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语言文字研究历史悠久,成就卓著,富有民族特色,素为国际和国内学术界所瞩目。这部分的书籍,大都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如何读这类书呢?
首先应当读书的序例,即序文和凡例。序常常讲到写书的纲领、目的;凡例是作者认为应该注意的地方。
其次,要摘要作笔记。重要的地方抄下来。原则如张之洞在《书目答问》中所说:“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
第三,应当考虑试作眉批,在书眉上加自己的评论,会有助于将书的内容吸收进去。但要批人家,自己就得用一番心思,如此一来,对书的印象才会特别深刻。
作者:纪昀
成书时间:公元一七八一年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一语中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创古代目录学典范。
书海溯源
纪昀(公元一七二四年~一八○五年)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直隶献县(今河北)人。清代著名学者、文学家。
干隆十九年(公元一七五四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四库全书馆总裁、侍读学士、兵部侍郎、礼部侍郎、左都御史、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博辨宏通,任四库全书馆总纂官,负责编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倾心于此,卓有成就。纂修官之中,有著名学者戴震、邵晋涵、周永年、翁方纲、朱筠、姚鼐等。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纂修《四库全书》过程中所撰成的提要汇编。《四库全书》的纂修,始于清干隆三十七年(公元一七七二年)朱筠奏请校阅《永乐大典》,从干隆三十八年(公元一七七三年)开始,每校完一种书,必做一篇提要,附在书前,供皇帝阅书参考。直到干隆四十六年(公元一七八一年),《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全部完成。
文理梗概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又称《四库全书总目》,简称《四库提要》。共二百卷,着录典籍共一万零七百种,其中编入《四库全书》者三千四百七十二种,“存目”(着录其书,但未编入《四库全书》内)二百二十八种。
《四库提要》二百卷,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每部再复分类目。各类下又细分子目,名之为层,各部分类如下:
经部分十类,四十四卷,包括:易(十卷)、书(四卷)、诗(四卷)、礼(七卷)、春秋(六卷)、孝经(一卷)、五经总义(二卷)、子书(三卷)、乐(二卷)、小学(五卷)。
史部分十五类,四十六卷,包括:正史(二卷)、编年(二卷)、纪事本末(一卷)、别史(一卷)、杂史(四卷)、诏令、奏议(二卷)、传记(八卷)、史钞(一卷)、载记(一卷)、时令(一卷)、地理(十一卷)、职官(二卷)、政书(四卷)、目录(三卷)、史评(三卷)。
子部分十四类,五十七卷,包括:儒家(八卷)、兵家(二卷)、法家(一卷)、农家(一卷)、医家(三卷)、天文算法(二卷)、术数(四卷)、艺术(三卷)、谱录(二卷)、杂家(十八卷)、类书(五卷)、小说家(五卷)、释家(一卷)、道家(二卷)。
集部分五类,五十三卷,包括:楚辞(一卷)、别集(三十七卷)、总集(九卷)、诗文评(三卷)、词曲(三卷)。
绝章赏析
选录二则提要,以供鉴赏。
《提要、崧庵集》卷一五七云:宋李处权撰,处权《宋史》无传……惟方回《瀛奎律髓》中录所作《送二十兄还镇江》诗一首,而注其后云:处权,字巽伯,洛阳人,邯郸公淑之后,有《崧庵集》。宣和间与陈叔易、朱希真以诗名,南渡后尝领三衢云之。其履贯略可考证,而不言其距李淑为世。……案《建康志》有李处全小传,称处全,淑之曾孙,本丰县人,后迁溧阳,官至朝请大夫。而王明清《挥尘余话》亦称大理少卿李传正为淑之孙,即处全之父。据此,则处权实淑曾孙,而家于溧阳,《瀛奎髓》所称洛阳,当有刻本传?(绢:组字→左言右为),以溧为洛耳。
《提要、类篇》卷四一云:旧本题目马光撰。景宝癸亥,董南一作光《切韵指掌图序》,亦称光尝被命修纂《类篇》,古文奇字,搜猎殆尽。然书后有附证曰:“宝元二年十一月,翰林院学士丁度等奏:今修《集韵》,添字既多,与顾野王《玉篇》不相参协,欲乞委修韵官,将新韵添入别为类篇,与《集韵》相副施行。时修韵官独有史馆检讨王洙在职,诏洙修纂,久之洙卒。嘉佑二年九月,以翰林学士胡宿代之。三年四月,宿奏乞光禄卿直秘阁掌禹锡、大理寺丞张次立,同加校正。六年九月,宿迁枢密副使,又以翰林学士范镇代之。治平三年二月,范镇出镇陈州,又以龙图阁直学士司马光代之,时已成书,缮写未毕,至四年十二月上之”。然则光于是书,特缮写奏进而已,传为光修,非其实也。
妙言辑录
1.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2.义存褒贬,而考征则往(绢:?)之疏舛。
3.于是薛史遂微,元明以来罕有援引其书者,传本亦渐渐湮没。
4.史之为道撰述欲其简,考征则欲其详。
5.圣人观其始末,得其是非,而后能安以一字之褒贬。
6.苟无事为,号圣人不能作《春然》。
7.苟不知其为,虽圣人读《春秋》不知所以褒贬。
8.自六经以外,立说者皆子书也。
9.集部之目,《楚辞》最古。
10.古人不以文章名,故秦以前书无称。
专家评点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一部享有盛名的著作,它仅用三百多万字的篇幅,就将一万多种古籍的概貌呈献。我们要研究古代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就离不开古籍。而我国的古籍浩如烟海,要想用最短的时间在茫茫的书海中找到我们所需要的资料,就需要像《四库提要》这样的引路者。
作者:张玉书、陈廷敬等
成书时间:公元一七一六年
康熙字典一语中的《康熙字典》是中国字典史上最大一座丰碑。
书海溯源
张玉书(公元一六四二年~一七一一年),字素缘存,号润浦,江苏丹徒(今江苏省丹徒县)人。顺治十八年(公元一六六一年)进士,历任编修、侍讲、内阁学士、刑部、兵部、户部尚书。曾多次视察黄河、运河工程,多所建议。所作古文辞,春容典雅,称一代大手笔。卒赠太子太保,谥文贞。
陈廷敬(公元一六三九年~一七一二年),字子端,号说严,山西泽州(今山西省晋城市)人。顺治十五年(公元一六五八年)进士。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生平好学,与汪琬、王士祯等切磋诗文,皆能得其深处。
汉字字典编纂体例和编纂技术,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经南朝梁顾野王的《玉篇》、金代韩孝彦韩通昭父子的《四声篇海》,到明代梅膺祚的《字汇》,经过各朝各代学者绞尽脑汁,实践创造而日臻完善。为集前人之大成,显大清之隆盛,清圣祖玄烨于康熙四十九年(公元一七一○年),命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在《字汇》的基础上,编纂一部规模空前的大字典。经过六年努力,终于在康熙五十五年(公元一七一六年)完成,皇帝赐名曰:《康熙字典》。
文理梗概
《康熙字典》,十二集四十二卷。
《康熙字典》是楷书字典,共收单字四七○三五个,这个数字远远超过《字汇》(三三一七九字),而比《四声篇海》(五四五九五字)略少。
《康熙字典》排字法是部首笔画法。它承袭《说文解字》偏旁部首法,立二一四个部首。同部首的字(即部属字)按笔画数序排列。二一四部首字也按笔画数序排列。起于一画,终于十七画。每部所收字,也按笔画多少应序排列。
《康熙字典》将二一四部依笔画数序分成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集,每集又分上、中、下三卷。卷首有凡例、等韵、检字等,卷末附补遗和备考。
《康熙字典》的释字体例是先音后义。每个单字下,先列历代主要韵书,如《唐韵》、《广韵》、《集韵》、《洪武正韵》的仅切,然后释义。每条义项下一般都引古书为例。如果被释字多音多义,就逐项解释。
绝章赏析
【原文】
(节选自《康熙字典·序》)
易传曰:“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周官外史掌达书名于四方,保氏养国子教以六书,而考文列于三重。盖以其为,万事百物之统纪,而足以助流政教也。古文篆隶随世递变,至汉许氏始有《说文》,然重义而略于音,故世谓汉儒识文字而不识子母。江左之儒识四声而不识《七音》,《七音》之传肇自西域以三十六字为母,纵为四声,横为七音,而后天下之声总于是焉。尝考管子之书,所载五方之民其声之清浊高下,各象其川原,泉坏浅深广狭而生。故于五音必有所偏,得则能全备七音者鲜矣。此历代相传取音者,所以不能较若画一也。自《说文》以后,字书善者于梁则《玉篇》,于唐则《广韵》,于宋则《集韵》,于金则《五音集韵》,于元则《韵会》,于明则《洪武正韵》,皆流通当世,衣被后学。其传而未甚显者,尚数十百家。当其编辑皆自谓毫发无憾,而后儒推论?(绢:组字→左车右取)多同异,或所收之字繁省失中,或所引之书滥?(绢:组字)无准,或字有数义而不详,或音有数切而不备。鲁无善兼美,具可奉为典常而不易者,朕每念经传至博音义,繁赜据一人之见,守一家之说,未必能会通罔缺也。爰命儒臣悉取旧籍次第排纂切音解义。一本《说文》、《玉篇》,兼用《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其余字书一音一义之可采者。靡有遗逸。
【赏析】
这是康熙大帝给本字典写的序。叙述了编纂此字典的缘由和目的。
妙言辑录
1.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2.耳,主听也。
3.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4.奸,犯,非礼也。
5.追,从也,顺也。
6.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7.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
8.代,古之王者易代改号取法五引日代。
9.兄,长也。
10.凶,忧恐也,从人在凶下。
专家评点
《康熙字典》是我国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工具书,也是集历代字书之大成的古代官修字典。《康熙字典》在汉语辞书史上有其重要地位,它继承《说文解字》以后历代字书之优点,并孕育二十世纪初之现代化汉语语文字典、辞典的诞生。此书问世以来,执汉语字典之牛耳逾二百年。
作者:许慎
成书时间:公元一二一年
说文解字一语中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字典。
书海溯源
许慎,东汉著名的经学家和和语言文字学家。关于其生平事迹,《后汉书?儒林传》有一段简短的记载,现转引如下:
许慎,字叔重,汝南召陵(按今河南郾城)人也,性淳笃。少博学经籍,马融常推敬之,时人为之语曰:“五经无双许叔重”。为郡功曹,举孝廉,再迁,除交长。卒于家。最初由于五经传说臧名不同,为此许慎撰《五经异义》,又作《说文解字》十篇,皆传于世。
这篇传文对许慎的生卒年月、为官的具体时间等都没有说明。清代学者引进多方考证,认为:许慎出生于东汉明帝永平初年(公元五八年以后),卒于桓帝建和年间(公元一四七年~一四九年)。先后任进祭酒、交县长等职。
许慎在任太尉南阁祭洒时,开始从古文经学家贾逵学习古文经,并编纂《说文》,于和帝永元十二(公元一○○年)完成初段。此后又用了二十二年时间,修改补充。安帝建光元年(公元一二一年),许慎在病中,由其子许冲献上这部几十年心血结晶的重要著作。
文理梗概
《说文解字》全书共十五卷,每卷分上下。第一卷至第十四卷为正文。第十五卷上是叙和部首,卷下是后叙。据《后叙》载,全书收篆文字头九千三百五十三字,另收重文(即附在篆文字头下的异体字)一千一百六十三字,说解的字是十三万三千四百四十一字。
《说文解字》所解说的汉字,即这部字典所收的单字,它们的字体不是我们今天通用的楷书,而是小篆。小篆不是汉代通用的字体,汉代通用隶书。在汉字发展史上,从殷商到秦代,是古文字时期,早骨文、金文和篆书都属于“古文字”;从汉代开始到现代,是今文字时期,隶书和楷书属于“今文字”。小篆是古文字的终点,隶书是今文字的开端。许慎为什么收小篆而不收隶书?这和他撰写《说文解字》的目的是一致的。许慎收罗小篆而全面解说,目的就在于提高古文经字的地位,从根本上纠正今文经字家任意解说文字的弊病。
绝章赏析
【原文】
(节选自《说文解字·序》)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人,万品以察,盖取诸夬“扬于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着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日指事。指事者,视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日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日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日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伪,武信是也。五日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日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赏析】
本段写许慎对于文字产生的原因和文字的发展规律的认识,还阐述了文字的创造和发展进程,以及汉字的造字原则和形体结构。
妙言辑录
1.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重后,后人可以识古。
2.百工以人,万品以察。
3.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
4.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
5.会意者,比类会谊,以见指伪。
6.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
7.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8.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
9.男,丈夫也。从田从力。
10.六艺群书之诘,皆训其意,而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虫鱼,杂物奇怪,可制礼仪,世间人事,莫不毕载。
专家评点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文字学著作,也是我国第一部字典。它在我国文字学史上有崇高的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研究先秦的哲学、历史、文学、研究汉语史、研究汉字史、识别研究甲骨文,《说文解字》是不可须臾离开的工具书。
作者:班固
成书时间:公元一一○年前后
汉书·艺文志一语中的《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古典目录要籍。
书海溯源
班固(公元三二年~九二年),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
班固出生于封建官宦家庭,又是儒学世家。他从小聪颖好学,九岁就能写出成篇的漂亮文章,诵诗读赋也琅琅上口。班固二十三岁时,其父病逝。他因父丧回归故里,并着手整理其父的遗作《后传》,后明帝让他继续完成《汉书》的编纂。当时兰台藏书非常丰富,据说光武帝迁都洛阳时,曾用二千余辆车装载经牒秘书。其后,宫廷藏书又大量增加,超过以前的三倍以上。班固身居兰台令史之位,遂有机会接触浩博的史书,可以遍观东汉以前的典籍,从而为撰写《汉书》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这样经过二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到汉章帝建初年,《汉书》才大体写成。
文理梗概
班固《汉书·艺文志》师袭刘歆《七略》,按六略三十八种门类,综录先秦至西汉著述,共收五百九十六家(相当于五百九十六部书),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篇,包括哲学、史学、文学、政治、经济、法律、军事、天文、历法、占卜星相以及医学卫生。每种之后有小序,每略之后有总序,对学术原委、是非得失和类名意义,都作了简要评述。其从纵横两个方面记载了当时文化状况。
绝章赏析
【原文】
(节选自《汉书·艺文志·序》)
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故春秋分为五,诗分为四,易有数家之传。战国纵横,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殽乱。至秦,患之,乃燔灭文章,以愚黔首。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
迄孝武世,书缺简脱,礼坏乐崩,圣上喟然而称曰:朕甚闵焉。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
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