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秋林会议
阎锡山为了扫清“前进”(向投降妥协前进)中的阻碍,“统一”(反共)思想,图谋通过非军事手段取缔牺牲同盟救国会(简称牺盟会),夺取新军领导权。经过充分准备后,于1939年3月25~4月22日在宜川秋林镇召开了“军政高级干部会议”,即“秋林会议”。参加会议代表共167人,其中正式代表102人,列席代表65人。有旧军师、旅长以上的各级主要军官,新军中纵队司令和政委、各区的保安司令,以及各行政区专员以上和县长,牺牲救国同盟会中心区以上主要干部。参加会议的牺盟会和新军中的主要负责干部有薄一波、戎子和、牛荫冠、续范亭、雷振民、张文昂等。还有蒋介石的代表贾景德,傅作义的代表陈炳谦。
会上,新、旧军各区保安司令和各委员向会议作了抗战工作汇报,抗战与妥协、团结与分裂和进步与倒退成了新旧两派斗争的焦点。以旧军官王靖国、旧行政人员邱仰浚、薄右丞为代表掀起了反共、反八路军、反牺盟会、反新军的一股妖风。以薄一波为首的新派对顽固派及阎锡山的各种反动言行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彻底地揭露了阎锡山及顽固派破坏国共团结抗日,采取威胁、利诱、收买等手段,妄图取缔抗日牺牲救国同盟会、战地总动员委员会和新军中的政委制,进而达到消灭新军、夺取抗日政权,并摧垮各抗日群众团体的罪恶本质。
会议期间,中共晋西南区党委主要负责人张友清、肖相也到秋林八路军办事处王世英处,了解情况,研究对策,并及时向延安中共中央北方局汇报。
秋林会议的实质是阎锡山由联共抗日转向积极反共的会议,是山西大地主、资产阶级消极抗日,积极反共阴谋的进一步暴露,同时也是阎锡山积极响应和推行蒋介石在国民党五中全会确定的由政治上限共逐步转向制造军事磨擦,制造反共事件。秋林会议以后,阎锡山挑起的“十二月事变”,从政治上和军事上暴露了其反共反人民、亲日妥协的真实面目,中国共产党针锋相对的斗争,使其由联共抗日向积极反共的步伐得到初步遏制,有力地维护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大局。
二、秋林谈判
1939年12月初,阎锡山制造了“晋西事变”(又称十二月事变)。他调动四个军又一个师、一个旅的兵力围攻驻守在晋西南地区的决死队第2纵队和八路军晋西独立支队,破坏永和、石楼、洪同、蒲县等六个县的抗日民主政权和群众组织,杀害中共干部及八路军晋西支队后方医院伤病员数十人。与此同时,阎锡山所属第8集团军孙楚部联合蒋介石嫡系部队,先后对活动在晋东南地区的决死队第1纵队、第3纵队和八路军发动进攻,摧毁沁水、阳城等七个县抗日民主政权,屠杀共产党员和群众500余人,抓捕1000余人,还策动第3纵队内的反动军官胁迫三个团暴动反共。随后,阎锡山又令赵承绶在晋西北向决死第4纵队和暂1师进攻。决死第2纵队和八路军晋西支队对阎军的进犯进行反击后,在八路军120师新358旅的接应下,转移到晋西北根据地。1940年1月,晋西北的八路军新358旅和决死队在临县地区向阎军赵承绶部发起反击,歼灭其一部。2月,贺龙、关向应率120师主力,由冀中返回晋西北,进一步肃清顽固势力,巩固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在晋东南,八路军首先集中力量打击晋军孙楚部,对太行山南部蒋介石嫡系部队采取守势。随后,八路军368旅和总部特务团进入太岳区,第344旅、晋豫边支队、决死第1纵队,给反动军队以沉重打击,巩固了太南、太岳根据地。
对于晋西事变的爆发,中共中央已有预料,确定了以维护山西抗日阵营内部的团结,调解新旧军矛盾为宗旨的方针。为了不使晋西事变的事态扩大,1939年12月6日,中共中央特派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经洛川赴秋林同阎锡山会谈未果。后来,山西的抗日反顽斗争取得决定性胜利。中共中央认为再次提出和平解决事变的时机已经成熟。因此,1940年2月25日,中共中央又派王若飞、肖劲光赴秋林同阎锡山谈判。2月28日,在秋林谈判中,王若飞、肖劲光排除了反动势力、特务的干扰和破坏,递交了毛主席致阎锡山的亲笔信,向参加会谈的第二战区军政要员说明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是坚决维护新旧军团结,拥护阎锡山的抗日主张,赞成八路军仍属晋绥军序列,批驳了一切对共产党、八路军的谣言和污蔑,并提出了和平解决新旧军冲突的六条意见。同时,重申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八路军和抗日军队的自卫原则。经过一天的据理力争和艰苦谈判,加之反动军队的进攻被击溃,双方达成六条协议:即双方停止军事行动;双方停止政治攻击;新军表示拥护阎锡山,不受他方改编;双方互不处罚,互不侵犯;双方今后统一于进步,实行公布的民族革命十大纲领;阎方恢复与新军的电台联络及人员往来。至此,阎锡山反共降日的企图得到扼制,国共合作抗日大局得到维护。
§§第四章 军事工作
军事工作,即与军队或战争有关的工作,是为本民族人民的政治、经济利益服务的。它主要包括军事组织、军政训练、战备和管理教育等方面。军队平时的主要任务就是狠抓教育,严格训练,严格管理。
在新的历史时期,宜川县人民武装部及驻境部队紧紧围绕中央军委新时期国防与军队建设思想,以经常性战备工作为核心,以部队和民兵预备役工作为重点,以军事斗争准备为牵引,不断加强战备教育和行政管理,强化首长机关和分队军事训练,狠抓制度落实,加大战备设施建设力度,使军事工作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