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为人处事中,有些人巧妙地利用在他人心目中制造自己“愚钝”和“低能”的假象,明哲保身,骗过了无数聪明的当事者。真应了那句名言:“愚蠢者最聪明,聪明者最愚。”
蜀后主刘禅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人们熟知的人物。他之所以有名,并不是因为他能干,而恰恰是因为他“无能”。按照通常的说法,此人是个典型的低能人物。关于他,有许多带有讽刺意味的传说,以至于后来连他的乳名“阿斗”也成了呆笨无能的代名词。
那么,刘禅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从自保的角度而言,他乃是个大智若愚的非凡之才。
公元263年5月,曹魏大举攻蜀,蜀国兵力不敌,刘禅被迫投降。由于刘禅的“识时务”,因而受到敌方的优待。次年,刘禅被迁北上,来到洛阳。
到了洛阳之后,刘禅发现事情有些微妙:曹魏封他为安乐公,而曹魏的实权派人物刚刚晋封为晋王的司马昭对他却外信内疑,怀有戒备之心。因此,这位人称阿斗的蜀汉后主皇帝决心利用自己的“愚钝”姿态来自保。
不久,司马昭设宴招待刘禅。席间特请人演出蜀地技艺,由于司马昭的暗中布置,有些人假做触景生情状,忍不住暗暗抽泣。坐在司马昭身旁的刘禅本也应哀伤于心,但他看见司马昭那阴晴不定的面孔,一下子提高了警惕,因而强充笑脸,嬉笑自若。见此,一向对刘禅怀有戒心的司马昭放下心来,悄悄对他的亲信贾充说:“人之无情,乃至于此。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况姜维邪?”
一向被称为清客的贾充凑趣地说:“不如此,公何由得之!”戏艺终了时,司马昭戏问刘禅:“颇思蜀否?”一惊之后,刘禅答道:“此间乐,不思蜀也!”
这句话居然骗过了司马昭,但与刘禅一起降魏的旧臣郤正认为他“愚”得还不到位。宴会之后,郤正对刘禅进言说:“主公方才的答话有些不妥。如果以后司马公再问您这类话,您应该流着眼泪,难过地说:‘祖先的坟墓都在蜀地,我怎能不想念呢。’思索了片刻,刘禅点了点头。”
几天以后,疑心仍未完全消除的司马昭又一次问起刘禅是否想念故国。按照郤正的指教,刘禅背出了那几句话,并装作一副悲伤的样子,只是竭力不让眼泪流出来。司马昭见了,心中有数,突然说道:“你的话怎么像邵正的腔调?”
刘禅假装一惊,睁开眼,说:“先生您怎么知道?这正是郤正教我的。”司马昭听了,哈哈大笑起来。自此以后,司马昭忙于篡魏,遂不再对刘禅生毒害之心。靠明哲保身的韬晦之计,刘禅虽身处险境而有惊无险,平安地了却了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