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富故事1999年底,年纪轻轻的李彦宏从美国硅谷回国创业。每一个创业者都要寻找一个真正适合自己的创业模式,李彦宏也不例外。 创业,具体做什么?李彦宏早已想好了。在美国,他看到一批搜索引擎公司神话般崛起,就决定直接把美国的硅谷创业模式移植过来,创建一个中文搜索引擎公司。
在北京大学的资源宾馆,李彦宏租了两间房子,连同1个财会人员和5个技术人员以及合作伙伴徐勇,迈开了创业的步伐。他的这一次创业,正赶上了互联网的泡沫破灭,很多人都对他摇头: “搜索都诞生好多年了,你怎么现在还搞这个。”
李彦宏却不这么认为。在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情报学专业求学的背景,以及他后来在美国读计算机专业和为一家报纸做信息搜索的经历,都让他坚信互联网搜索将是非常有前景的商业模式。而最关键的在于,搜索引擎虽然已在美国有多年的历史,但在中国却刚刚起步。
李彦宏认为,模仿不要紧,关键是如何在模仿中改进与创新。在李彦宏看来,把舶来的东西“本土化”就是创新。比如,他在给企业起名字的时候,就罗列了三条规则:要代表中国的文化;要跟搜索有关又不能够太直白;要简单,中国人能听懂。几个条件综合起来,李彦宏很自然地就想到了辛弃疾的那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于是,他便给公司起名为“百度”。
在接下来的创业过程中,深受硅谷文化影响的李彦宏很快就以沉稳和专注的做事风格感染了团队中的每一个人,从而得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百度”的中文搜索引擎的开发工作……
2003年,据美国Alexa统计,百度已经升至全球第二大独立搜索引擎,在中文搜索引擎中更是遥遥领先,名列第一。
对此,有人评价“百度”的成功在于:目标明确,市场定位准确,而且头脑冷静,不跟风,不抢潮。
其实,这一切都是李彦宏“引进之后及时本土化”的创新的必然结果。比如说,在团队管理上,他不是完全照搬照用硅谷文化,而是有选择性地在中国本土继承和发扬,于是就出现了“没有严格的等级观念,可以自由地发言”的场面;在创业定位上,当找到真正目标客户群之后,就“咬定青山不放松”。
有人说:互联网是一个浮躁的产业。但从“百度”中却可以看到另外一番景象:以一种另类的平和心态,既不急功近利也不随波逐流,李彦宏在搜索领域中经营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儿”。
如今,在李彦宏的领导下,百度不仅拥有全球最优秀的搜索引擎技术团队,同时也拥有国内最优秀的管理团队和产品设计、开发、维护团队,而且在商业模式方面也同样具有开创性,对中国企业分享互联网成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创举点拨
李彦宏模仿美国的搜索引擎,创立了中文搜索引擎——百度,这是一种模仿,也是一种创新。的确,当时搜索引擎在美国已经发展了好多年,已经不是新东西了,但在中国却刚刚起步,而百度又是诞生较早且技术相对完善的中文搜索引擎,谁敢说这不是创新?
要期待某一次创新会改变你,也要期待某一次模仿中的创新让你一鸣惊人。这是成功者的态度,也是成功的法则。这个世界上一定有适合你去模仿的成功方法:你越努力去找,就会越早找到;你越早找到,就会越早成功!
模仿,要有自主创新。靠模仿起步,用创新超越。当依靠模仿走稳走快之后,接下来就必须考虑用“创新”进行“快马奔驰”了。因为,很多时候,成败的关键并不在于你有没有模仿别人,而在于你会不会被人模仿。要想不被人模仿与超越,你必须也只能是不断地强化自己的创新能力!否则,你就只能永远地跟在后面。延伸链接
李彦宏,1968年生,山西阳泉人,获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现任百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CEO。
1999年,李彦宏回国创建了百度;2000年,百度成为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技术公司;2003年第二季度,百度宣布全面赢利;2005年8月5日,百度在美国的纳斯达克成功上市,狂升的股价于一夜之间为百度造就了7个亿万富翁、51个千万富翁、240多个百万富翁。 “创”是创新, “创”是创意, “创”是创出与众不同的甚至从来没有的新东西。但“创”也不是凭空而来,不是闭门造车, “创”也还需要有一定的依托。这依托是什么?这依托来自何方?
这依托就是你自身的优势,这依托来自你的个性。找出你的个性和优势,凭着它们,你所“创”,出来的东西才会真正充满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