新增存款中定期存款的比重不断提高,2001年全年新增存款中定期存款占到56.1%,比上年末提高29.8个百分点,2002年1~3月新增存款中定期存款比重达到66.3%。这样的结构特征表明,储蓄的目的既不是简单地避险,也不是为了获取连续降息以后的收益,而是出于预防和安全的考虑。2001年第四季度储户问卷调查的结果也表明,储蓄的主要目的在于应付未来教育支出、养老支出和购房装修支出,这些都与近期和未来的住房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直接相关,对未来预期不好是储蓄存款增长的主要原因。想要让这部分资金流到股市上去“博傻”、去筑底,显然是很困难的。
至于以宏观经济运行良好作为抱怨股市不涨的理由,也是没有道理的,证券市场走势与实体经济状况有内在联系,但绝不是完全的一一对应,这种内在联系更多地不是体现在投桃报李,而是虚拟经济偏离实体经济太远时必定会受到矫正、必定会回落上。况且,目前的宏观经济运行还暗藏隐忧,消费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的问题还在加重。一季度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国债投资的尽早投放在拉动,7.6%的增长中投资的贡献率达到51.6%,而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对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率高达80%,这就说明国有投资部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40%以上,显然经济还没有恢复自我调节的功能。
方方面面的情况表明市场还会有一个相当长的调整过程,不是市场没有人情味,而是我们太性急。未来的情况还会有不少反复,大盘也不排除再次探底的可能,我们应该有的心态不是度日如年,而是度年如日,大可不必为每时每刻的涨涨跌跌搞坏了自己的情绪。
(发表于2002年6月17日)
2001年下半年以来,一个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我们,即中国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证券市场,我们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评价目前的证券市场,至今这种困扰已经延续了将近一年。在这期间,有过股市赌场说、呵护婴儿说,也有过股市千点论、推倒重来论。2002年以来这样的争论少了,但困扰却一直存在,并直接影响着市场信心的恢复。其实,问题的核心并不在于指数是高是低、泡沫是大是小,而在于我们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进行判断,在于对市场现存的问题与市场对改革发展的贡献如何进行评价。因为迄今为止我们所有的尝试与政策推进都只是在过程中、动态中,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也不能站在终点来看。整体如此,某一单方面要想十全十美是做不到的,即使做到了,单独看起来是一种成绩,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