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山脉
宜川境内的山脉属横山山脉,自靖边县西分一支,向东南延伸,经延水、洛水之间,由延安入宜川境,叫梁山山脉。在县境蜿蜒崎岖,共分为三干九支。
(一)北干两支
北一支 黄花岭由云岩镇北苏行政村入境,延伸于云岩川及雷多河之间,至阁楼镇衣锦行政村黄河畔止,全长约37公里,平均海拔1071米,最高海拔1050米,平均海拔1015米。
北二支 源于九峪沟南,西至云岩、交里西部边境入境,延伸于云岩川与交里川、县川之间。东至高柏、壶口的黄河畔,此支自西向东延伸,全长约51公里(水平),平均海拔1200米,最高海拔1233米。
(二)西干两支
西一支 西自进士庙梁起,延伸于西川、县川和交里川之间,东迄县川与交里川交汇处,全长43公里(水平),该支包括走马梁、光裸山、虎头山、李子树塬、岭塬、范家圪塔、田塬、槐树塬、定阳塬、降头塬、北斗塬等11个梁塬,平均海拔1209米,该支山峦重叠、沟谷密布、林木丛生。
西二支 西自进士庙梁起,延伸于大南川和小南川之间,东迄七郎山,全长约43公里(水平),平均海拔1255米,包括进士庙梁、松山、莠子梁、黄瓜梁、圪崂塬、七郎山等六个梁塬,山脉纵横起伏,沟谷交错。七郎山位于宜川县城西南隅,海拔981米,山势陡峻、壁立如削、远眺群山、俯视全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为兵家要地。
(三)南干五支
南一支 位于大南川、县川与鹿川之间,西南至大岭(神道岭)向东北延伸,后折向东,迄于鹿川乡之黄河畔,全长约40公里(水平),平均海拔1188米,包括老虎梁、宝塔山、凤翅山、布周寺梁、黑山梁、北庄梁六个山梁,为丘陵山地,沟壑纵横,地势错杂。凤翅山位于县城东南0.7公里处,为城周围群山最高峰,海拔1041米。
南二支 在鹿川与白水之间,西起老虎梁,经蟒头山、石化山,东至黄河畔,全长32公里(水平),平均海拔1338米,其中蟒头山海拔1427.3米。老虎梁位于县城东南11.3公里,海拔1565米。山中有松柏林,相传曾有老虎出入,故名。
南三支 西自盘古山之西,东延于白水川与如意川之间,东至黄河畔,系南四支的一条支脉,全长约15公里(水平),平均海拔1278米,包括寿峰山、罗岭山。以罗岭山为最高峰,海拔1507米,山坡森林覆盖,十分葱郁。
南四支 西起大岭(神道岭),东至黄河畔,延伸于如意川、白水川与猴儿川之间,全长约36公里(水平),包括将军台、武岭山、盘古山、老岭圪塔等山岭,平均海拔1423米。盘古山为最高峰,海拔1619米。
南五支 在猴儿川之南,宜川、韩城县交界处,西南自黄龙、宜川、韩城三县交界的边缘之北,向东北迄于黄河畔,全长约33公里(水平)。包括八郎山、长板坡等。平均海拔1340米。八郎山为最高峰,海拔1618.9米。
二、重要关隘
宜川川塬相间,梁峁重叠,塬大沟深,地形复杂,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一)崾!
宜川境内为塬面沟壑地带,崾"较多,在宜(川)延(安)公路主线上有牛家佃崾"、小仙头崾"和阿石峰崾"。分别在牛家佃、小仙头、阿石峰村附近。崾"皆为黄土填筑,无植被,中间道路狭窄,通道两侧均为深达数十米的冲沟,通道两边多为土崖,若一处断塌毁坏或驻兵把守,宜川至延安北线交通运输将中断。
(二)黄河公路大桥
位于宜川县壶口乡,北通龙王山,南倚圪针滩,与山西省吉县七郎窝相对,全长247.6米,是沟通华北、西北的交通咽喉。隋唐时设鸟人关,为唐关内31关之一。元朝曾架设铁索桥。清同治年间(1862~1874),黄河东岸筑有内地长城。1938年,山西省政府撤至吉县、宜川时,又架设铁索桥沟通秦晋交通。1970年,国家投资修建兰(州)宜(川)国防公路,次年架通黄河公路大桥。
(三)进士庙梁
进士庙梁,在县西54.1公里,兰(州)宜(川)公路主线上,与富县相接处。为黄土质被覆,山梁为灌木丛林覆盖,传为晋文公驻师处而得名。兰宜公路即在川道中铺设,1970年修筑进士庙公路隧道。此处川道狭窄且崎岖,两侧为峁梁,且植被密集,特别是进士庙公路隧道处,川道仅宽18~27米,为通往富县军事要隘。
(四)关津渡口
黄河流经宜川境内166公里,有关津渡口多处,历来是秦晋两省和沟通西北、华北等省的重要关隘。
衣锦渡 位于县城东北60公里阁楼境内黄河西岸,与山西省吉县冯家集渡相对。是西通西安、北达榆林的一条主要津渡,也是秦晋往来古渡之一,冬季结冰坚实,可通车辆行人,有“上桥”之称。
骠骑渡 位于高柏乡,在黄河处为小河口渡,与山西马粪滩渡相对。河西岸在东晋设城,金代建寨,元代驻扎兵营。抗日战争时期,阎锡山的山西省政府曾设于此处。
(五)龙王秥
位于县北55公里黄河壶口乡境内,与山西东龙王秥相对,冬季结冰坚实易渡,有“老桥”“神桥”之称。据载,抗日战争时期,阎锡山为便于山西省政府进退,架设有铁索桥一座,长期驻扎晋军一个团或宪兵一部。
三、军事重镇
(一)宜川县城
宜川城地处黄河中游,黄土高原腹地,历史悠久,是陕北重要军事重镇之一。宜川古为丹州,唐代由丹阳州迁至现址赤石川口,宋代改建县治至今。
县城周围有凤翅山、太和山、虎头山、七郎山,四山环抱,西川河、南川河二水环绕。元朝时参政朱哲修宜川城池,明清时期战乱不断,后经历代多次构筑城垣,形成完整的城防工事,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现宜川县城兰(州)荣(成)公路横贯东西,是连接华北与西北必经之地,渭清公路沟通陕北、关中,是陕北通向关中的咽喉要地,军事地位十分突出。
(二)云岩镇
位于宜川县城以北汾川河中段,距县城45公里,清代西捻军袁大魁曾占据云岩,构筑工事与清军对峙、战斗。民国时期,云岩地处苏区边沿,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多次由云岩入境,对宜川地区的反动军队及民团予以沉重打击。
云岩镇是沟通陕北与关中的交通枢纽,渭清公路穿镇而过,向北可进延安、延长,向东经云(岩)小(河口)公路,过黄河达山西,向南可由宜川、黄龙进入关中,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三)秋林镇
秋林镇位于距县城东约15公里处,据《关中志》载:春秋时,晋文公重耳避难时曾住在秋林。清代为镇压回民起义,清军经过,屡遭破坏。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攻占山西临汾,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部及山西省政府移驻秋林,改秋林为兴集镇,在秋林镇及周围山腰修筑大量的军事设施,并依托黄河天险阻击日军西进,秋林一度成为抗日战争时期政治、军事、文化中心。
兰(州)荣(成)和渭(南)清(涧)公路交会于秋林镇十里坪村,地处东西南北交通大动脉要冲,若占据秋林,可阻断西北通往华北的公路运输,同时也是宜川县以东天然屏障之一,具有重要军事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