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分工职业女性最大的门坎在哪里?2008年年初开始,中国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进行了一场历经一年的中国婚姻质量调查。这项调查对上海、甘肃、广州和哈尔滨4个地方各800对夫妻进行了问卷调查。
其中关于年龄的调查研究成果显示:妻子年龄大于丈夫3岁的占1.8%,大l岁~3岁的占12.2%,夫妻年龄相同或丈夫大于妻子1岁~3岁的最多,达56.8%,丈夫大妻子6岁以上的,也有8.4%。
从以上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女性的结婚年龄要小于男性。可以说,女人通常都早婚,男人一般会晚婚。女人为什么要早婚,男人为什么会晚婚呢?因为男人越大越受欢迎,到了30还会像一朵花一样,而女人越大越不受欢迎,到了30就有些开始衰老了。这是南于男女生理的不同造成的。由于生理的不同.决定了女性一般要比男性早婚,所以就会呈现婚姻关系中男大于女占多数的现象。
我们在前面也一再重申,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的工作越来越需要智慧,一些依靠体力的劳动几乎被机器所代替,在这种情况下,男女的工作能力越来越趋于平衡。现在有些女性在工作中的表现不亚于甚至是强于男性,按说从经济学角度来考虑,女性与男性的地位是平等的,但其实并不尽然。
无论社会如何进步,无论女性的能力如何与男性竞比高,女性还是会处于劣势的。因为历史的原因,现在整个社会还是男权社会,也就是说,男性在社会中所占的主体位置要比女性多。如果把整个社会看做一个企业,那么这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就是男性占社会的主体,女性不到半边天。在这种企业文化之下,虽然女性能够胜任男性的所有职业,但是因为男权社会的原因,对于同等岗位、同等能力的人来说,人们普遍更加认可男性,更加愿意接受男性。从这一方面说,男性要比女性在社会中更加游刃有余,更加有增值的可能。
此外,还有一项使女性在事业发展中遭遇障碍的重要原因:生育。2008年,复旦大学发布了一项《女性大学生求职和职业规划调查》。调查显示:性别歧视已逐渐消失,但是生育成为女性事业发展的一道坎。85%的适婚年龄女性受访者认为,生育是其隐性的职业障碍,而这个问题则是不可避免的。
一位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女生在工作5年后,成为某企业高级管理层的成员之一。某天,她迎来了一个升迁的机会,竞争者还有另外两个男同事。论工作绩效和专业素养,她明显胜出一筹。可最后她非但没有晋升,还被调到了一个闲职上。事后得知,决策层在讨论人选时认为她到了生孩子的年纪,可能会影响工作。还有一位高级白领女性在怀孕之后差点遭到公司解雇,后经力争方才保住饭碗,但是却被安排去做清洁工。大多数女性在结婚之后都是想要当妈妈的,但是生育会对工作产生很大的影响,太晚生育对自己对孩子都不好。因此,女性在事业上常常因为生育而受阻,而还有很多人在生育之后,便把自己的所有心思都放在子女身上,根本无法去为事业而拼斗了,再加上不注意提高自己的个人能力,所以在职场中的竞争力就必然会不断下降。
随着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转变,由妻子变成妻子与母亲,她的职业选择也会有所变化,因此就会导致其职业生涯有着重大的变化。而社会分工也会因此而有所改变,所以对女性也会越来越不利。既然此消,那么必然引发彼长,男性在职场中会更占有优势。这种情况对女性极为不公平,但是却又无可奈何。中国虽然也有丁克一族,但毕竟是少数,结婚必然会生育后代,所以有一些事业心比较强的职业女性便迟迟不敢结婚。
职业女性大多有相似的经历:23岁左右大学毕业,27岁左右结婚,30岁上下的已婚女白领已开始考虑关于孩子的问题了。对于一
般女性来说,这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但是企业女性特有的工作压
力已使她们不敢随随便便去要孩子了。
31岁的纪菲是一家日资公司销售部主管。她在公司苦干了6年才坐到了今天这个位子。看着同龄人都一个个做起了母亲,享受起了三口之家的温馨,她也很羡慕,但考虑到自己的工作性质,从怀孕到生孩子起码会耽误3个月的上班时间。也许待她享受完产假回去上班,位置已被人代替了,难道自己还要从头做起不成?即使原来的位置保留住了,几个月未联系的客户也许都丢失了,一切从头再来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她虽然结了婚,但是一直不敢生育。某合资公司的孙小姐为了鱼和熊掌兼得,既保住自己高级行政秘书的职位,又能抱上自己的孩子,一直坚持到产前3天才请假,产后4日她便像没事人一样又出现在公司里,让家里几位老人整日提心吊胆的。她颇无奈地说:“我也想多休息一段时间,但万一几个月后我面临再就业的话,损失就更大了。其实在国外人家根本就没有坐月子之说,我也只能这样自我安慰吧。”实际上,像开始的那位复旦大学女毕业生一样遭遇“孕事”的不在少数,这也使得很多女性不敢结婚,不愿意结婚。但是大多数女性还是会选择结婚、生育的,而这必然要以放弃职业生涯为代价。当然,极少数独立女性意识比较强的人可能会为了事业而放弃婚姻,但是在中国这种“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观念根深蒂固的环境下,想要做这样的女性必须要顶住各方的巨大压力。社会分工社会分工是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家庭内部纯生理的自然分工基础上,随着共同体的扩大,在社会范围内形成的自然地域分工,在相互接触时引起了产品的相互交换并使产品变成了商品,这样就使具有不同条件的氏族从事活动的不同领域,逐渐变成社会生产过程中具有某些相互依赖关系的生产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