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90400000012

第12章 意象对话心得

心理咨询与治疗既是科学,也是艺术。治疗的原理和原则是比较容易说清楚的,但是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有许多体验是说不清楚的。只有在治疗中,细心地体会揣摩,才可以逐渐地驾轻就熟,从容不迫。而且人生的种种,喜悦悲哀、忧伤苦痛、心心相印的知己之感、辗转反侧的忧虑……是要心理学家用心感受的,而不是仅仅懂了心理学理论就可以了。

意象对话中尤其是如此,我说意象对话是心和心之间的语言。所以学习它的前提是要有心,要用心。

用心体会意象对话,就时时会感到有所得,因是心所得,故称心得。心不是像脑子那样有条理的,所以这一章的内容也没有太多条理。瓜棚豆架于现在的我们是比较难得了,不过在夏夜的小吃摊上,两三同好还是可以漫谈心理的。这一章,就算是我的漫谈吧。

第一节 全身心地学习

学习意象对话不仅仅是学习知识,而且是整个人全身心地学习,是学习心理学,更是学习做人。

要学意象对话,说容易很容易,说难很难。

假如你受过精神分析的训练(不仅是读过精神分析的书,而且是受过实际训练,被分析过),熟悉梦的解析的方法,有心理咨询和治疗的经验,最重要的是心理健康,你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学会。不过有这些条件的人在国内大概非常少。精神分析的书读过的人应该不少,但是被实际训练过并被精神分析师分析过的人就非常少。

如果你不具备这些条件,学会意象对话就比较难。

首先你要学懂心理能量学的基本道理。

然后你需要学习解梦,因为梦是天生用来让你练习分析的意象。

一开始学习的时候,你可能觉得梦是荒谬绝伦的。但是,仔细分析后,你会发现梦的原理。你会发现梦和生活中的事情有紧密的联系。我写过一本通俗读物《解梦全书》,里面介绍了心理学家解释梦的方法,你可以照着学习。

梦释得多了,很多意象你就熟悉了。比如,在梦中你经常见到丑陋的老太婆,大多是出现在噩梦之中。即使你不知道这个意象的意义,你也知道她是令人恐惧的。在做意象对话的时候,如果被引导者想象中有一个这样的老太婆,你至少知道他也许是有所恐惧。

意象不是“脑子里的一幅画”,一个意象不如说像一个“想象世界中的,外形会变化的人物”,或者一个“妖精”。你熟悉了这些“人物”,知道他们们的性格、变化方式,在意象对话中你就可以“认出”他们来。

了解意象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你必须培养出心理咨询者和治疗者应有的素质:有共情能力,有勇气,宽容。

我特别看中的是“勇气”这个品质。意象对话的世界虽然是一个想象的世界,但是也经常会遇到非常恐怖的形象,如果你恐惧了,对你是不利的。很多时候,你的恐惧的表现是很难被发现的,但是它已经在阻碍你的成长。就像我们前面提到的例子,被引导的人说,他觉得有一点冷,引导者就去关上了空调。在表面上,这和恐惧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实际上,这就是被引导者先恐惧了才觉得冷,而引导者也被他的恐惧感染,才避开了继续探索的机会,用关空调的行为打断了意象对话。

意象对话中的恐惧,实际上是害怕面对自我,害怕了解自己的弱点,害怕正视自己内心的需要。克服这个恐惧,需要的勇气比起面对外在危险的勇气,有时要大很多。比如,陷入黑社会的人,要打架需要勇气,要承认自己良心对干坏事不安也需要勇气,后者比前者也许要难很多。

当然,勇气虽然重要,也不可以莽撞。意象对话是深入人的内心的,有时会遇到一些危险。越是深入探索内心,危险越是大。在我自己的探索中,我有过诱发自己出现类似精神病的体验。当时的心理状态,可以说很危险。假如措置不当,可能走火人魔成为真的精神病。如果你心里还有一些冲突,务必不要做太深的意象对话。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做意象对话,也不可以轻易尝试太深的意象对话。

为什么勇气在意象对话的心理治疗中特别重要呢?就是因为做心理咨询的人自己必须非常有勇气,才可以用这个勇气感染来访者。来访者的意象常常是很可怕的,有鬼怪、有猛兽、有敌人,正是因为他们内心中的东西这样可怕,他们才会有心理障碍。心理咨询师假如也害怕了,又怎么增加来访者的勇气?

还有,心理咨询师自己必须通过训练和自我分析,解决自己心理上的问题。如果你自己在某一个方面还有问题,在意象对话中,你这个问题很容易暴露给来访者。这样,来访者就会很担心:“你自己还有问题呢,怎么能帮助我?”心理学家虽然不可能成为神人、圣人,至少心理应该比一般人健康。而这往往是需要长时间的自我修养和训练才可以得到。

除非你现在就是一个优秀心理咨询和治疗者,否则我建议,你最好还是找一个已经会这个方法的人做老师,实际教导。

第二节 凤凰的诞生

偶尔为一些选美的女孩子做心理训练,我让她们做了一个小意象对话。让她们想象到了一片草地上,看到周围有树木池塘,还有一些动物。我问她们,她们看到的是什么动物?

她们想象的动物很多,从飞禽到走兽,从鱼到昆虫,甚至连独角兽都出现了。这些动物代表了她们的性格。想象兔子的,果然是一个很温顺的女孩;想象鹰的,当然有花木兰的英气。谁将是未来的冠军呢?我在猜测。当时我想,可惜没有一个想象出了凤凰的,否则,我一定要把赌注押在她身上。

生物学家说凤凰是一种传说中的动物,现实中没有存在过,而中国的古人却说他们见过凤凰,而且历史上,也记载了凤凰出现的事情。

也许,这些记载是不可靠的。因为有的时候,为了讨皇帝的喜欢、拍皇帝的马屁,地方官会假报有凤凰出现。我们中国历史上的地方官为了升官,是什么弥天大谎都敢撒的。就是在几十年前,不是也有谎报一亩地可以产粮食几万斤的吗?

但是也可能古代的人不都是在说谎,真的有人看见过。也许凤凰是古代的人对其他鸟的误认,或许是不认识孔雀的人会把它说成是凤凰。再不然就是凤凰是一种古代确实有的动物,只是后来绝迹了……

但是,我在做意象对话技术后,常常会感慨地说:“原来凤凰并没有绝迹,她还活在这个世界上。”

你可能在今天就可以在朋友的家中见到一只凤凰。只不过,这只凤凰在肉眼看来,看不到她有翅膀,也看不到有美丽炫目的羽毛,听不到她的鸣叫。在你的肉眼中,她也是一个人的样子。

但是,这个人决不会没有引起你的注意。因为她身上有一种无形的光彩,仿佛凤凰炫目的羽毛;因为她的言谈娓娓动听,仿佛凤凰的鸣叫;因为她有不俗的气质,仿佛可以飞上天空。

我说的凤凰是在意象对话中有着凤凰意象的人。

凤凰并没有绝迹,她生活在一些优秀的女性的心里。

凤凰这个意象的象征意义是完满的女性人格。虽然说作为一种动物,凤凰假如存在过的话,应该也是有雌有雄的,据说雄的称为凤,雌的称为凰,但是作为意象象征,她是女性的。

因为凤凰是一个完满的人格象征,所以是不经常出现的。只有心理很健康的女性,或者一个女性虽然还有些不完满,但是在某一心理状态很好、很快乐的时刻,才容易想象出凤凰的意象。

中国的那些接近自我实现的女性,是不是在意象中大多会有一个凤凰呢?我没有足够的研究,所以不敢擅下结论。

凤凰是一个组合的形象,中国人说,凤凰“头像鸡……”组合出的凤凰实际上在心理上的象征意义是:只有把一些不同的心理特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会形成完满的人格。在这个意义上,凤凰和荣格心理学中分析过的曼茶罗意象有共同之处,都是一个有机的结合体,代表的意义也有相似之处,都代表完满。

我很有兴趣地告诉大家我的初步发现,就是如何“合成”一个凤凰。或者说,凤凰可以由什么鸟做父母生下来。

我第一次发现的凤凰,是由一只鹰转变而成的。想象出这个凤凰的女性在意象对话过程结束后非常地惊讶,因为在她的知识中,凤凰应该是一种很温顺的鸟类,美丽而且善良,而鹰是一种非常凶猛的鸟类,风凰和鹰应该没有任何相似之处。所以她不理解鹰的形象为什么可以在她的想象中变成凤凰。

但是我没有这样惊讶,因为我隐约记得,在某个少数民族的传说中,好像就说凤凰是鹰变的。我没有找到相关文献,希望读者各位见到了告诉我一下。而传说中有的东西,必然有心理象征的意义。

后来,接触到了许多想象中的凤凰意象。我发现了鹰是怎么变成凤凰的——它必须和另一个性质不同的鸟结合,通常是和鸽子结合。我几乎要强力介绍这个“配方”,我感到这是我的一个重要发现:鹰如果和鸽子结合,就会成为凤凰。我有许多事例证明这个“心理化学”的发现。几乎可以说屡试不爽。所有做意象对话的人(女性)都不知道我的“合成凤凰配方”,而她们不结合则已,把鹰和鸽子意象结合后的结果都是凤凰。至今未见例外。

鸽子象征着温和、善良、合群、纯洁,但是有时自卑、软弱、依赖性强。鹰象征着自信、坚强、独立、刚烈,但是有时傲慢、自私、缺少同情心。我们可以看到,这两种鸟的性格正好是相反的,一方的不足恰好可以被另一方的优点补足。鹰在鸽子那里得到和平的精神和爱心,鸽子在鹰那里可以得到强大的自我力量,于是,最完善的性格,凤凰诞生了。凤凰有鹰的自我力量,她的嘴是鹰的嘴,象征着勇敢坚强;她也有鸽子的爱心,这体现于她美丽的羽毛。凤凰的鸣叫是动听的,这是鸽子的优点;而同时这鸣叫有“百鸟之王”的威严,这是鹰的王者风范。鸽子和鹰的优点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试举一个例子,这是在有100多位心理学工作者在场旁听的情况下的心理咨询培训班,我在讲释梦的心理学技术。一位女士讲述了自己的一个梦的片断:“我梦见一只鹰,又像一只鸽子,飞过来,变成了一只凤凰。这个凤凰掉进了汤锅,被煮熟了……”

我分析,这位女士是一个有两种性格侧面的女性。她有鸽子的性格,也有鹰的性格,她也曾经把这两种性格侧面结合得很好,获得过成功,但是“凤凰掉进了汤锅”,也就是说,她感到被家庭琐事(汤锅象征着做饭等家务)埋没了自己……

这位女士证实了我的分析,并列举了自己曾经有过的成功。还说事业和家庭的矛盾正是她现在的困惑,“凤凰掉进汤锅”,是她现在生活的最正确的写照。

这里我们不讨论她的心理困惑,只是可以看到,凤凰是怎么合成的。

我相信凤凰的“合成配方”绝不会只有这一个,但这个配方是最常见的。

有凤凰意象的女性性格柔中有刚,善良而不懦弱,见到过她的人,都会被她焕发的光彩所吸引。

有这个意象的女性,最容易成功。

第三节 卜德班希米拖的成与败——谈共情

有一部文学作品,描写音乐大师约翰·克利斯朵夫来到小镇,小镇的歌手卜德班希米拖高兴地为他演唱克利斯朵夫的歌曲。这个卜德班希米拖是一个外形粗蠢、又笨拙又庸俗的胖子。一开始克利斯朵夫很难过地想:“唱我的歌的难道就是这个怪物吗?”

但是听后,克利斯朵夫吃惊地发现,“胖子的声音美极了”,而且这个又笨拙又庸俗的家伙竟然可以传达出他的歌的思想。克利斯朵夫大为赞叹。

可是卜德班希米拖得意忘形,开始在克利斯朵夫的歌中加一点表情,就是说把他自己的表情代替了原作的表情。克利斯朵夫就受不了了。

看卜德班希米拖一开始的成功和后来的失败,对我们体会心理咨询和治疗中的共情颇有帮助。

一开始的卜德班希米拖自己唱歌时没有加表情或者说感情,但是他的歌中却有感情。这个感情是谁的?如果说是卜德班希米拖的,实际上不仅他意识中完全不懂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歌曲的感情,他的潜意识中也没有展现这样的感情,后一点有约翰·克利斯朵夫的观察为证。如果说,这感情只是在歌曲中有,也不对,因为约翰·克利斯朵夫发现,如果是职业歌唱家唱他的歌曲,是唱不出这些热烈的感情的,而卜德班希米拖可以唱出来。

后来卜德班希米拖试图唱出感情时,却没有了歌曲的感情,又是为什么?

我想,很少有人注意到一点,那就是在我们身上发生了感情,我们感受到的感情,不一定是我们自己的感情。别处的一个感情仿佛别的琴奏出的音调,有的时候会和我们自己的琴的频率相近或相同,这个音调就会在我们心中引起共鸣。这个共鸣是在我这个琴上响起来的声音,所以它不是在我之外的,但是这个共鸣也不是我的音调,因为不是我弹奏的。

当卜德班希米拖唱的歌中什么也不加的时候,他是琴,歌曲中的感情通过他而传出。当卜德班希米拖试图加表情时,便有了他自己拙劣的表演,歌曲的感情就被淹没了。

心理学家所谓的共情,我的体会,就是当我们把自己调协到来访者的频率,自己不弹出任何声音的时候,来访者的声音在我们身上的共鸣。完美的共情中,咨询者在自己身上,体验所有来访者的感受。咨询者或心理医生体验这个感受,没有任何推测,因为这个感受是他亲自感受到的,但是他也知道,这不是自己的感受,是来访者的感受。

没有领悟的咨询者会犯的错误之一是:以为共情就是努力去理解来访者,让自己产生和来访者一样的感情。这可以比作一个人听着别的琴的声音,然后自己弹奏自己的琴,力争和那个琴声音一样,无论他多么努力,总不会完全和别人一样。咨询者发现,自己有时很难让自己的感情和来访者一样,因为自己的价值观、自己的人格、自己的情结都和来访者不一样。这时咨询者会产生困惑:“假如来访者是一个可怜的人,我还可以共情;假如来访者是很不道德、很卑鄙的人,我没有办法共情。”在他看来,共情就意味着他自己的感情和来访者尽量一样,而这的确是很难的。我们怎么可能让自己和一个自己非常讨厌的人感情一样呢。

共情不是模仿来访者的感情。

没有领悟的咨询者或许会走另一个方向:既然不可以让自己和来访者一样,那么就干脆摆出心理咨询师的身份,保持情感上的距离。这样更不会有共情了。

在共情中有一个说起来好像很矛盾的东西,一方面,我们必须“体验来访者的体验,亲身感受这个体验,让这个体验‘就是’自己的体验,完全让来访者带走”。另一方面,我们必须不沉溺于这个体验中。我们必须完全不被来访者的体验带动。我们必须和来访者一样痛苦的同时完全没有痛苦——因为这不是我的痛苦,虽然是我在体验。

有前者没有后者,你就会被来访者传染,和他一样抑郁,一样痛苦而找不到出路。有后者没有前者,我们就会和来访者“隔着一层”。

看金圣叹评论《水浒》,说过类似这样的话:“当施耐庵写英雄武松的时候,他就是武松。当施耐庵写荡妇潘金莲的时候,他就是荡妇。当施耐庵写马泊六王婆的时候,他就是王婆。”施耐庵的身体是不可能变来变去的。但是,施耐庵的心在写武松的时候就是武松的心,写潘金莲的时候,就是潘金莲的心。当然,施耐庵不会因为写潘金莲,就变成迷恋男人的女人,因为在“是潘金莲”的同时,他也还是文人施耐庵。

用心理学的术语说,施耐庵在写作的时刻,就是和角色共情的时刻。

第四节 河水和渠道

前天走过离家不远的一个小公园——石景山雕塑公园,突然产生了一个念头:如果我可以到这里散步多好呀!

现在这个公园是不收费的,过去虽然收费,也不过是收3毛钱,似乎没有什么障碍不让我去这里散步。但是,关键是我太忙,忙到很难找到散步的时间。近期,我每天白天的时间都占满了,不可能有时间去散步——哪怕只是一个小时。

去雕塑公园散步成了我这两天的一个心愿,我像一个儿童想着玩具一样想着雕塑公园。

就用它做一个分析。

去雕塑公园是我的一个小小的心愿,而人们还会有很多大的心愿。比如,一个贫困山区的孩子,偶然有一次进城,而且坐了一次高级的奔驰轿车,他有了一个念头:“也许我考上大学,以后也可以有这样的轿车。”这就产生了一个心愿。刘邦项羽见到秦始皇出游时的气派,一个说“彼可取而代之”,另一个说“大丈夫当如是也”,这是他们的心愿。

雕塑公园就是我心中形成的一个意象,它有一个象征意义,象征着闲适、休息。我渴求休息和闲适的快乐,这个渴求的能量就附着在这个意象上。

同样,秦始皇出游的意象也成为刘邦和项羽心中的一个象征性意象。

当这个意象形成,人们就追求它。当这个意象成为现实,相应的能量也就得到了疏泄。

假如我没有能去雕塑公园,而去了另一个公园,比如八大处公园,结果会怎么样呢?

也许我不满足,因为我觉得我的心愿还没有完成——我没有去成雕塑公园。

因为我要休闲的欲望的能量大多附着在雕塑公园的意象上,去八大处,这个能量不能疏泄。

雕塑公园的意象就像是一条河床或者一个渠道,连通了两个事物:雕塑公园和我的休闲快乐。能量之水流通过这个河床流向大海。假如我去了其他公园,而且在我心中,这个公园没有和休闲这个意义结合,那么要休闲的能量就没有办法疏泄,因为“河床”太浅。

行为主义者所说的学习过程,就是形成“河床”的过程。

他们发现,如果一个人用一种行为满足了一种需要,以后,当他有这个需要的时候,他就会更愿意使用这种行为。

“一个孩子晚上上床后有哭闹的行为,她的父母就到她的房间里安慰她。结果,这个孩子睡觉时哭闹得更频繁了。”[25]

用哭闹可以让父母来安慰,所以这个儿童要得到安慰的能量是用哭闹来疏泄的。每一次疏泄成功,这个哭闹的“河床”就更深了一些。

她不知道也有其他的获得父母安慰的方法,就像我的潜意识不知道到八大处也一样可以休闲。

当我可以到其他公园,一样好的公园,而我得不到愉悦的时候,我就需要心理咨询了。心理咨询可以帮助我悟到:我要的实际上不是雕塑公园,而是休闲。这样,我回到了这个河的上游。然后,我告诉自己,八大处也一样可以休闲,条条河流通大海。这样,我让能量流向新的河道,建立了一个新的象征。

我也可以找到八大处和雕塑公园的相似处,比如,它们的池塘相似,都不大;它们的树木相似……这样,我也可以通过这两个意象的相似把能量由雕塑公园转到八大处。

我如果要刘邦项羽放弃争天下,所用也只有同样的方法。让他们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未必是当皇帝,而是那种被别人高度尊重时的愉快感受。而除了做皇帝,也有一些其他方法可以达到这个目的,比如做一个圣贤。进一步,我可以帮助他们知道,归根结底他们要的是快乐,除了做皇帝,还有其他方式也可以得到快乐。

当然,这只是理论,实际上做到这一点是几乎不可能的。

一个意象、一个象征,实际上就是一种满足需要的具体方式。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象征,就是有不同的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的方式。

人的基本需要在各民族都是基本相同的,满足它的方式是可以不同的。不同的文化就是不同的象征体系。

比如,人都有一种追求人生意义的需要,有一种追求终极价值的需要。为满足这种需要,西方人就创造了一个上帝的形象。而我们民族创造的形象则是玉皇大帝、太上老君等形象。人都有对正义的需要,西方人让天使来裁断人的善恶,而中国人则创造了一个“阎王”,或者“包公”的形象。

从宏观上,每个民族有自己的象征和意象体系;从微观上,每个人有自己的象征和意象体系。比如,林黛玉的意象体系中,贾宝玉就是“理解、爱和关怀”的象征。所以一旦失去,她就会非常痛苦,却没有想到实际上贾宝玉不过是一个意象,是疏泄自己情绪的众多可能的“河床”之一而已。

第五节 咬住和挺住

心理学家接近来访者问题的核心的时候,由于阻抗,来访者会绕开、会迷惑心理学家,会用种种方法让心理学家离开关键所在。

心理咨询和治疗者要知道怎么咬住。

所谓咬住,就是如王八咬人一样,死不松口。

我的经验,就是看心理学家有没有功力,没有功力的心理学家一松口,来访者就逃走了。再想抓这个问题,就有得好等了,机会不是天天有的。

还有,就是在来访者的情绪——恐惧或者愤怒很强烈的时候,心理学家能不能挺住,这也是关键。所谓挺住,是任凭对方风起浪涌,我能做到方寸不乱。

有一个来访者,他的问题是对权威比较恐惧。有一天,来访者想象中出现了一个情景:他在一个黑暗的深海中,遇到一条可怕的怪鱼。这怪鱼有巨大的嘴,牙非常锋利,而且它的舌头很大,舌头上居然也长着牙齿;这牙齿中间也有舌头……而且这怪鱼没有皮肤。

来访者对怪鱼有些恐惧,他问:“我是应该避开它,还是和它战斗?”

避开是直接的恐惧,战斗则是把恐惧转化为愤怒。这都不是很好的方法。相对来说,愤怒比恐惧稍稍好一点,但是,在愤怒和战斗的背后,依旧是恐惧。

我们告诉他,最好不避开,也不战斗,就站在那里不动,看这怪鱼能怎么样?

他很不安,说:“万一这鱼咬我怎么办?”

“你站着不动,它不会咬你。只有你表现出恐惧,它才会咬你;你不表现恐惧,它肯定不会咬你……就算咬也没有关系,这不过是一个想象,咬死也不要紧。对吧?”

他还是很不安,说:“我还是想打它一拳,打碎它的牙齿。”

“不行。”左辉说(左辉当时是他的咨询师)。

他说:“这怪鱼扑向我了,它的嘴就在我胸口前面。”

“不要紧”,左辉说,“它不是没有咬你吗?”

“不过,它把嘴张得很大。我还是想于脆打死它算了。”

这是不可以的,因为这个怪鱼是来访者心中一种力量的象征,它是不可能被“打死”的。“打”是一种来访者常用的方法,是用愤怒和攻击来回避恐惧的心理防御机制。我们不能让他继续使用它,要让他学习新的方式,就是面对自己的恐惧,决不退缩。

“不要打,你就这样看着它,看它会怎么样?”左辉说,“同时你放松自己,放松全身的肌肉,放松。”

……

“我还是害怕它咬我,我还是走开吧!”他说。

“不,放松。”

……

就是这样坚持了1个多小时后,来访者说:“那个怪鱼自己走开了。”

这次咨询,成功地结束了。怪鱼走开了,表明来访者心中的积极力量在和消极力量的对峙中获得了胜利。

如果没有干扰,恐惧的自然发展是一个山形曲线。先是越来越高,后来达到一个最高点,然后,它就会自然下降。只要面对恐惧,不退避,不做任何事情,恐惧就会减少。

当恐惧减少,想象中的那个可怕的东西,不论是怪鱼还是恶狼,都会自己走掉。

挺住了,雨过天晴;挺不住,草草收兵,后果更坏过咬不住。因为咬不住不过是放掉了心理改进的机会,而在恐惧时挺不住,中途退避,患者的恐惧会加强。下一次战胜这恐惧会更加困难。

第六节 从抱怨丈夫的妻子说起

有个妻子经常抱怨丈夫。

丈夫本来想让妻子说自己好,妻子却联想到了丈夫的缺点。

这是所谓相反的事物相感应和吸引。在妻子的心里,有两个能量之河。“丈夫好”的能量河现在的流量很小,“丈夫不好”的能量河现在的流量很大。这样一联想,注意力就从“丈夫好”的能量河转到了“丈夫不好”的能量河,这很自然,因为后一条河能量多。能量多的当然要更有力。

这样,后一条河并吞了前一条河的能量。妻子说:“他从来不做家务。”

“从来不……”显然不是事实,这说明能量的并吞完成了。

这时她遇到了一个认知行为派的心理治疗师。

“是从来不做家务吗?”他问。

“当然。”

“一点点都不做吗?他一次饭都没有做过吗?”

“一次都没有。”

“洗过碗吗?”

“没有。”

“一次都没有吗?”

“次数太少了。”

心理咨询师在两河之间筑起隔离坝,保护小河不被侵吞。

“也就是说,虽然次数很少,但是有时会洗碗?”

“虽然有时洗碗,但是次数太少。”

“虽然少,还是洗过的?”

“这倒是。”

……

这个阶段,有一个转向,注意力放在了小河上。这转向就是“虽然少,还是洗过的”这句话。

下面的事情就是用行为方法加强小河了。

“什么时候他会洗碗?”

“他高兴的时候。”

“他洗碗了你会怎么做?”

“他洗得根本不干净,所以我会批评他。”

“他洗碗,得到的是批评,下一次自然不愿意再洗。你可不可以这样,不论他洗得怎么样都表扬他一下,或者吻他一下。下一次,如果他洗得更干净一点就再吻他一下,逐渐让他喜欢洗碗。”

……

这就是在深化小河,小河越来越深,变成大河,就把能量之流从另一条河中引了过来。

妻子对待丈夫是这样,母亲对待孩子也是一样。

现代的父母对子女都寄托了很高的希望,希望子女能学习成绩优异,将来考上好的大学。父母的希望过高,子女的压力也就很大。即使做子女的很想满足父母的期望,也很难做到。在子女不能满足父母的期望时,父母往往容易犯像刚才的妻子一样的错误。我就经常听到做父母的这样说自己的孩子:“我的孩子简直没有什么优点。”

除了少数大奸大恶之辈,没有一个人是没有优点的。他们的孩子不是希特勒,怎么会没有优点呢?

他们是想孩子的缺点太多了,在他们心中,孩子的缺点把优点淹没了。

而父母不停地批评,也淹没了孩子的自信,渐渐地,他们自己也认为自己没有优点,他们成了失败者。他们自暴自弃,不好好学习,或者是产生心理障碍,或者是产生品行障碍。

如果有一个外星人在场,他们肯定感到非常奇怪:这些渴望自己的孩子成功的父母,却用他们的批评和指责,日日夜夜地坚持努力做一件事,那就是毁灭孩子的自信,费力地把他们推向失败。

要挽救这些孩子,和对那个丈夫一样,先找到他们身上的一些优点,一点点就可以。然后,逐步加强扩展这优点。优点的星星之火,也可以燎原。

第七节 和心说话

在意象对话中,我们说人有三个心理活动中心区:头部象征着理智和逻辑思维,胸部象征着情绪,而腹部则象征着生命力、本能或者性。

意象对话是和心说话。

心理学家要找到和心说话的感觉,才可以算是合格的心理学家。如果一直在和头说话,那是在讲道理,不是心理咨询。要感觉出,对方的话是心在说,自己是心在回答。

和心说话,用意象比较容易,但是只要能找到感觉,也未必需要用意象。

我感觉心和头脑相比,认知比较简单。因为它和人的感受紧密相连,它不容易被花言巧语欺骗。但是,当感受被误解时,它又极容易出错。

这是个怪东西。

要解决它,需要理解,需要揭示真实,还需要重复表达。一次表达是不够的,因为表达不仅仅是要得出结论,表达是要消弭情绪。一次往往是不足以消弭情绪的。

有一个例子。

一次,我在学校做讲座,效果还可以。讲座结束后,掌声也比较热烈。但是,和过去其他的讲座比气氛差距很大,其他讲座时的气氛是热烈的,而这一次不是。坐在第一排的妻子不满意。她说;“你这次讲得真是不好,我不理解为什么别人鼓掌。”我感到受挫伤,为了挽回,我说:“总不会是完全不好吧,总有一点优点吧。至少发言的声音还不错。”妻子说:“就是这次的声音差。”

我感到更受挫伤。这表示我一无是处。

为了解决我的情绪问题,首先我必须理解这个情境。我回想讲座时的情景,判断这次讲座究竟如何。心是有不愿意自欺的一面的,而且这一面可以准确地了解真实情况,不可以被欺骗,哪怕是善意欺骗也不行。我问我的心,结果心说这次讲座还可以。证据是,我在听众中发现,有一些眼睛是一直和我对话的,其他多数人也都在认真地听,有交流就说明他们对我讲的东西有兴趣。

但是,心必须解释,为什么妻子会说这次讲得很差。它必须给任何信息一个解释。我认识到有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以前我做讲座,听众回答问题,笑,议论,气氛很活跃。这个学校是纪律很严格的学校,学生都很安静,所以感觉上气氛不活跃,而且,讲座安排的时间是政治报告的后面,所以大家也比较严肃。

于是我把这些告诉她,她听了以后,觉得有可能是这样。因为她的位置是第一排,看不到学生的表情,从声音上感觉,现场当然是很沉闷的。她也表明了,为什么她那样说。其中有夸张:“说你连声音都不好,一无是处,是因为我对这个主办的学校不满,有情绪,是因为我要宣泄情绪。”

我知道了真实情况,而且这并不是一个很坏的情况,我的能力没有被否定。本来这应该是结束了,但是,我还要求说:“那么你说,这次我并不是很失败,对吧?”

我当时要求这个保证的行为,在理智上是很好笑的,但是在情感上是很必要的。因为,只有对方亲口说出来,我才会在情绪上得到满足。而且说一次还不够,要说几次才好。我可以感觉得到,在对方说的过程中,我的沮丧情绪在逐渐消失。直到这个情绪消失,这个过程才结束。

心理咨询时也是一样,我们必须能感觉到这情绪的转化,要做心理分析,要支持,要做意象对话,都要做到位,感觉对方的情绪消失才可以。

第八节 驾驭之术——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的功能,是一些改变能量流向的方法。

防御机制之一是否认,也就是当现实太让人伤心痛苦的时候,干脆不承认现实。比如,一个新生儿的母亲绝不承认自己的孩子比别人的傻——即使这是事实。

用否认的方法,可以把能量压抑在意识域之外,如同一个水坝把水流挡住。

还有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是反向作用。当一个人不敢表达自己真实感受的时候,他会表现得和真实感受恰恰相反。比如,少女明明喜欢某男同学,却反而对他表现得很反感、讨厌。或者,一个母亲不喜欢自己的孩子,就表现为过分的关怀备至。而这个变化不是有意识的,是潜意识的,那个少女自己都以为自己确实讨厌那个男孩子。

反向作用的方法,是用一个对抗性的能量来抵御本我中的能量流。少女为抵御对男孩子的性欲,用讨厌和反感来抵御。而为了有把握抵御成功,自我调用了过多的“讨厌和抵御”的能量。结果就是少女的爱慕变成了讨厌。

用合理化的方法更可以引导能量向各个方向转移。阿Q被富人轻视,心情很难过。他说“我们祖上,比他阔得多了”,于是心情就好了许多。这就是合理化。本来的能量是“难过”情绪中的能量,经过这样的一句话,就转化为对祖上的富有而自豪这个情绪上的能量。难过有多少,转化过来后自豪就有多少。越是对祖上的富有自豪的人,骨子里越是感到自卑。

实际上,我们的心理咨询和心理防御机制一样,都不过是疏导能量的方法而已。不同的是心理防御机制是自动的,是无意识的;而我们的心理咨询,是有意识的,是我们可以控制的方法。

心理防御机制是大脑中原先预存的一些能量疏导方法,是自动地被激发的。它的好处,是可以缓解焦虑和不快,让人的情绪好一些。它的不足就是不一定最适合当时的需要,而且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而心理咨询则不同,因为可以受控于我们,所以有灵活性,而且更根本。我们可以帮助阿Q分析自己的性格,找出他自己不能致富是因为什么性格弱点,如果调整得好,阿Q也许可以真的致富,也就不需要经常说“我们祖上比你阔”这类话了。

在意象对话中,能量是附着于意象的,而心理防御机制则表现为这些形象所采用的方法、计策和手段。比如否认,在意象对话中可以体现为用一个巨大的石板压着一些东西;或者用锁把一个大门锁上。吃不到葡萄的狐狸用合理化的方法,把面前的葡萄的意象和酸的葡萄的意象联结起来。反向作用时,为了不让自己爱上一个不应该爱的人,一个女孩子心中的“严厉的教练”就不停地对她说,这个男子是一个坏蛋。这个“严厉的教练”就是对抗性欲本能的那个力量的化身。

第九节 如果山不过来……

《约翰·克利斯朵夫》一书中,儿童时的小约翰·克利斯朵夫用指挥棒指挥天上的云,命令云向东,但是云没有听从他的命令,反而向西走。小约翰·克利斯朵夫又发了一个命令,让云向西去,这一次云服从了。

这似乎只是一个儿童的小把戏,但是其中实际上是有大智慧的。

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好像也有类似的故事。

穆罕默德在传道的时候说:“只要有信念,可以让山走过来。”偏偏遇到一个认死理的人,非让穆罕默德演示搬山。穆罕默德命令山走过来,山并没有走过来。于是穆罕默德说:“如果山不到我这里来,那么我可以到山那里去。”

实际上在心理治疗中,我们不需要来访者真的永远能控制自己,只要能给他一个自控的感觉就可以了。

从“顺势疗法”到现实疗法,成功都在于给来访者一个自我控制感。不论真假,有自我控制感就好。

现实疗法中,如果一个人抑郁,治疗者会指出,是这个人自己在选择抑郁。他选择抑郁有他的道理,也有一些好处——至少别人对他要好一点吧。这样,抑郁依旧,但是他有了对抑郁的控制感。

能让自己更抑郁,也就意味着能让自己更不抑郁。

现实疗法创始人格拉塞提出一个方法叫再构造,这是一个帮助来访者改变自己思维的方式。再构造帮助来访者把一个过去看做是不需要的行为看做是需要的行为。

他举了一个例子,说一个男子的手“冻结”为拳头状而打不开(没有生理疾病),他习惯于把这个手藏在手臂里。格拉塞建议他不要这样藏,反而要看着自己的手握紧。在这个男子这样做的时候,格拉塞和他都笑了。他们都看到了这件事的幽默处,他们都明白了握紧的拳头只是他的一个象征,象征着强壮。格拉塞建议他为自己的强壮而骄傲,格拉塞告诉那个男子,如果他藏起拳头,没有人知道他克服了困难。格拉塞建议他把拳头露在外面:“为什么不用它来告诉别人你能克服困难了?”

本来“握拳”是一个病,是来访者不愿意有的症状,是他不能控制自己才会那样的。但是,通过格拉塞的再构造,这个“握拳”变成了来访者主动选择的,是来访者自己控制之中的。于是来访者有了对自己的控制感。

如果他觉得自己控制不了自己的手,握拳不是出于自己的意志,那么他也没有办法让自己放开拳头。反过来,如果握紧拳头是出于自己的意志,那么,在以后不想握紧的时候,他也就可以放开。

因此,让他继续握紧拳头,并且把拳头露出来,反而使他以后可以放开自己的拳头。

格拉塞说,如果一个男子约一位女性吃饭,被拒绝了,他可以对来访者说:“你真有勇气,在天气不允许的时候还敢去约一个女性。”这样就把他的行为看做是一种选择。这带来了更大的控制感。

矛盾处方的方法也与此类似,它指的是指导一个来访者去选择症状行为。例如,一个人爱脸红,让他告诉别人他是多么经常脸红,脸多么红。如果一个人选择抑郁,我们让他按时间表抑郁,在每个确定时间抑郁。这些指导,帮助来访者获得对行为的控制。[26]

有控制感,就有安全感。有安全感,心理的问题就容易解决。

在意象对话中,来访者所排斥的这些症状性的行为都可以化身为一个形象。比如,格拉塞的那个手“冻结”为拳头状而打不开的来访者,他如果做意象对话,我就会要求他,“看着你的拳头,想象一下,这个攥着拳头不放的人是谁?”他会想象出一个人,这个人由于某种原因而不肯放开拳头,而且,来访者还会发现有另一个想象中的人在努力想掰开这个人攥紧的拳头。一个掰,另一个就会攥得更用力。心理障碍的原因就在于那个努力掰开拳头的人没有控制感,他控制不了那个攥拳头的人。

我们不可以加强这个想掰开拳头的人,因为假设他成功了,则那个努力攥拳头的人就失败了,就失去了控制感。而这两个人都是同一个来访者潜意识中的人物,都是他自己,谁的失败都是他的失败。

就像小约翰·克利斯朵夫一样,我们要那个努力掰开拳头的人改变方法,如果云(在这里云就相当于攥拳头的那个人)不肯向东,我们就命令他向西走好了。阿凡提的驴子很固执,你让它向东它偏向西,于是阿凡提干脆就倒骑毛驴。阿凡提是不会硬拽驴子的。我们为什么要硬掰呢?倒骑毛驴不是阿Q精神,而是阿凡提式的智慧。

那个努力掰开拳头的人如果有了阿凡提的智慧,这个内部的矛盾就解决了,内部双方都能够有控制感。

第十节 心灵中的对立统一

我喜欢荣格的东西,在自己的心理探索中也经常重复荣格的过程和发现。一次,有一个心理学家朋友问我,我是不是也发现了荣格的四位一体。说老实话,我没有。我倒是越来越发现,有另一个重要的原则,对立统一的原则。它是对心理健康和成长最重要的原则。

那次,和来访者谈话的时候涉及了这个问题。这个来访者是一个很冲动的人。她对自己的冲动持肯定性的态度,她说自己是一个有激情的人,有能量的人。她害怕学习自我约束,害怕那样自己就没有了激情。

我和她说了一个比喻。我说一个有能量和激情的人,可以比作是一辆发动机动力很强劲,而且加满了油的汽车。它的优点是可以跑得很快。但是,这样的汽车,更需要有好的刹车系统。那些1小时才跑30公里的老爷汽车,刹车不好关系不大。但是,你的车跑1小时180公里。然后说自己不愿意安装刹车,怕刹车压抑了汽车,使汽车车速丧失——你想会怎么样?

发动机和刹车的关系,就是对立统一的原则,两位一体的原则。

心灵中任何一种东西,如果缺少了和它对立的事物,如果走向极端,就会成为巨大的危险。自信是好的,但是如果没有谦逊作为对立物,自信也许会变成骄傲自大。节俭没有慷慨作为对立物就会成为吝啬,慷慨没有节俭作为节制就会成为挥霍无度……

儒家有一个原则叫做中庸。我发现,这个两位一体,就是中庸的原则。

如果一个人的思维是逻辑的,他往往对这个中庸有一个误解,以为中庸就是保持在中间的位置,以为中庸就是不太谦虚也不大骄傲,半是自信半是谦逊,不走任何极端。也就是在卡特尔16个人格要素的测验上,各项得分都在5分、6分附近。林语堂有一段文字,就是“一半”的赞歌。说他要一半这样,一半那样。这也是对中庸之道的误解,至少是没有悟彻。倒是见过曾国潘有一段话说得好。他的大意是说,中不是在中间。如果总是在中间,就僵死了。中是在阴阳对立中间的那个位置。那个位置是在不断地变化的。所以所谓的中,指的是在当时当地的恰当位置。有的时候,可能恰当的位置反而是偏在一端的。

在逻辑中,每个因素都是一个线性的东西。比如在卡特尔的测验中,“冒险敢为一怯懦谨慎”这个因素,每一个人只能有一个得分。要么是偏向冒险敢为,要么是偏向怯懦谨慎。不可能有一个人是同时又是最冒险敢为,又是最谨慎怯懦的。在这个前提下,中庸就只能是在中间了。逻辑不容许矛盾。

但是,在人性中不是这样的。因为人不仅仅是逻辑的人,人还是有原始认知的人。在原始认知中,矛盾是可以被包容于一个整体中的。

我记得马斯洛就提到了这一点,说自我实现的人把矛盾整合。

但是马斯洛没有说明自我实现的人是怎么整合矛盾的。

用意象对话,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直观到什么是“对立统一、两位一体、矛盾的整合”。因为每一个心理要素可以用一个人,或者一个形象表示出来。两个相反而又相成的形象,就可以体现两位一体。

比如,上面我们说的凤凰是由鹰和鸽子组成的,鹰和鸽子就是两位,而凤凰就是这两位的一体。

鹰是绝对的冒险敢为,鸽子是绝对的谨慎怯懦,而这两者可以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存在。

不健康的心理,就是这两者之间的冲突。鹰要攻击,鸽子反对;鸽子要爱,鹰又嘲笑。

健康的心理,就是这两者之间的互补。需要勇敢的时候,鹰去战斗;需要安抚别人的时候,鸽子去安抚。

中庸的中就是在此时此地恰当地应用这两方中的一方,或者说,这某一个时刻,用40%的鹰,60%的鸽子。

拿破仑说过:“我有时候像狮子,有时候像绵羊。我从政的全部奥秘,就是我知道什么时候我要像狮子,什么时候像绵羊。”

这就是中庸之道。

两位一体提供了一种张力,一种生命力。而林语堂式的“一半”是没有生机的。中国受儒家影响,但是自宋以来越来越缺少民族的生命力,就是因为很多学子误解了中庸。

就像自然界,也一样有两位一体的原则。造化创造了任何一种动物,都有一种天敌去吃它。兔子尽量地大量繁殖,狼尽量去吃它。这个过程中,自然生态得到了平衡。这个关系是一个有张力的关系。假如兔子决定计划生育,每对兔子生2只小兔子,狼决定改吃素食,狼和兔子都会怎么样呢?兔子一定会懒得像只猪,而狼也将不像狼。因为关系中没有了张力。

还有许多形象可以代表中庸。有一个人做人格主动分裂的时候,人格中有两个形象“姜太公和人参娃娃”,这就是一对两位一体。姜太公的智慧老练和人参娃娃的天真纯洁互补。还有,中国的“牧童骑牛图”也是中庸的一个很好的象征。牧童的活泼和牛的沉稳是很好的对立统一。牛的力量补充了牧童的弱小,牧童的灵活又避免了牛的粗笨。

后来我发现,对立统一或者说两位一体原则,和道家的阴阳相生的原则是一致的。这让我很沮丧,转了一圈,竟然又弄出一个“道家心理治疗”,或者是什么“太极心理治疗”,实在是俗套。但是没有办法,只好“内举不避亲”了。我很不愿意提道家什么的。因为道家儒家和佛家现在在中国已经做成了夹生饭,大家都知道一点点,却又不是很懂,反而不容易去认真体会。

第十一节 情绪的基调和色彩

在一个人的意象中,经常出现什么主题,说明的就是这个人的情绪基调。注意这个很重要。比如,在梦中或者在意象对话中,经常有“被追赶”的主题,被怪物追,被野兽追,被可怕的人追,基调都是恐惧情绪。我想,这是我们的祖先还在当猿的时候的习惯吧——害怕了就逃跑,所以被追赶总是代表恐惧。

在强迫症中的“遇到无妄之灾”的主题,情绪基调是焦虑。经常梦见考试也是焦虑的反映。

掉进一个坑的主题,情绪基调是抑郁、失望和悲哀。

而飞翔、美丽的风景等,自然是快乐的基调了。

一个人像一个曲子,有主旋律也有变调。再悲观的人也有快乐的时候,再乐观的人也有沮丧的时候。如果我们分不出主次,心理咨询和治疗过程就会支离破碎。但是,我们识别出了主旋律,也就是情绪基调,咨询就好做多了。

假如情绪基调是恐惧,那么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主要任务就是加强他的勇气。

人有所恐惧,归根结底是对这个事物不熟悉。就像新兵第一次上战场,谁都会恐惧,但是,老兵在战场上却可以从容不迫,谈笑自如。这是因为老兵熟悉了战场。恐惧的消除,就是要让一个人置身于这个恐惧的情境中,多适应,多停留,多放松。

心理障碍者过去的习惯,是逃避恐惧。结果是越逃避越害怕。我们让他们做的,就是不逃避,一开始恐惧会增加,但是增加到一定程度后,恐惧必然会自己减弱消失。

一个人恐惧是需要能量的,能量不会无穷无尽,恐惧的能量耗竭,自然就不恐惧了。

假如情绪基调是焦虑,也可以用对待恐惧的方法对待。焦虑也是一种恐惧,是对未来危险的恐惧。

假如患者的情绪基调是抑郁和悲哀,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原则先是让他们释放宣泄,然后是鼓励和激发他们行动。释放和宣泄是为了哀悼过去,他们的过去必定是有很多的痛苦和失落,哀悼这些痛苦和失落后,过去就了结了。然后,我们带他们走向新的生活。

除了常见的主题,常见的意象原型也同样能反映一个人的情绪基调。我们可以注意,来访者经常想象出来的人是什么样子的形象,这个形象往往是他心目中的自我。

就像我们说过的,鲁迅想象中经常出现的人,是一个战士的形象,所以他的情绪基调就是“愤怒”。

林语堂心中的自我形象,则是一个洒脱自在的中国文人。因此,他的情绪基调就是“闲适”。

林黛玉心中的自我形象,是一个幼小、衰弱的孤儿,寄人篱下,如一朵小花在大风雨中飘摇,因此,她的情绪基调就是“悲哀”。

鲁迅、林语堂、林黛玉他们心中肯定也还有其他的侧面。鲁迅有很温和的侧面,“俯首甘为孺子牛”。林黛玉也有很活泼的侧面。惜春要画大观园,林黛玉就说“你草虫上不能”。别人很奇怪:画大观园怎么还需要画草虫?林黛玉揭开谜底,说别的可以不画,不过要画刘姥姥这个“母蝗虫”,还煞有介事地为惜春想了一个题目叫“携蝗大嚼图”。正当此时的林黛玉和葬花时的林黛玉情绪上判若两人。

假如来访者的情绪基调太消极,意象原型不够好。没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师,力量常放在改变这个意象原型上,而且想彻底改变。这不是完全无效,但是很困难。我们想让林黛玉改变天生弱质的自我形象谈何容易。何况,虽然你是在试图改善她,来访者也许会有阻抗。林黛玉会说:“这个形象虽然弱,但她是我。你改出一个积极乐观向上的形象来,那还是我吗?也许应该说是薛宝钗的克隆版了。”

实际上,我觉得改变来访者,是要在原情绪基调的基础上,做一个虽然小但却是关键的改变。比如,林黛玉不可能改为薛宝钗的样子,但是我们可以把她的意象原型,先改为外表柔弱实际柔韧的小花。我们可以对林黛玉说:“你如此荏弱,但还是坚持着。现在是风刀雨剑苦相逼,感伤忧郁也是当然的。但是,天没有下不完的雨。等雨季过去,就是风和日丽。”改变林黛玉忧郁的情绪基调,必须慢慢地来。

情绪基调渐渐改变了,整个人也就渐渐改变了。

说到情绪基调,还有一个有趣的东西,那就是情绪基调可以从颜色中反映出来。一个人的心灵是有颜色的,这个颜色反映他的情绪基调。当然,我们不可能把一个人的灵魂像道十抓狐狸精一样抓到,也不可能把人的灵魂放在玻璃瓶子里看它的颜色。不过,我们有其他方法。记得有一次,我和另外的心理学家一起看一本画册,那画册都是所谓现代艺术。其中有许多画根本不知道画的是什么,就是一些乱七八糟的颜色。我们突然相到,可以假设这些画画的就是心灵。一幅画就是某一个人的心灵的画像。然后,几个人一起找,看我的心灵——如果也这样画出来——比较像哪一幅画?结果,大家都选择了同一幅画。大家公认那画的颜色很像我——那是一幅以蓝色为主的画,带少许的黄色和其他颜色。而且,对这幅画如何修改可以更像我,大家的意见非常一致——绝不可能是巧合。

我后来就用这个方法理解人,我发现好的心理学家或者直觉比较好的人很容易理解这个方法,也很容易指出“一个人心灵的颜色”。虽然没有客观标准,但是对同一个人,不同的心理学家指出的颜色相当一致。而且不一定是心理学家,只要是直觉比较好的人,都会意见非常统一。

举例子说,台湾女作家三毛,你认为应该是什么颜色的心灵?

先不要看我的,自己先想一想。

我曾经问过很多人,三毛的心灵是什么颜色?结果发现,多数人的回答是接近于同一个颜色的,越是直觉比较好的,所说的颜色和我心中的颜色越相近。

也有一些不同的意见,比如,有的人说三毛的心灵是粉红色。但是,我发现这些说颜色不准确的人,实际上是对三毛的理解有误。比如,说三毛的心灵是粉红色的人,心目中的三毛是一个浪漫的三毛。他们没有意识到三毛心中的忧郁、痴情和执著。

我认为三毛的心灵是紫色的,是一种偏蓝多一点的紫,是一种较深的紫色。有一次遇到一个直觉很好的女孩,说到三毛的颜色,她告诉我是紫色。刚好旁边有一个女孩穿了紫色的衣服,我就问她是不是这样的颜色?她很确定地说:“比这个颜色稍蓝一点,稍深一点。”稍蓝一点、稍深一点和我心里出现的颜色就完全一样了。

我相信,心灵的颜色是一个现实。要不然,怎么可能我们大家都看得到。

当然,要看清楚心灵的颜色,还要注意一些要点。比如你不要用脑子去想,不要去死记硬背什么颜色代表什么情绪基调。用脑子越想越不可靠,你应该用心灵的眼睛直接去看,就会清楚地看到别人的心灵是什么颜色。

第十二节 关于心理现实

心理现实这个概念,我觉得被弄得一塌糊涂。

因为在人们心中,有一个非常常见的错误观点:客观的东西是现实,主观的东西不是现实。

所以一说现实,人们就想到物质世界,想到山河大地、车船飞机。仿佛这是唯一的现实——人们说这叫做唯物主义,而实际上这不过是唯物主义中的机械唯物主义。

一说心理内部的东西,比如意象,人们就说这不是现实。“那都是凭空想出来的。”人们说。

实际上,心理内部的东西也是现实,只不过是另一种现实——心理现实。

什么是现实?现实就是有其自己的规律,有其自己的因果法则,不可以随意改变的规律和法则。物质世界有物质世界的现实,它遵循物理学规律。心理世界有心理世界的现实,它遵循心理学规律,这规律也是不可以随意改变的。

意象活动有它不可随意改变的规律,所以它也是一种现实。比如一个人在心理状态不好的时候,不可能随意想象出一个极为美好的场景。他没有办法,他必须承认和接受这个现实。在他性压抑的时候,他想象中的水必定是脏的,这就是他的心理现实。三毛的心灵的颜色就是紫色的,因为她的心里烧着爱的痴情和火焰;也因为她的爱情没有能够畅快地燃烧,所以她的火不是鲜红的,而是紫色的。一个人若理解她的心灵。就不可能想象出一个绿色的三毛——绝对不可能。这个颜色,就表现了意象的规律。

在另一些人那里,有另一个错误,他们承认心理的东西也是现实——他们甚至说想象中的鬼神都是实际存在。而他们说的“实际存在”的意义是,这些东西是存在于这个物质世界的,是物质性的现实,也许在坟墓中就有一个鬼。他们的错误是把心理现实和物质世界的现实混淆了。

我们前面谈过这些人,我们说他们是走火入魔了。为什么他们是错误的呢?因为他们的混淆会带来认识上的错误。比如,他们认为自己想象中的鬼是一个物质性的现实,于是他们就会把客观物质世界的规律强加于这个意象,认为这个鬼具有物质世界的特点。比如,他们认为这个鬼可以被捉走,而不知道实际上没有人能捉走鬼,鬼是人自己心中的一个消极情绪的象征。一个人心里的消极情绪,别人怎么可能捉走?

现实有许多种,有一种不可改变的规律,就有一种现实。所以物质世界有物质世界的现实,心理世界有心理世界的现实。我进入中国的社会,这个社会有社会文化的一个规律,很难改变,这就是这个社会的社会现实。我进入美国社会,就进入了美国的现实。

著名心理学家许又新先生在一次讲课中说,“现实就是你身边的人”。这里说的就是社会的现实,是由身边的人组成的现实。

我们说,心理障碍者现实感差,或者说他们不能区分想象和现实,实际上准确地用术语的话,我们应该说他们的问题是:“不能区分客观的现实(物质世界和社会)和自己的主观心理现实。”

第十三节“加密”的心理学

越来越觉得心理学,特别是心理咨询和治疗这个分支应该对一些东西“加密”,不应该把所有的东西都公开出版或发表。

原因之一,是某些有心理问题的人看了有害。

有强迫性人格的人就最爱看心理学书,看了之后往往是弊大于利。因为他们会片面地理解书中的话,断章取义,反而越看越糊涂。在做心理治疗的时候,反而有了“抗药性”。你给他做精神分析,他就用行为主义者的论点批评你不科学,用人本主义的论点说你不积极。你如果用行为主义做治疗,他又会用精神分析的论点说你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何况,有些方法,比如顺势疗法,一旦来访者知道了底细就很难有效果。

原因之二,就是心理咨询和治疗者看了也可能有害。

有的东西,在心理咨询和治疗者自己的境界不高,或者体会不多的时候就说,也是有害的。害处一是他们可能因为不理解而心生怀疑,从而批判、指责这些东西。害处二是他们也许急于求成,反而曲解了这些东西。

一个心理咨询师,也许很容易发现来访者的心理问题是怎么一回事。但是,如果一开始就把一切告诉来访者,结果只会害了他。比如,一个人掩盖现实,他本来是害怕和人交往,却称自己“清高脱俗”。如果我们一开始就揭穿他,说“你不过是一个懦夫”,他不承认,我们和他就难于继续心理咨询过程。他承认了,又可能会灰心丧气,破罐破摔,对他对心理咨询都没有好处。只有当心理咨询师加强了这个人的心理力量后,才可以说出这个现实,他也才可能承受。

梁漱溟说中国文化的发展就是出了这个毛病,[27]儒家道家的思想都有极高境界,但是,因为境界高所以人们不容易理解,造成了许多误解。我很同意梁漱溟的想法,也经常见到人们误解儒家、道家。比如,把也很积极的道家思想误解为消极的,把退避怯懦说成是道家的“知足常乐”。道家的真人是最有安全感的,他们理解自己也理解别人,他们知道心的法则,所以可以从容不迫。他们“知足常乐”,是他们领悟到人的很多追求是虚幻的。他们不需要当帝王,因为他们知道,好多想当帝王的人是内心缺少安全感的人,需要靠权力才可以让自己安心,而他们自己本来就很幸福。但是,误解者不是这样,这些伪道家内心深处实际上对权力对名利很热望,只是因为他们吃不到这个“葡萄”才只好说“我知足常乐”,实际上,他们并不是真的知足,也并不快乐。

对这些人,就不应该讲道家。

读者如看懂了这本书,或许会发现,他很容易看明白很多人、很多事。高兴之余,也许什么都说出来了。我提醒一下,请不要这样。过去有一个叫杨修的聪明人,就是什么都知道,什么都说,后来他就一句都不说了,因为曹操把他的脑袋砍下来了。对人有益则说,对人无益的东西也说,那不过是炫耀自己知道的多。炫耀自己没有好处。

或许可以说,有关自然界的科学,是不应该有什么“秘密”的。而关于人的科学,比如心理咨询,是必须有一些“秘密”的。是不是来自自然科学的不保密的原则也应该有所改变,才可以使用于心理科学呢?

有一些东西,我想,不适合在这个公开的出版物中出现。我很愿意和同行好友交流。

附:

“观想本尊”法

据说卓别林在一次聚会中一时兴起,唱了一首歌曲,歌声动听。人们赞叹说:“想不到你歌唱得这么好。”卓别林回答说:“我不会唱歌,刚才我不过是在表演一个著名歌手。”

卓别林的话不仅仅是一个笑话,其中大有深意。许多事我们之所以做不好,是因为我们相信我们不会做,而不是我们不具备做这件事的能力。卓别林相信自己不会唱歌,你也许相信自己不会交际,所以卓别林不会唱歌,你也不会交际。就算你有潜在的交际能力,在你不相信它时,它也发挥不出来。

但是卓别林更聪明,他表演歌手,让自己设想此时此刻是这个歌手在唱,就能唱得好。卓别林还是不会唱,但是他的歌手会唱。

假如卓别林一次次去演歌手,去唱,终有一天,他会发现歌手和自己已结合为一体。那时歌手就是卓别林,卓别林也就会唱歌了。

密宗有一种个人修炼方法叫做观想本草。修炼者选一尊佛像,想象这尊佛像进入自己的胸膛,越来越大,直到和自己一样大,充满了自己的身体,和自己融为一体。他们相信,这样做可以让自己得到佛的智慧、佛的慈悲,使自己渐渐接近佛。

这和卓别林的方法实在是异曲同工,都是通过想象自己和别人融合而获得别人的品质。

这也正是我们要讲的心理学技术——在此姑且称之为“观想本尊”法吧。

如果你认为自己不会交际,而正在交际时也的确表现得很不好。你可以为自己选一个“本尊”,也就是一个榜样。

你的“本尊”应该是一个交际能力很强的人。他可以是一个名人,例如某位大政治家,也可以是一个你认识的平常人,例如你所佩服的一个同学或同事。

你的“本尊”和你要有相似性。你是男人,你的“本尊”必须是男人。女人的“本尊”必须是女人。另外,除了性格他比你外向之外,其他方面你们仍应该有相似或共同之处。你如果是身材纤弱的人,你的“本尊”决不要选一个彪形大汉。你如果是秀美的女孩,你的“本尊”也应是秀美的人。

如果你是男人却选了奥黛丽·赫本做“本尊”,你想想会多可怕,你会变得如赫本一样“风姿绰约、楚楚动人”。

你的“本尊”不要选坏人。因为用了“观想本尊”法后,不仅你的社交行为会和“本尊”相似,你的其他方面也会向“本尊”靠拢。你不可能只在社交这一方面变化,你的变化是整体的。

选好“本尊”后,你可以读一些他的传记资料,或者和他多接触。有可能的话,找一张他的照片多看一看,争取对他尽可能熟悉。

然后,你只需每天选一个不受打扰的时间,想象“本尊”和你的身体融为一体,就像佛教密宗修炼者所做的那样。你想象他的一张照片进入你的胸膛,然后扩大,直到和自己身体一样大而且融合。

只须这样做,不需要思考,不需要刻意地学习和模仿。

你可以每天练习10~20分钟。

你的潜意识会在你不知不觉中,全天进行工作,让你和你的“本尊”相似。你的行为举止会自动地向“本尊”靠近。

用不了多久,你的社交言行就会有明显的改观,你的朋友熟人们将会感到十分惊讶,他们会觉得你像换了一个人似的。

实际上你也的确是换了一个人。

如果你希望见效快,你可以在社交场合有意识地对自己说:“现在我不是我,我是在表演我的‘本尊’”。那么你的交际能力会好得让你自己都不敢相信。

练习一个月后,你就不必再练了。你的“本尊”已融入你的心里,你已经成为一个善于交际的人。你更不必去演别人。

你只需要享受友情。

同类推荐
  • 伦理学与人生

    伦理学与人生

    本书系作者专心致志撰写22年而成的150余万字的《新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8年修订版)之精粹。它几乎将每个理论问题都化为一个鲜活的人生案例,通过解析各个案例而系统展现伦理学博大精深之原理,因而名之为《伦理学与人生》。
  • 低调做人的哲学全集

    低调做人的哲学全集

    本书主要指导读者如何为人处世,荣辱不惊,以获取生活事业的成功。
  • 简单逻辑学

    简单逻辑学

    通俗易懂的逻辑学入门读本。轻松搞定逻辑学中的概念、思维定式和规则。容易操作掌握的逻辑使用法则,不论演讲、谈判、说话、办事,都能让你做到条理、清 楚、不让人误会和不解!这是一本涵盖正式及非正式逻辑谬误的难得好书,快速提升你的推理能力,学会用清醒的头脑辨别真假,让思考变得简单,让行动变得快捷。
  • 鬼谷子智谋全解(第三卷)

    鬼谷子智谋全解(第三卷)

    《鬼谷子》立论高深幽玄,文字奇古神秘,有一些深涩难懂。为了让广大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其中深刻的思想内涵,易于好读和好懂,编者在编著本书时,根据《鬼谷子》分章分段集中逐个立论阐述的特点,进行了合理分割划分,再一一对应地进行了注释、译文和感悟,还添加了具有相应思想内涵的故事,以便于广大读者阅读理解。
  • 人生有何意义

    人生有何意义

    在将近100年前,胡适的同窗问过他一个问题:“小山,你是学哲学的人。像我这样养老婆、喂小孩,就算做了一世的人吗?……”这是我们几乎所有人都曾经思考过的问题,人,为什么活着?怎么活着,才算是有意义的?《人生有何意义》是胡适精选文集,汇集了胡适先生浩如烟海的著作中最富有闪光点、与人生有何意义主题相关的文章,集结成册,一共分为“人生有何意义”“为什么读书”“青年人的苦闷”“不老不朽”四章。胡适深受赫胥黎与约翰·杜威的影响,自称赫胥黎教他怎么怀疑,杜威先生教他怎样思想。他学识渊博,学贯中西,对中国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那么他是怎么看待人生的呢......
热门推荐
  • 曹源道生禅师语录

    曹源道生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先婚后爱:总裁老公宠上瘾

    先婚后爱:总裁老公宠上瘾

    订婚礼上,她被爆出与未婚夫小叔一起出入酒店的视频丑闻。她的人生从此翻天覆地。父亲赶她出门,母亲懦弱不堪不肯替她辩驳一句。直到丑闻的男主角出现,这个b市最尊贵的男人,说要娶她。“嫁给我,曾经欺辱你的人都将趴伏在你的脚底。”
  • 血与魔

    血与魔

    小小打手无意间抢劫灵气武者,进而掀开世界一角与众多巅峰强者争夺灵武,稀有灵刃身怀驴蛋蛋,闯入精彩纷呈的大世界秘骨钥匙,帝国阴谋,混乱之域,邪恶国度,狩猎之地,万豪金门,王者天堂,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女人们的布局沾染他身为了活下去抢夺一切能壮大他的东西,女人,灵源,势力,金钱,他是个贪婪的家伙,对所有有利他的事物流口水走上一条万众瞩目的道路欢迎进入血与魔的世界
  • 瞬零之爱

    瞬零之爱

    从小便是孤儿的她,被有钱的养父母收养。在开学第一天便成了学校女生的公敌与恶魔校草打赌,后来被告知养父养母便是亲生父母,这个与其打赌的恶魔竟是自己的未婚夫面对突如其来的一切和莫名其妙的婚姻被迫与恶魔同居,从此开启了戏谑的同居生活:“冷幕枫,把手拿开”“冷幕枫,你干嘛(⊙o⊙?)”“冷幕枫,你离我远点!”“(⊙o⊙)哦?这样?”他故意离她更近了“你……”“我?我什么?_?”冷幕枫看着李慕雪那涨红的脸,嘴角挂起一丝玩味“你,……你无耻”“哦?我说了多少遍了我有齿,不信你来感受一下!”说着他……
  • 霸气总裁不好惹

    霸气总裁不好惹

    五年前,她深陷声色犬马的私人会所,撞进他的怀抱,并被夺去了初吻,却让她对他一见钟情,情深不悔。随后,她毫无防备的被算计送上他的床。他冷漠无情的羞辱说:“我不喜欢主动送上门来的女人!太廉价!不值钱!”她心碎成泥,无力辩驳。不久后,他却主动找到她,深情的说:“我误会你了,我们交往吧!”然而,交往不过是一场单方面利用,她深陷其中不可自拔时,却与他人各天涯……五年后,在她秘密回国的第一天,他就把她堵在酒店房间里,彻底践踏凌辱,并残酷的嘲讽道:“膜修复得还不错!”事后,他残忍冷酷的丢下一沓钱和一句话:“我们的游戏才刚刚开始!”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星宿玄武

    星宿玄武

    舞乾坤,弄清风,破星宿,镇邪魔,天地鉴,这是个群雄争霸的时代,弱死强生。玄武乃水之神名,星宿乃天之主宰,练就玄武神功是达到修炼的最高境界于神并肩。一个无知的少年,竟然传承了家族魔武双修超级技能,开启了一个属于他的时代。天上星宿何止万千,是不是有属于你的那颗。兄弟姐们们来见证一个少年的艰难历程。
  • 深深爱上御

    深深爱上御

    从大学到社会,准确说是从小吧,俩人早已被命运绑在了一起。(第一次写,不喜勿喷,情节虚构。作者词穷。)具体内容大家看正文吧!
  • 另类痞女:下一世你会幸福

    另类痞女:下一世你会幸福

    我性格内向,淡漠。这是与洛依完全相反的。她胆大,随性,是个十足的痞女。她是我的姐姐,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姐姐。大一那年洛依恋爱了,对方是大二一位优秀的学长。我经常装作不经意间问她和学长的事,她也总是一句“挺好的”回答我,我总觉得她心里有事,我却也没主动问过她。只到一年后……我站在墓碑前,沙哑着声音:“洛依,下一世你会幸福。”
  • 家业传承:富二代采访手记

    家业传承:富二代采访手记

    历时三年行遍珠江两岸采访50多家家族企业的“富二代”,精心挑选15篇代表性案例详细记录“富二代”成长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