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1年的秋天,匈奴打响了向汉王朝发起进攻的第一枪。
当时匈奴包围了一个叫马邑的地方,而驻守马邑的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人物,在这里需要简单交代一下。
我们都知道大名鼎鼎的淮阴侯韩信,而有一小部分读者可能不知道,刘邦手下一直有一个得力干将和韩信是重名的,也叫韩信。
这个韩信又是谁呢?他是战国时代的韩国国王韩襄王的亲孙子,反秦浪潮起来之后,他慢慢投靠了刘邦,因为他的战功和名气跟我们所熟知的
淮阴侯韩信实在没法比,同时又因为刘邦答应封他为王,所以为了区别他和淮阴侯韩信,通常我们称呼他为“韩王信”。简言之,一提韩信,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汉初三杰之一淮阴侯韩信,一提韩王信那就是原韩国国王的后代,汉朝的另外一个开国将领。
这一次镇守马邑的就是这位韩王信。
大概是因为考虑到马邑距离洛阳实在太远,搬救兵肯定来不及,韩王信决定派出使者到冒顿那里求情,希望通过谈判来获得暂时的和解,利用这个时间抓紧向朝廷请求支援。
在经历了淮阴侯韩信造反和陈豨造反两次重大的政变之后,刘邦开始变得多疑起来,处处小心,大小事情都多问个为什么,所以刘邦收到韩王信请求支援的快报后,并没有于第一时间下令调拨军队予以支援,恰恰相反,他怀疑韩王信频繁私派使者到匈奴那里极有可能就是同匈奴私通,企图勾结匈奴造反。
刘邦为了敲打一下韩王信,不但不派兵支援,反而派了一个人去警告韩王信。这一警告的结果就是,刚刚目睹了淮阴侯韩信和陈豨下场的韩王信害怕被刘邦暗杀,便在这一年的九月真的投降了匈奴。
总之,这是刘邦的一个失误,不管韩王信是不是真的和匈奴有勾结,他的这一做法很失水准,倒逼并加快了韩王信叛变的步伐。于是,匈奴的老大冒顿随即取道韩王信所驻守的马邑乘势领兵向南进攻,一口气打到了现在的山西太原。
此时的刘邦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迫不得已再次御驾亲征领兵攻打韩王信。
邦哥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更是折腾的一生。不过还好,韩王信的能力实在不怎么突出,刘邦很快就大败韩王信的军队并斩杀了他的部将王喜。韩王信侥幸逃脱,这一次他实在没得选了,公然逃往匈奴的大营。
邦哥算是取得了御驾亲征的第一场战争的胜利,然而没等他好好喘口气,韩王信重新召集了他的散兵败卒与匈奴一起组成了联军合力反攻刘邦统帅的汉军。这一次匈奴派左、右两个贤王共统率一万多名骑兵外加韩王信手下的一部分军队在晋阳同汉军进行了第二次激烈交战,而刘邦凭借其
丰富的军事经验再次打败了匈奴的反扑,这一次匈奴兵被打得四散败逃,汉军则乘胜向北追击他们。
因为这时已经是严冬,经常时不时地下起鹅毛大雪,恰恰又是在遥远的北方作战,汉军的部队从来没有在如此严寒的环境下打过仗,士兵们普遍被冻成了重伤,据史料记载,光冻掉手指的人就占了大约十分之二三。
可见,刘邦为抵御匈奴的侵略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经历过这一次战争之后,刘邦和冒顿分别进入了短暂的冷静期,尤其是冒顿,他意识到刘邦果然是个不容小觑的对手,两次进攻都被他挡了回来,而刘邦也意识到,如此强攻还真不是个办法,得想办法智取才行。
说干就干,刘邦分别先后派出了十几批的探子乔装改扮后进入匈奴的领地,以观察匈奴的军情。冒顿也不是吃素的,很快就发现了刘邦派过来的探子,于是他将计就计,把精壮的士兵和肥壮的牛马全都藏了起来,只让探子看到老弱残兵和瘦小的牲畜。刘邦的这十几批探子先后来到匈奴的领地后,所探得的结果都一样,于是就匆匆回去复命了。
面对着这些探子离去的身影,冒顿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微笑。
这些探子回来之后都汇报了在匈奴的所见,并建议完全可以放心大胆地对其进行攻打。
这里有一个细节需要交代一下。刘邦派出去的这十几批探子的最后一位叫刘敬,因为他是最后一批出发的,所以他也肯定是最后一个返回的。
而刘邦面对着前面十几批人陆续回来后完全一样的汇报和建议,自然也就深信不疑,于是在没有等到最后一位探子刘敬回来的时候,便按耐不住求胜的渴望,调动自己麾下的三十二万精兵向北方的匈奴发动了全面攻击。
刘邦的部队刚刚出发不久,刘敬回来了,而刘敬所说的内容却恰恰和前面的十几批人截然相反。
刘敬向刘邦建议道:“禀告陛下,我看到的和前面的十几位同事看到的都不一样,但这正是我的疑点所在。按照常理,两国对战本该炫耀自己的优势,但冒顿现在偏偏只有一些瘦弱的牲畜和老弱残兵,这必定是其故意向我方显示他的虚弱不堪以迷惑我们,他多半会埋伏奇兵引诱我们上钩后再对我们施以残酷的打击。我认为此时此刻绝对不能攻打匈奴。”
让刘敬比较无奈的是,他来的稍微有点晚,这时候三十二万汉军业已全部出动而刘邦偏偏求胜心切,于是刘邦听完刘敬的话后非但不接纳其意见,反而破口大骂:“你这个混蛋,早干嘛去了,现在说这些动摇军心的话还有什么用!”
说完就让人把刘敬抓入大牢囚禁起来。
因为刘邦过于轻敌,只带了少量的人马先于大部队提前到了前线。
就在刘邦刚刚到达一个叫做白登山的地方时,事先埋伏好的冒顿突然带领四十万精锐骑兵,把刘邦团团包围起来,一时间汉军同外界呼应求援的通道全部被封死了。
刘邦原来不止一次被敌人团团包围,但是每次都能够侥幸脱险,有的时候是因为突然刮龙卷风,老天爷救他,有的时候是因为有得力干将出谋划策或挺身而出替他解围,这一次,他能再次得到老天爷的眷顾吗?
不得不说的是,刘邦这一次出征有一件事情做得还是蛮对的,那就是临走的时候带上了陈平。
面对冒顿大军的重重包围,陈平献出一计:派个使者过去,暗中以重金贿赂冒顿的老婆。面对此时的困境,刘邦也只能试一试了。
人在绝望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尝试,往往转机就在这看似不怎么起眼的尝试中诞生——令刘邦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冒顿的老婆竟然很爽快地拿了他的钱并答应为他办事!
冒顿的老婆当晚便对睡在身边的老公说:“亲爱的,最近你和汉朝的皇帝打到什么程度啦?”
冒顿亲了亲老婆的额头,说道:“难得你还挂念着我工作上的事儿。
别提了,这次碰到硬骨头了,不过我现在已经把刘邦包围了,这次他插翅难飞。”
冒顿的老婆说道:“嗯,我倒是有点看法不知道当讲不当讲。”
冒顿说道:“但说无妨。”
冒顿的老婆说道:“你和刘邦都是君主,这都是奉了上天的旨意来统治人间的,你俩既然都是老天爷的儿子就不应该互相伤害对方。假设你真的攻占了汉朝的土地,你也不适合住在那里。咱们匈奴人有匈奴的神灵的保
护,而刘邦也有他们汉朝的神灵的保护。你可得想好了。”
冒顿一听,乐呵呵地说道:“美人儿,没想到你还挺迷信。”
冒顿的老婆突然掉起了眼泪,使劲往冒顿的怀里钻,边钻边撒娇地说道:“人家就是不想看到你受什么伤害嘛!”
冒顿赶紧亲了亲她的额头,说道:“放心吧,我不会有问题的。”
冒顿的老婆又回亲了一下冒顿的脸颊,说道:“其实,除了注意神灵的意志,你还得防着那些投靠你的汉朝将领。毕竟那个韩王信和刘邦是一家人,到了关键时刻他们才不会和你一条心呢!小心刘邦玩高级无间道。”
冒顿点了点头,说道:“有道理。没想到美人儿你是色智双全呀!我今天算是对你的智力领教了,哈哈。”
冒顿的夫人一边抚摸着冒顿坚硬的六块腹肌,一边以娇嗔的语气说道:“那你要不要顺便把我的色再领教一次呢?”
说完,就把窗帘放了下来。因接下来的一个时辰内发生的事情涉及三观问题故略去不表。
话说第二天,冒顿与韩王信的部下约定好在某个时间会师,结果对方的军队因为临时出了点问题却迟迟不来,冒顿突然间想到了昨天晚上被窝里面的对话,顿时生起了疑心。与此同时,天突然下起了大雾,看哪里都是一副阴森的感觉,冒顿又想到昨晚被窝里面老婆讲到的神灵的话题,他突然觉得老婆说的话是对的,好像真的有神灵在保护刘邦。于是,他下令偷偷打开了包围圈的一角,并自言自语道:“如果真有神灵保护你刘邦,那你就会从这个小小的出口逃跑,当大雾散去时,我就要收紧包围圈将你一网打尽!刘邦,你的命运掌握在神灵的手里。”
对于刘邦而言,这场大雾的真正意义与神没有任何关系,而在于他逃跑的时候别人就看不到了!陈平于第一时间观察到了包围圈的变化,马上命令士兵照着包围圈最薄弱的地方疯狂射箭掩护,他则拉着刘邦快速冲出了包围圈。
就在刘邦逃出去不久,前来救援的大队人马也已陆续赶到,于是,刘邦再一次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实现了转危为安。
冒顿见刘邦竟然真的逃出了包围圈,而且远处的大量援军也已经赶到
了前线,便不想再追击刘邦,命令全军撤回大本营。
高帝回到汉军大营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大牢里面的刘敬请了出来,并亲自道歉。刘邦拉着刘敬的手说道:“我当初不听你的意见,结果被困在了白登山,几乎丢掉了性命。我正式向你道歉,先生辛苦了!”
刘敬含着委屈的眼泪说道:“陛下,过去的事儿一页翻过吧!其实我们这几十个做探子的都不容易,都是为您尽忠。”
刘邦道:“你还别说,你要是不提那几十个探子我反倒忘了他们了。”
说完,刘邦便下令把之前去匈奴查看军情的探子全部以欺君之罪就地正法,同时封给刘敬二千民户,并赐爵位为关内侯。
之后刘邦和陈平一起班师回朝。就在回去的路上经过曲逆县,这个县的经济富裕,景色优美,刘邦越看越觉得震撼,忍不住连连赞叹:“好壮观的一个县啊!我刘邦几乎走遍天下,恐怕也只有洛阳能和这里相媲美了。”
这时刘邦回头看了看跟在身后的陈平,问道:“陈平,你觉得如此好的一个县我应该如何享用呢?”
陈平道:“不知道陛下您自己有什么想法没?”
刘邦对着陈平微笑道:“这么好的一个县,我当然想……想送给你!怎么样?”
陈平突然跪下来,推辞道:“不敢!不敢!陛下莫开我的玩笑!”
刘邦道:“这次你不要推辞了。从此,你就改封为曲逆侯吧,你可以享用全县的赋税收入!这一次你必须接受!”
陈平马上磕头跪谢,刘邦则爽朗地大笑起来。
故事讲完了,在这里重点聊聊刘敬。
同样都是派出去的探子,刘敬先被打入大牢而后又放出来加官晋爵,并能够得到皇帝的亲自道歉,这样的人生就像过山车,用现代人的话讲,他“逆袭上位”的有点太快了。
近几年,社会上出现了一个流行词叫“潜规则”,意思是说很多人的成功并不是出自光明正大的努力和竞争,而是靠见不得人的手段来获得成功。笔者和大家一样,坚决反对并痛恨“潜规则”的存在。
而事情就怕矫枉过正,慢慢地大家又陷入了另外一个极端的病态心理,那就是只要有人成功了,只要有人“逆袭上位”了,甭管你知道不知道其中的真实原委,人们都会这么说:“他能成功十有八九是靠的潜规则!”
大家想想,您身边现在持有这种病态心理的人是不是特多?
毫不客气地讲,本来潜规则是我们大家所鄙视和痛恨的一种做法,现在慢慢地演变成了很多人不敢正视别人成功、不敢面对自己能力确实不如别人的一个自欺欺人的借口。
我们以刘敬的故事为例。假设当初刘敬建议完不要攻打匈奴之后,刘邦听了进去并及时叫回了已经出发的军队,进而再批评在刘敬之前归队的探子,大家觉得那些探子会服气吗?
肯定不会!因为他们那么多人先后看到的都是一样的结果,而唯独刘敬自己提出了反面的意见。大家想,如果刘邦出去打匈奴了,到时候匈奴是否故意给刘邦下套肯定会有个最终的结果,这样其余的探子们和刘敬到底谁是正确的也就自然明确了。
如果刘邦当时就采纳了刘敬的建议没有出兵,这也就无法亲自证明到底谁对谁错,而且刘敬占持有观点人头数的劣势,大家会觉得刘敬是个投机主义分子,为了巴结刘邦,昧着良心说话,是个彻彻底底的小人!
比较幸运的是刘邦竟然亲自去验证了,验证的结果是:这一次真理掌握在了少数人的手里。
如果没有经历过这个过程,刘敬说自己的能力要比其余的十几批探子们的能力强,请问谁信?没有一个人信。当以付出血的代价为成本进行验证后,大家才发自内心地接受刘敬能力最强这一事实。
再回想一下我们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是不是有一些比我们成功的人虽然看上去不像多么有能力的人,但人家才是真正的实力派呢?
所以,不要见到一个开宝马的同龄人就认定人家是靠潜规则成功的,不要见到一个成功的老板就认定人家当年是靠打法律擦边球攫取的第一桶金,不要见到一个漂亮年轻的姑娘挎个名牌包就认定人家肯定是个妓女或者小三,不要见到一个顺利进入好单位的年轻人就认定人家肯定是靠走后
门、托关系才得逞的……
其实你可能没有意识到,当你这样说的时候,你的潜意识里面已经承认并表现出了严重的不自信。
承认差距是最终能够弥补差距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