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大学培养了许多与现实生活脱离的空想派知识分子,他们所拥书的仅是一些统计数字和一些被过滤了的资料。
有些知识分子,手上拿着的则是用了二三十年或更久的讲随便进行一番修饰以后,就在新的学期开始派上用场。
由于这些大学的不切实际,所以教授们的地位也日见下降。
例如有一位留学美国的学子,在读了10多年书后,终于获得了一个博士学位,这位学子面对茫茫的前途之时,也惟有硬着头皮出外工作。而出外工作要做什么呢?都已30多岁的人了,除了识字打字以外,竟没有一点专长。
结果,他只找到了一份年气薪1.5万美元左右的工作。其时,一位文员每年的薪水,大概也有1.2万到1.5万元美元,而这位博士又从事的是什么工作呢?
原来,他的母校让他在学校教两个科目,每个科目6000元,由于经费有限,所以学校也不能给他太多的科目,但由于人不敷出。所以他又在另一所大学找了个兼职。
对于那些不赞成学以致用的人来说,确实应该好好地反省一下自己的行为。
中华民族之所以在历史中出现过倒退,由春秋战国时期的灿烂倒退到了秦汉时期的地步,最大的原因就是读书的人太多了,社会中出现了一个病症:“仕途臃肿症”。由于学者不事生产,清谈误国。
中国历代的皇帝都很自私,他们为了巩固政权,打击天下英才,实行迂腐的教育,对于那些有精力、有造反潜能的英才则一网打尽,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人才。后世对于唐太宗的歌颂,也不外是半讽半颂,其中有一句就是:“太宗皇帝真长策,天下英雄尽白头。”
在大学,人们可以将一生之中最富有挑战性、最勇敢的光阴送进图书馆。
一些本来很有前途的年轻人,却在图书馆里死读书,自身的前途被大学所蚀。而有些人则相反,一边读书,一边学以致用,即活读书。
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读书方法,即死读书法与活读书法。
死读书法盲目地对书进行崇拜,认为凡是书上所讲的都是正确的,不看现实与实际脱离,其结果就是把书读死了,成了一个地道的书呆子。
活读书法则立足于现实的基础之上,与实际密切地联系,对书分析批判地读,能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对所读之书有所发现、有所应用。
毫无疑问,前者是错误的读书方法,后者才是正确的读书的方法。
下面以研究式读书法为例来说明。
研究式读书法的特征就是,根据自己的需要确定读书的范围和内容,并围绕等待解决的问题展开研究,将学与用、读与思相结合,让读书的成果在实际的应用中体现出来。研究式的读书法能激发你的学习动机,刺激你的阅读兴趣。但是你在读书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读书要与战略性的专攻目标相结合
读书的目的要明确,读什么样的书,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应当清清楚楚。
如果读书不是为了消耗闲余时间,而是为了给自己的长远目标和奋斗方向提供工具,就应有极强的针对性。
在为研究而读书时,学的东西大都带有强迫性,非读不可。
至于要选什么作为自己的专攻目标,归结为以下“3个符合”:
(1)必须符合国家和当前社会或长远的需要;
(2)必须符合自己的客观实际,扬长避短;
(3)必须符合所学的课程,立足于基础,为将来服务。
目标的选择是相当重要的,著名教童塞苏霍姆林斯基所选定的战略目标,就是人们对于教育领域内普遍关;b的问题,追其来龙去脉,探求其规律。
因此,他的阅读活动,几乎都是围绕这个目标进行的。他从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史以及各科教学专著中摘录、做笔记,然后编辑成40多本不同种类的专题研究笔记,写出了很多有创见的论文,被人们誉为当代“学校的百科全书”。
毛泽东同志在青年时就立志“改造中国与世界”。所以,毛泽东选择了脚踏实地地了解中国的道路,他发现仅读二十四史,不能解决问题,所以,他把科学与历史相结合,对于井田制、均田制、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都一一地进行研究,不受前人的束缚,他在读这些资料时,清算、利用这些资料,他在阅读这些资料时写下了长达几十万字的笔记,恰如其分地评价了中国。
以上的例子,都是选准目标后读书的实例记载,我们应进行效仿。
2.坚持读书、研究和解决学习的难题相结合
这种方法也是攀登治学高峰的一条“捷径”。你在学习中需要解决的难题,亟待处置的问题,都应成为你读书研究的突破口。
如果你不善于抓住实际的课题,就等于你失去了很多较容易作出开创性成绩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