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理位置
宜川县地处延安市东南部,位于东经109°41′36″~110°32′44″,北纬35°42′39″~36°23′39″之间,东西长76.36公里,南北宽75.32公里,总面积2945平方公里,属渭北高原与黄土丘陵沟壑区之间的过渡性区域。县境东以黄河为界与山西省吉县、乡宁县相望,北以雷多河为界与延长县毗邻,西北以善马桥为界与宝塔区相连,西以进士庙梁为界与富县相接,西南以椿树沟为界与黄龙县紧靠,南以八郎山为界与韩城市为邻。县城驻丹州镇。
二、辖区沿革
宜川县名始于北宋,本为义川县,以义川水得名,因避宋太宗赵光义名讳,改为宜川。
本境夏系雍州之地,商属西河国地,春秋时期居住着白翟部族。战国属上郡,为定阳邑。秦惠文王时,魏国被迫献纳给秦国,秦设定阳县。东汉末年,匈奴等族内迁,县废。
前秦永兴二年(358),复设定阳县。北魏太安二年(456),在西北部增设临戎县。太和十八年(494)在东北部增设安平县,在南部设立永宁县。西魏初,撤销临戎县。大统二年(536),增设永平县。大统三年(537),将永平、永安二县分别改名为云岩县和太平县,并在县川河流域增设义川县。大统十八年(552),安平县又改名为汾川县。北周保定四年(564),又把义川县改名为丹阳县。隋开皇元年(581),复名义川县。开皇十八年(598),又把太平县改名咸宁县。大业元年(605),撤销云岩县。唐武德元年(618),恢复县制。
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因避宋太宗赵光义的名讳,将义川县改为宜川县。太平兴国三年(978),把咸宁县撤销并入义川县。熙宁三年(1070),又把汾川县撤销并入。熙宁七年(1074),再把云岩县撤销并入。此后,县制未变。
三、行政区划
清顺治时,宜川共分为三宝、仁义、永和、永宁4乡24里。
1920年,划全县为东、南、西、北、中五区。1929年,增设第6区。
1934年,在区下增设12保,即:固城、西南、永平、康平、怀阳、白水、河清、云岩、汾川、安庆、平安、平宛。1936年,雷多河以北平安、平乐两联保一部为解放区。1938年,将县西南部分地区划归黄龙山垦区管辖。
1939年,并12联保为9联保。即:中山、丹阳、康平、白水、河清、富云、永安、平安、平乐。1940年,将9联保改为7乡,乡下设43保,保下设442甲。
1948年3月,宜川解放,属黄龙分区,全县共设城关、丹阳、富云、永安、康平、白水、河清7区39乡。
1951年,经过更名和调整,到1956年,全县为交里、云岩、良子伸、寿峰、集义5区21个乡(包括直属乡)。
1958年9月,实行“政社合一”,撤销区级建制,全县成立城关、交里、英旺、云岩、殿头、郭下、良子伸、寿峰、鹿川、集义10个公社。
1965年9月,全县公社(镇)合并为城关镇、党湾、英旺、鹿川、高柏、交里、秋林、牛家佃、云岩、新市河、阁楼、壶口、寿峰、集义14个公社。
1982年,全县撤销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恢复了乡级政权机构,全县共辖丹州、云岩、集义3镇和党湾、英旺、鹿川、高柏、交里、秋林、牛家佃、新市河、阁楼、壶口、寿峰11乡。
2001年,鹿川和党湾乡撤销,新增设一个城区街道办。自此宜川县辖丹州、秋林、云岩、阁楼、集义五镇,牛家佃、壶口、高柏、交里、新市河、寿峰、英旺七乡和一个城区街道办。
四、军事地位
宜川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历代战事不断,军事地位十分重要。
宜川东临黄河天险,是拱卫陕西中部及延安地区的东大门,又为关中平原的天然屏障,若宜川有失,则陕西中部及关中地区危急。境内山峦重叠、沟壑纵横、地形复杂、地势险要、攻防有恃、进退有据,是游击战和小集群机动作战和机降作战的理想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