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95800000013

第13章 内圣外王(1)

“内圣外王”是中国的传统智慧,其主旨指通过人自身的心性修养,最后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内圣外王”主要强调人的道德修养,这在现代有极大的指导意义。现实社会金钱至上,道德沦丧,如何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怎样提升全体民众的思想素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极其重要的课题。

一、超凡入圣的人生之功

儒家把品德高尚,有道德觉悟的人称为“君子”,君子坚持仁道,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胸怀坦荡,谦虚和乐,自强不息。君子仁德人格的最高理想是“圣人”。圣人除了内在心性修养达到高峰之外,还要求外在事功上有相当大的成就,也即内圣与外王的高度统一。圣人的修养并非只有帝王才能达到,“人皆可以为尧舜”,按照“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路径,每个人都能成为圣人。

1改造本性,成圣成贤

“内圣外王”语出《庄子·天下篇》:

“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庄子认为,“内圣外王”本应是修道者追求的修身立世之道,但因百家纷争、道术不行、天下大乱,而使之暗而不明、郁而不发,这是很不幸的事。庄子感叹说,如果百家固执己见,一意孤行,那么,后世的学者就难以看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也就难以完整地流传下去。

相对于庄子感慨“道”的“暗而不明,郁而不发”,难以发扬光大,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对今天的中国社会却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在儒学中,孔子的思想中已包含有“圣王”观念,例如他把尧舜视为“圣王”,认为他们所行的就是“内圣外王之道”。孔子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而孔子的弟子宰我说:“夫子贤于尧舜。”则说孔子比尧舜更好。孟子甚至说,昔者上圣列为天子,今孔子博于诗书,察于礼乐,详于万物,所以说,孔子就是圣王。《荀子·解蔽》中为“圣王”下了一定义:“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为天下极矣,故学者以圣王为师。”

在儒家典籍中,“圣人”是人格品德最高的典范,孔子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孔子尽管说他没有见到圣人,但他却被后人奉为至圣。《论语》中没有“圣王”的观念,但儒家的内圣外王之说,却奠基于孔子。其后孟、荀分别予以了发展。

孟子认为,“仁政”是内圣外王的核心,此种“仁政”的实行,有赖于先王的“不忍人之心”,孟子所说的圣王即是指那些能保持“仁义礼智”的先王。在圣与王的关系上,孟子侧重内圣。他在《孟子·离娄上》说:“规矩,方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由此可见,孟子所说的圣人主要是指在德性上可作万民表率典范的人,只有道德修养达到一定修为的人,才堪称此誉。

荀子在《荀子·儒效》中说:“修百王之法,若辩白黑;有当时之变若数一二;行礼要节而安之,若运四肢;要是立功之巧,若诏四时;平正和民之善,亿万之众而博若一人;如是,则可谓圣人矣。”

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看出,荀子强调的是圣人的“外王”。相对于孟子,荀子更加重视圣人外在事功(王)的一面。其实,荀子也比较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如他讲:“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荀子·君道》甚至认为心性修养比治国还重要。荀子对内圣外王的辩证理解为人们勾画了这样一幅理想人格图:在道德修养上达到了圣人的境界,在外在事功上就达到了王的成就。

儒家的重要著作《大学》也表白了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其主张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为个人内心修养的阶梯,这实际上就是“内圣”之道;而主张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个人内心修养完成后的自然发展,也就是“外王”之道。

宋朝张载追求的是这样一种人生境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一段话后来成为中国传统士人的理想人生境界。它将“内圣外王”的理念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儒家历代学者在“成圣”的信念追求方面是一致的,但在如何成圣的问题上却有着分歧,孟子倡性善,他认为所谓修养就是保存自身已有的“善端”并将其扩充出来,同时,他也注意到,因为追求过多的物质欲望会使人失去善性,因此,他提出了“养心莫善于寡欲”的主张,把“寡欲”作为养心的主要内容,走的是一条内省的路子。荀子倡性恶,认为“善”是人们后天努力改造的结果,因此,他更加注重人们后天的学习,他说“圣可积也”,即是主张通过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积累道德而成为圣人,走的是一条向外学习不断改造本性的路子。这两种不同的修养方法在后世都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儒家倡导的人生最高境界就是成圣,其次是成为君子。君子理想是儒家人生境界的另一重要内容。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里,义指君子应当履行的道德义务,利指个人的私利私欲。孔子以重义还是重利作为区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准,他认为,君子理想人格的本质是重义轻利。这一传统被后世的儒者不断发扬光大。

如何成圣成贤或“超凡入圣”,再把“圣人”造就成“圣王”,而由“圣王”来实现社会政治理想,这就是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

2出世入世,顺物而行

庄子“内圣外王”的思想,到了晋代又有了进一步发展。晋郭象在《庄子注》里说:“夫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世其识之哉?徒见其戴黄屋,佩玉玺,便谓足以缨绂其心矣;见其历山川、同民事,便谓足以憔悴其神矣;岂知至者之不亏哉!”

郭象的“内圣”是指在精神上要能超越现实中的一切,达到逍遥自由的出世目的;“外王”则是一种政治领导艺术,虽然这个人主观上无意于做事,但在客观现实中,他却把一切该做的事都做得井井有条。这就是说,达到“内圣外王”境界的人,能在入世中求出世之乐,在出世中得入世之利。

据《逍遥游》记载:

尧在当天子期间,看到著名隐士许由的道德比自己更高尚,他就主动地提出要把自己的帝位让给许由,而许由认为“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予无所用天下为!”表示自己习惯于闲云野鹤的生活,无意于去当帝王。

庄子的这段记载,称赞了许由的高洁品质。《史记·正义》中引皇甫谧《高士传》中记载的许由的故事,却让人们认识了许由的沽名钓誉。

《高士传》中说,许由听说尧要把天下让给他,他就隐居到颖水之阳,箕山之下。后来,尧又召他做九洲长,许由觉得污了他的耳朵,于是,就在他隐居的颖水滨洗耳朵。当时有一个叫巢父的人牵了一头小牛想在此饮水。见许由洗耳,就问他缘故。许由回答说:“尧想让我做九洲长,我讨厌听到这种消息,所以在此洗耳。”

巢父说:“你要是隐居到高岸深谷,人道不通,谁能看见你呢?你故意做出隐居的样子,实际上是想博得人们的赞誉。你玷污了我牛的口。”说完,把牛牵到上游饮水。

郭象认为许由的思想境界远远比不上尧的高,因为许由偏执于一端,不能做到顺其自然。

郭象这样评价许由:“夫自任者对物,而顺物者与物无对,故尧无对于天下,而许由与稷、契为匹矣。”

郭象所谓的“对物”,是指不能顺应客观环境而同客观环境对立起来。在郭象看来,尧是“内圣外王”的典范,他能够顺物而行,该做天子的时侯就做天子,该禅让的时侯就禅让,没有把自己的意志同社会需要和客观环境对立起来;而许由与稷、契在具体行为上虽然不同,许由力主出世,博取虚名,而稷、契积极入世,求取实名,他们心中同样有私欲存在,而且没能做到顺物而行,因而也就没有达到尧的境界。

二、成功立业的自我修持

“内圣外王”不仅是儒家的修身治国之道,更是普通大众的为人处世指南。它告诫人们,只有个人修养达到了“内圣”的标准,才能够“王天下”。在这个修炼的过程中要像鹰欲扑鸟、虎欲吃人之前一样,内敛不露,才华不逞,最后才能厚积薄发,实现自己的理想。

1修身修德,齐家治国

若想真正理解“内圣外王”的内涵,必须要对我国的儒家经典著作《大学》有一个大概了解。在古代,《大学》的学习对象主要是天子的长子,它是天子治国平天下的必读书目,也是“内圣外王”的动力和根源所在。

《大学》是“四书”中的一种,出自《小戴礼记》,据说是孔子门生曾参所作。宋代朱熹解释说:“大学者,大人之学也”,它是有关政治、哲理的高深广博学问。《大学》的思想一般被概括为“三纲领”、“八条目”,二者是一个有机整体,着重阐述提高个人道德品质修养(内圣)与治国平天下(外王)的辩证关系。

第一,“三纲领”。

所谓“三纲领”是指《大学》开篇即提出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①明明德。意即“使道德显明”。就是彰显人的善德,并使之发扬光大。

道德是立身之本,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潜在力量。那么,道德的力量是如何体现呢?一般说来,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深邃可怖、人人自危,就会出现礼崩乐坏、天下大乱的混乱局面。在封建社会,只有天子能做到让天下一统、让百姓安居乐业。明明德的目标,不仅要让天子自己明白建立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性,而且还要让这种王者之道(德)自上而下地传播开来。

②亲民。亲民有两种理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把“亲”当作“新”来理解,意为使人民经过教化,摆脱旧有的陋习,“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地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最终达到天下太平。另一种理解即为亲近人民,以人民为自己的至亲。根据《大学》的整体内容来看,朱子将亲民解释为“新民”,似乎更符合作品的原意。

“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己及人,使之已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亲民就是要将美好的德性,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散播,并通过除旧布新,达到天下大治的最终效果。天子应该以其为根本任务,时刻用心尽力,人民则应不断反省,力求从道德上完善自己。

③止于至善。“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止于至善”就是达到天下大治的完美境界。

这里的“至善”,和孔子所说的“正名”、“中庸之道”有密切关联。因为“至善”可以理解为遵循不及不过的时中原则,专心做好自己这个角色和地位所赋予的事情,努力达到尽善尽美的极致效果。

第二,“八条目”。

“三纲领”是《大学》给天子及庶民提出的宏观目标,“八条目”则是如何操作的具体措施。

①格物。格物的“格”,是“及”、“穷尽”的意思。这里的格物意思就是“及物穷理”,要求人们在读书中求知,在实践中求知,而后明辨事物,尽事物之理,增长见识。此外,“格”还有“区别”、“抵御”之意。所以“格物”还要求人们不为事物的表面现象或者世俗纷扰所干扰,做到透过表面看本质,不随波逐流,不为物欲所左右。

②致知。就是求得真知。所谓知,指道德意识而言,知能明是非、辨善恶,闻见所及,胸中了然。所有做学问的人都应该在已有认识的前提下破除约束,进一步探索万物的内在道理,达到认识的极点。

③诚意。就是要意念诚实。要做到意诚,必须要做好对待自己和对待别人都能意念真诚。知既尽,则意可得而实,发于心之自然,非有所矫饰,自然能做到不欺人,亦不自欺。“所以,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对自己的真诚,就是不欺骗自己,不放纵自己,对虚伪、欺骗等不良的念头防微杜渐,洁身自好,特别是在独自一人时,更要谨慎,不做对不起良心的事。

④正心。就是心无杂念,不为物欲所蔽,保持心灵的安静。意不自欺,则心之本体,物不能动,而心自正。心得其正,则公正诚明,不涉感情,无所偏倚。所以心诚、至善、摒弃杂念就能达到“正心”的境界。

⑤修身。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修身是“八条目”的中间环节,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功夫的落脚点,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始发点。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

“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知其所贱恶而辟焉,知其所畏敬而辟焉,知其所哀矜而辟焉,知其所敖惰而辟焉。”人往往对其他的人或事物产生这样或者那样的看法或偏见。这就要求君子凡事先从自身做起,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修身得道者,不仅对自己有个客观准确的对待,对别人也能有客观公允的判断。

⑥齐家。就是以正心诚意,至善至德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只有教育好自己的家庭成员,才能教化人民。齐其家才能治其国,“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能将一个家庭管理得井井有条,就能从中推理出治理大国的原则和要求;能在家中遵循伦理道德规范和家庭角色去行事,那么也可以领悟出在国家中应该如何定位自身。反之,如果连家庭关系都不能处理好的人,那就更不用提去治理一个错综复杂的国家了。

⑦治国。就是以德治国,布仁政于国中。君主要以至善之德教化人民,使人民除旧布新,“苟日新,日日新。”君主个人的品行好坏,直接影响家庭和国家的发展和命运。“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君子以身作则,自己拥有了美德,才去引导别人有美德;如果自己还没能拥有美德,就不可能教化别人,更谈不上去治理国家了。

⑧平天下。就是要布仁政于天下,使天下太平。平天下最重要的是要求君主把内圣充分展现、将“外王”发挥到极致,即通过布行仁政,任用贤臣,开源节流,发展生产,藏富于民等措施,最终达到国泰民安的治理效果。

2内圣奠基,外王始成

《大学》第一章《孔经》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前面已经谈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五项是指个人修养的内圣功夫,后三项则是推己及人的外王事业。个人修身与修养在“八条目”中占了比较大的比重,它说明没有良好的个人品德作为人生的基石,一切的内圣与外王都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可望而不可及。

由此可见,内圣与外王的核心就是“修己”。“修己”就是自我修养,自我修持,就是修养个人身心受用的学问。孔子讲“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意思是说,“修己”既是为自己,也是为他人,没有完善的自我修持,不仅个体的成仁成圣将变为子虚乌有,而且对整个天下的责任也只不过是一句空话。一个人的自我完善都谈不上,还谈什么对整个世界的责任与义务。

古人说:“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它攫鸟噬人的法术。故君子要内挺内坚,才华不逞,才有任重道远的力量。”这句话把“内圣”的涵义和作用阐释得异常形象。

同类推荐
  • 决定一生的8种理念

    决定一生的8种理念

    本书将梦想与目标、勇敢与意志、知识与进取、规则与竞争等内容总结为八大理念,从一些侧面分析揭示这些理念的力量与意义。
  • 笑傲职场

    笑傲职场

    本书在探讨人性的同时,也提出了对残酷生活的质疑。不仅提供了为人处世所需要的基本技巧,也介绍了达到成功的目的所采取的必要手段。希望这些江湖经验希望能给读者带来一些启示。
  • 学好关系学,事半功倍效

    学好关系学,事半功倍效

    众所周知,要想取得事业的成功,必须处理好各种各样的关系,对于想要成功的人来说,关系是一门艰深的学问。本书讲到了社会各方各面的关系,如处理朋友之间的关系、与客户的关系,如何借贵人之力,拉近与陌生人的关系,维护人际关系等等。本书每一个章节都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分析,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抓住核心内容,快速学好关系学。
  • 感动青少年的100个感恩父爱故事

    感动青少年的100个感恩父爱故事

    这套感恩书系正是我们需要的心灵“慧眼”,它像一架显微镜,于平凡的生活小故事中让我们发现爱的真谛;它是一块点金石,让我们在普通生活的点滴中发现爱的璀璨光芒;它是一台心灵的热感仪,无论多么细微或深沉的爱和善良,它都可以敏锐地帮助我们感触到。阅读了它,我们就可以从批评中品享到关切;阅读了它,我们就可以从轻轻的埋怨中体味到温暖和幸福;阅读了它,我们就可以在霜雪中眺望到春天的阳光;阅读了它,我们就可以在风雨中意想到彩虹的华美。
  • 做最好的自己:认识你的性格

    做最好的自己:认识你的性格

    性格决定命运在很多人看来似乎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古老话题。性格是命运好歹的先决条件,命运是性格导演的人生结果。相对而言,人们似乎更在意自己的命运,而非自己的性格。只有在晓得二者存在着如此密切而且非常内在的关系时,才开始对自己的性格格外关注和重视起来,这可能也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势力心理使然。
热门推荐
  • 高成长零售企业经营手法及操作要点分析

    高成长零售企业经营手法及操作要点分析

    本书以案例的形式集中呈现了34家零售市场上高速成长的成功企业,对企业家创业历程、企业高速成长的轨迹和经营特色、各个“赢家”迥异的“赢法”进行了介绍和深入浅出的讲解。
  • 深渊纪元

    深渊纪元

    万年之前,天降神石,落于深渊,人族和神族的战争由此开启万年之后,从死灵之地走出的少年,开始书写他的传奇
  • 炎阳神尊

    炎阳神尊

    一颗子被人摆布,那便是棋子!一个人逆破苍天,那便是神!贫乏之地,总有平凡之人。历经坎坷,却被苍天无情抛弃。且看一个平凡少年,如何背对这片天地,一步步踏上那万古不灭之路……
  • 重生空间:狂傲神女

    重生空间:狂傲神女

    看着自己深爱的男友和自己的闺蜜一起杀害了自己,莫予希含恨而亡。强势重生,随身空间,踏上修仙之路。赌石,捡漏,学医,制毒,开公司顺道处理下极品亲戚,前世今生,我又是谁?闯神州,收集十大神器,收复萌宠,坐拥江山,美男我有。【第一次写,可能不好,请见谅(??ω?)?嘿】
  • 李世民(名人传记丛书)

    李世民(名人传记丛书)

    本书写了李世民如何从从战功赫赫的少年英雄成长为励精图治的伟大帝王的人生历程。他少年时驰骋于战场,所向披靡;成为帝王后,广纳贤才、收服四夷,开创了流传千古的“贞观之治”,终成为文武兼治的一代圣帝仁君。
  • 判仙

    判仙

    苍茫仙域,浩瀚无边。五彩玄龙划过天际,揭开了一段不为人知的序幕。这里有:睁眼为虚,闭眼为真的太古苍冥焚灭虚无,纳罗时空的九翅冥乌更有那可毁灭天地的阿喃龙图象少年从部落走出,踏灭蛮荒,逆阴圣阳劫,入九死之道。何为凡,何为仙,众生皆拜仙神,唯我叛仙!!!
  • 金华赤松山志

    金华赤松山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网游之龙皇霸主

    网游之龙皇霸主

    看主角如何手拿菜刀砍电线,一路火花带闪电
  • 家有良田

    家有良田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身在都市却一直在幻想着心中的那边原野。
  • 改命石

    改命石

    平平常常的一个人,叶秋,无论生活学习还是生活,都显得那么单调,而一次偶然中,命运给了他三次改变命运的机会,这一切究竟会怎样呢,请大家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