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性的学校教育是获取知识的一种重要来源,但并不是对所有人来说都是如此。作为一个杰出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在学生时代便是一个“海经叛道的怪人”,由此逐渐形成了他一生最鲜明的人格特征——坚不可摧的独立性与叛逆性。他与传统的教育方式格格不人,致使学途荆棘丛生。中学老师对他的评价是:你将一事无成。由于历史、地理和语言等课考分很差,他没有拿到中学毕业文凭。在1895年,他第一次报考苏黎世综合性大学名落孙山。但同时,他完全沉醉于不拘常规的自学书本的乐趣和对宇宙之谜的探索中,浑然不顾分数乃至个人的前途,决不让循规蹈矩、亦步亦趋的传统教育窒息了自己自由的天性。虽然这一时期,他经常受到老师的斥责,但通过博览群书,他当时已经在心中萌发了“追光”和“计算机”这两个导致创立相对论的理想实验。终于在考入苏黎世综合性大学后,他一如既往,继续在书本的天地里自由驰骋。最后,爱因斯坦借助同窗格罗斯出色的课堂笔记才勉强通过考试。与他一起毕业的另外两个同学都留校任教,而等待着这位“不堪造就”的爱因斯坦的严厉的惩罚则是失业。
少年爱因斯坦不仅背叛了根深蒂固的教育传统,还在12岁那年,通过接触科学读物,毅然弃绝了自己的宗教信仰。伴随着对宗教的叛逆,爱因斯坦产生了对任何权威和传统观念的大胆深刻的怀疑与不信任感:“由于读了通俗的科学书籍,我很快就相信,《圣经》里的故事有许多不可能是真实的。其结果就是一种真正狂热的自由思想,并且交织着这样一种印象:国家是故意用谎言来欺骗年青人的;这是一种令人目瞪口呆的印象。这种经验引起我对所有权威的怀疑,对任何社会环境里都会存在的信念完全抱一种怀疑的态度。”这种精神贯串了爱因斯坦的一生。
爱书、读书是所有人获得间接知识的重要途径。任何一种书刊都是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信息都物化在各个不同时代的书刊中,变成书本知识。在书刊中的知识都是死知识,如何把它变为活知识?就是要经过刻苦攻读。攻读的首要任务就是把死知识变为活知识,然后物化在自己的头脑中,变成自己的知识。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一切优秀的人才有的爱书如命;有的爱书胜如爱子;有的爱书胜于金钱和美女。中世纪的阿维森纳为苏丹王治好了病,苏丹王要赏给他黄金和美女,他再三表示不要黄金和美女,只要求能允许他到王宫图书馆里去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