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才能进行评价。二是由于本轮反弹中大幅上涨的股票只是少数,中高价股、次新股、绩优股表现较弱,导致股价结构已发生了明显变化,价位趋于收敛,这对于市场而言显然是不合理的,也就是说还存在着投机的空间,因此短期内市场应该仍会保持相对活跃的状态,不同价位的股票、不同板块的股票会出现轮动和重新定位,市场运行中的震荡、反复会比较频繁,机会难以把握,获利空间缩小。
这样看来本轮反弹并没有人们预期中的那样壮观,也还不能说就预示着什么特别的变化,如果一定要给它一个特定的评价,那就主要是一个抵抗和消化前期暴跌后遗症的阶段。这个阶段随着股价总水平的抬升和股价结构的调整正在逐渐完成,随之而展开的是市场方方面面的磨合。这会是一个更为复杂的阶段,既包括前期规范、监管理念的融入,也包括对某些本国情况和暂不合理现象的包容,而最终形成的应该是一个改进后的继续发展的市场,因此这是一个在磨合中重塑市场的过程。
这样的磨合至少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政策与市场之间的磨合。年前监管各方已就监管与市场的关系达成了基本的共识,即市场稳定是做一切事情的前提,接下来将要碰到的问题是,前期困扰市场并可能继续困扰市场的国有股减持还减不减,什么时候减,怎么减,如何达到有利于市场稳定;境外上市企业境内A股上市还推不推,以什么样的方式和规模推。这些方面操作得当就只是一般性的扩容,操作不当则会影响到市场信心。此外还有一个方面的重要工作就是如何处理好今后连续性、日常性监管与市场稳定、发展的关系,如何增强政策对市场影响的预见力等。
二是原有残存观念与新的投资理念的磨合。在经历这次暴跌后遗症冲击的过程中和过程之后,如何使投机炒作之风有所抑制,使更为理性的投资观念得到张扬,体现着这一年多来监管的实效。市场之中“利”始终是人们参与投资的动机,但如何获利是应该有规则的,对于监管者来讲,这意味着管的东西能不能管住,放的东西能不能放活。比如对过度投机的查处与对理性投资的褒扬,对违规资金的查处与对正常渠道的开放。当然这其中还包括对不同类型投资者、不同所有制的参与者如何做到更为公平的对待。
三是投资者预期与投资行为的磨合。经历了2001年以来的集中性监管与规范之后,投资者对未来的预期已带有很强的不确定性,表现为市场操作中的短期行为严重,这对市场的稳定和上市公司的行为都是不利的。目前需要使投资者的预期逐步走向稳定和自信,这既取决于监管层监管政策的透明、连续,监管手段的长期、可预测,也取决于市场的基本走势、板块之间的比价关系、媒体的报道和引导等多方面的因素。投资者的行为随着预期变化而进行调整,但会出现一个相对滞后期,并且不能期望一蹴而就。
在多种因素磨合重塑市场运行规则的过程中,我们能感受到的是指数的涨跌、板块之间的切换与股价变化、政策上一些新的措施的出台、对上市公司基本面认识和评价的变化等等。但是这些方面的关系可能是纷繁和无序的,至少要经历这样一个阶段,因此一方面要给予市场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在无序中实现自我恢复,另一方面监管层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更贴近市场的判断力,不一定再频繁推出一对一的应急解决方案,而是首先让前期已经出台的那么多的措施先落到实处,产生效果,形成联动。有了一个更好的框架后,再行修补就要容易得多。而目前构建框架的关键是各方都要重新找准自己的位置,并适应这种位置的变化与要求。这种位置肯定不是一步到位的,但应该是不断进步的。
从盘面情况看,市场近期的走势已进入横向震荡整理之中,在1600~1700点的空间中重建平台、消化前期获利盘、寻找新热点、等待政策面进一步明朗的可能性较大。比如招商银行可能上市的消息在本周获得进一步证实,不论你习惯性地将它视为利空利好进行判断,还是不带任何政策意图地进行中性看待,眼下都明显地增加了未来预期中的观望情绪。看来各方相互间的行为方式与目标都必然要有一个磨合的过程。
(发表于2002年3月18日)
(发表时标题为《迎接磨合》)
近期股市运行的基本特征是量的繁荣,这种量直观地体现为成交量的较为持续地放大,实质则是政策面从供求两个方面努力推动的结果,体现着较为强烈的政策意图。
中国现阶段的证券市场上,筹资始终是一个主要的功能,也往往成为每一次市场大跌后不得不进行政策启动的无形的手。2001年以来的股市暴跌,投资者信心受到严重打击,市场本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也受到质疑,在这种背景下筹资的功能基本上被搁置,不能得到发挥。这一方面使排队等候的上市公司、相关领域改革所需要的资本市场的支持都因推迟而受到制约,另一方面市场各方也开始了真正的质疑,这种质疑不是中国证券市场十多年存在的价值,而是眼下这样的市场有没有存在的价值。加之整个宏观经济背景的严峻和2002年稳定压倒一切的特殊政治气候,显然证券市场的持续弱势已经成了一道不合时宜的风景,重新活跃股市、恢复筹资功能成为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