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成功并不需要过人的智商。但别人小心谨慎的时候,你要贪;别人贪的时候,你要谨慎。投资必须有理性,把握扰会要恰到好处。
巴菲特被《纽约时报》评为最佳畅销书的《沃伦·巴菲特之路》中文译本的封底上如此评介:“他是当今世界和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股市投资者。1956年他以100美元起家,迄今为止其个人资产已超过160亿美元,被誉为世界头号股王。”
在美国《纽约时报》评出的全球十大顶尖基金经理人中,巴菲特名列榜首;在《财富杂志》评出的“世纪八大投资高手”中,巴菲特同样位列第一。如此的“第一”、“唯一”不胜枚举,他是资产超付10亿美元的富翁中唯一从股票市场发家致富的,他一手创立并任公司主席兼行政总裁的贝克夏·哈斯维公司是美国最具盛名的10家公司之一,也是金融业唯一进入前10名的公司。
巴菲特11岁时开始涉足股市,他与姐姐合资38美元买了城市服务公司的3股股票。几天后,城市服务公司的股票迅速回升了,巴菲特迫不及待地把它脱手出售,赚了5美无。岂知这种股票继续上升,他姐姐又埋怨他出售太早了。不管怎样,巴菲特在股票上得到了些教训:看到时机固然重要,把握时机更为重要。
巴菲特从少年时代起就喜欢看赛马,后来他还爱赌赛马,当然,他是没有多少钱下注的。由于他在观看赛马中颇有见解,在12岁那年出版了一本马经,该书十分畅销,读者却不知作者竟是一位小学生呢!巴菲特13岁时已成为有“资格”的纳税人了。
到15岁时,巴菲特更显示出他善掌机遇的商业才华。他与同学合伙买下了一架旧的吃角子老虎机,把它放在理发店里。由于等理发的人为了消遣,总会投入一些硬币赌一下。巴菲特和他的合资同学为此每星期可从这架二手货上收入50美元。
大学毕业后,巴菲特当过一段时间的教师,之后,他筹了少量资金与朋友合伙开了一家投资公司,做些小买卖。巴菲特在教学和实践中形成了他的“价值投资学”:①寻找被市场低估的股票;②买下它;③等股价上升到一定水准即脱手。由于巴菲特善掌时机,他的公司业务迅速发展。到1969年,公司的净资产已是当年投资的几十倍,他本人也赚得2500万美元了。这一年,他开始自己独家经营。他看见马萨诸塞一家名叫哈萨维的纺织公司因濒临破产而拍卖时,即决心收购下来。然后将其原来的纺织设备卖掉,只保留公司名字,进行投资业务。他涉足于银行、家具、珠宝、糖果,乃至出皈业的投资。1973年,他以1000万美元买下《华盛顿邮报》的股份,继而以4500万美元买下美国政府雇员保险公司,1985年用5亿美元购进ABBC的城市服务公司的控股股份,1987年拨7亿美元投资所罗门证券经纪公司,稍后又买下可口可乐公司的10亿美元股份。
巴菲特的成功历程,每个阶段都体现出其善于掌握时机的本领。与其说他精于管理,不如说他巧于把握时机。
巴菲特之所以在投资人中显得卓尔不群,时机把握得恰到好处,是因为他善于研究。他阅读枯燥的企业书籍,起劲得有如小孩看漫画书,看报纸的金融版,他每一行都不放过。朋友对他的股市知识心悦诚服,认为没有人比得上他;向他请教,他总是谦和而言简意赅地说,不要一窝蜂跟着别人抢购,要根据事实。别人不会告诉你哪些股稳赚不赔,一切要靠你自己。
巴菲特能独立思考,又能专心致志于事业,使他如虎添翼。在奥马哈,每到黄昏,他会去商店买份刊有股市收盘价格的当地晚报。回到家,又阅读一大叠公司年报。他曾对朋友说,有些人热衷于研究棒球资料或马经,而他的嗜好则是更多地赚钱。
巴菲特从来不信理财顾问说的话,他说:“假设手上有100万美元,如果尽信内线消息,一年之内就能破产。”考虑哪种股票值得投资时,巴菲特得先说服自己。他很早就体会到相信自己的判断最为重要。
巴菲特以嗜数字若狂出名,举凡球赛成绩、马匹胜算高低、人口记录,他在成长年岁中无不热衷吸收。至今,他记数字的能力仍令同事吃惊。他谨守两项黄金守则:第一,绝不输钱;第二,绝不忘记第一项守则。
有一次几个朋友打高尔夫球,一名保险公司主管提议设下旁注:每注11美元,谁能一杆进洞,他愿意赔10000美元。大家闻言后纷纷掏钱,巴菲特却不为所动。他已冷静地计算过,就一杆进洞的几率看来,赔10000美元并不算多。他衡量11美元和衡量1100万美元一样,决不掉以轻心,把荷包抓得紧紧的。
在商场上,他以不负债而立于不败之地。在他眼中,债务是“脆弱的环节,会让你绊倒”。
他也避免投资在他不了解的科技和企业上。他说:“玩扑克的时候,放眼看一看,你总会看出一个冤大头;如果看不出,那么冤大头就是你自己。”
人生的启示
为了成功地把握时机,仅仅魄力十足、敢于冒险是不够的,还要善于等待,冷静地分折形势,做到百战不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