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张良,大文学家苏轼同志专门写了一篇比较有名的议论文以对其进行点评,名叫《留侯论》。在这篇文章中,苏轼从独特的视角对张良给出了属于他自己的解读,现在读来,仍然觉得能够给我们这些职场人士无数启发和干货。
先把文章的第一段摘抄如下: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关于大名鼎鼎的苏轼,本文就不用再做任何的介绍了吧,他对张良有一句非常有名的概括就出自这篇《留侯论》,到现在很多人在互联网上的签名都在用这句话,有的人甚至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这句话就是: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这句话来自《留侯论》的第一段,意思是说,天底下真正有大勇气而不是匹夫之勇的人,面对任何突发事变都不会惊慌失措,无缘无故地受到别人的侮辱时也不会愤怒。
在笔者看来,这句话和“视怒为敌”四个字表达的是一个意思,但是苏轼的描述更加地形象和细致。现实职场中,绝大多数人是不能吃面子上的亏的,只要是有人惹着自己了,觉得不公平或者受侮辱了,就会第一时间爆掉自己的脾气,要么回骂,要么回击以求报复,而做不到“忍”。就像苏轼说的那样,先别说是不是你真的没有任何问题,就算你是被无缘无故地侮辱,也要做到不生气,这才是真正有勇气的人。
换言之,勇猛不是体现在你对别人的猛烈反击上,而是体现在你对自己愤怒的克制和忍耐上,因为在愤怒下的反击谁都能做到,但是随时克制自己愤怒的难度却大得很,后者更考验人的情商。
苏轼在第一段还说了:“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这句话在教育我们,在现实职场中,有勇无谋的蠢蛋如果被侮辱了,当时就会抄家伙上去搏斗,这根本不足以配得上“勇敢”二字。可见,如果在现实职场中动不动就容易生气并且把愤怒挂在脸上表现出来的人,是被苏轼所否定甚至是鄙视的。
读到这里,我们不妨怀着一个谦卑的态度,拿着苏轼的话来比照一下现实生活中的自己,你是那种被侮辱之后会生气的人,还是一个已经做到了“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人呢?
我们继续看文章后面的内容,特摘抄如下: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
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
‘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首先,这一段提到了发生在张良身上的一段故事。话说当年张良刺杀秦始皇失败后,不得不隐姓埋名到了一个叫下邳的地方躲藏起来,以静候风声之变化。
有一天,张良在一个叫圯桥的小桥附近闲逛,碰见一位穿着粗布短袍的老头儿,这个老头儿走到张良身边时,故意把鞋脱落掉到了桥下,然后很傲慢无礼地指着张良吼道:“我说那个臭小子,你给我下去捡鞋!”
张良回过头看了一眼这个老头,然后又原地转了三百六十度,发现周围也没有别的人,于是就半揣测半确认地对老头儿问道:“这位老大爷,您是喊的我吗?”
老头一看张良说话了,继续怒吼道:“我以为你耳朵不好使呢,原来是脑子不好使啊!这里就两个喘气的,我不喊你喊谁啊?我看你年纪轻轻同时也是一表人才,没想到是个脑残啊!一会儿回家买点脑残片吃吧!来,脑残,帮我把鞋子捡回来。”
张良一看,这老头儿是怎么了,我都不认识他,上来就挨了他一通恶毒的谩骂,最后张良咬了咬牙,强忍着内心的怒火,很违心地陪着笑脸替这位老头儿把鞋子取了上来。
正当张良强忍着心中的怒火和刺鼻的鞋臭味把鞋子拿到老头儿面前时,老头儿又开始说话了:“给老子穿上!”
张良一听,气不打一处来,他当时想直接抄起老头的鞋照他脸上狂抽,以最大的力度和最快的速度让对方破相,可经历过家族没落、作为死刑犯被全国通缉等一系列生活的磨难之后,张良的性格已经被生活磨掉了太多的棱角,这一次张良又强忍了下来。
张良继续违心地陪着笑脸,单膝跪在老头儿布满黑泥垢的臭脚丫子前,尽量克制着自己不吐出来,小心翼翼地帮老头儿穿好了鞋。岂料,穿好鞋的老头儿不但不感谢张良,反而仰面大笑而去,只剩下张良独自站在桥头发呆。
就在那老头儿走出去不远后,突然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向后转,又一溜小跑返回了刚才掉鞋的地方,对张良赞叹道:“嗯,不错,孺子可教也!五天以后,我们再来桥头相会,到时候我给你个惊喜!”
张良见这个老头儿一会儿愤怒一会儿高兴,不知道他到底想干什么,当然张良也很想知道他的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于是就很恭敬地跪到地下答应了他。
五天后的鸡鸣时分,张良急匆匆地赶到桥上,谁知道这位老人竟然已经先于张良来到桥上,他见到匆匆赶来的张良后,忿忿地斥责道:“年轻人,与老人有约,你好意思迟到吗?五天后再来吧!”
说完,老头就甩开袖子迈着大步很嘚瑟的走了。
五天后,张良故意提前了很长一段时间就出发了,岂料来到桥头时发现老人又比他先到,结果可想而知,他又被老人给狠狠骂了一通,并再次约定五天后见面。
这一次张良豁出去了,他不到半夜就来到了桥头上,他决定在桥上熬个通宵,就不信还会迟到,结果这一次当然是老人晚于张良而到,张良终于赢了。
张良见老人来了,继续堆出一幅笑嘻嘻的表情并主动迎了上去,拉着老人的手问道:“这位大爷,您说吧,叫晚辈来到底有什么惊喜啊?”
老人微微一笑,从自己的怀中掏出一本书,举在张良的面前,说道:
“小弟,看你骨骼精奇,是万中无一的军事奇才,维护世界和平就靠你了,我这里有本秘笈,我看与你有缘,就十块钱卖给你吧,如果這本书不适合你,我这里还有……”
张良再也忍不住了,直接拿手狠狠推开了老人举着的书,绷着脸说道:“拜托,你欺负我没看过周星驰的《功夫》是吗?我现在是不是还要拿着波板糖,流着脓鼻涕,一脸无辜地看着你呀?”
老人一听,乐了,而后快速收敛了自己的笑意,对张良严肃地说道:
“说正事。我几次约你,当然不是为了耍你,我很负责任地告诉你,熟读此书后你就可以成为王者的军师,十年后必然天下大乱,到时你就可以凭借书中所学立国兴邦!我今天就送给你,我坚信我绝不会看走眼的!哈哈!”
说完老人便扬长而去,只剩下张良激动地拿着书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
据说,张良超一流的才华全部来自于此书,后来人们把这位老人叫做“黄石公”。
读到这里想必读者您肯定对黄石公赠送给张良的这本书很感兴趣吧!
周星驰的电影《功夫》结尾处那个卖“武林秘籍”的人是专门骗小孩儿的,而黄石公送给张良的这本书可是实实在在的真书,那么,这本书到底是什么书呢?
根据笔者阅读过的一些资料来看,共有三个版本的说法。这三个版本分别是:《素书》、《黄石公三略》和《太公兵法》。
值得一提的是,这三本都是真实存在的,而且还都是很富有研究价值的三本书,据主流历史资料考据,这本书可能性最大的就是《素书》。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到图书馆借来阅读一下,客观地讲,里面的干货还是非常多的,甚至有的学者都能找到张良的一些行为和决策对应于书中的哪些条款和语句,可见此书绝非浪得虚名。
以上就是张良遇到黄石公的全过程。关于这件事情,苏轼在前面所引
用过的文章内容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苏轼态度很明确,他认为桥上老人的真正用意并不在于送给张良一本多么了不起的兵书,而在于刻意训练张良的忍耐力。
苏轼认为,当初张良压不住其个人对秦王愤怒的情感,凭借个人蛮力,在一次狙击中追求了一时泄愤的痛快,虽然侥幸逃脱,但这是不理性的做法!张良有超过世上一切人的才华,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样深谋远虑的规划,反而学荆轲去搞行刺这种低档次的做法,这必定是黄石公为他所感到惋惜的地方。所以黄石公故意态度傲慢无理、言语粗俗地羞辱他,他如果能忍受得住,方才可以凭借这点成就大事。考验完毕后,老人才满意地说道:“孺子可教也。”
苏轼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还采用了举例子的论证方法。他讲到,当年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脱去上衣裸露着身体并牵着羊来迎接。楚庄王说:“国君能够对人谦让而放低自己,也就一定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和支持。”于是楚庄王当即放弃对郑国的进攻。苏轼又举了越王勾践的例子。他说,越王勾践在会稽被吴王夫差打败,他不得不到吴国去做一个低贱的奴仆,而且做得很勤奋,接连好几年都不敢懈怠。
然后苏轼点出了一个中心思想,他说:“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告诫我们这些职场人士,一个人动不动就有什么复仇的冲动,却不能让自己强忍着做一个人下之人,这只是普通人的刚强,是成不了大事的!
所以,黄石公极有可能认为年纪轻轻的张良才智有余而度量不足,因此便煞费苦心地狠狠打击一下他作为年轻人的那种锐利的脾气,使他学会忍得住小怨愤,进而才能成就真正伟大的事业。苏轼认为,黄石公和张良并没有什么交情,突然在郊野之间相遇,拿一些低贱的事让张良去做,张良最终很自然地去做了而没有表现出任何的异常,这才是秦始皇和项羽都不能激怒他的根本所在。
在文章的最后,苏轼又就刘邦和项羽之间的互动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
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苏轼的意思是,刘邦之所以能够打败项羽是因为刘邦能忍耐而项羽不能,项羽这个人虽然百战百胜,但是霸气侧漏,刘邦这个人虽然经常打败仗,但是善于忍耐,懂得在暗处积攒自己的实力,而这些则都是由张良教给他的。当初韩信强攻齐国并要自立为王时,刘邦当时就愤怒了,也多亏了张良的提醒才让他忍了下来,可见,刘邦能有后来的成就多亏了张良的辅佐。
最后苏轼引用了一下司马迁对张良的看法,进而提炼出了最重要的核心思想,苏轼说,司马迁一直觉得张良可能是个魁梧高大的大汉,实际上张良却是个长得很像妇人的男子。最后苏轼来了一个大感慨:“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意思是,这才是成就张良的绝妙所在。
这有什么绝妙的?笔者认为苏轼想要借张良的外表来阐述一个做人的道理:内心强大而外表柔弱,才是张良能够成就一番伟大事业的根本。
针对苏轼的《留侯论》,笔者没有特别想要额外讲的,通篇浅显易懂而又干货十足,本篇文章本身就是一篇不错的职场和性格修炼的秘笈,衷心希望各位读者能够提炼出其中的精华部分吸收并消化后,扎扎实实落实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体现在行动上而不仅仅是精神层面的理解和赞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