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86000000008

第8章 将相治国起义首领风云人物(2)

高仙芝

高仙芝(?~756年),高丽人,出生的年月史上不载,但根据史家的推测,他可能是高丽王室的遗族,他的父亲高舍鸡在河西(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从军,虽然军功显赫,升至四镇十将、诸卫将军,却一直穿着代表奴隶身份的袜子,直到高仙芝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高氏才脱离奴隶身份,步入军事贵族的行列。根据史书的记载,高仙芝身材高大,相貌英俊,精通骑射,骁勇善战。在他二十多岁的时候,就跟父亲一样当上了将军,高舍鸡看到儿子气度儒雅,还担心他守不住军功,高仙芝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一生转战南北,成为大唐西域的守护神。1913年,英国探险家斯坦因重走高仙芝活捉小勃律国王的路线后,万分感慨,“这位勇敢的中国将军,行军所经历的艰难险阻,比之汉尼拔、拿破仑翻越阿尔卑斯山,不知要超过多少倍”。

高仙芝先后在安西四镇节度使田仁琬、盖嘉运手下任职,未受重用。当夫蒙灵詧成为安西四镇节度使的时候,高仙芝的好运气来了,他不断升迁,直至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高仙芝成了安西军政二把手以后,要招三十名随从,谁知却招来了细瘦、跛脚、眼睛斜视的封常清,两人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好搭档。说起两人相识相知的过程,颇有一番传奇色彩。当盔甲鲜明的高仙芝骑马从大街上奔驰而过的时候,封常清看到了他,当即决定要做他的侍从。高仙芝见封常清相貌丑陋,不肯答应。封常清怒气冲冲地指责他,“我羡慕将军的高义,才愿意为你效劳,你只知道以貌取人,拒贤才于门外,如何能够成就大事业”,高仙芝还是不愿意收下他,封常清就每天在高仙芝的家门口蹲点,数十天如一日,高仙芝无可奈何,只好让封常清成为自己的侍从。

高仙芝发现封常清的才干,是在一场激烈的战争之后。公元741年,原来归附大唐的西突厥达奚部落举兵反叛,从哈密一带逃到了碎叶城(今俄罗斯伏龙芝市北),夫蒙灵詧指派高仙芝率领2000骑兵追击达奚部落,将他们斩尽杀绝。封常清在帐中写好了捷报,详细陈述了“次舍井泉,遇贼形势,克获谋略”,凡是高仙芝想说的话,封常清已经替他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高仙芝吃惊不已,在夫蒙灵詧的犒劳宴会上,推荐了封常清的功劳。以后,封常清跟着高仙芝不断升迁,先后被授予镇将、果毅、折冲。

大唐的天可汗制度一直护卫着西域各国的平安,西域各国也定期向大唐朝贡,吐蕃是大唐为数不多的敌人之一。吐蕃为了控制小勃律国(今克什米尔西北部),进而控制西北各国,吐蕃赞普把公主嫁给了小勃律王为妻。小勃律国本来是大唐的附属国,现在由于姻亲关系,倒向了吐蕃一边,连带西北二十多个小国都臣服了吐蕃,停止了对大唐的朝贡。小勃律国位于通往安西四镇的咽喉要道上,大唐和吐蕃对克什米尔地区的争夺就从小勃律国着手了。田仁琬、盖嘉运以及夫蒙灵詧接连讨伐,都未能取胜,高仙芝是第四个派去征讨小勃律国的将军,与他同往的还有做监军的内侍边令诚。

天宝六年(747年)四月,高仙芝率领一万骑兵从安西都护府的所在地龟兹出发了(当时唐军步兵都有私马,因此长途奔袭就是驾轻就熟的事情了),十五天后到达拨换城(今新疆阿克苏),又经十余日到达握瑟德(今新疆巴楚),再经十余日到达疏勒(今新疆喀什),转而向南,历经二十余日,到达葱岭守捉(今新疆塔什库尔干),又行二十余日到达播密川(今阿富汗瓦汉附近),再行二十余日到达特勒满川(今瓦汉河),就是当时的五识匿国,这时候唐军已经逼近了吐蕃边境上的军事要塞连云堡(今阿富汗东北的萨尔哈德)。

高仙芝精通兵法,很快作出了妥善布置,兵分三路,加快了行军速度。一路由疏勒守捉使赵崇玼统领,3000骑兵从北谷直插连云堡,一路由拨换守捉使贾崇瓘统领,沿赤佛堂路南下,一路由高仙芝和中使边令诚统领,从护密国南下,约定七月十三日辰时会攻连云堡。

连云堡三面都是山崖,只有北部是平地,还有喷赤河倚为屏障。堡中守军共有上千人,城南十五里处修筑了木栅,驻扎了八九千吐蕃军,成犄角之势拱卫连云堡。时值夏季,喷赤河水暴涨,如何渡河又不被敌人发现,成了横在唐军面前的一道难题。高仙芝命令士兵们带足三天的干粮,次日清晨渡河。将士们都以为高仙芝是在瞎指挥,不料,在高原夜间极度寒冷的天气中,唐军“人不湿旗,马不湿鞯”,顺利过河。高仙芝喜不自胜,对边令诚说,“如果我们正在渡河,吐蕃军发起进攻,我们多半要打败仗,现在唐军集合完毕,吐蕃人注定要成为我们的俘虏”。进攻开始了,高仙芝下了死命令,中午之前必须拿下连云堡。唐军勇猛无敌,很快斩首五千,生擒一千,“得马千馀匹,军资器械不可胜数”,当然,唐军也付出了代价,识匿国国王五跌失迦延阵亡。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小勃律国的屏障被高仙芝拔掉了,剩下的就是翻越海拔四千六百多米的坦驹岭(今克什米尔北部德尔果德山口),直捣小勃律国了。太监边令诚看着一望无际的冰川,心生怯意,高仙芝就让边令诚和老弱士卒三千人留守连云堡,自己率领精锐部队继续前进。如同当年曹操“望梅止渴”的伎俩,高仙芝知道怎样解除士兵们的后顾之忧。他派遣了二十多人先行下山,扮成阿弩越城人前来迎接唐军。唐军得知了这样的信息,阿弩越城人欢迎唐军,吐蕃增援小勃律国的必经之地娑夷河(今克什米尔西北)上的藤桥已经被砍断。唐军眼看胜利在望,将士们顾不得山高路险,纷纷沿着冰川下山。

过了三天,阿弩越城的守军果然投降,唐军进入城中休整。高仙芝让将军席元庆、贺娄余润先修桥梁道路。第二天进军,席元庆率领一千精骑打头阵,假称借道小勃律国,去攻打大勃律国,诡计之下,小勃律国的众大臣被唐军俘获,小勃律王和他的妻子吐蕃公主逃进了石窟。高仙芝命令斩杀大臣中心向吐蕃的死硬分子,快马加鞭,赶到离孽多城六十里的地方,在日落时分,砍断了吐蕃通往小勃律国的藤桥,这时,吐蕃的援军已经赶到,只差那么一点点,吐蕃军丧失了先机,修好藤桥杀将过来,起码要花一年的功夫。小勃律王得知吐蕃军救援无望,丧失了抵抗的意志,带着吐蕃公主一起投降。唐军劳师远征的目的达到了,高仙芝挑选了王族中的“亲唐分子”当了新国王,还在当地招募了几千士卒,防御吐蕃人的进攻。

至此,唐军夺回了克什米尔以西和以北的军事霸权,“拂菻、大食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附”,唐书中称大食和东罗马帝国都赶来向大唐帝国称臣纳贡,虽有夸张之辞,但也说明了此时的大唐帝国已经如日中天,誉满全球,这中间,高仙芝的功劳不言而喻。公元747年的九月,高仙芝押着小勃律王和吐蕃公主返回了安西,却招致他的上司夫蒙灵詧的一顿痛骂,“吃狗屎的高丽奴,你的于阗使是谁举荐的”,回答说,“中丞”,“你的焉耆镇守使是谁举荐的”,回答说,“中丞”,“你的安西副都护使是谁举荐的”,回答说,“中丞”,“你的安西都知兵马使是谁举荐的”,回答说,“中丞”,夫蒙灵詧怒气冲冲地说,“既然知道是我举荐的,为什么不等我处置就擅自报捷,本来应该砍下你的脑袋,看你新立大功,暂不处置你”,其实夫蒙灵詧也是胡人,他一口一个高丽奴,却不想想自己的身份,况且这次是唐玄宗亲自下的命令,让高仙芝以行营节度使的身份率军行动,高仙芝本人并未违反什么军令。但高仙芝对上司哪敢有脾气,正如监军边令诚对唐玄宗的奏报,“仙芝立奇功,今将忧死”。

唐玄宗得知了高仙芝的处境,当机立断,让他取代夫蒙灵詧,并授予高仙芝鸿胪卿、御史中丞,征夫蒙灵詧入朝。这下,高仙芝可以一出恶气了,所有的人都是这样想的,不料,高仙芝对夫蒙灵詧依然恭恭敬敬,“趋走如故”,夫蒙灵詧越发不安。高仙芝知道,如果不把话挑明,所有与自己有积怨的人都会提心吊胆。以前,副都护程千里、押衙毕思琛、行官王滔、康怀顺、陈奉忠等人都在夫蒙灵詧的面前说过高仙芝的坏话,高仙芝把他们都找来了,当面了断恩怨,他斥责程千里,“你面似男儿,心如妇人,是怎么回事”,又对毕思琛说,“你这胡人无法无天,夺了我城东几千亩地的好田庄,还记得吗”,毕思琛颇为幽默,他对曰,“那是你看我生活艰难送给我的”,高仙芝笑了,“那时候你作威作福,我是怕你,哪里是可怜你呢,这些话我要是不当面说出来,你们说不定整天忧虑,说出来了就没事了”,又把王滔等人拉下去打了一顿,然后统统释放,“由是军情不惧”。

高仙芝身为安西四镇节度使,大权在握,封常清得到了他充分的信任,负责四镇的仓库、屯田、甲仗、支度、营田等事务。以后,高仙芝每逢出征,经常让封常清担任留后使,代管军政大事。封常清坚毅果决,治军严谨,很快就作出了一件震慑全军的事情。

高仙芝乳母的儿子郑德诠做到了军中的郎将,高仙芝的乳母也住在高家内宅,高仙芝把郑德诠当作亲兄弟一般,“家事皆令知之”,因此郑德诠在军中颇有威望。封常清每次办事回来,诸将都前去拜见,只有郑德诠不以为然,甚至骑马从封常清身边冲过,完全不把留后使封常清放在眼里,封常清到了使院,叫人召来郑德诠,以军法处置他,杖打六十。高仙芝的母亲和乳母闻讯赶来,却进不了门,在门外急得号啕大哭,高仙芝得知消息也很吃惊,此时,郑德诠已被棍棒活活打死。高仙芝见到了封常清,却说不出一句话来,封常清也不向高仙芝谢罪。后来,有两位将军犯了罪,同样被封常清处死,唐军军纪整肃,焕然一新,高仙芝对封常清更加看重。

封常清有条不紊的后勤供应,让前方打仗的高仙芝处处省心,成为赫赫有名的常胜将军。天宝八年(749年),吐火罗(今阿富汗北部,在小勃律以西)叶护失里怛伽罗上表,“朅师王亲附吐蕃,因苦小勃律镇军,阻其粮道。臣思破凶徒,望发安西兵,以来岁正月至小勃律,六月至大勃律。”高仙芝又一次出征了,这次的目的地比小勃律国更为遥远,短短数月,唐军来往朅师国(今巴基斯坦奇特拉尔),将朅师国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俘虏了朅师国王勃特没,唐朝立了勃特没的兄长素迦为朅师王。大唐威名远震,连印度河河谷地区的个失密国王都因为仰慕大唐,多次上表要求与大唐合作,共同对付吐蕃的威胁。吐蕃几次吃了高仙芝的大亏,对唐军畏惧如虎,丝绸之路的南线得以长期畅通无阻。

此时的阿拉伯帝国也发生了内战,阿拔斯王朝取代了伍麦叶王朝,其势力渗透到中亚诸国,强迫被征服地区上交重税,与大唐在中亚的霸权产生了激烈的冲突,于是,怛罗斯(今哈萨克江布尔城附近)战役终于在公元751年爆发了,其起因就是高仙芝对石国(今乌孜别克斯坦塔什干)发动的战争。

天宝九年,高仙芝以石国王“无藩臣礼”为借口,带兵讨伐石国。细看史书,就会发现这种理由是十分牵强的,背后包含了强烈的功利心。天宝末年,为了满足唐玄宗开疆拓土的宏愿,边将们往往不择手段,想出一些匪夷所思的花样。安禄山设置酒宴,灌醉契丹、奚族的酋长,然后就在酒宴上割下他们的脑袋,还坑杀随从数千人。高仙芝假装和石国国王和谈,却发动了突然袭击,俘虏了石国国王,对石国大肆抢掠,对石国百姓施行了种族灭绝。在这之前,石国对大唐一直是进贡不断的,有《册府元龟》为证,但是,强权即真理这句话至今没有过时,弱国没有话语权。

石国王子逃走了,他把高仙芝欺诈贪暴的行径遍告诸胡部落。诸胡部落震怒了,联合大食国(阿拉伯帝国),准备进攻安西四镇。高仙芝得知消息,决定先发制人,率领包括拔汗那、葛逻禄人在内的藩汉联军三万人深入大食国境,在怛罗斯(今哈萨克江布尔城附近)与大食国的六万精锐展开了激战,双方杀了五天五夜,不分胜负。在这关键时刻,唐军阵营中的葛逻禄人被大食国将领收买,临阵倒戈,与大食国军队一起夹攻唐军,唐军敌友难辨,乱了阵脚,终至溃败。右威卫将军李嗣业奋力杀开一条血路,才保着高仙芝和数千唐军离开了战场。大食国军队胜得极其艰苦和侥幸,唐军损失惨重,但未伤元气和根本。后来,出于对付吐蕃的共同利益,唐朝和大食很快和好了,如果没有后来的“安史之乱”,唐朝的武力扩张应该还会继续。史料上记载被俘的唐军中有造纸工匠,是他们将造纸术传到了西方,史家对此存有疑义,当时,大唐的陆路交通和海上交通都如此发达,难道这么长的时间没人知道造纸术是好东西?但是,怛罗斯战役的确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唐朝在中亚的势力受到了沉重的打击,怛罗斯战役以后,虽然力图恢复,却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效。高仙芝被免去了安西四镇节度使的职务,入朝做了右金吾大将军,后来被封为密云郡公。天宝十一年,封常清担任了安西四镇节度使的职务。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起兵造反,十五万大军直扑洛阳和长安。安西和北庭的精兵入关勤王,边境由此兵力空虚,但仍然苦苦支撑了很长的岁月。后来,吐蕃和葛逻禄攻陷了北庭都护府,吐蕃又攻陷了安西都护府,大唐在中亚的势力才走向式微。

而此时的唐玄宗还没有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朔方、河西、陇右的精兵相隔遥远,援救不及,朝廷手中几无可用之兵,而安禄山的手下都是久经训练的虎狼之师,乌合之众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唐玄宗封荣王李琬为元帅,高仙芝为副元帅,数万士兵多是临时招募来的市井百姓,如此军队,就算高仙芝有通天之能,也难以取胜,但是,唐玄宗不管这些,他只想看到唐军的胜利。

李琬上任没几天就暴病而死,高仙芝带兵出征,又是太监边令诚做了监军。封常清同样是在洛阳招募新兵,对抗叛军,很快就被安禄山打得落荒而逃,洛阳落入叛军手中,在陕郡(今河南三门峡附近)封常清遇到了高仙芝,两人得出了同样的结论,现在唐军唯一的出路就是据险固守,等待各地赶来的援军。而潼关是长安的门户,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最适合固守的地方,他们决定放弃陕郡,退往潼关。为了不留下太原仓的物资资敌,高仙芝打开太原仓,将钱绢分发给将士,然后放火焚烧了太原仓,这时,叛军已经冲过来了,唐军将甲仗沿途丢弃,延缓叛军的进攻,终于赶在叛军之前退到了潼关。一到潼关,高仙芝马上加固城防,备足器械,应对叛军一轮又一轮的进攻。封常清被削夺了官爵,贬为庶民,留在军中效力,他帮助高仙芝训练新兵,监管左右厢诸军,叛军的攻势一次又一次被击退了,潼关固若金汤,长安暂时安全了。按照高仙芝和封常清的对策,一切都朝有利于朝廷的方向发展,形势相当乐观,然而,唐玄宗却走出了遗恨千古的昏招。

监军边令诚向唐玄宗汇报,“常清以贼摇众,而仙芝弃陕地数百里,又盗减军士粮赐”,唐玄宗大怒,派边令诚赴军中斩杀高仙芝和封常清。公元756年1月24日,边令诚到了潼关,先将封常清斩首示众,暴尸于芦苇之上,100名陌刀手等着高仙芝的到来。以前,高仙芝曾多次拒绝了边令诚的请托,当然想得到这死太监在皇帝面前不会为他说什么好话,但获罪至死,高仙芝显然还没有这个心里准备。他对边令诚说,“我兵败有罪,死不敢辞,但说我盗减军士粮赐,完全是诬陷,你久在军中,应该心里有数”,但是死太监不为所动,坚持要按皇帝的旨意办事。高仙芝对外面的新兵们大声说道,“我有罪,你们就直说;如果认为我没罪,就喊声冤枉”,外面喊声震天动地,“冤枉”。高仙芝知道事情已经无法挽回,对着封常清的尸体说道,“你是我引荐的,又曾代替我做节度使,今天和你同死,这是我的命啊”,遂引颈受戮。高仙芝与封常清死后,继任的哥舒翰在唐玄宗的逼迫下,放弃了固守潼关的策略,出关与叛军决战,很快一败涂地,将领们害怕重蹈高仙芝的覆辙,挟持哥舒翰往叛军阵营投降,潼关失守了,唐玄宗逃往四川,国事遂不可收拾。待得安史之乱平定,已整整历时八年,大唐帝国伤筋动骨,再也无复昔日的辉煌,高仙芝的西域战绩几乎成了大唐历史上的绝响。

裴行俭

裴行俭(619年~682年),唐高宗时大臣。字守约。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高宗时官至礼部尚书,兼右卫大将军,封闻喜县公。高宗立武昭仪(见武则天),行俭私下和长孙无忌、褚遂良议论,贬为西州都督府长史。麟德二年(665年)拜安西大都护,在西域时,诸部多慕义归附。与李敬玄、马载同掌选事10余年,甚有能名,时称裴李、裴马。创立一些法规,使选任官职有条可循,为后来所承用。行俭少时从大将军苏定方学习兵法,后来领兵出征东、西突厥,善于料敌决胜。他诚恳待人,获得士兵爱戴,故战多取胜。调露元年(679年)西突厥侵逼安西(今新疆库车),当时行俭受命册送波斯王子泥涅师归国,途经西州时,募得万骑,便假为畋猎,以计俘西突厥都支,将吏于碎叶城为他立碑纪功。由于他文武兼资,高宗特授礼部尚书,兼检校右卫大将军。同年,东突厥阿史德温傅、阿史那伏念反叛,行俭以定襄道行军大总管统兵30万出击。开耀年间,以反间计逼伏念执温傅来降,余众悉平。他善于识拔人才,军中提拔的将领如程务挺、王方翼、郭待封、黑齿常之等,都成为一代名将。行俭著有文集20卷和《选谱》。又撰《草字杂体》及营阵、部伍、料胜负、别器能等46诀,开元晚期宰相。

元代戏曲作家白朴写有一出《裴少俊墙头马上》,讲得就是大唐名将裴行俭家里的事儿,可惜白朴脱不了酸文人的俗套,裴行俭又被塑造成一个趋炎附势的反面角色,以封建礼教为由逼迫儿子裴少俊休妻,其实,历史上真实的裴行俭自己就是胡汉联姻,他的继室库狄氏并非汉族女子,根据出土的唐代墓志和史料,有史家猜测此女曾嫁给裴行俭元配之子裴贞隐,与裴行俭原为翁媳,后来裴贞隐早逝,库狄氏改嫁给裴行俭,并生下四个儿子,其中的裴光庭后来成为大唐一代名相。有唐一代,观念胡化,风气开放,不仅异族联姻比比皆是,在李唐皇族之中,父夺子妻、兄占弟媳、子承父妾之事也屡见不鲜,就是一向自视甚高的士族,也免不了胡风的影响。当然,士族是大唐帝国的坚强柱石,其主流恪守的是儒家道德,论到冠盖之盛、名流之多、贡献之大,当首推闻喜裴氏,也就是裴行俭所在的家族。

闻喜裴氏出自赢姓,与秦国同祖,因为跟随周王伐纣立下战功,被分封在裴柏村,“上下二千年间,豪杰俊迈,名卿贤相,摩肩接踵,茂郁如林,代有伟人,彪炳史册”,先后出现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中书侍郎14人,尚书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1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与皇族联姻更是家常便饭,裴家驸马先后有21人,皇后3人,太子妃4人。裴行俭的曾祖父裴伯凤,北周时期曾任骠骑大将军、汾州刺史、琅邪郡公,祖父裴定高,曾任冯翊郡守,袭封琅邪公。父亲裴仁基,曾任隋朝左光禄大夫,后来想要归附大唐,事泄被王世充所害。史书上记载裴仁基被王世充“夷三族”,死于唐高祖武德二年,而裴行俭就是在这一年出生的,他很可能是位遗腹子,他的母亲是如何逃脱灭门之祸的,至今是历史上的一个疑团,俗话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他日后的功业大大超过了他父亲的期望,成为有唐一代不出世的名将。

裴行俭幼年时期以门萌补弘文生,但他没了亲生父亲,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裴行俭没有灰心和沮丧,人性的高贵和坚持在他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贞观年间,他通过了明经考试,成为左屯卫仓曹参军,成为苏定方的部下,千里马遇上了伯乐,苏定方将兵书战策倾囊相授,“我用兵,没有几个人学得会,唯独你除外”。名师用心指点,学生努力学习,裴行俭的军事造诣与当初不可同日而语,为以后的建功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显庆二年(657年),裴行俭升为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令。当时,唐高宗李治准备废掉出身太原王氏的王皇后,立武昭仪为皇后,遭到朝廷上下的强烈反对,裴行俭认为此举是国家祸患的开始,与太尉长孙无忌、尚书左仆射褚遂良私下议论此事,大理袁公瑜向武昭仪的母亲杨氏告密,武昭仪怀恨在心,向皇帝诬陷裴行俭,得罪了皇帝的枕边红人,裴行俭自然没有什么好果子吃,被迫离开京城,成为西州(今新疆吐鲁番东南)都督府长史。天高皇帝远,裴行俭在任上努力经营,成绩斐然,麟德二年(665年),他升任安西大都护,“西域诸国多慕义归降”,裴行俭拜为司文少卿。总章二年(669年),他回到京城,后迁任吏部侍郎,与李敬玄一起典选官员,他们进行了人事制度的巨大变革,很大程度上剔除了官员选拔的随意性,世人称为“裴李”。此时的大唐承平日久,参加铨选的人越来越多,而唐朝的科举制度与后世不同,通过科举考试的人只不过获得了做官的资格,要想真正步入仕途,还要通过吏部的选拔,裴行俭制定的选拔制度就成为当时比较完善的铨选制度,以后固定下来,成为有唐一代的用人标准。“总章选制”兼顾了士族和庶族的利益,对于当时来说是相当先进的举措,这使裴行俭得以名重一时。

裴行俭书法极佳,尤善草隶,曾用百卷素绢书写《昭明文选》,唐高宗看后赞不绝口,赐帛五百段。裴行俭也颇为自豪,曾对别人夸耀,“褚遂良如果没有精笔佳墨,就不会动笔,不择笔墨就写字的人,只有我和虞世南两位”。上元三年,吐蕃寇边,裴行俭被任命为洮州道左二军总管,不久又被任命为泰州镇抚右军总管,听从周王李显的调度,李显未能成行,而裴行俭也未能随军出征,但是,以此为契机,裴行俭开始了纵横天下的征战传奇。

调露元年(679年),吐蕃赞普去世,即位的赞普年仅八岁,唐高宗有意让裴行俭进攻吐蕃,裴行俭目光如矩,向唐高宗诚恳进言,“吐蕃现在是论钦陵执掌军国大事,君臣和睦,并不是唐军进攻的最佳时机”,唐高宗权衡利弊,听从了裴行俭的意见。此时西北又有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和别帅李遮匐勾结吐蕃,侵逼安西(今俄罗斯托克马克),危及唐朝在西域的霸权,边境局势让唐高宗头痛不已,裴行俭献计献策,“波斯王新丧,送波斯王子泥涅师回国就位,必然路过阿史那都支和李遮匐的部落,到时见机行事,必可立功”,唐高宗连连点头,同意了裴行俭的智取之策,他任命裴行俭为安抚大食(今阿拉伯)使,即刻上路。裴行俭奏请王方翼为副使,担任检校安西都护。西州是裴行俭曾经任职之地,当地人听闻裴行俭到来,百姓官吏都出城相迎,裴行俭乘机召集了上千豪杰子弟跟着自己向西而行。又派人扬言说,“现在天气炎热,不适合远行,秋凉之后,再行上路”,阿史那都支听到探子的汇报,就不再防备。裴行俭召集龟兹、毗沙、焉耆、疏勒(都在今新疆境内)四镇的胡人酋长,“从前在西州的时候,与大家一起打猎游玩,乐此不疲,进京后念念不忘,今天想要重温这种乐趣,谁愿意随我一起打猎”,胡人子弟争相随行,竟至万人。裴行俭假装游猎,整编队伍,倍道而行,几天后,就到达离阿史那都支部落十余里的地方,好戏就要上演了。

裴行俭先派人去问候阿史那都支,表示纯属路过,接着又派人去召见阿史那都支,让对方心里惊疑不定。阿史那都支曾与李遮匐约好,到了秋天一起起兵抗拒大唐使者,突然之间,裴行俭就到了眼前,阿史那都支一时间想不出好的对策,只有率领子弟五百人上前迎接,结果自然是尽数被擒。接着,裴行俭用阿史那都支的令箭召集他属下的诸部酋长,统统押送到碎叶城。随即派遣精锐骑兵,日夜兼程,去抓李遮匐。在路途之上,俘获了阿史那都支的使者,他正赶回来复命,同行的还有李遮匐的使者,都落入了唐军手中。裴行俭释放了李遮匐的使者,让他前去通知李遮匐,阿史那都支已被唐军擒获,大军正向李遮匐的部落开拔。李遮匐无计可施,只得向裴行俭投降。于是,此行的波斯王子被裴行俭打发了,叫他自行回国,裴行俭押送阿史那都支和李遮匐等人返回长安复命,副使王方翼留了下来,修筑碎叶城,勒石纪功。唐高宗欣喜若狂,他没想到事情会如此轻而易举地解决,这正是裴行俭的厚积薄发,皇帝亲自宴请劳苦功高的臣子,再三表达了自己的赞扬,“你孤军深入万里之遥,兵不血刃而敌人束手就擒,可谓文武兼资,故此同时授予文武二职,担任礼部尚书兼检校右卫大将军”。

同年十月,东突厥酋长阿史德温傅起兵造反,管内二十四州皆响应,叛军有数十万之众,大唐北疆频频告急。朝廷派遣单于都护府长史萧嗣业率军讨乏,先胜后败,情势危急。裴行俭立马被任命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领军十八万,与西军程务挺、东军李文暕合兵三十余万,进剿阿史德温傅。唐军连亘数千里,都受裴行俭的节制,史官赞曰,“唐世出师之盛,未之有也”。

裴行俭率军到达朔州(今山西朔县),得知萧嗣业因为运粮车被劫以至大败,决定将计就计。伪装运粮车300辆,每辆车中潜伏壮士五人,手持陌刀(长柄两刃刀)、劲弩,由老弱士兵押送粮车,精锐士兵尾随其后。突厥人果然中计,冲过来攻打运粮车队,老弱士兵弃车而逃。突厥人赶着粮车前往有水草的地方,解鞍牧马,准备取粮。唐军壮士当即跃出,伏兵也同时杀到,痛快淋漓地解决了敌人,抢粮的突厥人几乎无一幸免,从此,突厥人再也不敢靠近唐军的运粮车队。

大军进至单于府以北,已然接近傍晚,唐军安营扎寨,挖好了周围的壕沟。裴行俭下令将士们向高岗上移营,将军们都说,士兵已经安顿好,大家都很疲倦,不想再搬迁了。裴行俭语气坚决,催促大家按军令行事。大家虽然心有怨气,却不敢违背裴行俭的军令,起身搬迁了营地。当天晚上,风雨大作,唐军原先的营地很快被大水淹没,水深竟达丈余,唐军将士个个庆幸,由衷佩服裴行俭的先见之明,从此都对裴行俭的言听计从。

永隆元年(680年),裴行俭率军与突厥战于黑山(今内蒙古包头西北),节节胜利,“前后杀虏不可胜数”,俘获敌酋阿史那奉职,阿史那泥熟匐被部下杀死,持其首级向唐军投降。突厥余部向狼山(今内蒙古乌拉特中后联合旗境内)撤退,唐军大胜而归,高奏凯歌。裴行俭的主力回军后,阿史那伏念自立为可汗,与阿史德温傅纠集残部,再犯唐境。唐高宗再度任命裴行俭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要他“宜将剩勇追穷寇”。裴行俭率唐军北上,屯兵于代州陉口(今山西代县西北),并不急于进攻,他使出反间计使得阿史那伏念和阿史德温傅相互猜疑,内部不和,阿史那伏念留下妻子、辎重于金牙山,率领主力袭击唐军,后方空虚,裴行俭有了可趁之机。

裴行俭派出程务挺、何迦密袭击金牙山,阿史那伏念的妻子和辎重尽被唐军俘获。阿史那伏念乱了方寸,手下士兵又多染疾病,只得向细沙退避。他惶惑恐惧,派密使去见裴行俭,希望抓住阿史德温傅赎罪,裴行俭答应投降后保其性命。但是,裴行俭也看出了阿史那伏念的犹豫不决,他派遣刘敬同、程务挺穷追不舍,回纥军队也同时进逼,阿史那伏念走投无路,只得抓住阿史德温傅,从小路去向裴行俭投降。唐军阵营外尘土蔽日,侦察的士兵慌忙禀报,裴行俭镇定自若,告诉大家,“这并不是敌人进攻,而是阿史那伏念前来投降,受降如受敌,必须严加戒备”,他派一名使者迎接阿史那伏念,阿史那伏念果然带着阿史德温傅前来投降,至此,突厥余部尽数平定。唐高宗大为兴奋,派遣户部尚书崔知悌赴军中犒劳。侍中裴炎嫉妒裴行俭的功劳,与裴行俭唱起了对台戏。他认为敌人是在四面楚歌的情况下投降的,一旦形势对其有利,必然复叛,硬是教唆唐高宗将阿史那伏念、阿史德温傅等六十四人斩首于市,使裴行俭以前许下的降后不杀的诺言无法兑现。裴行俭十分伤感,他与裴炎都出自闻喜裴氏,“王浑、王浚争功的前事,古今耻之。但恐杀降之后,无复来者”。虽然裴行俭被朝廷册封为闻喜县公,但他因为杀降之事耿耿于怀,称病不出。

永淳元年(682年),阿史那车薄率领西突厥十个部落起兵反唐,围攻弓月城(今新疆霍城西北),西北边疆告急。裴行俭被唐高宗任命为金牙道行军大总管,带兵去迎击西突厥军队。大军尚未出发,裴行俭就去世了,享年64岁。朝廷赠幽州都督,谥号为献。当时,裴行俭的儿子裴光庭只有八岁,唐高宗让皇太子派遣六品京官一人到裴家看护,待裴家子孙长大成人后才停止。唐中宗即位以后,再赠裴行俭为扬州大都督。

裴行俭曾说,“士之致远,先器识,后文艺”,是位不折不扣的伯乐,善于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他引荐过的程务挺、王方翼、李多祚、黑齿常之、刘敬同、郭待封等人都是一时名将,官至刺史、将军者数十人。他又撰写《选谱》十卷,内有安置军营、行阵部统、克料胜负、甄别器能等四十六诀,后来武则天派武承嗣取走此书,藏于宫中,未能流传下来,这是很可惜的事情。裴行俭对人宽厚,大方得体,深得军心。有一次,唐高宗赏赐马和鞍给裴行俭,礼部令史策马跑得太快,马倒鞍破,令史畏罪逃跑。裴行俭派人将他们找回来,说道,“你们怎能如此小看我呢”,待之如故。抓住阿史那都支、李遮匐的时候,缴获了不少奇珍异宝,其中有一个宽约二尺多的玛瑙盘,“文彩殊绝”,在宴会之中,军吏王休烈捧着盘子上台阶给众人观赏的时候,不慎跌到,将玛瑙盘摔得粉碎,在座的众人都大惊失色。王休烈叩头流血,向裴行俭请罪。裴行俭笑着说,“你又不是故意的,何至于此”,脸上没有丝毫惋惜的表情。唐高宗将阿史那都支的金器三千多件都赐给了裴行俭,还有不少牲畜驼马,裴行俭尽数分给亲朋好友和部下将士,几天之内就分完了。有唐一代,裴姓宰相络绎不绝,从裴行俭的所作所为中,就能瞧出端倪。虽然裴行俭只指挥过三次战役,军事生涯仅仅十一年时间,取得的成就却是很多沙场老将难以望其项背,更难得的是,他文武全才,为唐朝的官吏选拔制定了量化的典章制度。他提倡“慎战”,主张智取,处处表现了一个军事家高瞻远瞩的心胸和见识,可以这么说,大唐的富足与强大培养了心胸开阔的名臣与良将,名臣与良将又创造和维护了大唐的强大与富足,大唐名将裴行俭就如同历史天空中闪耀的星星,熠熠生辉,永远温暖着华夏后人的心。

尉迟敬德

尉迟恭(585年~658年),字敬德,朔州善阳(今山西朔州)人,他长期担任李世民的亲卫队统领,冲锋陷阵,勇猛绝伦,屡次在千军万马之中单骑救主,谱写了初唐统一战争中最传奇的一幕,但在一开始,他不仅不是李世民的心腹,反而是与李世民在战场上兵戎相见的对手。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盗贼四起,尉迟敬德投身军旅,官至朝散大夫。后来,流寇还是流寇,官兵也成了反贼,大业十三年(617年),马邑鹰扬府校尉刘武周杀太守王仁恭,攻占雁门(今代县)、楼烦(今静乐)、定襄(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等地,依附突厥,受封为定扬可汗,尉迟敬德投奔到刘武周旗下,封为偏将。

隋朝大业末年,尉迟敬德在高阳从军,时隋炀帝杨广统治残暴,骄奢荒淫,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参见隋末农民起义),尉迟敬德多次随军出征,以武勇称著,被授朝散大夫之职。

义宁元年(617年)二月,马邑(治善阳,今山西朔县)鹰扬府校尉刘武周杀太守王仁恭,起兵反隋,并遣使归附突厥。三月,刘武周称帝,建元天兴,成为隋北方地区最大的割据势力。刘武周闻知尉迟敬德作战勇猛,便将其网罗到自己麾下,担任偏将。

太原起兵的唐国公李渊建唐后,部将宋金刚建议刘武周“入图晋阳(今山西太原),南向以争天下”(《旧唐书·刘武周列传》),刘武周遂于武德二(619年)年三月,在突厥支持下举兵南下,尉迟敬德也在其中。九月,刘武周占领太原。尉迟敬德随宋金刚继续南下,攻克晋州(治今山西临汾)。十月,又攻占浍州(治翼城,今属山西)。此时夏县(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城)人吕崇茂起兵响应刘武周,击败唐右仆射裴寂。唐高祖李渊诏令永安王李孝基、工部尚书独孤怀恩、陕州总管于筠、内史诗郎唐俭等率兵讨伐吕崇茂。双方对峙于夏县。

是月,秦王李世民奉命统关中兵进攻刘武周。十一月,自龙门关(今山西河津西北)乘坚冰过黄河,屯兵柏壁,与宋金刚军对峙,并同固守绛州(治正平,今山西新绛)的唐军形成犄角之势,进逼宋金刚军(参见柏壁之战)。十二月,吕崇茂向宋金刚求援,宋金刚即遣尉迟敬德和寻相率兵潜往夏县,接应吕崇茂。尉迟敬德与吕崇茂里应外合,夹击唐军,大败唐军,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及行军总管刘世让全部被尉迟敬德俘获。唐高祖李渊为救回被俘诸将,便免去其罪,派人招降了吕崇茂,拜夏州刺史。同时还让吕崇茂暗中除掉尉迟敬德,尉迟敬德闻讯后,将吕崇茂杀死。

尉迟敬德、寻相击败唐军后,还军浍州。李世民闻讯后,即派兵部尚书殷开山、总管秦叔宝等在美良川(今山西夏县北)截击尉迟敬德军,尉迟敬德豪无准备,被唐军斩首2000余级,大败而归。

不久,尉迟敬德、寻相秘密率精骑前往蒲坂(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救援王行本。李世民又亲自率步骑3000连夜从小路赶到安邑(今山西运城东北安邑),截击尉迟敬德、寻相军,尉迟敬德这次败的更惨,除自己与寻相只身脱逃,其众全部被唐军所俘。唐将独孤怀恩也乘机逃走。当时独孤怀恩本欲反唐自立,在狱中曾将此事告诉了唐俭,独孤怀恩逃回后,又奉命攻蒲坂。唐俭闻讯后,恐独孤怀恩反唐,便说服了尉迟敬德允许他派人给李渊报信。李渊遂将独孤怀恩诛杀。由此可看出尉迟敬德当时已有归唐之心。

武德三年(620年)四月,与唐军相持约5个月的宋金刚军终因粮秣断绝,被迫以寻相部为后卫,向北撤退。李世民即率军跟踪追击,大败宋金刚军。宋金刚率余部2万精兵退至介休(今山西介休),出西门而战,宋金刚惨败而逃。刘武周放弃并州(治晋阳,今山西太原)与宋金刚逃往突厥,后为突厥所杀。尉迟敬德则收拢残兵,坚守介休。李世民知其武勇出众,便派任城王李道宗和宇文士及进城劝降。尉迟敬德遂与寻相以介休、永安(今山西霍县)二城降唐。李世民见尉迟敬德来降,非常高兴,任命尉迟敬德为右一府统军,让他继续统领旧部8000人,与诸营相参。李世民的过分信任引起唐军众将的不满,李世民行军元帅长史屈突通怕尉迟敬德会反复,多次向李世民提起此事,均被李世民拒绝。

七月,秦王李世民奉命率军东征隋洛阳守将王世充(参见洛阳、虎牢之战)。九月,寻相和刘武周的一些旧将相断叛变逃走,唐朝诸将对尉迟敬德也怀疑起来,认为尉迟敬德必叛,就把其关押在军中。二十一日,行台左仆射屈突通与尚书殷开山向李世民进言道:“敬德初归国家,情志未附。此人勇健非常,絷之又久,既被猜贰,怨望必生。留之恐贻后悔,请即杀之。”李世民却说:“寡人所见,有异于此。敬德若怀翻背之计,岂在寻相之后耶?”李世民当即释放尉迟敬德,引入内室,赐以金宝,并说:“丈夫以意气相期,勿以小疑介意。寡人终不听谗言以害忠良,公宜体之。必应欲去,今以此物相资,表一时共事之情也。”(《旧唐书·尉迟敬德列传》)李世民这番话,使尉迟恭内心十分激动,从此终生对李世民效力,成为君臣关系的楷模。

当天,李世民率500骑兵巡视战场,至魏宣武帝陵(洛阳北邙山上)时,被突然而至的王世充所率万余(一说数万)步骑兵包围。王世充骁将单雄信挺槊直逼李世民,在此危急时刻,尉迟敬德及时跃马大呼,横刺单雄信落马,救了李世民,王世充军见状稍退,尉迟敬德趁机护卫李世民杀出重围。随后尉迟敬德再率骑兵突入王世充军中,奋勇冲杀,如入无人之境。后屈突通率大队唐军赶到,大败王世充军,尉迟敬德活捉其冠军大将军陈智略,斩首1000余级(一说3000余级),俘虏6000,王世充只身逃脱。战后,李世民对尉迟敬德说:“比众人证公必叛,天诱我意,独保明之,福善有征,何相报之速也!”(《旧唐书·尉迟敬德列传》)特赐金银一箧。自此,君臣关系愈加密切。

尉迟敬德精通武艺,尤其有一个绝招:善于“解避槊”,即夺取敌槊反刺对方。每次单骑冲入敌阵,敌人持槊攒刺,都不能不能伤到尉迟敬德,而尉迟敬德常常夺取敌人之槊还刺敌军。所以当天救李世民出入重围,并没有受伤。当时齐王李元吉也善于使马槊,听说尉迟敬德的本领后,很不以为然,要求与尉迟敬德比武。比武前,李元吉命令部下将槊刃去掉,以竿相刺。尉迟敬德说:“纵使加刃,终不能伤。请勿除之,敬德槊谨当却刃。”(《旧唐书·尉迟敬德列传》)两人交手后,李元吉多次以槊刃刺向尉迟敬德,都未能刺中。在一旁观战的李世民:“夺槊、避槊,何者难易?”尉迟敬德答道:“夺槊难。”(《旧唐书·尉迟敬德列传》)于是李世民命尉迟恭夺李元吉之槊。李元吉执槊跃马,志在刺之,不料尉迟敬德片刻之间便三夺其槊。李元吉向来骁勇,虽然叹服其技艺,但也甚以为耻。秦王李世民由于长年在外征战,所以选千余精锐骑兵作为亲兵,皆着黑衣黑甲,号称玄甲队。每次冲锋陷阵,李世民都披上黑甲亲率玄甲队作为先锋,伺机进击,所向披靡,敌人畏惧。尉迟敬德归唐后,与骁将秦叔宝、程知节、翟长孙共同统领玄甲队,保护李世民。武德四年(621年)正月,屈突通与赞皇公窦轨带兵巡营,猝与王世充军遭遇,交战不利,李世民即率玄甲队驰赴救援,大败王世充军,俘其骑将葛彦璋,斩俘6000余人,王世充逃回洛阳。

三月,夏王窦建德率10余万大军西援洛阳,水陆并进,与王世充部将郭士衡数千人会合,进屯虎牢(今河南荥阳汜水镇西)东广武山,并在板渚(今河南荥阳高村西北牛口峪附近黄河南岸)筑宫,与王世充相呼应,威胁唐军侧背。李世民命齐王李元吉等继续围困洛阳,亲率精兵步骑3500人于二十五日进驻虎牢。

二十六日,李世民率骁骑500出虎牢,在其东20多里处侦察窦建德军营,沿途设伏,令李世绩、程知节、秦叔宝分别统领。然后与尉迟敬德仅带4骑继续前进。李世民对尉迟敬德说:“吾执弓矢,公执槊相随,虽百万众若我何!”又说:“贼见我而还,上策也。”(《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九》)在离其营3里处,猝与窦军游骑相遇,李世民于是大呼“我秦王也”,引弓射杀一将。窦建德军中大惊,窦建德急忙派五六千骑兵前来追逐。4名骑兵见状大惊,李世民说:“汝弟前行,吾自与敬德为殿。”(《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九》)于是尉迟敬德随李世民殿后,且战且退,当追兵将要追上时,便引弓射杀一人。追兵见状惧而止步,随后又追来,如此再三,每次都有死者,李世民前后射杀数人,尉迟敬德在保护李世民的同时,也杀十余人,窦建德军不敢再逼。待李世民将追兵引入伏击处,李世绩等奋起进击,大破之,并斩首300余级,俘其骁将殷秋、石瓒。

窦建德军被阻于虎牢东月余(一说20余日)不得西进,几次小战又都失利,将士思归。五月初二,窦建德军倾巢而出,擂鼓挑战。时王世充侄子王琬在窦建德军中,骑着隋炀帝的骢马,铠甲甚鲜。王琬骑着骢马故意到阵前炫耀于众。李世民是爱马之人,不禁赞叹道:“彼之所乘,真良马也。”(《旧唐书·尉迟敬德列传》)尉迟敬德见状,便请求将马抢过来。李世民急忙制止道:“岂可以一马丧猛士?”(《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九》)但尉迟敬德决心已定,率高甑生、梁建方直入窦军,擒王琬,引宝马而归,窦军虽众,却无人敢挡。待到中午,窦军饥疲思归,李世民见时机成熟,遂下令出击,窦军士卒迅速崩溃,窦建德也为唐军所俘。唐军主力回师洛阳,王世充见大势已去,被迫于五月初九率太子、群臣等2000余人投降。

七月,窦建德旧部刘黑闼起兵反唐(参见刘黑闼起兵反唐之战),很快占据河北大部郡县和河南部分地区(参见刘黑闼攻唐河北之战)。九月初四,突厥又入侵原州(治平高,今宁夏固原),唐以尉迟敬德为行军总管,将其击退。十二月十五日,李世民命奉命征讨刘黑闼。

武德五年(622年)三月,李世民和在洺水以南扎营。刘黑闼多次挑战,李世民均坚壁不战,以挫其锋。此时双方已相持60余日,刘黑闼暗中率军袭击李世绩军,李世民率略阳公李道宗袭击刘黑闼军侧后以救援李世绩,结果被刘黑闼包围。此时尉迟敬德率勇士冲入包围,大破帮阵,将李世民和李道宗救出。二十六日,唐军大败刘黑闼,刘黑闼逃入突厥。随后尉迟敬德又随军平掉响应刘黑闼的徐圆朗。尉迟敬德因功被授予秦王府左二副护军。

唐统一大业基本完成后,北方的突厥不断南侵,成为唐朝的主要敌人,尉迟敬德在与突厥的作战中也屡立战功。早在四年九月,尉迟敬德便曾击退过突厥军。武德六年(623年)七月初九,突厥侵犯原州。十一日,进攻朔州,右武侯大将军李高迁被击败,尉迟敬德奉命带兵救援。武德七年(624年)七月十二日,突厥袭扰陇州(治汧源,今陕西陇县),尉迟敬德(时任护军)再次奉命进击突厥。从太原起兵到统一全国过程中,李世民屡建奇勋,威望很高,并形成了以秦王府谋士和勇将为核心的实力雄厚的政治集团,秦叔宝便是其中之一,对太子李建成构成严重威胁。李建成为保住太子地位及皇位继承权,与齐王李元吉结交,共同反对李世民。武德七年六月,李建成乘李渊去仁智宫(在今陕西宜君境)避暑,指使亲信杨文干发动叛乱,企图除掉李世民,夺取帝位,但叛乱被很快平息,李建成也受到唐高祖李渊训斥。武德九年(626年)六月,李建成在夜宴酒中下毒,致使李世民心中暴痛,吐血数升。

鉴于秦王府多骁将,李建成、李元吉欲收买诸将,以为已用。由于尉迟敬德是李世民手下大将,所以便先向尉迟敬德下手。李建成首先用高官厚禄收买尉迟敬德,派人以他说:“愿迂长者之眷,敦布衣之交,幸副所望也。”并赠金银器物一车。但尉迟敬德不为所动,推辞道:“敬德起自幽贱,逢遇隋亡,天下土崩,窜身无所,久沦逆地,罪不容诛。实荷秦王惠以生命,今又隶名籓邸,唯当以身报恩。于殿下无功,不敢谬当重赐。若私许殿下,便是二心,徇利忘忠,殿下亦何所用?”(《旧唐书·尉迟敬德列传》)李建成闻讯大怒不已,从此不再与尉迟敬德往来。事后,尉迟敬德将此事告诉李世民,李世民对他说:“公之素心,郁如山岳,积金至斗,知公情不可移。送来但取,宁须虑也。若不然,恐公身不安。且知彼阴计,足为良策。”(《旧唐书·尉迟敬德列传》)李元吉等深忌尉迟敬德,知道他在李世民身边要想除掉李世民就非常困难,见软的不行,便来硬的。李元吉派刺客去行刺尉迟敬德,尉迟敬德知道后,故意把几重门都大开,自己则安卧不动,刺客几次潜入尉迟敬德庭院内,见此情景反而不敢下手。李元吉见行刺不成,便在唐高祖李渊面前陷害他,李渊也正想剪除李世民的羽翼,便下诏将尉迟敬德逮捕,准备问斩。李世民闻讯赶忙营救,经多方面周旋,才将尉迟敬德释放。这样,李建成、李元吉对尉迟敬德的软硬兼施均未得逞。李建成、李元吉收买程知节、段志玄等秦府勇将的计划也没能成功(而李世民却用重金收买了李建成部将常何和太子率更丞王晊)。于是改为陷害秦府谋臣房玄龄、杜如晦,二人被唐高祖李渊逐出秦府。此时李世民的心腹只剩下长孙无忌尚在秦府中,尉迟敬德、长孙无忌与雍州治中高士廉、左候车骑将军侯君集等日夜劝李世民杀李建成、李元吉,但李世民仍犹豫未决。当时突厥郁射设率数万骑兵入塞,围攻乌城(今山西盂县西北)。李建成乘机推荐李元吉代李世民督诸军北征,李渊命其率右武卫大将军李艺(为太子党人)等前去救援。李元吉奏请抽调秦府勇将尉迟敬德、程知节、段志玄和秦叔宝等随军,以消弱李世民实力,然后乘机将其除掉。李世民从王晊那里得知李建成欲於为李元吉饯行时杀害他,便将此事告诉了秦府的文臣武将。尉迟敬德知道后,便与长孙无忌一起劝李世民:“大王若不速正之,则恐被其所害,社稷危矣。”李世民听后叹息道:“今二宫离阻骨肉,灭弃君亲,危亡之机,共所知委。寡人虽深被猜忌,祸在须臾,然同气之情,终所未忍。欲待其先起,然后以义讨之,公意以为何如?”尉迟敬德说:“人情畏死,众人以死奉王,此天授也。若天与不取,反受其咎。虽存仁爱之小情,忘社稷之大计,祸至而不恐,将亡而自安,失人臣临难不避之节,乏先贤大义灭亲之事,非所闻也。以臣愚诚,请先诛之。王若不从,敬德言请奔逃亡命,不能交手受戮。

且因败成功,明贤之高见;转祸为福,智士之先机。敬德今若逃亡,无忌亦欲同去。”(《旧唐书·尉迟敬德列传》)但李世民仍然犹豫未决。长孙无忌又说:“王今不从敬德之言,必知敬德等非王所有。事今败矣,其若之何?”李世民说:“寡人所言,未可全弃,公更图之。”尉迟敬德又说:“王今处事有疑,非智;临难不决,非勇。王纵不从敬德言,请自决计,其如家国何?其如身命何?且在外勇士八百余人,今悉入宫,控弦被甲,事势已就,王何得辞!”(《旧唐书·尉迟敬德列传》)在众人的劝说下,李世民终于决定先发制人。但还需与房玄龄、杜如晦二人再仔细商讨一下,于是便去召二人,但二人由于已被赶出秦府,不准他们再进。李世民又让长孙无忌密召二人,但二人却说:“有敕不许更事王,今若私谒,必至诛灭,不敢奉命。”(《旧唐书·尉迟敬德列传》)李世民闻讯大怒不已,便对尉迟敬德说:“玄龄、如晦岂背我耶?”然后又将自己的佩刀摘下交给尉迟敬德,并说:“公且往,观其无来心,可并斩其首持来也。”(《旧唐书·尉迟敬德列传》)尉迟敬德知道房玄龄、杜如晦是李世民的重臣,对起事的成败起着很大的作用,于是又与长孙无忌一起晓示二人:“王已决计克日平贼,公宜即入筹之。我等四人不宜群行在道。”(《旧唐书·尉迟敬德列传》)房玄龄、杜如晦二人也知事关重大,于是穿上道袍,改变妆束,与长孙无忌一同进入秦府。尉迟敬德为防止别人看见,便从另一条路返回秦府。

六月初三,李世民密奏建成、元吉淫乱后宫妃嫔,并欲杀他,似为王世充、窦建德报仇,李渊愕然,声称明日早朝鞫问。

四日清晨,李世民率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九将伏兵玄武门(长安太极宫北面正门)内。李建成、李元吉行至临湖殿感觉有变,慌忙掉马准备返回东宫和齐府。李世民从后面招呼他们,李元吉张弓即射,仓促间控弦不开,皆未中的,李世民则趁机射杀李建成。此时,尉迟敬德率70骑赶至,左右箭射李元吉,李元吉中流矢坠马,逃入树林中。李世民纵马追赶,但衣服被树枝挂住,坠马落地。李元吉见状,立刻赶到,夺弓将扼杀李世民。在此危难之时,又是尉迟敬德及时赶到,跃马喝叱李元吉,李元吉见到尉迟敬德,放开李世民,欲趋武德殿,尉迟敬德边追边射,将李元吉射杀。这时,东宫翊卫车骑将军冯立、副护军薛万彻和屈唾至直府左车骑谢叔方率东宫、齐府精兵2000人赶来,猛攻玄武门,形势危急。关键时刻,尉迟敬德持建成、元吉首级赶到示众,东宫、齐府士卒遂溃散。

此时唐高祖李渊正在海池划船,李世民即命尉迟敬德带甲进宫宿卫。尉迟敬德披甲持矛,直至李渊处。李渊见尉迟敬德如此妆束,大惊失色,问道:“今日作乱是谁?卿来此何也?”尉迟敬德答道:“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陛下惊动,遣臣来宿卫。”(《旧唐书·尉迟敬德列传》)李渊这才放心,但事已至此,无力回天,只好说李世民做的正确。当时宫城的南衙、北门一带以及太子宫、秦王府附近仍在厮杀,尉迟敬德便请李渊下手敕“诸军兵并受秦王处分”。李渊见大势已去,只得依从,至此,玄武门事变以李世民的全胜而告终。尉迟敬德居功至伟,李渊也称其:“卿于国有安社稷之功。”(《旧唐书·尉迟敬德列传》)还赐给他很多珍宝。

初七,李渊立李世民为皇太子。尉迟敬德因功被授予太子左卫率。当时李建成、李元吉的亲信有百余人被捕,诸将都要求将这些人治罪,尉迟敬德对此坚决反对,他说:“为罪者二凶,今已诛讫,若更及支党,非取安之策。”(《旧唐书·尉迟敬德列传》)在他的再三争取下,才没将这些人治罪。

八月初八,李渊退位。初九,李世民即皇帝位,是为唐太宗。此时,突然发生的意外,原来突厥颉利可汗认为李世民刚即帝位,内部矛盾尚未全部解决,统治秩序还未安定,遂与突利可汗合兵20万,大举入侵唐边,很快进至泾州(治安定,今甘肃泾川北泾河北岸)、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武功镇)一带。二十四日,突厥军进至高陵县(今属陕西)。当时唐朝在长安的兵力远不及突厥,各地的援军又来不及赶到,情况十分危急。尉迟敬德临危受命,任泾州道行军总管,在泾阳(今属陕西)突厥交战,大破突厥,擒获突厥俟斤(官名)阿史德乌没啜,斩首千余级。二十八日,颉利可汗率军进至渭水便桥北岸,唐太宗率高士廉、房玄龄等六骑直驰至渭水河边,大声斥责颉利可汗背弃盟约。俄而各路唐军陆续赶到,旌旗盔甲遮天蔽日。唐太宗命大军迅速布阵,自己仍单独与颉利可汗对话。颉利可汗见唐军阵容齐整,似早有准备,大为恐惧,遂请求讲和。三十日,李世民与颉利在便桥会盟,宰马歃血,并赠其大量金帛,颉利遂率军北撤。由此不难看出,尉迟敬德的胜利虽虽没使突厥主力受损,但在士气上打击了突厥,为唐太宗计退突厥起了重要的作用。

九月,尉迟敬德被封为吴国公。十月,唐太宗大封功臣,尉迟恭与长孙无忌在玄武门事变中功劳并列第一,各赐绢万匹;为了感谢尉迟敬德的救命之功,唐太宗将齐王府的全部财产都赐给了尉迟敬德;还拜尉迟敬德为右武侯大将军;此外,尉迟敬德还食实封一千三百户,与长孙无忌、王君廓、房玄龄、杜如晦相同,仅次于裴寂的一千五百户(《旧唐书·尉迟敬德列传》记载封赏功臣的时间为贞观元年,但《旧唐书·太唐本纪》记载则为武德九年十月,这里以后则为准)。

贞观元年(627年)正月,天节将军、燕郡王李艺反唐,唐太宗诏命尉迟敬德与吏部尚书长孙无忌率兵征讨。兵未至,李艺已为手下所杀,遂回师。由于尉迟敬德性情憨直,居功自傲,每次见到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人,常常当面讥讽他们,议论其长短,有时甚至在宫廷之上厉言争辩,于是和这些人的关系逐渐恶化。此后,尉迟敬德离开京城出任地方官。贞观三年(629年),尉迟敬德出任襄州(治今湖北襄樊)都督。贞观五年(631年),因尉迟敬德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是元勋,各封一子为郡公。贞观六年(632年),迁同州(治冯翊,今陕西大荔)刺史。

贞观六年九月二十九日,唐太宗大摆酒宴,已是同州刺史的尉迟敬德也回京赴宴。席间,尉迟敬德见到有人的席位在他之上,大怒不已,说道:“汝有何功,合坐我上?”(《旧唐书·尉迟敬德列传》)时任城王李道宗坐在尉迟敬德的下首,反复劝解。尉迟敬德竟然勃然大怒,殴打李道宗,李道宗猝不及防,一只眼睛几乎被打瞎。唐太宗非常不高兴,规劝尉迟敬德:“朕览汉史,见高祖功臣获全者少,意常尤之。及居大位以来,常欲保全功臣,令子孙无绝。然卿居官辄犯宪法,方知韩、彭夷戮,非汉祖之愆。国家大事,唯赏与罚,非分之恩,不可数行,勉自修饬,无贻后悔也。”(《旧唐书·尉迟敬德列传》)尉迟敬德听完这一席语重心长的话,忙磕头谢罪,从此才约束自己的行为。

贞观十一年(637年),唐太宗分封功臣官爵,可以世袭刺史。册拜尉迟敬德为宣州刺史,改封为鄂国公。

贞观十三年(639年)二月初七,尉迟敬德任鄜州(治洛交,今陕西富县)都督。唐太宗曾对尉迟敬德说:“人或言卿反,何也?”尉迟敬德愤然道:“臣反是实!臣从陛下征伐四方,身经百战,今之存者,皆锋镝之馀也。天下已定,乃更疑臣反乎!”说罢将衣服脱掉,露出身上所受的伤疤。唐太宗见状,泪流不已,激动地说:“卿复服,朕不疑卿,故语卿,何更恨邪!”(《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五》)唐太宗还对尉迟敬德说:“朕欲以女妻卿,何如?”尉迟敬德叩谢道:“臣妻虽鄙陋,相与共贫贱久矣。臣虽不学,闻古人富不易妻,此非臣所愿也。”(《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五》)唐太宗只好作罢。从这件小事中不难看出尉迟敬德不忘本的品质,值得后人学习。此后尉迟敬德又出任夏州(治岩绿,今陕西靖边东北白城子)都督。

贞观十七年(643年)二月,尉迟敬德请求回家养老。二十五日,朝廷任命尉迟敬德为开府仪同三司,五天一上朝。二十八日,唐太宗命人画二十四功臣图于凌烟阁,皆真人大小,尉迟敬德名列其中,位于第七名。

贞观十九年(645年)二月十二日,唐太宗由洛阳出发,亲征高丽(参见唐太宗攻高丽之战)。十七日,唐太宗下诏令太子监国。此时,已经在家养老的尉迟敬德上书进言:“车驾若自往辽左,皇太子又在定州,东西二京,府库所在,虽有镇守,终是空虚。辽东路遥,恐有玄感之变。且边隅小国,不足亲劳万乘,伏请委之良将,自可应时摧灭。”(《旧唐书·尉迟敬德列传》)这本是个很很的建议,但唐太宗志在建功立业,没有采纳,反而让尉迟敬德以本官行太常卿,为左一马军总管,随唐太宗一起出征高丽。回京后,尉迟敬德仍然回家养老,不问世事。尉迟敬德晚年迷信方术,在家中设炉炼丹,服食云母粉,以求长生不老。又“穿筑池台,崇饰罗绮,尝奏清商乐以自奉养”(《旧唐书·尉迟敬德列传》),安享晚年。同时谢绝宾客,十六年未与外人来往。

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年),唐高宗李治以尉迟敬德功大,追赠其父为幽州(治蓟县,今北京城西南)都督。同年十一月二十五日(658年),尉迟敬德在家中去世,享年74岁。唐高宗为此废朝三日,令在京五品以上官员都去参加吊唁。同时册赠尉迟敬德为司徒、并州都督,谥曰忠武,赐东园秘器。给班剑、羽葆、鼓吹,陪葬昭陵(唐太宗陵园,在今陕西礼泉县东北)。

尉迟敬德作为唐初大将,自归附李世民后,凭借高超的武艺,多次冒险救李世民于危难之中,立下不世之功。尤其在玄武门事变中,不但杀死李元吉,救了李世民之命,还请高祖下令,令诸军皆属李世民指挥,内外遂定,可谓力挽狂澜。尉迟敬德同时还有远见的卓识,如玄武门事变后,对太子的党羽主张释而不杀,这一举措迅速缓和了内部矛盾,同时还为李世民保留了魏徵那样的大批栋梁之材。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这样说:没有尉迟敬德,也就没有李世民,也就后来的大唐盛世。在性格上,尉迟敬德纯朴忠厚,自归李世民之后,从无二心,为其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在拒绝娶公主一事上,更显示出高贵的品质。正因如此,后人才将他做为门神,画图流传至今。虽说居功自负是尉迟敬德的不足之处,但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了他的的纯朴,做事毫无心机。

门神的前身是桃符,又称“桃板”。古人认为桃木是五木之精,能克百鬼,故从汉代起即有用桃作辟邪之具的风习,以桃木作桃人、桃印、桃板、桃符等辟邪。门神,传说是能捉鬼的神荼、郁垒。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中引《黄帝书》说:上古的时候,有神荼、郁垒俩兄弟,他们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一棵桃树,树阴如盖。每天早上,他们便在这树下检阅百鬼。如果有恶鬼为害人间,便将其绑了喂老虎。后来,人们便用两块桃木板画上神荼、郁垒的画像,挂在门的两边用来驱鬼避邪。南朝·梁·宗憬《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一日,“造桃板着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门神。”然而,真正史书记载的门神,却不是神荼、郁垒,而是古代的一个勇士叫做成庆的。在班固的《汉书·广川王传》中记载:广川王(去疾)的殿门上曾画有古勇士成庆的画像,短衣大裤长剑。到了唐代,门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所取代。

人们为什么会把他们印在纸上当做门神呢?据说有这么一段传说:一天,唐太宗梦见一位大将军来向他求救。那位将军说:“我是东海的龙王,玉帝命令我到人间降雨,唉!我去迟了,以致河水干了,土地裂了,全国各地都闹旱灾,玉帝知道后大怒,判我死刑,明天午时由你的大臣魏征监斩,到时候,您如果能想办法让魏征不来,我就能活命。”太宗很同情龙王,就答应了他的请求。

第二天一大早太宗就叫魏征来陪他下棋,从早上一直下到中午,魏征实在太累了,就打了一个盹儿,谁知他竟然在梦中去监斩了。从此以后,海龙王的冤魂每晚都来找太宗,抱怨他言而无信,日夜在宫外呼号讨命。太宗告知群臣,大将秦叔宝道:愿同尉迟敬德戎装立门外以待。太宗答应了。那一夜果然无事。太宗因不忍二将辛苦,遂命巧手丹青,画二将真容,贴于门上。仔细观察,其中一位手执钢鞭,另一位手执铁锏。执鞭者是尉迟敬德,执锏者是秦叔宝即秦琼。

秦琼秦叔宝

秦琼(?~638年)字叔宝,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唐朝开国将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与尉迟恭为传统门神。济南五龙潭有秦叔宝的故居。

《酉阳杂俎》上记载,秦叔宝的坐骑并非黄骠马,而是忽雷驳,马的毛色青白相间,雄壮威武。此马象人一样喜爱喝酒,酒后不但不会醉眼昏花,反而精神百倍,“每于月明中试,能竖越三领黑毡”,秦叔宝死后,忽雷驳也嘶鸣不食而死。根据《隋唐佳话》的记载,秦叔宝使用的兵器也不是一对金装锏,而是一杆超重的长枪。在他跟随李世民攻打洛阳城时,他把这杆长枪插在城外的泥土中,十几个王世充的士兵冲出城来,想要拔出这杆长枪,他们一起用力也没奏效,长枪依然稳稳地插在泥土当中。秦叔宝再度来到城下,轻而易举将长枪拔了出来,握在手中昂然离去,在场的双方将士都目瞪口呆。秦叔宝的长枪从此闻名天下,在朝廷的重大活动中,此枪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大长了帝国的威风,让外邦蛮夷们心悦诚服、由衷赞叹。

秦叔宝最初是在隋朝大将来护儿的帐下担任亲兵,在传说中的隋唐好汉中,排在秦叔宝前面的好汉只有来护儿在历史上确有其人,秦叔宝的确也很受来护儿的赏识。秦叔宝的母亲去世了,来护儿派人吊唁,众人十分惊奇,“士兵阵亡和士兵的亲人去世,这样的情形很多,将军从来没有过问过,为什么惟独对秦叔宝格外礼遇呢?”,来护儿的回答是,“秦叔宝此人勇悍无比,有志气,有节操,以后一定能够飞黄腾达,成就大业,岂能以卑下的态度对待他”。

隋朝末年,隋炀帝杨广对内穷奢极侈,对外连年用兵,沉重的徭役、兵役逼得农民走投无路,民不聊生之下,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秦叔宝转到齐郡通守张须陀帐下,以镇压农民起义起家。历史上的所谓农民起义,少有军纪严明、爱民如子,多的是烧杀抢掠、蹂躏百姓,所以,农民起义以失败而告终毫不稀奇,秦叔宝充当刽子手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大业十年(614年)十二月,张须陀进攻卢明月的起义军,当时,秦叔宝的年龄不会超过17岁。

张须陀手下只有一万多人,而起义部队有十余万人,双方相持了十几天后,张须陀的部队粮食将尽,战况却不见起色,爱兵如子的张须陀征求众人的意见,“敌人看见我们撤兵,一定倾巢出动,全力追赶,他们的大营必定空虚,此时用一千人偷袭敌人的营地,必然成功,但这项计谋是兵行险招,十分危险,哪位将军愿意担此重任”,大家面面相觑,无人敢应,只有秦叔宝和罗士信自告奋勇,上前接令,当时的罗士信大概只有15岁,少年英雄,联手出击,正是初生牛犊不畏虎的年龄。张须陀按计行事,弃营撤退,秦叔宝、罗士信分别带领一千多人埋伏在荒草丛中,等待时机。卢明月果然率众追赶张须陀,秦叔宝、罗士信带着伏兵直扑义军营寨,对方营门紧闭,秦叔宝和罗士信攀栅而上,敌人刀枪齐下,二人用佩刀格挡,翻越栅栏,一跃而下,他们手起刀落,很快就解决了数十人,然后打开营门,让隋军进入,跟着四处纵火,焚烧了义军三十多个营栅,烈焰冲天,映红了整个天空,卢明月心知不妙,赶紧回救,却为时已晚,张须陀回军冲杀,斩敌无数,激战之下,卢明月仅以数百骑突围,其余的全部作了隋军的俘虏,经此一战,秦叔宝名扬四海,声震天下。

接着,秦叔宝跟随张须陀平定其他义军,屡建战功,在与孙宣雅对决的海曲之战中,他身先士卒,第一个跃上城楼,打败了孙宣雅,被隋朝授予建节尉一职,这是史书上记载的秦叔宝的第一个官职。无奈天下形势已经不可收拾,义军散而复聚,越杀越多,注定了大隋忠臣张须陀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大业十二年(616年),张须陀与瓦岗军李密在大海寺(今河南荥阳东北)决战,隋军中了埋伏,被李密的义军团团围住,张须陀本来已经冲出了包围圈,眼见部下无法突围,于是返身去救,在千军万马之中四进四出,终于力竭战死,以身殉国。有人把张须陀称为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说他满手血腥,对照历史,他实在是个大好男人,其英勇壮烈、忠贞不屈让人潸然泪下、深受感动。史料上记载,张须陀死后,手下号泣数日,悲不自胜,这中间,不知有没有被张须陀带上历史舞台的秦叔宝,战后,秦叔宝率领残兵投靠了隋将裴仁基,听从裴仁基的指挥与调遣。

大业十三年(617年)四月,裴仁基与瓦岗军作战不利,索性投降了瓦岗军,这样,秦叔宝就成了瓦岗军李密手下的将领。李密家世高贵,世代都是显宦,却不是人们想象当中眼高手低的贵公子,唐人的史料中记载,他曾与翟让比试箭法,以此来决定谁当瓦岗军的大当家。比试的办法是,在箭靶上写一个王字,王字中间一横和一竖的交叉点就是靶心,谁射中了靶心就是赢家,王伯当特意将笔画写得很细,增加比试的难度。李密不慌不忙地拿起弓箭,立马射中了靶心,坐上了瓦岗军大当家的位置。李密对秦叔宝和程知节十分看重,他挑选了八千名最勇猛的士兵组成“内军”,分为左右两军,由秦叔宝和程知节分别统领,主要任务是充当李密的亲卫队,李密曾夸下海口,“我这八千人可当百万大军”,在李密的眼中,秦叔宝是最勇敢、武艺最高超的将军。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七月,瓦岗军与宇文化及的军队在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展开决战,双方在童山(今河南浚县西南)脚下杀得天昏地暗,由早及晚,不分胜负。李密被流箭射中,从马上摔下来,昏死过去,瓦岗军众人都以为李密已经战死,士气崩溃,宇文化及的大军又趁势追杀,眼见瓦岗军就要一败涂地,秦叔宝临危不乱,在千军万马中将李密抢救出来,随后,又集合散兵败将,向宇文化及发动反扑,终于将宇文化及击败,但是,瓦岗军也已遭受重创,实际上是两败俱伤。这时,另一个割据势力王世充想坐收渔人之利,率领两万精锐对瓦岗军发起攻击,李密却棋走昏招,坚持与对手硬碰硬,在河南邙山与王世充的军队正面决战。王世充的军队面临断粮的境地,正是置之死地而后生,个个在战场上如同下山猛虎,结果是,瓦岗军烟消云散,大当家李密撇下部下,独自投奔了大唐,秦叔宝、程知节万般无奈之下,归顺了王世充这个奸雄。

秦叔宝得到了高官厚禄,得封龙骧大将军,却很快就鄙薄王世充的为人。程知节对秦叔宝言道,“王世充对人没有器量,又爱诅咒发誓,活象个巫婆神汉,他奸诈狡猾,决不可能是天下归心的明主,我们跟着他没有出路”,秦叔宝深表赞同,决定离开王世充,另投明主。此时,李渊父子威名远振,出师以来势如破竹,秦叔宝、程知节心中倾慕,决定到大唐去建功立业。公元619年二月,王世充军与唐军在河南九曲作战,秦叔宝和程知节假装向唐军冲击,一行几十骑跑出一百多步,一齐下马向王世充拜别,“我们得到了你的特殊礼遇,也想报答你,但你疑心太重,不能容人,我们不想与你为伍,就此告别,后会有期”,王世充的鼻子几乎气歪,却无可奈何,眼睁睁看着众人投奔了唐营。

秦叔宝和程知节归唐之后,被唐高祖李渊指派到秦王李世民帐下,这时,秦叔宝大概才二十出头的年纪,与年轻英武的秦王一见如故,很快受到了秦王的重用。秦叔宝被授予马军总管,程知节被授予秦王府左三统军,李世民亲自挑选千余精锐骑兵,穿皂衣黑甲,由秦叔宝、程知节等人统领,组成玄甲队,每战必为先锋,开始了扫平割据势力的征战历程。

公元619年(唐武德二年)三月,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刘武周举兵攻唐,并州都督李元吉指挥不当,致使太原失守,李元吉逃到了长安,柏壁(今山西新绛西南)之战由此拉开了序幕。刘武周大将宋金刚乘胜前进,一路凯歌,大唐的河东领土几乎全部失陷,李世民眼见情势危急,挺身而出,担当了收复河东的重任。

李世民的三万精兵渡过黄河,在柏壁与宋金刚军对峙。宋金刚是孤军深入,利在速战速决,李世民坚壁不出,又派人截断宋金刚的粮道,等待宋金刚粮草耗尽、无以为继。在此之前,河东的夏县与蒲州起兵响应刘武周,大唐朝廷派永安王李孝基前往征剿,宋金刚派尉迟敬德增援夏县守军,里应外合,将永安王李孝基及手下将领尽数抓获。尉迟敬德得意洋洋,准备还军浍州(治翼城,今属山西),此时,秦叔宝已经埋伏在夏县与浍州之间的美良川(今山西闻喜南),准备给尉迟敬德一个迎头痛击。尉迟敬德早已被胜利冲昏头脑,未将秦叔宝的伏军放在眼里,双方交手之后,才发现此路唐军勇猛无敌,势不可挡,尉迟敬德左冲右突,奋力杀出包围圈,狼狈逃向浍州,秦叔宝部斩首2000余级,一举扭转了整个战局。

接着,蒲州在唐军的围剿下也向宋金刚求救,尉迟敬德、寻相又被宋金刚派去增援蒲州。李世民如法炮制,派遣精锐士卒三千人,从小路穿插,在安邑(今山西运城东北)设下埋伏,杀得尉迟敬德全军覆没,尉迟敬德、寻相孤身逃走。唐军一面收复失地,一面继续与宋金刚对峙,到了公元620年四月,宋金刚军粮草耗尽,撤兵回军,李世民开始后发制人,全力追击。唐军将士一天驰骋200里,连李世民都三天不解甲,两天没吃饭,终于在雀鼠谷(介休西南)追上了宋金刚的主力部队,一天之内连打八仗,俘斩数万人,宋金刚、尉迟敬德逃往介休(今属山西),唐军如影随形,紧跟不放,宋金刚万般无奈,率领两万士兵在介休背城布阵,以最后的老本与唐军决战。李世民派秦叔宝、程知节攻打大阵的北端,翟长孙、秦武通攻打大阵的南端,正面迎击的徐世勣出师不利,李世民亲自带兵冲杀,以泰山压顶之势,一举击溃宋金刚军,斩首三千余人,刘武周、宋金刚逃往突厥,后来死在突厥人的刀下,尉迟敬德、寻相眼见大势已去,以介休、永安(今山西霍县,介休南)两城向大唐投降归顺。

柏壁之战,河东收复,秦叔宝战功最著,唐高祖欣喜万分,加封上柱国,赏黄金百斤、杂彩六千段,他派人送秦叔宝一个金瓶,告诉秦叔宝,“你不顾自己的妻子儿女,远来投奔我,立下了很大的功劳。如果我的肉可以食用,我都应该赐给你,何况那些子女玉帛?你要以此为勉励,带领部下,为大唐再立新功”,很快,秦叔宝成为秦王右三统军,下一个敌人,就是秦叔宝曾经效力过的王世充。

王世充原来就是隋朝东都洛阳的守将,他毒死杨侗,于武德二年四月称帝,国号为郑,占据河北大部州县的窦建德也自称夏王,这样,在中原地区,唐、郑、夏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王世充趁着唐军在河东作战,夺取了河南的许多州县,成为大唐急须解决的心腹之患。李渊采取先王后窦的方略,于武德三年(620年)七月,令李世民率领八万军队进攻王世充,每次战役秦叔宝都充当先锋。鉴于洛阳城城防坚固,李世民决定扫清外围,拔掉洛阳城外王世充军的各个据点。武德四年(621年)正月,屈突通、窦轨巡营时与王世充军遭遇,交战失利,连连告急,李世民亲自带领训练有素的玄甲队驰援他们,斩俘王世充军六千余人,俘虏王世充的骑将葛彦璋,王世充逃回洛阳城,闭门不出。

王世充困守孤城,弹尽粮绝,只得向窦建德求援,窦建德不是等闲之辈,当然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他决定联合王世充共同对抗唐军。武德四年(621年)三月,夏王窦建德亲率十余万大军驰援洛阳,很快推进到东原一带(河南荥阳东北广武山),李世民采纳郭孝恪等人的建议,继续用重兵围困洛阳城,自己亲率精锐步骑3500人抢占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北汜水镇西),阻止窦建德军西进。五月初二,决战打响了,秦叔宝横枪跃马,从敌军正面一直杀到敌军背面,他手持唐军军旗,又从敌军背面杀到敌军正面,千军万马之中,纵横驰骋,勇不可挡,敌军心生怯意,阵脚大乱,唐军一鼓作气,赢得了虎牢战役的最后胜利,窦建德被迫接受了充当俘虏的命运。唐夏虎牢战役,为数不多的唐军消灭窦建德军十余万人,成为历史上围城打援的著名战例。王世充眼见窦建德军的主力已经溃败,洛阳城不会再有援军,走投无路之中,向唐军弃械投降,中原的主要地区落入唐军的掌控,唐王朝的统一大业初告成功。秦叔宝受赐黄金百斤、帛七千段,因功进封翼国公。

唐高祖武德四年七月,窦建德在长安遇害,其旧部高雅贤等人共推刘黑闼为首领,起兵反唐,半年之内,尽复窦建德故地,占据了河北大部郡县和河南部分地区,又与突厥狼狈为奸,得到了突厥颉利可汗的支援,一时声势惊人,严重威胁了唐朝在河北的统治。十二月,李世民奉命出征,身边自然少不了秦叔宝这位王牌将领。武德五年(622年)二月,秦叔宝在列人(今河北肥乡东北)迎击刘黑闼部,又立殊勋,三月,刘黑闼粮草已尽,粮道又被李世民截断,不得不与唐军决一死战。刘黑闼的两万步骑渡过洺水(今河北曲周东南),与唐军展开了殊死搏斗,战斗一直从中午持续到黄昏,唐军气势如虹,刘黑闼军拼命顽抗,唐军决开洺水,顿时浊浪滔天,刘黑闼军终于士气崩溃,被唐军斩首一万余级,数千人淹死在洺水当中,刘黑闼带着两百骑兵仓皇逃走,后来也避免不了被人出卖、斩首示众的命运。沦陷州县光复了,秦叔宝再受重赏,前后受赐的金帛数以千万计。

在跟随李世民的征战中,每逢敌人的骁将锐卒在阵前挑衅,李世民总让秦叔宝去拿下他们,秦叔宝提枪跃马而去,“必刺之万众之中,人马辟易”,堪称英雄盖世的万人敌,李世民对秦叔宝更加器重,秦叔宝也以此颇为自负。

李世民战必胜、攻必克,在李唐统一战争中居功至伟,让皇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十分嫉恨,李建成感到自己的皇储地位受到严重威胁,千方百计想要除掉李世民。突厥进犯中原,李元吉代替李世民做了主帅,他请求将尉迟敬德、秦叔宝等强将精兵调到自己帐下,想等李世民成为光杆司令后再予以加害。形势紧迫,秦王府将士一致要求李世民马上动手,先发制人,秦叔宝也坚定地站在李世民这一边,愿意与他同生共死。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玄武门事变爆发了,秦叔宝跟随李世民诛杀了皇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帮助李世民夺取了皇储之位,不久,唐高祖李渊退位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为唐太宗,秦叔宝拥戴有功,成为李世民的首功之臣。秦叔宝拜左武卫大将军,得封邑七百户。自此,秦叔宝没有再领兵出征,多年以来缠绵病塌,身体十分虚弱,他曾对别人言道,“我从少年时代起就戎马倥偬,经历过大小二百多次战斗,屡次身受重伤,计量我前后流出的鲜血,总有几斛之多,怎能不生病呢”,贞观十二年(638年),秦叔宝因病去世,追赠徐州都督,陪葬昭陵,墓前雕刻石人、石马,以彰显其显赫的战功和超人的武功,贞观十三年(639年),唐太宗改封秦叔宝为胡国公,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放进了凌烟阁,画像与真人一般大小,去世多年的秦叔宝也名列其中,成为永垂青史的大唐英雄。

战马、长枪、骠悍勇武的男人、鲜血染红的沙场,秦叔宝的形象充满了男人的血性,充满了气吞山河的阳刚,他如同一种振聋发聩的声音,让今人反思我们民族失落已久的精神和梦想,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唐人的无比自信,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唐人的豪情万丈,智、信、仁、勇、严,他样样具备,是他聚焦了我们无限向往的铁血大唐,豪杰辈出,逐鹿天下,英雄的传奇久久在我们心中风云激荡。

秦叔宝的故事汗牛充栋,但大多是牵强附会,正史上对他的记载十分简单,近年来,秦叔宝父亲的墓碑出土,才让人们大致弄清了他的身份。原来,秦叔宝的祖父在北魏时期曾担任过广年县令,秦叔宝的父亲曾在北齐王府里当过书记官,这样一来,他的真实身份既不是《隋唐演义》中的显贵之后(《隋唐演义》中秦叔宝的表弟罗成是虚构的历史人物),也不是民间传说中的铁匠的儿子,而是出生在北朝中层官员家庭的一员。

根据秦叔宝父亲的墓志铭所述,秦家世居齐州历城县怀智里,那么秦叔宝算是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人,相传那里的大槐树就是秦叔宝亲手种植的。根据流传下来的秦叔宝的画像所绘,秦叔宝长眉朗目,风姿秀美,是个气度不凡的美男子,与传说中五大三粗的形象颇有出入。大陆拍摄了场面宏大的《隋唐英雄传》,里面扮演秦叔宝的黄海冰高大英俊,一身正气,与历史上的原型在外形上是十分吻合的,这就是说,秦叔宝这个山东大汉是个非常出众的男人,从历史年表的推算,他是少年从军,很快就显示了不同一般的资质。

刘仁轨

刘仁轨(602年~685年),出生于汴州尉氏(河南尉氏),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出将入相型的人物,他大器晚成,却一鸣惊人,足以媲美当年雄才大略的楚庄王,因为他,改写了唐朝与日本的千年历史。今天的日本,在元旦喝着屠苏酒,在上元节的踏歌庆祝,在七夕遥望牛郎织女,在重阳节登高赏菊,这些都是唐朝传过去的风俗,在中国早已式微,在日本依旧风行全国。这一切,都与千年之前的一场海战息息相关,那就是刘仁轨指挥的白江口战役。

刘仁轨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老寿星,享年84岁,他年轻时正值隋末乱世,烽烟四起,他又家境贫困,无法专心读书学习,但是他从未放弃自己。没有纸笔,就用树枝在地上写字练习,居然读通了文史,以博学著名。武德初,河南道大使、管国公任瑰准备上表论事,刘仁轨见到了他上表的文稿,为他修改了几个字,任瑰十分惊异,见刘仁轨颇有文化修养,就以赤牒方式让他当上了息州参军(赤牒授官是唐初制度,按正常程序,应是吏部先用赤笔注官之状,门下省审批,皇帝最后授旨)。不久,刘仁轨又调任陈仓尉。当地有一个折冲校尉名叫鲁宁,横行不法,鱼肉乡里,以前的地方官没人敢管他。折冲校尉属于诸卫折冲都尉府,下府的折冲校尉都是正五品下阶,小小的陈仓尉论地位与之相差甚远。但是,刘仁轨公事公办,给这位大爷以严厉的警告,鲁宁没有放在眼里,依旧我行我素。当他再度触犯国法的时候,刘仁轨把他抓了起来,让人拿棒子把他活活打死。消息上报到大唐皇帝李世民那里,顿时让天子勃然大怒,“一个小小的县尉,竟敢杖杀我的折冲,简直是无法无天”。

唐太宗召见了刘仁轨,很快弄清了事情的是非曲直,面对刘仁轨的侃侃而谈,一代名君大为折服,马上提拔他作了栎阳(今陕西临潼北)县丞。贞观十四年,唐太宗打算前往同州(今陕西大荔)狩猎,刘仁轨及时向皇帝上了一道奏折,“今年风调雨顺,庄稼长势喜人,百姓昼夜辛劳,才收割了十分之一、二,现在皇上前往狩猎,各种接待加上修理桥道,动辄要用一、二万个工,对百姓的收割相当不利。如果等百姓收割完毕,皇上再行射猎,于公于私,都能兼顾”,唐太宗知错必改,将狩猎行动推迟了整整一个月,他下旨表扬了刘仁轨的谏言,“你虽然官职不高,却竭诚为民,所陈之事,甚得君心”。

不久,刘仁轨提升为新安(今属河南)令,累迁到给事中的位置。隋唐之时,给事中成为门下省的属官,驳正政令之得失,地位崇高,是个时常可以亲近皇帝的官位。好景不长,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刘仁轨得罪了当朝红人李义府,被外放到青州(今属山东)。说起事情的来龙去脉,竟是因为李义府的一桩风流韵事。李义府看中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女人淳于氏,此女子却是一个胆大包天的杀夫罪犯,当时正受着牢狱之苦。李义府逼迫大理寺丞毕正义释放了淳于氏,让毒杀丈夫的女犯人成为自己枕边如胶似漆的情人。有人向朝廷告发此事,唐高宗马上派人查办,派去的人正好就是刘仁轨。李义府知道刘仁轨一向的办事作风,知道自己不能心存侥幸,他很快逼迫毕正义在狱中自杀身亡。刘仁轨虽然秉公办事,苦于没有相关人证,最终未能将李义府定罪,打狼不成,反被狼咬,从此李义府将刘仁轨恨得咬牙切齿,显庆五年(660年),李义府落井下石的机会终于来到了。

此时的朝鲜半岛上,高丽、百济、新罗三国争雄,但一时之间,谁也吃不掉谁。新罗与大唐交好,高丽、百济则与日本亲近。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百济伙同高丽、靺鞨进犯新罗,连夺三十余城,新罗向大唐频频告急。唐高宗收拾了西域的叛乱,转头就来收拾不服管教的百济和高丽。唐高宗显庆五年(660年),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被任命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十万水陆大军渡海进攻百济。唐军连战连捷,真捣黄龙,迫使百济王扶余义慈和众位王子投降,不到十天时间,百济就覆亡了,大唐以其地设置熊津等五个都督府,百济成了唐朝的羁縻府州。苏定方让郎将刘仁愿驻守百济府城,自己则押解百济王族回国献俘。

显庆五年十二月,李勣被任命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兵发高丽,刘仁轨监统水军,负责保障后勤。当时海上风高浪大,气候并不适宜出海,李义府却不管不顾,一再催促进兵。刘仁轨率部出海,遇上飓风,船舶倾覆,折损严重。朝廷派监察御史袁异式前去审讯刘仁轨,在袁异式出发之前,李义府就打了招呼,“君能办事,不忧无官”,袁异式心领神会,决心对刘仁轨不利。

面对袁异式的咄咄逼人,刘仁轨从容应对,“国有国法,我的过失自有国法处置。如果要我自杀以趁仇人之心,那是痴心妄想”,交锋之下,袁异式拿出的结论自然要置刘仁轨于死地,他临走时还亲自给刘仁轨上锁,以防刘仁轨畏罪潜逃,更有李义府在朝堂上煽风点火,“不斩仁轨,无以谢百姓”,刘仁轨的性命一时危在旦夕。舍人源直心出面替刘仁轨说情,“海风暴起,非人力所及”,唐高宗并非昏君,认为源直心言之有理,就将刘仁轨去官免职,让刘仁轨以白衣身份随军效力。此时,朝鲜半岛的形势风云变幻,给刘仁轨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遇。

唐高宗龙朔元年(661年),左卫中郎将王文度被任命为熊津(今韩国公州)都督,负责安抚百济民众,不料王文度渡海时突然病死,此时唐军主力也已撤离百济,百济复辟势力跃跃欲试,准备与留守孤城的唐军一争高低。复辟势力的代表人物一个是扶余福信,一个是僧人道琛,他们占据周留城(今韩国扶安)与唐军周旋。为了让自己的队伍更有号召力,他们派人前往日本,去迎回在那里做人质的王子扶余丰,日本想要保住在朝鲜半岛上的影响力,也愿意帮助扶余丰光复百济。一时之间,“西部皆应”,复辟势力迅速发展壮大,反而将刘仁愿的部队围困在了百济府城。情势危急,唐高宗当机立断,任命刘仁轨为检校带方州刺史,统领王文度的部下,征发新罗援军前往救援。刘仁轨闻讯之下,欢呼雀跃,他口出得意之言,“是上天要富贵我这个老头子”,出发之前,他发下誓言,“吾欲扫平东夷,颁大唐正朔于海表”,命运终于向这个年已六十的老头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虽然刘仁轨是文人带兵,却军容严整,号令严明,百济军人多势众,却不堪一击。道琛在熊津江(今韩国锦江)口设下两道栅栏,企图阻挡唐军水师的进攻,唐军与新罗军队联手出击,百济军队顿时一败涂地,“溺死者万馀人”,道琛连失两栅,抵挡不住唐军的乘胜追击,只得收缩战线,从百济府城撤围,率部退往任存城(在百济西部的任存山)。刘仁轨与刘仁愿合兵一处,鉴于唐军人数较少,也暂时停止了进攻。此时,百济军队发生了内讧,扶余福信杀掉了僧人道琛,兼并了道琛的部众,大权独揽,将百济王扶余丰也视作无物,他“招诱亡叛,其势益张”。几乎在同一时期,苏定方率领大军东征高丽,虽然一路凯歌,却未能攻下平壤城,时值大雪寒天,气候恶劣,唐军决定班师回国,这样,留守百济府城的刘仁轨和刘仁愿就成了一路孤军,何去何从,他们也到了十字路口。

唐高宗下诏给刘仁轨,要求他们马上撤兵,要么渡海回国,要么到新罗休整。刘仁轨目光如炬,坚持自己的意见,在给唐高宗的上表中,他客观地分析了敌我形势,认为只有坚守百济,大唐才能把朝鲜半岛的主动权抓在自己手里。唐高宗被他说服了,身边的将士也被他说服了,大家同心同德,决心在朝鲜半岛大干一场。事情正如刘仁轨预料的那样,百济军队再度发生火并,扶余丰杀掉了扶余福信,成为百济军队名副其实的统帅,他知道独木难支,就派人向日本和高丽分别乞援。高丽畏惧大唐的威势,没敢出兵相助,日本则认为这是染指朝鲜半岛的大好机会,派出精锐部队27000人,前往干预朝鲜半岛的局势,日军攻陷了新罗好几座城市,从海上直指百济旧地。唐朝方面反应迅速,征发淄、青、莱、海四州兵马7000人,由右威卫将军孙仁师率领,开赴熊津,与刘仁轨、刘仁愿所部会师,唐军气势益壮。他们听从了刘仁轨的建议,擒贼先擒王,猛攻百济军队的老巢周留城,周留城岌岌可危,赶紧向日本军队求救,万余日军乘坐海船,到达白江口,准备登陆驰援百济军队。

此时正是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八月,日军在白江口遇上了刘仁轨率领的大唐水师,被迫接受了全军覆没的命运。当时,大唐水师7千余人,战船170艘,日军一万余人,战船1000多艘。大唐的战舰高大坚固,制作精良,远非日本的破船可以相比。唐军水师将日军的破船夹在当中,顺风放火,一时之间,烟焰涨天,海水皆赤,唐军箭发如雨,日军溃不成军,呛死淹死的数不胜数,日军将领朴市田来津遭唐军围攻而死。周留城中的百济王子扶余忠胜、扶余忠志眼见大势已去,只得率众向唐军投降,百济王扶余丰下落不明,他的宝剑成为唐军的战利品。这场规模巨大的海战深深震动了日本全国,日本为防止大唐进攻,在国内修筑了四道防御工事,此后的一千年里,再也没有向朝鲜半岛用过兵。日本向大唐派出了一批批遣唐使和留学生,无论大唐的衣冠服饰,还是大唐的典章制度,统统照搬回家,全盘唐化使日本成了一个与唐朝区分不出彼此的国家。

白江口海战之后,百济诸城再度归附,唯有任存城的迟受信坚持不降。百济义军首领沙吒相如、黑齿常之在唐军秋毫无犯的感召下,再度向唐军投降。在此之前,他们曾聚众响应扶余福信,啸聚山林,多次与唐军作战。此次,刘仁轨决定派沙吒相如、黑齿常之去平定任存城,遭到孙仁师的坚决反对,他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我信不过他们”,刘仁轨向他耐心说服,“我看沙吒相如、黑齿常之都是忠勇有谋之人、感恩图报之士,知道目前形势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立功的机会他们不会放过,无须怀疑他们的忠心”,孙仁师认可了刘仁轨的想法,于是唐军向黑齿常之所部发放粮食和武器,并分兵相助,很快攻陷了任存城,迟受信抛妻弃子,狼狈逃窜,投奔了高丽,至此,百济全国再度被唐军平定,形成了对高丽的夹击之势。大功告成,刘仁愿、孙仁师回国复命,刘仁轨则留下来镇守百济。

百济战乱之后,民生凋蔽,百废待兴,刘仁轨充分展露了自己的经营才干,把当地的生产搞得有声有色,很快就呈现出一片安居乐业的战后景象。刘仁轨当然不会忘记自己坚守百济的初衷,他率军屯田,聚积粮草,操练士卒,风雨无阻,为下一步对付高丽做好战前准备。不出刘仁轨的深谋远虑,数年之后,高丽就重蹈了百济的命运。

刘仁愿回到京城后,唐高宗问他,“你在百济的前后奏请,有条有理,文采飞扬,很合我的心意,你是个武将出身,何以能够如此才华出众”,刘仁愿据实回答,“这全是刘仁轨的手笔”,丝毫不愿掠人之美,唐高宗龙心大悦,给刘仁轨连升六级官阶,任命为带方州刺史,并为刘仁轨在长安建造一座宅第,以表彰刘仁轨立下的丰功伟绩。当朝重臣上官仪也称赞过刘仁轨和刘仁愿的为人处事,“仁轨遭黜削而能尽忠,仁愿秉节制而能推贤,皆可谓君子矣”。刘仁轨善解君心,揣摩圣意,上表陈述了唐军在百济的一系列困难,皇帝都言听计从,一一予以解决,从此,刘仁轨就成了唐高宗最信任、最亲近的大臣之一。

麟德二年(665年),唐高宗前往泰山封禅,刘仁轨带来了新罗、百济、耽罗、日本四国的使者,为大唐的祭祀活动增添了最大的荣光,唐高宗高兴异常,提升刘仁轨为大司宪,后又兼任检校太子左中护,封乐城县男。按照一般常理,成为举足轻重的朝臣后,刘仁轨就有条件对陷害过他的人进行秋后算帐,袁异式自然难逃一劫。可是,刘仁轨老于人情世故,他要凭借此事,让所有的同僚都看到自己的博大心胸,于是宴请袁异式,做了一场出色的秀。酒席之上,他将自己的酒杯倒光,告诉袁异式,“仁轨若念畴昔之事,有如此觞”,主政之后,又提升袁异式为詹事丞,推荐袁异式做司元大夫,时人无不对刘仁轨的以德报怨钦佩万分,唐高宗也因此对刘仁轨好感大增,屡屡托以重任。

乾封元年(666年),高丽莫离支泉盖苏文去世,其长子泉男生继承了莫离支的位置,泉男生的弟弟泉男建、泉男产不服这个安排,发兵攻打泉男生,泉男生抵挡不住,就派自己的儿子泉献诚到唐朝乞援。唐朝等来了高丽内乱的千载良机,当然不肯错过,朝廷任命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节制诸军,统率数道合击高丽国。刘仁轨出任辽东道副大总管,后又改为熊津道安抚大使,全力协助李勣的雷霆攻势,到了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的冬天,高丽灭亡了,并入了大唐帝国的版图,唐朝在高丽旧地设置九都督府、四十二州、百县,由平壤的安东都护府统辖,以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检校安东都护,统兵二万人驻守当地,安东都护府管理着高丽和百济的旧地,七世纪东北亚的格局自此重新建立。大唐削平了新罗的两大宿敌,占领了朝鲜半岛四分之三的土地,新罗一国坐大,竟然收留反唐势力,蚕食已经并入大唐的土地,这种以卵击石的行为终于引起了大唐的愤怒,刘仁轨率领大唐雄师,对新罗展开了重拳出击。

唐高宗任命刘仁轨为鸡林道大总管,任命卫尉卿李弼、右领军大将军李谨行为副大总管,于上元二年(675年)飞渡瓠卢河(在庆州西),攻破新罗重镇七重城(金城北),同时靺鞨兵也在新罗南境登陆,配合唐军的飓风行动,重拳之下,新罗军队遭到重创,国力大损,李谨行长驱直入,三战三捷,新罗国如同末日来临,心胆俱裂。新罗王派使节向大唐请罪,卑躬屈膝,请求唐高宗的宽恕,贡献厚礼,恳求大唐高抬贵手。唐高宗赦免了新罗王,后来,唐朝与新罗以平壤以南的大同江为界,划定了双方的边界线,默认了新罗在朝鲜半岛上的地位。

刘仁轨班师回朝后,因功晋升为公爵,子侄三人,都被授予上柱国的封号。刘仁轨家乡的百姓也觉得脸上有光,将刘仁轨的居住地称为“乐城乡三柱里”。上元二年,刘仁轨当上了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如故,兼任太子宾客,仍然负责监修国史。《国史异纂》上有一则逸闻,说明了刘仁轨当时的崇高声望。那时,刘仁轨任左仆射,戴至德任右仆射,大家都尊敬刘仁轨而鄙视戴至德。有一位老妇人向戴至德递交申述状,戴至德正要下笔批示,老妇人突然问左右的人,“这个人是刘仆射还是戴仆射”,别人告诉她这位是戴仆射,老妇人竟然说道,“这是个不管事的仆射,叫他把申述状还给我”,戴至德不以为忤,让人把申述状还给了老妇人。戴至德任职期间,没有象刘仁轨那样惊人的业绩,也不善言辞,但他死后,唐高宗极为痛惜,“自从我失去了戴至德,再也听不到很多意见了,他活着的时候,我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从来不肯放过”,唐高宗把戴至德以前的奏章都拿出来,竟然装了满满的一匣子,皇帝边看边流泪,大家这才明白戴至德的为人处世。

仪凤二年(677年),吐蕃入寇,刘仁轨被任命为洮河道行军镇守大使,防备吐蕃的进犯。他多次向唐高宗上书,提出备战方略,都被李敬玄借故压制,刘仁轨怒火中烧,决定让李敬玄栽个大跟斗。官场争斗,阴谋诡计,刘仁轨烂熟于胸,相比之下,稍嫌质朴的李敬玄根本不是他的对手。

刘仁轨知道李敬玄是个文人,不善战阵,偏要推荐李敬玄来接替自己,李敬玄颇有自知之明,极力推辞这个重任,唐高宗竟然说道,“如果刘仁轨要我去带兵,我也得去,他要你去,你怎能推辞”,李敬玄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只得硬着头皮前往,接替刘仁轨担任洮河道大总管兼安抚大使,兼任检校鄯州都督。仪凤三年(678年),唐军与吐蕃展开会战,李敬玄坐失不救,唐军折损过半,黑齿常之在战斗中脱颖而出,一路升迁,后来威震朔方,成为大唐的燕国公,反映了刘仁轨的识人之明,但是,刘仁轨与李敬玄的意气之争,葬送了多少唐军将士,正是“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虽然刘仁轨荐人不当,却并没影响到唐高宗对他的信任,刘仁轨在朝堂之上左右逢源,一如既往。永隆二年(681年),他兼任太子太傅。《朝野佥载》上有这样的记载,少府监裴匪舒建议皇家卖掉马粪,每年可获利二十万贯,唐高宗征求刘仁轨的意见,刘仁轨认为不能给后人留下大唐皇家唯利是图的印象,这件稳赚不赔的事情就此作罢。《资治通鉴》上记载,裴匪舒为唐高宗建造了一座精致的镜殿,落成之日,唐高宗邀请刘仁轨一同前去观看。刘仁轨一见之下,急忙下殿,唐高宗心中疑惑,赶紧追问原因,刘仁轨回答道,“天无二日,国无二君,刚才从镜子里看见了几个天子,实在是不祥之兆”,他的危言耸听马上唬住了唐高宗,皇帝立即叫人把四周的镜子统统剔掉。

刘仁轨在官场打滚了一辈子,心中起了激流勇退的念头,他以年纪老迈为由头,要求退休回家,皇帝依依不舍,让他以太子太傅的身份继续发挥余热。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驾崩,多年来一直代唐高宗处理政事的皇后武则天抓住机会,走上了亲政的舞台,刘仁轨再度出任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负责留守长安。他以年老体衰向武则天请辞,并以汉朝吕后家族灰飞烟灭的事实,规劝武则天不要重蹈覆辙,武则天派武承嗣去安抚他,将他进封为郡公。刘仁轨无力回天,却知道趋势避祸,不久就让武则天对他彻底放了心。

宰相裴炎奉劝武则天归政于李家,被武则天以谋反罪名下狱。为了试探刘仁轨的态度,武则天派姜嗣宗从洛阳来到了长安。刘仁轨很快弄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却听到姜嗣宗自我吹嘘道,“我早就察觉到裴炎行动有异了”,刘仁轨问道,“你真的早就知道”,姜嗣宗爽快回应,“当然了”,刘仁轨就让他给武则天捎去一份奏章,武则天看到奏章后,马上将姜嗣宗绞死,原来刘仁轨在奏章上写的是,“姜嗣宗早就知道裴炎要谋反,却未曾告发”,一条性命就这样为刘仁轨洗脱了猜疑。

垂拱元年(685年),武则天启用新的官制,刘仁轨被任命为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公元685年三月二日,刘仁轨因病去世,享年84岁。朝廷追赠他为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大都督,将他陪葬乾陵,赐其家实封三百户。

刘仁轨的儿子刘浚官至太子中舍人,垂拱二年,遭到酷吏陷害,被杀身亡,妻子籍没。唐中宗李显复位以后,因为刘仁轨曾任东宫旧属,追赠刘仁轨为太尉。刘浚的儿子刘冕,开元年间曾任秘书省少监,他请求唐玄宗为自己的祖父刘仁轨立碑褒扬,得到皇帝的首肯,刘仁轨的谥号为文献。

纵观刘仁轨的一生,最光彩的亮点就是白江口战役,这场海战的深远影响,恐怕连刘仁轨自己都未曾料到,中华文化的火种从此保留在了日本、朝鲜,华夏后人的不肖,使锦绣河山两次沦为异族之手,剃发易服,金钱鼠尾,华夏后人已经不记得祖先的衣冠服饰,到了今天,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我们都不得不接受一个令人痛心的结论,要了解大唐文化,去看日本,要了解大明文化,去看韩国,要了解鞑靼文化,去看当今中国,所幸的是,日本和韩国让我们看到了祖先的风貌,以它们为榜样,也许,这正是中华再度崛起的契机?

李靖

李靖(571年~649年),字药师,京兆府三原(今属陕西)人,唐朝伟大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统帅。

李靖出生于官宦之家,祖父李崇义曾任殷州刺史,封永康公;父李诠仕隋,官至赵郡太守。李靖长得仪表魁伟,由于受家庭的熏陶,从小就有“文武才略”,又颇有进取之心,曾对父亲说:“大丈夫若遇主逢时,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他的舅父韩擒虎是隋朝名将,每次与他谈论兵事,无不拍手称绝,并抚摩着他说:“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

李靖先任长安县功曹,后历任殿内直长、驾部员外郎。他的官职虽然卑微,但其才干却闻名于隋朝公卿之中,吏部尚书牛弘称赞他有“王佐之才”,隋朝大军事家、左仆射杨素也抚着坐床对他说:“卿终当坐此!”

大业(605年~617年)末年,李靖任马邑郡(治今山西朔县东)丞。这时,反隋暴政的农民斗争已风起云涌,河北窦建德,河南翟让、李密,江淮杜伏威、辅公祏等领导的三支主力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涤荡着隋朝的腐朽统治。身为隋朝太原留守的李渊也暗中招兵买马,伺机而动。李靖察觉了他的这一动机,遂“自锁上变”,将往江都,以告发此事。但当到了京城长安时,关中已经大乱,因道路阻塞而未能成行。不久,李渊于太原起兵(参见李渊太原起兵),并迅速攻占了长安(参见李渊攻取长安之战),俘获了李靖。李靖满腹经纶,壮志未酬,在临刑将要被斩时,大声疾呼:“公起义兵,本为天下除暴乱,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李渊欣赏他的言谈举动,李世民爱慕他的才识和胆气,因而获释。不久,被李世民召入幕府,充做三卫。武德元年(618年)五月,李渊建唐称帝,李世民被封为秦王。为了平定割据势力,李靖随从秦王东进,平定在洛阳称帝的王世充,以军功授任开府。从此,李靖开始崭露头角。

当进击王世充的战役打响不久,盘踞在江陵(今属湖北)的后梁萧铣政权派舟师溯江而上,企图攻取唐朝峡州(今湖北宜昌)、巴、蜀等地,被峡州刺史许绍击退,遂退守安蜀城及荆门城。为了削平后梁萧铣这一割据势力,唐高祖李渊调李靖赴夔州(今四川奉节)安辑萧铣。

李靖奉命,率数骑赴任,在途经金州(今陕西安康)时,适遇蛮人邓世洛率数万人屯居山谷间,庐江王李瑗进讨,接连败北。李靖为庐江王出谋划策,一举击败了蛮兵,俘虏甚多。于是顺利通过金州,抵达峡州。这时,由于萧铣控制着险塞,再次受阻,迟迟不能前进。李渊却误以为他逗留不前,贻误军机,秘密诏令许绍将他处死。许绍爱惜他的才干,为他请命,才免于一死。

不久,开州蛮人首领冉肇则叛唐,率众进犯夔州,赵郡王李孝恭率唐军出战失利,李靖则率八百士卒袭击其营垒,大破蛮兵。后又在险要处布下伏兵,一战而杀死肇则,俘获五千多人。当捷报传到京师时,唐高祖高兴地对公卿说:“朕闻使功不如使过,李靖果展其效。”立即颁下玺书,慰劳李靖说:“卿竭诚尽力,功效特彰。远览至诚,极以嘉赏,勿忧富贵也。”李靖的精诚至忠博得了李渊的信用,改变了对他的成见,并亲笔写敕与李靖说:“既往不咎,旧事我久忘之矣。”

武德四年(621年)正月,李靖鉴于敌我双方的情势,上陈了攻灭萧铣的十策,得到了唐高祖的重视,二月即任命李孝恭为夔州总管,擢任李靖为行军总管,兼任孝恭行军长史。高祖又以为孝恭不太精通军旅之事,“三军之任,一以委靖”。李靖实际上已成为三军统帅。

李靖组织人力和物力大造舟舰,组织士卒练习水战,做好下江陵的准备。同时,他见巴、蜀之地归附唐皇朝不久,各部族还不太稳定,为了解除后顾之忧,他劝说李孝恭把各部族酋长子弟都召集到夔州,根据才能的优劣分别授以官职,安置在左右,“外示引擢,实以为质”。这对于稳固巴、蜀政局起了积极的作用。

这年九月,唐高祖诏令调发巴、蜀兵士,集结于夔州,并任命赵郡王李孝恭为荆湘道行军总管,李靖兼行军长史,统辖十二总管,自夔州顺流东进;又任命庐江王李瑗为荆郢道行军元帅,出襄州道,为北路军;黔州刺史田世康出辰州道,为南路军;黄州总管周法明出夏口道,为东路军。四路大军分头并进,一齐杀向江陵,发起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军事攻势。

这时,适值秋天雨季,江水暴涨,流经三峡的涛涛江水咆哮狂奔而下,响声震撼着峡谷。萧铣满以为水势汹涌,三峡路险难行,唐军不能东下,遂休养士兵,不加防备。唐将也大都望而生畏,请求待洪水退后再进兵。李靖以他那超人的胆识和谋略,力排众议,说:“兵贵神速,机不可失。今兵始集,铣尚未知,若乘水涨之势,倏忽至城下,所谓疾雷不及掩耳,此兵家上策。纵彼知我,仓卒征兵,无以应敌,此必成擒也。”孝恭依从其议,遂率战舰二千余艘,沿着三峡,冲破惊涛骇浪,顺流东进。由于萧铣毫无防备,唐军连破荆门、宜都二镇,并乘胜前进,十月即抵夷陵城(湖北宜昌)下。

这时,萧铣的骁将文士弘率数万精兵驻守在附近的清江。李孝恭大兵一到,即想进击。李靖劝告他说:“士弘,铣之健将,士卒骁勇,今新失荆门,尽兵出战,此是救败之师,恐不可当也,宜且泊南岸,勿与争锋,待其气衰,然后奋击,破之必矣。”李靖的避其兵锋,挫其锐气,然后一战可擒的战术是很正确的,但李孝恭由于连战告捷,错误地估计了敌人的力量,没有听从他的劝告,遂命李靖留守军营,自己率兵出战。果然不出李靖所料,双方一交战,孝恭军大败,即逃奔南岸,损失很大。文士弘获胜以后,即纵兵四出抢掠,兵士肩扛手提,多有收获。李靖见敌军队伍大乱,遂不失时机,迅即指挥唐军出战。文士弘军队一时难以收拢,措手不及,结果被唐军打得落花流水,被杀及溺水而死者将近一万人,获得舟舰四百余艘。

攻下夷陵之后,李靖又马不停蹄,率轻骑五千为先锋,直奔后梁都城江陵,李孝恭率大军继后。李靖首先攻克江陵外城,接着又占领水城,缴获了大批舟舰,却让孝恭全部散弃江中,顺流漂下。诸将对此做法都困惑不解,认为缴获敌船,正好充当军舰,为何却遗弃江中,以资敌用?李靖胸有成竹地说:“萧铣之地,南出岭表,东距洞庭,吾悬军深入,若攻城未拔,援军四集,吾表里受敌,进退不获,虽有舟楫,将安用之?今弃舟舰,使塞江下,援兵见之,必谓江陵已破,未敢轻进,往来觇伺,动淹旬月,吾取之必矣。”李靖的疑兵之计果然奏效,长江下游的萧铣援兵见江中到处都是遗弃散落的舟舰,以为江陵已破,都疑惧不前。交州刺史丘和、长史高士廉等将赴江陵朝见,在行进途中听说萧铣已败,便都到孝恭营中投降。

唐军把江陵围得水泄不通。萧铣见内外隔绝,外无援兵,城内又难以支持,走投无路,遂开门投降唐军。李靖率军进入城内,号令严肃,秋毫无犯。这时,诸将都以为萧铣将帅抗拒官军,罪大恶极,建议籍没其家财产,用以犒赏官军将士。李靖立即出面劝止,晓以大义,说:“王者之兵,吊人而取有罪,彼其胁驱以来,藉以拒师,本非所情,不容以叛逆比之。今新定荆、郢,宜示宽大,以慰其心,若降而籍之,恐自荆而南,坚城剧屯,驱之死守,非计之善也”。李靖高瞻远瞩,宽宏大度,不贪财宝,确比诸将更高一筹。他这一做法颇得人心,由是江、汉纷纷望风归降。萧铣投降几天之后,有十几万援军相继赶到,听说萧铣已经投降,唐朝的政策宽大,也都放下兵器不战而降。

李靖佐助李孝恭出师,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即消灭了江南最大的割据势力后梁,战功卓著,唐高祖诏封他为上柱国、永康县公,赐物二千五百段。

攻取江陵的战斗历程,表现出了李靖杰出的军事才干,他进一步得到了唐高祖的倚重。战事刚一结束,即擢任为检校荆州刺史,命他安抚岭南诸州,并特许承制拜授。这年十一月,李靖越过南岭,到达桂州(今属广西),派人分道招抚,所到之处,皆望风归降。大首领冯盎、李光度、宁真长皆派遣子弟求见,表示归顺,李靖承制都授以官爵。于是连下九十六州,所得民户六十余万。自此,“岭南悉平”。高祖下诏劳勉,授任岭南道抚慰大使,检校桂州总管。李靖以为南方偏僻之地,距朝廷遥远,隋末大乱以来,未受朝廷恩惠,若“不遵以礼乐,兼示兵威,无以变其风俗”,遂率其所部兵马从桂州出发南巡,所经之处,李靖亲自“存抚耆老,问其疾苦”,得到当地人民的拥护,于是“远近悦服”,社会安定。

武德六年(623年)七月,原投降唐皇朝的农民起义军将领杜伏威、辅公祏二人不和,辅公祏乘杜伏威入朝之际,窃据丹阳(今江苏南京),举兵反唐。高祖命李孝恭为帅,李靖为副帅,率李绩等七总管东下讨伐(参见唐灭辅公祏之战)。辅公祏派大将冯惠亮率三万水师驻守当涂(今安徽当涂),陈正道率二万步骑驻守青林,从梁山用铁索横亘长江,以阻断水路。并筑造建月城,绵延十余里,以为犄角之势。孝恭召集诸将议军事,大都认为,公祏劲兵连栅,固守不战。若直取丹阳,捣毁其巢窠,惠亮则不战自降。李靖透辟地分析了敌方形势,认为公祏留守的也是精锐部队,他们极力坚守,“若我师至丹阳,停留旬月,进则公祏未平,退则惠亮为患,此便腹背受敌,恐非万全之计”。惠亮、正道虽然据城持重,“今若攻其城,乃是出其不意,灭贼之机,唯在此举”。孝恭依从其计。李靖遂率黄君汉等水陆并进,经过浴血奋战,杀伤敌军万余人。冯惠亮招架不住,落荒而逃。接着李靖又乘胜而进,率轻兵直抵丹阳城下,公祏惊恐不安,兵虽众多,但人无战心,不得不弃城出逃,后被活捉,于是“江南悉平”。

李靖运筹帷幄,判断准确,很快地平定了辅公祏的反叛。高祖为了嘉奖他的军功,赐物千段,并赐奴婢一百口,良马一百匹。设立东南道行台,授任他为行台兵部尚书。高祖十分钦佩他的军事才干,极口赞叹说:“靖乃铣、公祏之膏肓也,古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何以加!”

江南的局势安定以后,北方的形势又一时紧张起来。隋末唐初,东突厥势力强大,李渊太原起兵时,曾向突厥始毕可汗称臣,以换取北方的相对安定。唐皇朝建立后,突厥一方面支持薛举、刘武周等割据势力,与唐皇朝分庭抗礼;另一方面,又自恃兵强马壮,不断举兵南下侵扰(参见唐与突厥的战争)。在平定江南中功勋卓著的李靖又被调到北方,以反击突厥。

武德八年(625年)八月,突厥颉利可汗率十余万人越过石岭,大举进犯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唐高祖马上命李靖为行军总管,统率一万多江淮兵驻守太谷,与并州总管任瑰等迎击敌人。由于突厥来势凶猛,诸军迎战多失利,任瑰全军覆没,唯李靖军得以保全。不久,又调李靖为灵州道行军总管,以抗击东突厥。

武德九年八月,唐太宗刚即位不几天,突厥颉利可汗乘唐朝皇帝更替之机,遂率十几万精锐骑兵再次进犯泾州(今甘肃泾川西北),并长驱直入,兵临渭水便桥之北,不断派精骑挑战,还派其心腹执失思力入朝,以观察虚实(参见唐击突厥泾阳之战)。当时征调的诸州军马尚未赶到,长安市民能拿兵器打仗者也不过几万人,形势十分危急。在此种情况下,太宗曾冒险亲临渭水桥,与颉利可汗结盟,突厥才退兵。事后,太宗擢任李靖为刑部尚书,不久转任兵部尚书。因他作战屡建功绩,赐实封四百户。

此后不久,东突厥国内发生了变乱,所属薛延陀、回纥、拔野古诸部相继叛离,又恰遇暴风雪,羊马死亡甚多,因而发生了饥荒,族人纷纷离散。贞观三年(629年)八月,唐太宗接受了代州都督张公瑾的建议,决定出击东突厥,命兵部尚书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以张公瑾为副,发起了强大的军事攻势。又任命并州都督李绩、华州刺史柴绍、灵州大都督薛万彻等为各道总管,统率十几万军队,分道出击突厥(参见唐灭东突厥之战)。

贞观四年正月,朔风凛冽,李靖率领三千精锐骑兵,冒着严寒,从马邑(今山西朔县)出发,向恶阳岭挺进。颉利可汗万万没有想到唐军会突如其来,兵将相顾,无不大惊失色。他们判定:如果唐兵不倾国而来,李靖决不会孤军深入,于是“一日数惊”。李靖探知这一消息,密令间谍离间其心腹,其亲信康苏密前来投降。李靖迅即进击定襄,在夜幕掩护下,一举攻入城内,俘获了隋齐王杨暕之子杨正道及原炀帝萧皇后,颉利可汗仓皇逃往碛口(今内蒙二连浩特西南)。李靖因军功进封代国公,赐物六百段及名马、宝器等。太宗高兴地对大臣说:“李陵以步卒五千绝漠,然卒降匈奴,其功尚得书竹帛。靖以骑三千,喋血虏庭,遂取定襄,古未有辈,足澡吾渭水之耻矣!”

在李靖胜利进军的同时,李绩也率军从云中(今山西大同)出发,与突厥军在白道(今内蒙呼和浩特北)遭遇。唐军奋力冲杀,把突厥军打得溃不成军。颉利可汗一败再败,损失惨重,遂退守铁山,收集残兵败将,只剩下几万人马了。

颉利可汗处于山穷水尽的境地,他派执失思力入朝请罪,请求内附,并表示愿意入朝。其实,他内心尚犹豫未决,意欲赢得时间,以苟延残喘,俟草青马肥之时,逃到大漠以北,以卷土重来。

唐太宗派遣鸿胪卿唐俭等前去安抚,又诏命李靖率兵迎颉利可汗入朝。李靖率兵抵达白道,与李绩谋议说:“颉利虽败,其众犹盛,若走度碛北,保依九姓,道路且远,追之难及。今诏使在彼,虏必自宽,若选精骑一万,赍二十日粮往袭之,不战可擒矣。”商议已定,遂率军连夜出发,李绩继后而进。

李靖率军进至阴山,遇到突厥斥候千余帐,一战而全部俘获,命与唐军同行。这时,颉利可汗见到唐使臣,放松了戒备。李靖前锋苏定方率领的两百余骑又乘着大雾,悄然疾行,直到距牙帐七里远的地方才被发觉。如同惊弓之鸟的颉利可汗慌忙骑马逃走,突厥军也四散而逃。李靖大军随之赶到,杀敌一万余人,俘虏十几万,缴获牛羊数十万只(头),并杀死隋义成公主。颉利可汗率万余人想北过大漠,在碛口受李绩所阻,不能北逃,其大酋长皆率众投降。不久,颉利可汗被大同道行军总管任城王李道宗擒获,并送到京师。东突厥从此宣告灭亡了。

自隋朝以来,突厥是西北的强国。李靖等灭了东突厥,不仅解除了唐朝西北边境的祸患,而且也洗刷了唐高祖与太宗向突厥屈尊的耻辱。因此,唐太宗颇有感慨地说:“朕闻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往来国家草创,突厥强梁,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称臣于颉利,朕未尝不痛心疾首,志灭匈奴,坐不安席,食不甘味。今者暂动偏师,无往不捷,单于稽颡,耻其雪乎!”太上皇李渊也欣喜万分,他把太宗、贵臣十几人,还有诸王、王妃、公主等召至凌烟阁,设宴庆祝。他一时兴起,还亲自弹起了琵琶,太宗起舞,大臣们也接连起身举杯祝贺,一直延续到深夜。

李靖虽在战场上勇猛善战,叱咤风云,但却性情沉厚。事后御史大夫萧瑀妄加劾奏李靖治军无方,在袭破颉利可汗牙帐时,一些珍宝文物,都被兵士抢掠一空,请求司法部门予以审查。太宗虽一时不明缘由,特赦不得审查。在李靖入见时,唐太宗仍严加责备,李靖却不加辩白,只是顿首谢罪。太宗以其功劳大,加授左光禄大夫,赐绢一千匹,加实封户,通前为五百户。后来,唐太宗知道李靖受了诬告,又赐绢二千匹,并由兵部尚书晋升为右仆射,成为宰辅。在宰相议政时,又“恂恂似不能言”。

李靖在青少年时曾锐意进取,然而一旦富贵在身,又深惧盈满,能知足而退。到了贞观八年(634年)十月,担任宰相职务刚满四年的李靖即以足疾辞任,而且言辞恳切。唐太宗明白他的心意,并十分欣赏他的这一举动,派遣中书侍郎岑文本转告他说:“朕观自古已来,身居富贵,能知止足者甚少。不问贤智,莫相自知,才虽不堪,强欲居职,纵有疾病,犹自勉强。公能识达大体,深足可嘉,朕今非直成公雅志,欲以公为一代楷模。”特颁下诏书,加授特进,赐物千段,尚乘马两匹。如足疾稍好一些,每二三天可到中书、门下平章政事。不久,又特赐李靖一条灵寿杖,以帮助他疗养足疾。

可此事还未过两个月,就发生了吐谷浑进犯凉州的事件,朝廷决定兴兵反击。在任命统帅时,唐太宗自然想到了足智多谋、威名震撼边庭的李靖,认为他是最为合适的人选,可惜足疾未愈。而这位年逾花甲的老将军一听到朝廷将远征吐谷浑的消息,顿时精神抖擞,他顾不上足疾与年事已高,主动去求见宰相房玄龄,请求挂帅,亲自远征。唐太宗大喜过望,这年十二月,即任命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又分别任命兵部尚书侯君集、刑部尚书任城王李道宗、凉州都督李大亮、右卫将军李道彦、利州刺史高甑生等五人为各道行军总管,统由李靖指挥(参见唐击吐谷浑之战)。于是一场大规模的反击吐谷浑的战争序幕拉开了。

李靖奉命赴任之时,正值寒冬腊月季节。他一路踏着冰雪,风餐露宿,备尝艰辛。翌年闰四月,唐军在库山(在今青海天峻)与吐谷浑交战,李道宗部大败吐谷浑,唐军首战告捷。

狡诈的吐谷浑可汗伏允一面往西败退,一面令人把野草烧光,以断绝唐军马草。干草已被烧光,春草尚未萌生,诸将大都认为战马瘦弱,不可长途追击。侯君集认为吐谷浑已“鼠逃鸟散,斥候亦绝,君臣携离,父子相失,取之易如拾芥,此而不乘,后必悔之”。李靖完全赞同他的意见,决定不给敌人喘息的机会,于是兵分两路:李靖与薛万均、李大亮等从北道,侯君集、李道宗从南道,两路大军一齐进发。

李靖亲自率领的北路军进展顺利。不几天,其部将薛孤儿于曼头山(今属青海)击败吐谷浑军,杀其名王,用缴获的大批牛羊充作军食。接着李靖的主力军也先后于牛心堆、赤水源两次大败吐谷浑军。侯君集、李道宗所率南路军进展也很迅速,他们深入荒漠二千余里。这里荒无人烟,温差变化大,有时酷热难忍,有时寒冷得令人颤栗。有时无水,他们只能刺马饮血解渴。唐军克服了种种困难,长途奔袭,到了五月,终于在乌海(今青海兴海)追上了伏允可汗,又大败其军,俘获了其名王。薛万均等于赤海也打败了吐谷浑的天柱王军。

李靖都督各军继续进击,又连战告捷。李大亮军于蜀浑山击败吐谷浑军,获其名王二十人。部将执失思力也在居茹川击败吐谷浑军。唐军乘胜进军,经过积石山河源,一直打到吐谷浑西陲且末(今新疆且末)。部将契苾何力追击伏允可汗,破其牙帐,杀数千人,缴获牛羊二十多万头(只),并俘虏了其妻子。

伏允可汗率一千多骑兵逃到碛中,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部下纷纷离散。不久,伏允可汗为部下所杀。其长子大宁王慕容顺杀死天柱王,率众降唐。李靖率军经过了两个月的浴血奋战,平定了吐谷浑,并向京师告捷。唐朝为了控制吐谷浑旧境,封慕容顺为西平郡王、趉故吕乌甘豆可汗,并留下李大亮协助防守。

在进击吐谷浑时,利州刺史高甑生任盐泽道总管,未按期到达,贻误了军机,受到李靖的责备,他心怀不满。战事结束后,即串通广州都督府长史唐奉义诬告李靖谋反。唐太宗令调查此事,弄清事实真象,判定高甑生以诬罔罪减死,流放边疆。从此,李靖“乃阖门自守,杜绝宾客,虽亲戚不得妄进”。

不久,李靖以功进封卫国公。贞观十七年(643年),又与长孙无忌等二十四人图像于凌烟阁,尊奉为功臣,并进位开府仪同三司。

贞观十八年,唐太宗亲自征伐高丽,把李靖召入阁内,对他说:“公南平吴,北破突厥,西定吐谷浑,唯高丽未服,亦有意乎?”这位年过七旬的老将虽染病在身,仍表示愿意从行,对太宗说:“往凭天威,得效尺寸功。今疾虽衰,陛下诚不弃,病且瘳矣。”太宗见他实在年老体衰,未同意他远征。

李靖虽未从征高丽,但对前线的战事颇为关注。唐太宗进至驻跸山(今辽宁辽阳南)时,高丽兵倾国出动,内部空虚,李道宗曾请求率精兵五千,奇袭平壤,太宗未答应。事后回京,太宗询问李靖说:“吾以天下之众,困于蕞尔之夷,何也?”素以出奇制胜的李靖以为太宗未能听从李道宗的计谋,便说:“此道宗所解。”太宗询问李道宗,他说明了当时的建议未被采纳,太宗听后怅然说:“当时忽遽不忆也。”

李靖明察事件,善于见微而知著。唐太宗要他教给侯君集兵法,后来侯君集上奏太宗,说李靖将反,因为每到精微之处,李靖则不教授。太宗听后责备李靖,李靖却回答说:“此君集反耳。今中夏乂安,臣之所教,足以安制四夷矣。今君集求尽臣之术者,是将有异志焉。”此时,君集尚未有任何反迹,太宗似不相信。一次,朝后回尚书省,君集骑马越过省门数步尚未发觉。李靖见到这种情况,便对人说:“君集意不在人,必将反矣。”至贞观十七年四月,侯君集果然与太子承乾谋反,事情败露后被杀,证明了李靖的预见准确无误。

在李靖的戎马生涯中,他指挥了几次大的战役,取得了重大的胜利,这不仅因为他勇敢善战,更因为他有着卓越的军事思想与理论。他根据一生的实践经验,写出了优秀的军事著作,仅见于《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所著录的有《六军镜》3卷,《阴符机》1卷,《玉帐经》1卷,《霸国箴》1卷,《宋史·艺文志》著录的还有《韬钤秘书》1卷,《韬钤总要》3卷,《卫国公手记》1卷,《兵钤新书》1卷和《弓诀》等,可惜后世都失传了。今传世的《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或称《李卫公问对》)系宋人所撰,盗用李靖之名,不足为据。原著有《李卫公兵法》,原书今佚,但从散见于杜佑《通典·兵典》及《太平御览·兵部》中的《卫公兵法》,犹能管中窥豹,有关李靖的治军、行军作战、扎营斥候等都有所记载。

李靖严于治军,赏罚分明,不避亲疏与仇雠,以惩恶劝善,激励将士。《卫公兵法》说:“尽忠益时、轻生重节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惰、败事贪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质直敦素者,虽重必舍;游辞巧饰、虚伪狡诈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赞,恶无纤而不贬,斯乃励众劝功之要术。”他欣赏诸葛亮斩马谡的军法严明,又称道曹操因违犯军纪而割发示众。为了严肃军纪,提高军队的战斗素质,李靖申明了二十四条法令:如漏泄军事斩之,背军逃走斩之,或说道释、祈祷鬼神、阴阳卜筮、灾祥,讹言以动众心,并与其往还言议者斩之,吏士所经历侵略者斩之,奸人妻女及将妇人入营斩之,吏士破敌滥行戮杀、发冢焚庐、践稼穑、伐树木者斩之……。这样,就能造就出一支战斗力强、军纪严明、深得民心的军队。

在对敌作战方面,李靖特别主张善于因势利导。《卫公兵法》说:“凡事有形同而势异者,亦有势同而形别者。若顺其可,则一举而功济;如从未可,则暂动而必败。故孙膑曰:‘计者,因其势而利导之。’”他认为:“如我方士卒已齐,号令已行,奇正已设,布阵已定,誓众已毕,上下已怒,天时已应,地利已据,鼓角已震,风势已顺,敌人虽众其奈我哉?”他还比喻说,面对张牙舞爪的猛虎,头有利角的凶兕,自己手无寸铁,身无蔽护,却要与之搏斗,势不可能,其道理也是非常明白的。他总结出:“兵有三势:一曰气势,二曰地势,三曰因势。”如果将勇轻敌,士卒乐战,三军之众,“志励青云,气等飘风,声如雷霆,此所谓气势也”;如关山狭路,大阜深涧,道如“龙蛇盘阴,羊肠狗门,一夫守险,千人不过,此所谓地势也”。如果因敌怠慢,劳役饥渴,“风波惊忧,将吏纵横,前营未舍,后营未济,此所谓因势也。”善于因势利导,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

在以步兵、骑兵作战为主的时代,李靖认为善于利用地形、地物是至关重要的。《卫公兵法》说:“《军志》云:‘失地之利,士卒迷惑,三军困败,饥饱劳逸,地利为宝,不其然矣’。”他指出,要根据双方的地利条件,及时决定自己的战略战术。比如:彼此都具有有利的地形,这时就要采取“让而设伏,趋其所爰而傍袭之”的战术;如彼此地形都不利,则采用“引而佯去,待其半出而邀击之”的战术;如在平旷的地方,适用骑兵冲杀,则要“率骑而与阵”;在地势险隘之处,则适于步兵作战。他还指出几点指挥者禁忌的地方:在阴暗的沼泽之地,“沮洳幽秽、垣埳沟渎,此车之害地也”。在有进无出之地,“大阜深谷,洿泥堑泽,此骑之败地也”。他善于利用地物,在“深林盛薄”之地,可以使用矛铤杀敌;在“芦苇深草”之地,则必用风火。他总结说:“凡战之道,以地为主,虚实为佐,变化为辅,不可专守险以求胜地也。仍须节之以金鼓,变之以权宜,用逸待劳,掩尽为疾,不明地利,其败不旋踵矣。”

李靖认为,为了战胜敌人,使用反间计,促使对方相互猜忌,上下离心离德,这是瓦解敌人,战而胜之的策略。《卫公兵法》说:“夫战之取胜,此岂求之于天地,在乎因人而成之。历观古人用间,其妙非一也。即有间其君者,有间其亲者,有间其贤者,有间其能者,有间其助者,有间其邻好者,有间其左右者,……”他还进而指出了行使反间计的方法:“且间之道有五焉:有因其邑人,使潜伺察而致词焉;有因其事,故泄虚假,令告示焉;有因敌人之使,矫使其事而返之焉;有审择贤能,觇彼向背虚实而归说之焉;有佯缓罪戾,微漏我伪情浮计使亡报之焉。”要更好地使用反间计,达到预期的目的,“皆须隐秘,重之以赏,密之又密,始可行焉”。李靖还进一步指出,在我方使用反间计的时候,还要提高警惕,严防自己中敌人的反间计。他说:“且夫用间以间人,人亦用间以间己,己以密往,人以密来,理须独察于心,参会于事,则不失矣。”这样才能万无一失。如果只考虑用反间计,却不提防对方也会使用反间计,以离间我方,就可能出现螳螂在前,黄雀在后的危险了。

《卫公兵法》还列举了将帅不善于统兵作战的十大失败因素:“军中有贤能而不能用者败;上下不相亲而各谈己长者败;赏罚不当而兵士多怨者败;知而不敢击,不知而击之者败;地利不得,而卒多战阨者败;劳逸无别,不晓车骑之用者败;觇候不审而轻敌懈怠者败;行于险道,而不知深沟绝间者败;阵无选锋,而奇正不分者败。”之所以会导致这十败,是因指挥者不善于用人抚士,不知己知彼,不懂地理,不懂阵法等所造成的。因此他结论说:“凡此十败,非天之殃,将之过也。”

李靖对下营安寨及斥候也有一套理论。《卫公兵法》说:在平原广袤、无险可守之地扎营,要作方营,即把军队分为七军,“中军在中央,六军总管在四畔,象六出花。”为了防止敌人偷袭,必须放哨警戒,安排好斥候,哨兵“须择勇敢之夫,选明察之士,兼使向导,潜历山原,密其声,晦其迹”,哨兵必须精明强干,见微而知著,“见水迹则可以测敌济之早晚,观树动则可以辨来寇之驱驰也”。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靖病情恶化,唐太宗亲临病榻慰问。他见李靖病危,涕泪俱下,十分难过地对李靖说:“公乃朕生平故人,于国有劳。今疾若此,为公忧之。”这年四月二十三日,李靖溘然逝去。享年79岁。唐太宗册赠司徒、并州都督,给班剑、羽葆、鼓吹,陪葬昭陵。谥曰景武。坟墓如同卫青、霍去病故事,筑坟形如同突厥内燕然山、吐谷浑内积石二山形状,“以旌殊绩”。

李靖军功卓越。上元元年(760年),唐肃宗把李靖列为历史上十大名将之一,并配享于武成王(姜太公)庙。他才兼文武,出将入相,为唐朝的统一与巩固立下了赫赫战功。唐太宗曾给予高度评价:“……尚书仆射代国公靖,器识恢宏,风度冲邈,早申期遇,夙投忠款,宣力运始,效绩边隅,南定荆扬,北清沙塞,皇威远畅,功业有成。”同时,他治军、作战又积累了一套成功的经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军事思想和理论。他写有《李靖六军镜》等多部兵书,大都已经失传,后人编辑了《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在北宋时期列入《武经七书》,是古代兵学的代表著作。

李靖的孙子李令问在李隆基还是临淄王的时候就与之交好,李隆基得登大宝,李令问出力不少,得封宋国公。李令问生活奢侈,“游畋自娱”,本来圣眷甚隆,后来李令问的后代与回纥酋长联姻,李令问被贬成抚州别驾,郁郁而终,这种贬官的理由,可算得唐朝历史上的奇闻。

李靖的后人虽然没有太大的显赫,但总算香火不断,瓜瓞绵绵,比起被武则天抄家灭门的许多功臣之家,实在强过太多。无论处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在富贵面前,做到进退自如,实在是件非常艰难的事情,君不见,黄巢科举失意,秀才怀恨,就揭竿而起,变成一个无恶不作的吃人魔王,君不见,朱温贱民称帝,竟然毫不顾忌,淫遍自己的儿媳。他们不是不知道对错,只是无法在权利面前自制。李靖却做得尽善尽美,处庙堂之高,他从容,处江湖之远,他淡定。

同类推荐
  • 世界最具发明性的科学大家(2)

    世界最具发明性的科学大家(2)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胡雪岩那些事儿

    胡雪岩那些事儿

    胡雪岩是中国晚清时期的一个传奇人物。出身贫寒,却在短短十几年间迅速发迹,成为名满天下巨商富贾;慈禧太后赏其红珊瑚顶戴与黄马褂,红顶商人名扬天下。 “白话历史”的写作手法颠覆了原来死板、索然无味的历史人物。 不爱红妆爱历史,80后美女作家杨秋丽,为您奉上一道全新历史美餐。
  • 朱元璋:威猛浑厚

    朱元璋:威猛浑厚

    中国历朝历代的每一位开国皇帝,都是一部非凡的传奇,而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则是非凡中的非凡,传奇中的传奇。朱元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封建皇帝中比较卓越的人物。《威猛浑厚:朱元璋》主要讲述朱元璋如何统一全国,结束元末二十多年战乱的局面;如何在立国之后,吸取历史教训,对农民作了一些让步,大力鼓励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允许农民尽力开垦荒地,大大增加了自耕农数量;如何解放奴隶,改变元王朝官僚大量拥有奴隶的落后局面,增加了农业生产劳动力等措施。阅读《威猛浑厚:朱元璋》,让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埃。还原文字背后这些鲜活的帝王,感悟一个古老帝国的辉煌与沧桑。
  • 愿为德国效力:平民总理默克尔传

    愿为德国效力:平民总理默克尔传

    默克尔从一名不知名的平民少女成长为德国第一位女总理,在冷漠、枯燥、内敛,甚至没有女人味的外表下究竟住着一个怎样的灵魂,才能让她以不屈不挠的意志迈向权力之巅?本书用细致朴实的笔法展示了德国第一位女总理默克尔的的成长轨迹。从初出茅庐的青涩到处理危机的冷静,从联邦部长到党派领袖,最终,她以“我愿为德国人民服务”叩响人们的心扉,凭借着坚定的意志成为德国总理。作者用最平实的文字将这位遥远的领导人带到读者面前,展现了默克尔沉稳、镇定的形象,以及她勇敢、坚强、不服输的特性。
  • 秦国光律师

    秦国光律师

    本书主要为秦国光律师个人传记,秦国光律师1933年出生于浙江绍兴富盛镇。1957年开始任绍兴市法律顾问处主任。后历任绍兴县法院副庭长、绍兴市法律顾问处副主任、绍兴县律师事务所主任、全国律师协会理事,全国律师协会民事代理委员会副主任,浙江律师协会副会长、会长,绍兴市律师协会会长,县、市人民代表,县政协委员,全省律师高评委主任、浙江秦国光律师事务所主任等职。1990年,被国家劳动人事部和司法部联合授予“全国司法行政劳动模范”称号。
热门推荐
  • 不要绑架我的青春

    不要绑架我的青春

    《不要绑架我的青春》描述的是一段属于童年时期的执着与困惑,一个来自孩童世界的“十万个为什么”。主人公基隆是一个快上小学的男孩,在他平淡却又充满变数的生活中,有很多新奇故事、烦恼、委屈不期而至。生活中会“插播”关于钓鱼、攀爬、图书、兄弟、宠物、长相甚至是灵魂的各种话题,这些经历在小主人公心里掀起波澜。在思考与探寻相纠结的路上,他排斥着别人的声音,寻找着自己的呼喊,却又不断陷入自我的质疑中……
  • 天之帝女:绝色邪王宠妻无度

    天之帝女:绝色邪王宠妻无度

    她,惊才艳艳,腹黑狡诈,冷酷绝色,是21世纪的王牌杀手。他,冷家的二公子,实为女子,是以天才。却不料,一次暗杀,经脉尽断,至此天才陨落,,废物、贱人、傻子一个个辱骂之名接重而来,最终消殒。一朝穿越,当她变成他,又将掀起怎样的风云?涅槃重生,踏上强者之路!魔法、元素、斗气,只能得一?不好意思,她全都要!灵兽、神兽、丹药很珍贵?不好意思,她多得是。强大的身份背景?不好意思,她身份成谜,但绝对不弱!问她强者路上孤不孤独:不孤独,因为她有他……黄泉碧落,与君随!
  • 弹痕

    弹痕

    《弹痕》向读者们展现的是一支神秘特殊的第五类部队。这是一群悍不畏死的绝密尖兵,原始丛林、高原戈壁、冰山雪地、荒凉大漠是他们与死神决斗的战场,咸水鳄鱼、孟加拉猛虎、毒蛇野猪、密林蟒蛇时常如影相随……
  • 桃歌妖妖

    桃歌妖妖

    活到二十几岁才去参加高考的桃轩竟然在考试前一天因为过度操劳的复习而穿越到了古代,这穿越不要紧,有车,有房,有男票,要紧的是,为什么穿越过来的她,是一个又丑又傻的疯子,更为重要的是,为什么所有的帅哥都不要她的人,而要她的命!!!这是一个跨越千年追寻爱的故事这是一个爱与被爱的故事片段他奇怪了,来到了天上怎么还得一个妖的名,他得了趣,看桃妖小大人模样,又生出想要戏耍桃妖的心思,于是他蹲到桃妖的面前,嘻嘻笑道:“小丫头,你这名字不好,我给你起个名字怎样,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夭,还是桃子的桃,不过夭——是夭折的夭。”小丫头不满了,大声叫道:“不,我是桃妖,桃子的桃,妖精的妖!”
  • 逢时年

    逢时年

    “身存痛苦请呐喊,心存不甘则向前。”滕庆成这么说道。这里是黄金盛世,在这里人杰汇聚。天骄奇才,层出不穷。而属于他们的故事始终铿锵回荡。
  • 盗天宿之逆天劫

    盗天宿之逆天劫

    一本天书,惊起整个神州动乱。误入天书争斗的少年,进入到命运之轮中,处处不自愿,而所有事情就像事先安排好的,迫使少年只能前进,没有退路。命运就像一个无形之手,逼着少年被动接受这一切。少年身上有隐藏着什么?动乱是必然还是偶然,又或者是被命运支配,而这命运又是被谁掌握?
  • 伤——璃淌

    伤——璃淌

    五年前,因为好友的坠楼,使她的人生变的一片黑暗一直以来,她都生活在永远的自责里,将自己深深的封闭起来。五年后,为了两人共同的理想,她慢慢的走出了幼年的阴霾却因遇上他坠入了一个更大的深渊里。他优秀的让人无法妒忌,却冷酷的让人窒息,他的眼里闪烁永远都是冷酷和不削。他的骄傲让他戏谑人生,他的冷酷让他对待所有人都只剩下残忍。其实他是孤独的,只有冷酷才能包裹住他脆弱的内心,才能让他不再受到伤害。等待她与他的究竟会是什么?
  • 浮生若梦:浮世缘

    浮生若梦:浮世缘

    在浮华喧嚣的世界里,因为缘分与欲望而聚散,最终沉淀下来的才是真爱?才是一生的守候?至少是一份足够取暖的温情
  • 沐夕语晖又名我的鬼眼男友

    沐夕语晖又名我的鬼眼男友

    他是天语集团的太子爷向语晖,人生应该像夏日阳光一样灿烂,却从小与黑暗结缘,天生鬼眼。她出生于千年古镇,日落月升之时,名沐夕,青春年少,经历世事沧桑,花灵初现,告知其身藏预言灵力。他们初次见面,却感觉彼此是就别再重逢的知己。她虽柔美但绝非倾国倾城,她虽优雅但并非出身名门,她却是他一直等待的梦中仙子。他们的相遇并非偶然,而是缘分,等待了一千年的缘。他们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他们今生的结局是否完美?
  • 四道血杀

    四道血杀

    这个喧哗的都市并不是你想象中的那样,他们在命运之轮的旋转下最后走到了一起,开始了不可思议的生活,最后在机缘巧合下习的修真之法,闯荡修真界。天地不仁,圣人亦不仁,四道,杀上仙界,神界,开始他们的血杀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