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95800000025

第25章 刚健有为(4)

孔子在《论语·先进》里说:“过犹不及”,他不赞成或左或右的偏激行为,而是主张中立而不倚,提倡“中道”。什么是“中道”呢?孔子认为,“中道”就是仁义之道。仁义之道乃是儒家的人道主义和社会公正原则。有人把“中庸之道”理解成不讲原则的折衷主义,其实是不对的。不讲原则,四面讨好,自私伪善,孔子称之为“乡原”,《论语·阳货》中说:“乡原,德之贼也。”孔子对之深恶痛绝。

孔子所讲的“过犹不及”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小过”和“小不及”,不离仁义之道的大方向而在性情和行为上小有偏失;另一种是“反中庸”的不仁不义,胡作妄为,这种不遵守社会规则的行为,对社会的危害极大。

第二,稳健行事,执两用中。

《论语》提出“允执其中”、“叩其两端”,《中庸》提出“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这“两端”是指各种不同的意见,特别是正面和反面的意见。执两用中的原则,要求主事者要多听赞成的和批评的意见,然后全面考察,采取比较客观和稳妥的主张加以实行。从思维方法上说,这是考察事物矛盾的两个对立面后加以统一;从认识论上说,这是集思广益后作出科学的判断;从实践行为上说,这是照顾各群体的实际利益后有所妥协,在异中求同,以便达成一致,实现合作。如果说“中庸之道”是一种折衷主义,那也是一种积极论调的折衷主义。是一种求同存异的妥协策略。

第三,符合人道,合情合理。

按宋代理学大师二程的说法,“中庸”即是用中之常道,它的最大特色是人情与道理的协调,符合多数人的健康正常生活需要。孟子说:“仲尼不为己甚者”,所谓“甚”就是不合于情理。人性之中有三大要素:情欲、德性、理智,德性是调节情欲与理智的杠杆。情欲强而理智弱则流于放荡,理智强而情欲弱则失于冷酷。一个健康的人性,如果达到了情与理的平衡,他所做的事情便会合情合理,他的行为就会被多数人所接受。

第四,宽容包纳,和而不同。

“中庸之道”与“和为贵”的思想相结合,便是“中和之道”。《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是从人性论角度讲的。人的本性是淳朴的,并无偏失;而后天的性情则有中节与不中节之分,所谓中节,就是符合社会行为的一般规则,能与社会人群和谐相处。淳朴人性是天下之大本,和谐原则是天下之达道,离开“中和之道”,便会使人性沦丧,天下大乱。实行“中和之道”的关键便是使人的行为符合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到互爱互信,互尊互谅,人得其所,事得其宜,则天下太平。事实上,“和而不同”体现的就是“中和之道”的精神。

3调节人际,彰显智慧

“五达道”、“三达德”和“九经”是《中庸》所表述的调节人际关系、彰显人们内心品质和智慧以及如何治理国家的主要内容。

“五达道”就是天下通行的五种人际关系。这五种基本人际关系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的交往,将君臣关系视为上下关系,这五种人际关系就是天下通行的人际关系。

“五达道”主要就是指运用“中庸之道”来调节这五种人际关系的方法。通过正确处理这五种人际关系,达到太平和合的理想境界。

“三达德”,就是指智、仁、勇这三种人们内心的品德和智慧。智、仁、勇是天下通行的品德,用来调节上下、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关系。那么,智、仁、勇靠什么来培植呢?靠诚实、善良的品德意识来培植加固。

“九经”就是“中庸之道”用来治理天下国家以达到太平和合的九项具体工作:修养自身,尊重贤人,爱护亲族,敬重大臣,体恤众臣,爱护百姓,劝勉各种工匠,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安抚诸侯。

在这里,修养自身,就能够达到美好的人格;尊重他人,就不至于迷惑;爱护亲族,叔伯兄弟之间就不会有怨恨;敬重大臣,治理政事就不至于糊涂;体恤群臣,士就会尽力予以报答;爱护老百姓,老百姓就会受到勉励;劝勉各种工匠,财货就能充足;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四方就会归顺;安抚诸侯,天下就会敬服。要做好这九项工作,就必须用至诚、至仁、至善的爱心去充分体现中庸的美好人格。做好这九项工作,事实上也就处理调节好了九种人际关系。调节这九种人际关系是使国家达到太平和合境界的重要保证。

三、行为方式的实用策略

“中庸”的中,就是本体,就是方法;庸,就是实用,就是实行。“中庸”就是用于中,行于中的大道。《南华经》说:“庸就能用,用就能通,通就能得。”“中庸”是种行为方式,目的是使人达到中道的理想境界。中道产生适当,适当产生合理,一个人的全部道德活动只有无过无不及,才能达到至善;反之,如果一个人“不能全面地看问题,遇事只看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而不顾它可能藏着危险,就有可能走向愿望的反面”。

1性刚行偏,轻重有权

商鞅变法,促成了秦国的强大,但他手段过于残酷,只看到变法带来的好处,看不到其中埋藏的祸患,最终葬送在自己制定的法令之下。

明代中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民族英雄于谦曾写过一篇脍炙人口的诗:“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碎骨粉身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诗篇大义凛然,充满浩然正气。然而这样一个杰出的人物,最后竟然含冤被害而死,令人感慨良深。

土木之变使明英宗沦为瓦刺军队的阶下囚,整座京城危在旦夕,紧急关头,掌管兵部的于谦挺身而出,排除各种干扰,率领各方力量,顽强战斗,击退了入侵的瓦刺军,并同文武大臣一起拥立朱祁钰称帝,重新建立明朝政治核心。本想要挟明朝的瓦刺部族首领见到这种情景,被迫放归英宗。

在打败瓦刺军、拥立朱祁钰称帝上,于谦功不可没,但他在处理与同僚的关系上却显得过分刚直,缺乏圆融,最后导致了同僚的嫉恨。

武将石亨掌管着京师驻军的兵权,一开始虽因与瓦刺军作战遭败而被贬,但不久在于谦的保荐下,又官复原职,并在于谦的领导下,扭转败局,立下大功,被封为侯。如此优厚的封赐使石亨受宠若惊,为了表达对于谦的知遇之恩,他向皇帝请求封赏于谦的儿子于冕。未曾想到的是,于谦在朝廷上义正辞严地拒绝了,还指责他询私。石亨一片好心换来了于谦的责骂,为此二人关系破裂,积怨日深。

由于处理事情过分正直,不给人面子,于谦得罪了本可以不得罪的人。就这样,文臣武将、内宫外廷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倒谦”势力。他们趁景帝病重之际,猝然发动宫廷政变,夺门成功,把老皇帝英宗又送上了皇帝的位子,而于谦则为自己的刚性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天地无极限,世事无穷尽,事无常准,人无定法,只有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方可随物而转,随事而变。若于谦以中庸中和之性行事,多考虑事物背后的潜规则,或许会有另一种人生。

2时中行中,前程坦途

中国著名的清朝大商人胡雪岩便深悟中庸之道,他生前名满天下,广结人缘。他先后通过相助王有龄和左宗棠,逐步扩展了自己的事业,并最终成为名动一时的“红顶商人”。

从表面上看,胡雪岩的暴富与官场的王有龄和左宗棠有直接关系,当然这也不可否认;但实质上,他的暴富却是与他的为人处世之道分不开的,请看下面事例:

胡雪岩在告诉信和钱庄的张老板自己也要开个钱庄时,张老板虽然嘴里答应,但声音中明显带有做作成份。为什么呢?因为在胡雪岩帮王有龄办漕米这件事上,信和钱庄之所以全力垫款帮忙,就是想拉上海运局这个大客户,现在胡雪岩要开钱庄,他自然会担心丢掉海运局的生意。为了消除张老板的疑虑,胡雪岩明确表态,他不会抢海运局的生意,而是另找门路。

既然胡雪岩的钱庄不和自己的信和抢生意,信和钱庄不是多了一个对手,而是多了一个伙伴,张老板自然疑虑顿消,转而真心实意支持阜康钱庄。在胡雪岩以后的经商生涯中,信和钱庄给了他很大的帮助,这都要归功于他当初没有抢了信和生意的那份情谊。

我们从以上事件上,看到了胡雪岩运用“中庸”之道的纯熟技巧。在对待同行上,他奉行的是不走偏锋和“时中”的“中庸”路线,有钱大家赚,不搞垄断,不用极端手段,这样做,他虽然表面上损失了少许利益,却赢得了众人的尊重,也为他日后的经营趟出了一条无碍无阻的前程坦途。

3曲解中庸,误人害事

在社会上,有些人由于对“中庸”的无知,存在着曲解、误解“中庸”的现象。他们认为,“中庸”就是“无原则”、“和稀泥”、“平庸”、“没思想”、“折中主义”之类的意思。甚至有人认为它严重阻碍了我国各行各业拔尖人才的成长,严重影响了我国科学技术和学术思想的创新发展,等等。

其实,孔子“中庸”思想的本意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也就是去除偏激,选择正确的道路。它体现的是端庄沉稳、守善持中的宏大气魄和“一以贯之”的坚定信念,是具有永久的真理性和现实主义的伟大思想。

“中庸”被赋予“不讲原则”的意义是建立在为批孔而曲解其原意基础之上的。现在很多人非常善于以蔑视的口吻批判“孔孟之道”而显示其思想的先进性,然而,他们对“孔孟之道”的认识,又完全依靠道听途说而来,全不去研读孔、孟的著作,这种以偏概全的做法是无数不求甚解者的通病。

不可否认,“中庸”也有其消极的一面,但它是以某些人的认识偏差和性格缺陷决定的。“中庸”的消极影响会使有的人产生做事随大流,遇事不置可否的第三种选择。有人因此而变得骑墙善变、冷漠残酷;有人则不即不离,不冷不热。中国的知识分子多半是以出世的心态干入世的事业,双脚跨在尘世的门槛上,稍有风吹草动马上收回前脚,全身而退;如果仕途通达,则赶紧迈出后腿,作“春风得意马蹄急”状。隐忍和济世同行,像只狐狸心事重重地张望着世界,像只蜗牛心惊胆战地用触角探索着前程。这种心态,也的确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进程。

此外,有些人还在管理上片面运用“中庸之道”。但是,管理上的“中庸之道”,害处颇多。其一,管理上的“中庸”,让严格执行管理制度成了空话,还将会使在管理上存在的漏洞,逐渐演变成“隐患”,危害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甚至毁掉企业的前程。其二,管理上的“中庸”,会让管理先进的单位得不到相应的褒奖,管理落后的单位得不到相应的处罚,从而丧失了管理上倡导的激励竞争机制的作用,渐渐导致企业业绩下滑,终至管理格局崩溃。其三,管理上的“中庸”,会严重削弱基层管理者的激情与改变现状的干劲,使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成为“纸上谈兵”,管理思维陷入举步维艰的不利局面。

总之,片面的理解“中庸”,必将导致人们工作消极怠工、不负责任。为此,正确地理解“中庸”思想,运用“中庸”就势在必行了。

四、现代处世的行动指南

“中庸”之道对现实社会和生活具有很强的指导性,特别是对于思维观念、为人处世、生存发展、经营管理等都有极强的实用性,是成功之道,发展之道。

“中庸”的实用价值,在于它是以保护生存者的共同利益为前提的,急功近利,行动没有尺度,偏激与过激,都会给实施者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更会对整体和大局造成损害。因此,我们有必要用正确的眼光对待“中庸”之道,用正确的方式运用“中庸”之道。

1威而不猛,以德服人

我们用“中庸之道”如何看待现今的国际形势呢?

21世纪的世界纷繁复杂,旧的格局被打破,新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战争的威胁时刻存在,世界和平面临严重挑战。一些霸权主义者和恐怖主义者为了某些集团的狭隘利益,或者为非理性的欲念驱使,不择手段地挑起冲突和战争,伤害平民百姓,破坏世界的安宁,他们犯了荀子所说的“偏伤”之病,“见其可欲也,则不虑其可恶也;见其可利也者,则不顾其可害也者”,他们的行为都是反“中庸”的极端主义的表现,如任其发展下去,可能会触发大的灾难,在这种情况下,除了用正义的力量加以抵制、反对以外,还必须弘扬包括“中庸之道”在内的人文学说和理性精神,来创造和谐的国际环境,创造和平的发展道路。

“中庸之道”包含一个很重要的原理,就是均衡制约原理。为了不使人的行为走偏,必须有两个相对应的力量互相制约,才能使行为主体保持中正状态。如“刚而无虐”、“简而无傲”、“群而不党”、“直而温”、“欲而不贪”等。按照这个原理,世界各种政治力量,其内部要有左中右互相制约,其外部也要有相应的对立力量加以制约,达到一个相对均衡的状态,这样才有利于国内的稳定和国际和平状态的保持。

纵观21世纪的世界,政治多极化的发展导致了一定的均衡,这是人类和平之福;破坏这种均衡的单极化趋势,必然引起动荡和危机,当然均衡不等于停滞,我们赞成和平竞赛,在经济和文化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你追我赶,按照公平的规则不断打破均衡,又不断建立均衡。但反对搞隐藏着战争威胁的军备竞赛,军备竞赛无论是均衡还是不均衡,都会对人类社会造成危害和灾难,“中庸之道”的均衡论是建立在人道主义的基础上的,它杜绝一切残害生灵和破坏地球生态的“伪科学”。

国际纠纷和冲突的解决必须有所调解和达到某种妥协,这样的和解才可能稳定持久,而单边的压制或许会一时平静,但冲突又会再起,因为它是不公平的。要和解就必须妥协,所谓妥协就是双方都要有所让步,单方面的牺牲国家和民族利益,去换取一时的稳定也是不可取的,这种丧权辱国、卑躬屈膝的做法和我们所说的妥协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所说的妥协,主要是利益的调和,在不失尊严和不丧国格的前提下,给人民带来和平和友好。有许多国际间的纠纷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不可能彻底加以清算,只能从现实出发,本着友好和互谅互让的态度,进行和平谈判,加以妥善解决。如果不能“执两用中”,而只是执一用一,则和平永远没有希望。所以,学会妥协,学会调和,是当代人类特别是政治家们必须具备的一种品质和能力,也是人类摆脱战争,走向和平的黄金法则。

2言行中和,至善至美

“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观念,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原则。它追求的是一种内在的、实质性的平衡,是一种真正的勿过勿不及恰到好处的状态。“中”又与“和”有密切关系,东汉郑玄对“中庸”的解释是:“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中和”一词的含义是指按“中”的标准去做就会达到一种“和”(和谐)的状态,和谐状态是一种完美的状态。因此也可以说,“中和”是一种至善至美的理想化状态。“中庸之道”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

第一,“中庸之道”在政治领域的运用。

在政治领域,“中庸之道”表现为宽猛相济、德刑并用的治国方略。但德刑并用不是指德教与刑罚平分秋色,而是指德主刑辅,按儒家的观点看,德主刑辅恰恰是一种实质的“中”,而德刑并重是一种表面上的“中”,表面上的“中”并不合乎真正的“中庸之道”,而实质的“中”才体现了“中庸之道”的真实内涵。

第二,“中庸之道”在法律上的运用。

同类推荐
  • 平常心:简约是福

    平常心:简约是福

    在这本书中,一诚法师以参佛者的淡定、安然,为内心苦闷的人指点迷津,用最温存的文字助人于烦扰纷杂的世间安住一颗平常心,重新获取内心的能量,并告知人们最简单易行的幸福法,让读者在静心阅读中幡然领悟。
  • 世上没有不带伤的人

    世上没有不带伤的人

    这世上没有不带伤的人,只有学会疗伤,我们才能更好地向前走。本书通过一个个故事为你讲述这一人生智慧,这些故事或浓郁,或清淡,或欣喜,或忧伤,可以让你快速调整自己,摆脱负面情绪,不忘初衷,不失方向,直面现实的迷茫与艰难。让所经历的苦痛,变为成长的最好礼物。
  • 读人识人懂人:看透对方的内心世界

    读人识人懂人:看透对方的内心世界

    我们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与人打交道,学会从细微小事中了解他人的个性、心理,是帮助我们打开人际交往之门的一把钥匙。本书就是教你如何练就从他人生活小事中了解人心、知其个性的本领,从面相、衣着、行为习惯、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向您介绍如何去看透人心,并有针对性地从看透同事上司、看透竞争对手、看透朋友、看透男人、看透女人这五个角度出发,教您在不同的环境下如何变换观察的方式与视角。
  • 感悟人生

    感悟人生

    当你以宁静的心灵去细细品味的时候,它也许能震动你的心弦,引起你心中美丽的共鸣,也许还能开启你灵魂深处最关键的东西,那是你曾经为之寻觅了很久很久的……这些看似简单,实则睿智;看似普通,实则友省、让人流泪、让人感动、让人醒悟、让人奋进;看似平凡,实则令人豁然开朗的小故事,定会让你受益终生!
  • 18岁以后懂点说话技巧

    18岁以后懂点说话技巧

    本书向大家介绍一套完整的快速掌握说话技巧的方案,例举了成功说话的实例,内容包括:天天说话不见得会说话、真诚坦率、善于赞美、换位思考等。
热门推荐
  • 催眠王妃,晚安摄政王

    催眠王妃,晚安摄政王

    这年头怪事特别多,公鸡也能当人使。可男人=公鸡?"锦哗!给我滚过来!""王妃,何事?""听说你是公鸡?"某妃媚眼轻挑。萧锦哗的脸绿了,一个猛扑上前,咬牙切齿道:"是人是鸡,试试便知。"某妃拽着他的衣领,翻身坐在身上,邪笑道:"既然是鸡,自当本妃在上,你在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绿林杜缨娘

    绿林杜缨娘

    抗日战争时期,传说鄂西北有一位骑大马,使双枪,善暗器,武功高强,专打日本侵略者的绿林女英雄。根据这个传说,作者吴绍阶虚构了长篇武侠小说《绿林杜缨娘》。《绿林杜缨娘》以主人翁杜缨娘为主线,再现了民间绿林武装在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影响下,身怀绝技,奋勇杀敌的情景;歌颂了中华民族同仇敌忾,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爱国主义精神。
  • 我看见了你的生前

    我看见了你的生前

    据说小孩的眼睛能看见不干净的东西,莉莉5岁时的灵异经历,鬼上身(据真实故事改编)
  • 破碎小屋

    破碎小屋

    没有一种情是完美的,每个人的情,如爱情,亲情,友情。。。。。。会在某个不经意间留下伤痕,就有了碎片。而我们的店铺就是收集那些碎片,不过,如果对方愿意用同价的东西换回,那就,欢迎来到,破碎小屋。我是这里的老板,恨无心。
  • 大魔典

    大魔典

    动荡的年代接近了尾声,天空中还悬挂着厚厚的辐射云,大地上依旧存在无数的变异生物。人类艰难的生存了下来,并掌握了种种不可思议的强大能力,发展出了更加宏伟的文明。格斗域,神秘学,类法术,以及各种辅助能力,都发出无比璀璨的光芒,出现了无数恐怖的存在。少年时代的主角心思并不在能力领域,他几乎把自己所有的专注都投入到了科学的领域和神秘学的世界里,选择了一条普通人完全不会选择的道路,这是一条天才、变态和疯子们扎堆的道路。少年选择的是神秘的灵魂学。据说这是亡灵和黑暗法师专注的世界。进化的道途上,无论是黑铁、青铜、白银、还是黄金,全部囊括其中。这是一本蛊惑众生的恶魔之书。
  • 寻找泓塞客

    寻找泓塞客

    现实与追求的最大阻碍,就是你不知道——这到底有多远。也许就在眼前,也许遥不可及。“泓塞客”,一个神秘的地域,没有人知道它在哪里,存在于泓可心间的,只有模糊的片段而已……而他要做的,就是寻找泓塞客!
  • 青春系列撩撩心动

    青春系列撩撩心动

    谢好好御宅腐女一枚,爱好同人漫画,从未有过恋爱的她,突然被恋爱砸了脑袋。第一次见面,她扑倒在他的身上,随便揩了一把油。再次见面,在某女家,某女心急再次扑倒,惹的某男,全身怒火,起了反应,直捅某女大腿,某女傻乎乎道:“硬硬的,热热的,直捅我好不舒服”,某男损友:“情兽啊,情兽”
  • 生死召唤

    生死召唤

    主人公只是一个16岁的孩子,机缘巧合之下,穿越到另一个世界中,有幸结识了许许多多的朋友,满腔热血的游历大陆,但有一个魔妄图毁灭这一切,于是,战争不可避免的爆发了,最后,他发现,这一切的一切,早已注定…………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A JOURNEY TO THE CENTER OF THE EARTH

    A JOURNEY TO THE CENTER OF THE EARTH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