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86000000011

第11章 将相治国起义首领风云人物(5)

王珪

王珪,字叔玠,唐太原祁(今祁县)人。生于北周武帝天和五年(570年),卒于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年)。其祖父是隋朝梁名将王僧辩,官至梁太尉,尚书令,封永宁郡公。其父王觊,曾任北齐乐陵太守。王珪虽然出身于一个世代官宦之家,但因其父早逝,家境中落,幼时生括比较“贫寒”,王珪从小随叔父王頍(一作颇)迁居关中。王頍是当时的大儒,以辞书知名,他把复兴家道的希望寄托在王珪身上,对他严格要求,并施以良好的教育。王珪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之中,受儒家思想熏陶较深,从小就养成了“安于贫贱”、“交不苟合”、“志量深沉”的性格,这对他后来的政治生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隋工朝统一全国后,从各地搜罗了一大批图书典籍堆放在秘府急待整理。隋文帝开皇十三年(593年),已经小有名气的王珪被召入秘书省,从事图书的校定整理工作,不久就升任太常奉礼郎之职。当王珪刚要在仕途上施展雄心的时候,忽然飞来横祸。仁寿四年(604年),隋炀帝杨广杀父篡位,其弟汉王杨谅不服,举兵讨伐失败,王珪的叔父王頍由于卷入这场政治斗争而被杀,王珪因此也受到牵连。为免遭迫害,他流亡终南山。从此他隐姓埋名,十数年如一日,潜心读书,静观天下时变。同时,他又留心结交英堆豪杰,与后来成为贞观名臣的房玄龄、杜如晦等来往十分密切。

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攻克长安,自任大丞相,封唐王,掌握了实权。经由承相府司录李纲的推荐,闲置达14年之久的王珪结束了长期的流亡生活,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投身于创建中的李唐集团,被任命为世子李建成的谘议参军。

隋恭帝义宁二年(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原来的世子李建成被立为太子,王珪历任东宫中舍人、中允等职。在李氏兄弟的斗争中,王珪作为太子的属吏,始终站在太子的一边,并为其出谋划策,深得太子的信任。鉴于秦王李世民利用陕东道行台尚书今这一地位在河南一带结纳山东豪杰,以扩大自己势力的做法,王珪和魏征也建议太子李建成借镇压刘黑闼的机缘来到河北,致力于豪杰的结纳。从此以后,河北一带就成为李建成在地方树立势力的重点。

武德七年(624年),太子李建成乘秦王李世民陪其父外出巡幸之机,派人送铠甲给其同伙庆州都督杨文干。此事被揭发以后,李渊归罪于王珪等人,于是王珪被流放巂州(今四川西昌)。

武德九年(627年)六月,“玄武门事变”发生后,王珪做为李建成的东宫府属曾经是唐太宗的死敌,但是唐太宗为了缓和河北、山东局势,打消李建成余党的疑惧,又考虑到王珪本人不仅富有政治才能,而且与唐太宗的秦王府属房玄龄等人为故旧,所以不计前嫌,赦免了王珪的罪过,并把他召到长安,任命他为谏议大夫,做为谏官引置在左右;然后,又提升他为黄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赐爵永宁县男。

贞观二年(628年),王珪又被任命为侍中,正式担任宰相职务,负责纠弹审驳。贞观七年(633年),又进封为郡公。王珪曾绐唐太宗提出过许多意见与建议,是当时著名的诤臣之一,恨受唐太宗的赏识。

贞观年间,政治清明,号称“大治”,与有象王珪、房玄龄、李靖、温彦博、戴胄、魏征、杜如晦等一班贤臣辅佐朝政有关。王珪善于品鉴人物,他曾说:“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兼资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彦博;济繁治剧,众务必举,臣不如胄;以诤谏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征;至激浊扬清:疾恶好善,臣个数子有一日之长。”王珪“汲浊扬清,嫉恶好善”的品质,使他居官常“以诤谏为已任”。店太宗曾感慨地说:“王珪常居谏官,朕必永无过失。”

贞观七年(633年),王珪“因漏泄禁中浯”,降职为同州刺史。次年,王蛙又被调回京师担任礼部尚书。贞观十一年(637年),唐太宗又命王珪与诸儒正定《五礼》,书成,赐帛300段,并赠其一子为县男。后来,王珪又被任命为唐太宗爱子魏王李泰的老师,直到贞观十三年(639年)病逝于长安。

王珪一生崇向儒学,他以儒学为其安身立命从政之本。他常规劝唐太宗;欲使国家强盛,风俗淳厚,就必须象汉朝那样“崇奉儒术”,至于宰执大臣,也应提拔“经术之土”为之。王珪为魏王李泰师,主要教其“事君思尽忠”,“事父母尽孝”。他认为只有恪守“忠孝之道”,才可以立身成名。他教导魏王李泰要懂得忠孝之道,这样才能免罹祸患而留芳后世。王珪以儒家忠孝仁义礼等自励。他在唐朝任职,先事太子李建成以忠,后更以“忠直”称誉于唐太宗朝。王珪恪守儒家礼法,唐太宗女南平公主下嫁王珪子王颉直,也受王珪家凤熏染,公主不恃帝女尊贵,坚持要行儿媳见公婆之礼。由于王珪具备了事君以忠,处事以礼的品质,又有才,有见识等素质,从而使他成为唐朝,乃至中国封建社会的一大名臣。

温大雅

温大雅(572年~629年),字彦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隋末唐初著名政治家、史学家。

温大雅出身于北朝著名士族家庭。其父温君悠,(一作温君攸)曾在北齐,北周和隋朝任职,温大雅为其长子,次子为温彦博,三子温大有,温氏兄弟俱以文学知名而声重天下。在隋代以文学和家教而著名的士族首推颜温二家,颜即颇之推,也有三子,长子颜恩鲁,次子颜愍楚,三子颜游秦,当时有“颇氏三雄”和“温氏三雄”之美誉。温大雅与颜思鲁俱在东宫,温彦博与颇愍楚同直内史省,温大有与颜游秦典校秘阁,两家兄弟,各为一时人物之上选。

温大雅性情恭孝,雄才善辩,隋开皇末,以才学卓著而被授予东宫学士之职,大业末除长安县尉,不久丁父忧而去职,与三弟大有隐居太原。此时农民起义的浪潮席卷全国,各地郡守也纷纷拥兵自立,隋炀帝被困于江都一隅,其统治已气息奄奄,风雨飘摇。隋大业十二年(616年),久有雄才大志的唐国公李渊任太原道巡抚大使:镇守太原。李渊“私喜此行”,因而与其子李建成,李世民等广招人才积聚力量。居住在晋阳城中的温大雅是李渊首先礼重的入物。

温大雅在李渊幕中,运用自己的才智来为李渊分析形势,筹划方略,制定兴兵举义的措施和行动步骤,深得李渊赏识。隋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李渊建立大将军府,起兵反隋,温大雅担任记室参军,专门典掌机要。

大业十三年(817年)七月,李渊从太原起兵,巡汾河南下,同年十月,李渊顺利地占领长安,立代王扬郁为帝,自任人丞相。此时,温大雅与窦威,陈叔达等人积极筹划禅代的礼仪和章序。次年(618年),李渊即帝位,建立了唐朝。温大雅出任黄门侍郎,继续参与各项机密活动。此时,温大雅的二弟温彦博任内史诗邮(中书侍郎),兄弟二人同列朝堂,共掌机要,为时人所赞荣。温大雅聪颖卓识,又曾参与制定国家礼仪,因而他深深感到,兄弟共掌机要虽为“时人荣之”,但亦会遭时人所议。因此,温大雅明智地激流勇退,力辞黄门侍郎之职,于唐武德二年(619年)四月调任工部侍郎。不久,又应秦王李世民的邀请而担任陕东道大行台工部尚书。

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后,各地割据和分裂势力基本扫平统一重新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从太原起兵到建唐,记室参军和黄门侍郎的职掌,参定礼仪、赞划机密及繁忙的政务,使腽人雅将全部身心都投入了这场轰轰烈烈的改朝换代之中,并以他的睿智、谋略和才干为李唐王朝立下汗马功劳。随着全国形势的趋向稳定及各项制度的逐步恢复、厘定,时代需要对李渊歌功颂德,赞美其伟业丰功。有了一定的闲暇的温大雅,因长期典掌机要之故,这一历史的重任便落在了他的肩上。唐武德三年至武德八年(620年~625年)之间,温大雅先后撰成《大丞相唐王官属记》2卷、《今上王业记》6卷和《大唐创业起居注》3卷。

温大雅的政治观点主要表现在《大唐创业起居注》中,分五个方面:第一,天命观。从隋文帝开皇年间,社会上就流传着太原为“王气之所在”和“李姓当国”的民谣。当李渊受任于太原道巡抚大使时,温大雅则认为,李渊就是民谣中的“王者”,因此而忠心耿耿地效力于鞍前马后。因此,在《大唐创业起居注》中,温大雅记述了大量的“祥瑞”之事。第二,为李渊取隋代汤作宣传鼓动工作。在《大唐创业起居注》中,温大雅巧妙地利用太原童谣和符籤作宣传:“桃李子,莫浪语,黄鹃绕山飞,宛转花园里”。对此,温大雅解释说:“李为国姓,桃当作陶,若言陶唐,配李而言。”他的刻意诠释,使十几年来一直讴歌在耳的汾晋父老突然“明白”了其中的隐言暗语,因而纷纷投效于李渊麾下,壮大了李渊的武装力量。第三,为李渊臣事突厥讳言。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为解除后顾之忧而向突厥称臣。这虽然是出于策略上的考虑,但对于“正统”的李唐王朝来说,并不是光彩的事情。为此,温大雅精心编织了一套理由,将童谣中的“白衣天子”改为“白旗天子”,给李渊采用突厥帜色制造了美妙的藉口。一字之差,就将李渊易帜、称臣突厥的丑事变成了创立新王朝的壮举。第四,忠孝节悌的政治思想。李渊取隋代杨虽然轰轰烈烈,但毕竟是以下犯上的反叛行为。为了既赞美李渊的改朝换代,又避免世人对其“犯上”行为指斥和评议,温大雅在《大唐创业起居注》中,极力将李渊描绘成一个忠孝双全、孝悌皆在的历史完人,对李渊曲笔修饰,多方回护,将其行为说成是“顺应民意”和“受命于天”。第五,丑化农民起义军。温大雅继承了历代统治阶级的史学思想,将农民起义军称之为“乌合之众”和“草寇”,认为“草寇”和“贼”、“盗”,“乌合之众”才是社会不稳定的根塬所在,并将李密等农民起义军领袖诬蔑为“贼帅”,表现了他政治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愈演愈烈的皇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之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重大冲突一触即发。在陕东道大行台工部尚书(李世民为行台尚书令)职位上的温大雅,不可避免地卷入了这场政治斗争的漩涡。武德九年(626年)六月,温大雅受命于秦王李世民,出镇洛阳,统辖李世民在河南的直系部队,与在长安城中的秦王府兵将遥相呼应,成鼎足之势。同时,为使李世民能在这场斗争中取胜,他数出奇谋,并参与、制定了强行夺权的行动策略。玄武门之变后,温大雅因功勋卓著而任礼部尚书,封黎国公。贞观三年(629年)温大雅积劳成疾,病逝于长安。李世民甚为悲痛,攽有司谥号为“孝”。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年),又追赠尚书右仆射。

温彦博

温彦博(573年~635年),字大临,并州祁县(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唐初宰相。

温彦博出生于书香之家,父亲温君悠曾任北齐文林馆学士、隋泗州司马。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温彦博不仅有学识渊博的父亲,还有和他一样自幼就博览群书、聪颖异人的哥哥温大雅和弟弟温大有。还在他们青少年时代,父亲的朋友薛道衡、李刚就断言三兄弟“皆卿相才。”隋朝开皇末年,“通书记,警悟而辨”的温彦博通过对策及第,被授为文林郞,直内史省。

隋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后,群雄竞起。大业十二年(616年),隋虎贲郎将罗艺起兵攻占柳城、怀远等地,自称幽州总管,温彦愽被引为司马。唐武穗元年(618年),李渊在关中建立唐朝政权,罗艺看到李氏已定关中,人望归之,认为其王业必成,于是于次年归附了唐王朝。温彦博因预谋此杠有功,被任命为幽州总管府长史,封西河郡公,不久被唐高祖召入朝廷,拜为小书舍人,又擢为中书侍郎。当时高丽国派遣使者贡献地方特产,唐高祖欲让而不臣,温彦博引证历史,认为如此不妥,他劝唐高祖说,“辽东本周箕子国,汉立菟郡,不使北面,则四夷何所瞻仰?”唐高祖认为言之有理,于是采纳了他的建议,接受了高丽国称臣纳贡的要求。

武德八年(625年),突厥率骑兵10余万大掠朔州之后进犯太原。唐高祖任命温彦博为行军长史,协助右卫大将军张瑾反击突厥。唐军与突厥在太谷(今山西太谷)大战,唐全军覆没,温彦博兵败被俘。突厥贵族因温彦博为皇带近臣,逼问他唐朝兵粮虚实,温彦博坚贞不屈,拒不回答。突厥大怒,将他流放到阴山苦寒之地。

武德九年(626年),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温彦博返归唐朝,被任命为雍山治中,不久改检校吏部侍郎。他兢兢业业,恪守职责,“意有沙汰,多所抑损”,被提拔为中书侍郎、兼太子右庶子,贞观二年迁御史大夫,仍检校中郎事,四年被任命为负责草拟皇帝诏诰及有关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中书令,成为贞观初年与王珪、房玄龄、李靖、戴胄、魏征等名臣共同辅政的宰相之一。

温彦博以善词令而闻名,他熟习四方风俗,胪布诰命,担任中书令后,“敷奏详明,出纳惟允”,“国之利害,知无不言”,为贞观盛世的形成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其中,使池彪炳史册的是他提出的对待突厥开明的民族同化政策。贞观四年(630年),唐朝平定突厥,突厥表示归附。唐大宗召集群臣讨论对其如何处置的问题。多数朝臣建议“分其种落”,迁徙河南,散居州县,各使耕田,变其风俗,使之“化而为汉”。温彦博提出不同意见,他主张仿照“汉建武时,置降匈奴于五原塞下”的办法,把突厥安置在河南一带的朔方之地,“全其部落,得为提蔽,又不离其土俗,因而抚之,一则实空虚之地,二——则示无猜之心”。但温彦博的主张遭到秘书监魂征的激烈反对,他认为突厥自古为患,难以管理,安置内地,等于“心腹之疾,养兽自遗患也”,主张将这部分人仍然置于边疆,使之“居其旧土”。温彦博坚持己见,主张以德怀之,他说“教其礼法,选其酋首,迁居怀德,何患之有?”温彦博提出的安置突厥办法的实质,是以尊重突厥族的生产方式,风俗习惯为基点,给予突厥族以某种限度的自治权力,显然是在团结的基础上,采取开明的民族同化政策。唐太宗最后采纳了温彦博的建改,将10万户突厥族迁入中原,其中1万家定居在长安;在东起幽州,四至灵州(宁夏灵武县西南)一带地方置顺、祐、长、化四州都督府安置内附突厩人民,任命突厥本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统帅原来部众;又挑选突厥族部分贵族担任京官武职,其中五品以上的将军、中郎将约有百余人。这些措施的实施对当时以突厥为首的少数民族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与深刻的影响。

贞观十年(636年),温彦博迁尚书右仆射,十一年(637年),因“忧国之故,劳精竭神”,积劳成疾去世,终午64岁,谥曰恭,陪葬昭陵。

温彦愽为官清谦,自掌知机务,即杜绝宾客。他官至宰相,去世后家贫无正寝,殡别室,唐太宗命有司为其构寝,这在封建官吏中是难能可贵的。

武士彟

武士彟,生于北周武帝建德六年(577年),卒于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字信,并州文水(今属山西)人,唐朝的开国功臣,卓有政绩的高级官员,女皇武则天的父亲。

武土彟青年时期。挑担子去各村卖过豆腐,又曾和同乡许文宝经营过木材生意,“因致大富”。据《册府元龟》记载:武士彟“才器详敏,少有大节,及长,深沉多大略,每读书,见扶主立忠之事,未尝不三复研寻,尝以慷慨扬名为志”。可见,武士彟是个读书识字有政治抱负的人,而不是以致宙为目的的一般商人。隋朝来年,由于隋炀帝杨广的残暴统治,并州和全国一样,到处爆发了农民起义。就在这样的形势下,“深沉行人略”的武土彟,弃商从戎,在太原做一名队正。

武上彟的发迹,与他结认并忠诚李渊,李世民父子有直接关系。大业十一年(615年),隋炀帝派遣世袭贵族唐公李渊为并州、河东抚慰大使,镇压今山西境内的毋端儿、历山飞等农民起义军。李渊初到并州,“行写于汾、晋”,就和“家富于财,颇好交结”的武士彟建立了联系,并经常“休止其家”,受到很好的款待。第二年,李渊做了太原留守(太原地区最高长官),就委任武士彟为行军司铠参军。当时,人民到处起义,声势浩大,武士彟阴劝李渊起兵,并进“兵书及符瑞”。李渊表示:理解他的好意,如果将来取得成功,“当同富贵耳”。当时李渊是太原地区最高长官,武士彟是其下级官吏,他们竟敢一起讨论十恶不赦的“谋反”之事,可见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很深厚的了。

大业十三年初,李渊、李世民父子,见隋朝大势已去,决定乘乱起兵,夺取天下,遂命刘文静、长孙顺德、刘弘基分头召募士兵,引起了太原副留守王威、高君雅的怀疑,并表示要按查此事。由于武士彟的劝说,王威、高君雅没有采取什么行动,为李渊消除了起兵的障碍。

李渊在太原起兵时,建立大将军府,武士彟为大将军府司铠参军,并随唐军西行进入长安。唐朝建立后不久,李渊对支持他起兵的功臣大加封赏,武士彟为二级功臣,并给予他以犯罪免死的优待。

两《唐书》武士彟传都说他“武德中,累迁工部尚书”,根据《册府元龟》的材料看,没有成为事实。《册府元龟》《退让》载:“武士彟,武德中为工部尚书,判六尚书,赐实封八百户。士彟为性廉俭,期于止足,殊恩虽被,固辞不受。前后三让,方遂所陈”。他愿意“捡校右厢宿卫”即做唐宫近卫军军官。

武士彟在近卫军中供职期间,仍留在原籍的夫人相里氏和一个儿子相继死去。武土彟勤于职守,没有回家。后来李渊知道此情况后,特下敕表扬。相里氏死后还留下武元庆和武元爽两个男孩。

武士彟的妻子死去不久,李渊就主动为他这位“廉俭”“忠勤”的功臣老友考虑起续娶的问题了。李渊选中隋朝贵族杨达的女儿,令桂阳公主主办婚事,结婚费用全部由国库支给。皇帝提亲、公主主婚、费用国家支给,这是历史上罕见的殊恩和殊荣,由此也足见李武两家关系之密切。

武士彟和杨氏结婚以后,共生了三个女孩,武则天是其次女。按《通鉴》说武则天享年82岁计算,她当出生于武德七年(624年)。

武土彟后半生的历史发生了转变,即由唐朝中央转到地方任职,先后担任扬州长史,和利州(今四川广元)、荆州(今江苏江陵)都督等地方军事长官。

据《册府元龟》记载:“武德末,……畅州有人告赵郡王孝恭有变,……高祖令士彟驰驿检校扬州”。扬州是地方重镇,掌握江淮、岭南大权的畅州都督李孝恭谋图发动兵变,这是关系到唐朝在江淮地区统治的大事。难怪唐高祖李渊一听到他孝恭有变,大为吃惊,就急忙派遣武士彟去扬州任职。派遣的地区和时间都说明李渊对武十彟的信任和器重。

“武土彟,武德末为扬州都督府长史(即副都督),开辟田畴,示以刑礼,数月之间,歌谣载路”取得了显著的政绩。

贞观元年(627年)十二月,利州都督李孝常借进京朝见之机,竟和近卫军事官刘德裕、长孙安业等“互说符命,谋以宿卫兵作乱”。阴谋败露,被唐太宗以“谋反”罪杀死。唐太宗遂调升武士彟去利州担任都督。武士彟去利州上任,最早也是贞观二年初了。

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门之变”发生后,李渊正式把帝位传给新太子李世民,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唐太宗。利州都督李孝常“谋反”被杀,而新上台的李世民,竟提升武士彟去李孝常的根据地去接任,这说明李世民对武士彟是绝对信任的,也说明在“玄武门之变”中,武士彟是支持和拥护李世民的。

鉴于李孝常的残余势力仍然猖狂活动,武士彟上任利州都督后,“招辑亡叛,抚循老弱,赈其匮乏,开其降首”,时间不长“郡境又安”。受到唐太宗的表扬和奖励。

武士彟担任利州都督之职,大约有四年时间(贞观二年初,至五年底)。其大人畅氏和子女们也都住在利州,正是武则天五至八岁的时候。武士彟任利州都督很有政绩,在这里生活了几年的武则天后来又执掌了唐朝中央大权,并做了皇帝,因此,利州盛传武则天的故事,并留有有关她的遗迹。

贞观六年(632年),李世民改任武士彟为荆州都督。他在荆州打击豪强,“宽力役之事,急农桑之业”,使荆州生产发展,“奸吏豪右,畏威怀惠”,唐太宗手敕称誉他的“善政”。贞观九年(635年)五月,唐太祖李渊病死。武士彟听到老友病逝,十分悲痛,“因以成疾”。唐太宗屡遣名医诊治,武士彟仍因医治无效而死去,终年59岁。太宗命并州大都督李勣主办丧事,棺木及丧葬费用都由政府支给。遵死者遗嘱,把武士彟的灵枢运回并州文水老家安葬。武则天掌权后,屡次追封她的祖先。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追封其父武士彟为孝明高皇帝,其文水坟墓为昊陵。现在文水县城以北20余里有个武陵大队,可能与武则天祖先的坟墓有关。

薛收

薛收(591~624年),字伯褒,隋唐时蒲州汾阴(治今山西万荣县西南)人。薛收生父薛道衡,为隋内史侍郎,他自幼过继给本家薛孺。薛孺工文史,生性正直,仕于隋,为官清廉。薛收从小受家庭的熏陶和教育,孝于父母,刻苦治学,12岁已能文。薛收的生父辞道衡因奏对不称旨,被隋炀帝赐死,天下称冤,薛收也因此不仕于隋。

隋末李渊从太原起兵后,薛收入首阳山,聚集人马,准备响应。但:事情被蒲州通守尧君素知晓。尧君素因薛收是著名孝子,就将薛收生母囚禁起来招安他,这样,薛收被迫回城。不久,尧君素想投靠王世充,薛收不愿随从,就潜逃出来,投奔李渊。

薛收归李渊后,受到其部属房玄龄的赏识,而把他捱荐给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李世民召见薛收,询问时政,薛收陈说天下大势,很合李世民的心意,于是李世民授他为秦王府上簿,兼陕东道大行台金部郎中。当时群雄相争,李世民经常南征北伐,有关军事民政的檄文布告,大多出自薛收的手笔。薛收为文敏速,似有成竹在胸,马上写来,并无改动之处。

唐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率军讨伐占据洛阳的王世充,至时,活动于今河北地区的窦建德率军前夹救援,一时形势紧张,李世民部将纷纷劝其退军。但薛收独排众议,建议李世民一鼓作气,消灭王、窦两军。李世民采钠了他的建议,击败了窦建德和王世充,并把他们擒获。之后,李世民入洛阳,看到隋朝的宫室非常奢华,不禁感叹,薛收又乘机援引前朝奢败俭兴的事例谏劝李世民,很为李世民所赞赏,及回师长安,李世民拜封薛收为天策府记室参军。不久,薛收又跟从李世民平刘黑闼,以功封汾阴县男。平时,薛收也非常尽责,李世民一度经常游猎,薛收上书谏止,被李世民视为知己,井赐黄金40挺。

唐初虞世南胆长于文辞,李世民初授天策上将、尚书今时,曾分别让虞世南与薛收作谦让表,李世民比较之下竟采用了薛收所作。

武德七年(624年),薛收病,李世民遣使问候,不绝于道,还命人用轿把他抬来,亲自为他披衣,与他叙谈往事。对此,薛收感动地流泪。不久,薜收病逝,年仅33岁。

薛收死后,李世民痛哭一场,又给他的族兄于薛元敬去信表示慰抚,遣使吊祭,赠帛300段。后来,李世民为其府属十八学士图像时,曾感叹薛收早死,不得列于其间。李世民即位后,又对房玄龄说:“薛收若在,朕当以中书令处之。”贞观七年(633年)又追赠他为定州刺史。唐高宗即位后,又追赠他为人常卿,陪葬昭陵。

从薛收响应投奔李渊及议定御击窦建德和王世充之事可以看出。他颇有政治和战略眼光,这对唐朝的建立,尤其是削平群雄的统一战争,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薛收才华出众,随时谏正李世民的过错,更是难得的良臣,可惜早死,不得尽其能。

薛大鼎

薛大鼎(?~654年),字重臣,唐蒲州汾阴(治今山西万荣县西南)人,他一生的政治活动主要在初唐时期。

薛大鼎父薛粹,为隋朝介州(今山西介休、平遥)长史,隋炀帝篡位之后,因参与汉王杨谅的反叛,被处死。薛粹家人也多牵连被杀,薛大鼎以年幼免死,没为官奴,流放辰州(今湖南沅陵)。

薛大鼎于隋朝末年还归故乡,当时留守太原的唐国公李渊于大业十三年(617年)从太原起兵,之后,巡汾河南下。薛大鼎在龙门投归李渊,并向李渊献计;西渡龙门,取占隋朝著名的永丰粮仓(在渭水入黄河处),然后布告天下,据关中财物扩充军队,对隋朝首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形成俯背扼喉之势,取而有之。这一计谋虽深得李渊的赏识,但因李渊部下多数将领主张先攻取河东(今山西永济),而未被采钠。从后来形势的发展看,薛大鼎当初建议确为良策。薜大鼎归附李渊后被授予大将军府察非椽(职检察奸非)。

李渊建立唐朝后,于武德四午(521年)派任薛大鼎为山南道(即荆襄地区)副大使。他在山南道任内,召抚流亡,开屯田以实仓库,取得了一定的政绩。唐在大体统一中国后,薛大鼎被任命为地方刺史,不断迁徙各地做官,其中政绩最突出的是他于贞观、永徽之际在沧州(治今河北沧州市东南)剌史任内。

沧州地区在唐以前所遭受的人为祸害非常严重,再加以沧州地区地势低下,河道堙虚后,水肆横流,一片荒凉景象。薛大鼎经过调查后,从沧州的实际情况山发,首先修渠治水,以此作为恢复发展经济的前提,这其中最著名的是对无棣渠的修治。无棣渠西起运河,贯沧州全境而东入海。经过薛大鼎和当地人民的共同努力,无棣渠秒久就修通了,这既大大减轻了水害,义灌溉了流城地区的田地。无棣渠开通后,东海的鱼盐之利得以转输沧州境内及其它地区。这样又大大繁荣了沧州地区的经济,富裕了人民的生活;同时还大大便利了沧州地区的交通,沧州地区很快展现了新的面貌。沧州人民怀着喜悦的心情这样唱道:“新河得通舟楫利,直达沧海鱼盐至。昔日徒行今骋驷,关哉薛公德滂被。”

此后,薛大鼎又组织当地人民掘通了漳、衡处长芦荐三条河。漳河有浊漳、清漳之分:浊漳河发原于山西境内,出太行山流经河北平原,入沧州境内后,沿其北境人海。衡水即浊漳下流,长芦河则衡漳故道。史载:漳衡下游,其地多障泽津渚。水所冲处,尽为泽薮;或水不流,积成渊潭。渠道乱流,尤其为甚。薛大鼎疏通长芦、漳、衡以后,“泄汗潦,水不为害。”

薛大鼎在沧州的政绩,不仅赢得了沧州人民的歌颂和赞美,而且声名显于大河以北地区。当时瀛州(今河北河间)刺史贾敦颐,冀州(今河北冀县)刺史郑穗本都颇有政声。沧、瀛、冀三州又均位于黄河以北,成“铛(古代一种大锅,有三足)足”之势,河北人民并称他们三人是“铛脚刺史”。

在我国封建社会兴修水利工程,用工多少易虚报,用钱多少易冒领,往往成为官吏的所谓“肥缺”。而薛大鼎在沧州期间,多兴水利工程,并赢得了人民的赞誉,其清廉也是令人想见的。唐初不重外官,有门路的官员纷纷争求为京官。薛大鼎一生主要迁徙各地做官,并在自己的任期内作出了一定的政绩,这为恢复唐初残破疮痍的经济也是有一定贡献的。贞观到永徽年间历来被人誉为盛世,其面因应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是与薛大鼎这样的地方官吏组织人民生产、努力发展经济分不开的。

张玄素

张玄素(?~664年),唐蒲州虞乡(今山西永济)人。张玄素初仕于隋朝,为景城县(今河北沧州市西景城)户曹。隋末天下大乱,群雄蜂起,活动于今河北地区的窦建德攻陷景城。将张玄素逮捕,准备杀死。这时城中有千余人请求代他而死,并对窦建德说:“此人清慎若是,今倘杀之,乃无天也。”窦建德听后命人给张玄素松绑,并封他为治书侍御史。但张玄素以隋臣自居,却封不受,后张玄素听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才接受窦建德委任,为黄门侍郎。

唐灭窦建德,张玄素归唐,被授为景城都督录事参军。唐太宗李世民国久闻张玄素的名字,即位后特召见张玄素,向他征询为政之道。张玄素认为隋亡的主要原因是君主亲理政务,而君主亲理玫务,口断十事,有五条错误即不好办。一日之中,君主不止断十件事,往往口理万机,这样日积月累错误就积存多了,而错误多了国家就要灭亡的。所以张玄素建议唐太宗要广用贤良,使各官吏奉职守法,并能安抚百姓,小心谨慎,就会成为一个尧舜也无法相比的君主。唐太宗很欣赏张玄亲的这番议论,于是提升他为侍御史,不久又迁给事中。

贞观四年(630年),唐太宗下诏发兵修洛阳宫乾阳殿,以备巡奉。张玄素闻讯上书谏奏,认为当时“承百王之末,屈凋弊之余,必欲节之以礼制,陛下宜以身为先。”否则“阿房成,秦人散;章华就,楚众离;及乾阳毕功,隋人解体。”唐太宗看奏章后非常生气,对张玄素说:“卿谓我不炀帝,何如桀、纣?”张玄素回答说:“若此殿卒兴,所谓同归于乱。”又说:“今若遵旧制,即是隋役复兴,五六年间,趋舍顿异,何以昭示子孙,光敷四海。”唐太宗听后非常赞叹,特赏赐他彩帛200匹。

唐太宗因张玄素忠直,迁他为东宫(太子住东宫)少詹事兼右庶子,让他去辅佐太子。时太子李承乾游玩不学,张玄素任职东宫后即上书谏劝他。张玄素认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苟违天道,人神同弃。……慎终如始,犹惧渐衰,始尚不慎,终将安保!”但太子不纳,继续游玩如故。贞观十三年(639年),张玄素又上书谏劝太子,应该“学文以饰其表”,不可“骑射数游,酣歌戏玩,苟悦耳目,终秽心神。”太子又不纳。

唐太宗因张玄素对太子多次进谏,于是在贞观十四年(640年),加封他为银青光禄大夫,兼太子左庶手。但太子劣性不改,一度又游宴深宫,久不见宾客。张玄素又上书谏劝太子应以国事为重,引见宫臣,“广置群僚,以辅睿德。”张玄素一再进谏引起了太子的讨厌,于是派人暗杀他,使他几乎送命,但他并不引以为训,仍劝谏不止。太子不知改悔,恶行日盛,终于被唐太宗黜废。张玄素因是东宫官员被牵连免职。

贞观十八年(644年),张玄素被朝廷起用为潮州刺史,后又转迁邓州刺史。到唐高宗永徽年间(650年~655年),他以年老致仕,龙朔三年(663年),加授银青光禄大夫,麟德元年(664年)去世。

张玄素历仕隋唐,而以仕唐时间为长。当时他对唐太宗及其太子不断进谏,有利于唐初政治的修明。从他一生作为来看,也是个恪守封建道德信条的好官,这样的人出人头地的虚荣思想也很严重,比如他在隋朝所任的户曹,为县令的佐吏,官职低微。一次,唐太宗故意追问他的身世。张玄素竞以曾当过户曹为耻,不愿作答,僵坐良久,以致出朝不能移步,颜若死灰,精爽顿尽。

薛元超

薛元超(621年~683年),唐蒲州汾阳(今山西万荣县西南)人。

薛元超祖父薛道衡仕隋,官至内史诗郎,父薛收,唐初曾为秦王李世民的记室参军,颇受崇重,但不幸早逝。那时,薛元超只有3岁,幼年的薛元超生活是孤独的。薛元超9岁得袭父爵,及年长,好学善于文辞,很得唐太宗的器重,并令他尚唐太宗故弟巢王李元吉女和静县主为妻。这时,薛元超也已不断迁升至太子舍人,参与《晋书》的修撰。

唐高宗即位以后,薛元超迁转绐事中。给事中为谏官,任内他多次上书指陈时政得失,受到唐高宗的称赞和采纳。不久,他又转迁中书舍人,并加授弘文馆学土,兼修国史。

永徽五年(654年),薛元超因母丧去职。第二年,他被起用为黄门侍郎,兼太子左庶子,任内曾引荐寒士任希、高智周、郭正一、王义方、孟利贞等10余人,都是一时人选,颇为人们所称道。之后,他出任为饶州刺史。

不久,薜元超又拜封为东台(即门下省)侍郎,时右相(即中书令)李义府获罪流配福州(今四川西昌县)。这时,薛元超特为李义府请求马匹,结果事情不成,反而获罪,被贬为简州刺史。薛元超在简州任职约1年。又因与上官仪有文字之交,牵连获罪,流放嶲州。

上元元年(674年),薛元超遇赦还归京师,拜正谏大夫。上元三年(676年)又迁升小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当时,唐高宗常到骊山温泉一带狩猎,届时各蕃国酋长持弓箭跟从的很多,薛元超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于是上疏切谏。唐高宗接受了他的谏劝。这一时期,薛元超很为唐高宗所宠信,经常被召入宫中参加唐高宗与诸王的私宴。唐高宗还很推重薛元超的文学和理政之才,有一次他骨对薛元超说;“长得卿在中书,固不藉多人也。”之后不久,唐尚宗就拜薛元超为中书令(宰相),兼左庶子。

唐高宗经常来往于洛阳(东都)和长安两地。一次,唐高宗行幸洛阳,留薛元超在长安辅太子监国,并下敕说:“朕之留卿,如去一臂。但吾子未闲庶务,关西之事,悉以委卿,所寄既深,不得默尔。”

薛元超在长安辅太子监国期间,太子经常外出特猎,怠于政事。对此,薛元超特上疏谏止。唐高宗在洛阳得知薛元超尽于责职,特派人对薛元超厚加赏赐,同时又把太子召到洛阳。薜元超在留守长安期间,还表荐郑汲玄、邓玄挺、崔融等人为崇文馆学士,都很称职。

弘道元年(683年),薛止超因病致仕,朝廷特加授金紫光禄大夫,当年冬他就去世了,终年62岁,他先后,朝廷赠光禄大夫,秦州都督,陪葬乾陵。

薛元超平时著作颇丰,死后留有文集40卷,但今仪存奏疏数篇,及诗1首。薛元翅好学善文辞,曾编修国史,又多引荐寒士,也都是一时人选。他还颇受唐高宗宠信,以至得任宰相,扑以太子及京都政务为托。

王方翼

王方翼(622年~684年),字仲翔,唐并州祁(今祁县)人。其祖父王裕,武德年间官至隋州(今湖北随州)刺史,其祖母为唐高祖李渊之妹同安大长公主。其父王仁表,贞观时曾任岐州(今陕西凤翔)刺史。王方翼幼时丧父,与母亲李氏相依为命,博得“孝童”的美称。后来,李氏因与婆婆同安大长公主关系不和睦,为唐太宗所斥,只好带着年幼的王方翼搬出繁华喧闹的京城,迁居到乡下的凤泉别墅。

家庭的骤变,对王方翼的成长影响极大。刚迁入凤泉别墅时,由于年久失修,显得异常萧条荒凉。王方翼和佣人们一起开荒垦地,植树造林,缮修房舍,经过几年的辛勤劳动,居然拥有良田数十顷,房前屋后都长满了灌木竹林,俨然又恢复了昔日官室的面貌通过这一段的劳动磨炼,王方翼接触到下层劳动人民的一些疾苦,这对于他以后居官清廉,比较关心人民生活以及养成坚强的毅力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在凤泉别墅居住期间,王方翼还坚持每天练武学艺,练出了一身真功夫,希望有一天能跃马弯弓于疆场为国家效力。后来,王方翼被召回京城加入了皇家御林军担任了右千牛职务。不久,同安太长公主去世,王方翼一家又重新搬回京城长安居住。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逝世,太子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次年,王方翼的堂妹王氏被册封为皇后,王方翼也时来运转,被调任安定(今甘肃泾川)县令。在任职期间,王方翼奖励耕织,致力于发展生产,打击土豪劣绅,镇压了为害乡里的恶霸皇甫氏,令当地人民拍手称快。安定县以此盗贼惕息,合境平安,王方翼也因政绩卓著受到朝廷的嘉奖。

正当王方翼在事业上蒸蒸日上,准备大展宏图的时候,忽然传来母亲病逝的噩耗,他只好卸任赶回长安家中奔丧。居夜期间,他的一位好友因触犯刑律被处以死刑,正法以后,暴尸街头,无人敢收。王方翼从人道主义的角度出发,不怕株连,毅然前往法场,为朋友收敛了尸体,并依礼埋葬。当时负责保卫京城、执行巡逻任务的金吾尉认为他的行为渺视国法,提出弹劫。唐高宗闻讯,认为王方翼的做法尽管不可取,但他不顾个人安危,见义忘利的精神却十分难能可贵,于是下诏对他免予追究。从此,王方翼名声大噪。

服丧期满以后,王右翼立即被任命为肃州(今甘肃酒泉)刺史。肃州地处河西走廊咽喉之处,为“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也是唐王朝与两城及中亚各地联系舶重要门户,同时它还担负着南拒吐蕃、北抗突厥的任务,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但是,由于战争的破坏,州城荒毁,又没有壕堑护城,经常受到突厥贵族的骚扰,搞得当地民不聊生。王方翼上任以后,亲自发动土卒临筑城垣,又引多乐水环城为壕,加强了防务。他又拿出自己多年来积攒下的一点私财在水边建造了水碾、水磨,为民造福。百姓加工米面,只收取少微的加工费,然后又将其赢利用于赈济饥民,修筑了数百间房屋,供饥民避寒居住。当时正值河西走廊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其它州县忙贫民常有因冻饿而死于道路的,而肃州人民却很少死于灾荒。肃州百姓非常感激,特地为他立碑,纪其功德,颂共德政。

唐高宗仪凤二年(677年),李遮匐勾结西突厥贵族进攻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唐高宗下诏任命王方冀为检校安西都护,协助裴行俭举兵平叛。王方翼接到命令,马上星夜兼程驰赴安西,负责修筑了“安西四镇”之一的碎叶城(在今古尔吉斯共和国境内),加强了唐在西域的统治。碎叶城共四面12门,“皆屈曲作隐伏出滑之状,五句而毕”。然后,王方翼又招徕西域各族贵族,使“由域胡纵观,莫测其方略,悉献珍货”。这样,李遮匐就限于孤立,终于被擒,祸乱始平。碎叶镇是安西四镇中最西的一个军事重镇,它的建设对于巩固唐朝西北边防、维护“丝绸之路”的畅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永淳元年(682年),西突厥贵族十姓阿史那车薄啜起乓反叛,围攻弓月城(今新疆霍城西),王方翼被调任庭州(治今新疆吉木萨尔)刺史,反击叛乱势力。他亲率大军急趋危城,与阿史那车薄啜的版军在伊犁河遭遇,发生激战。由于阿史那车簿啜分裂祖国的的言行很不得人心,所以面对正方翼所率领的唐政府军的强大攻势,人心涣散,大败而逃。是役,斩首千余级,唐军大获全胜。

但是,西突厥贵族并不甘心他们的失败,在阿史那车簿啜的煽动下,三姓贵族咽而又率领10万之众加入叛军。他们联合起来,气势汹汹地向王方翼军扑来。王方翼率军屯兵于热海(今苏联伊塞克湖)严阵以侍。这一做仗打得非常激烈艰苦,王方翼身先士卒向敌阵冲去,流矢射中他的胳膊,鲜血直流,王方冀抽佩刀断去箭簇,仍吧持战斗。在他的带领下,士兵们深受鼓舞,士气高涨,越战越勇,终于击溃了咽面的进攻。咽面一看强攻不行,决定改变策略,阴谋策动王方翼军中的少数民族士兵倒戈,让他们捉拿王方冀接应突厥军。王方翼洞悉了咽面的阴谋,以召集军事会议为名,把通敌的首要分子全部集中到中军帐中,然后拿下斩首示众。通过这次整顿军队,王方翼消除了军中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加强了部队的凝聚力,使唐军的战斗力大大加强。

后来,王方冀又趁刮大风之机,主动出击。他命令擂响战鼓,指挥部队向突厥军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咽面被这突如共来的攻占吓昏了头脑,分不清究竟有多少唐军向他们冲来,仓皇之间,来不及应战,就随四下溃散的部属忙于逃命。是役,歼敌7千余人。王方翼又乘胜追击,派骑兵分道袭击逃散的突厥兵,生擒其头目突骑施等300余人。彻底粉碎了西突厥贵族分裂祖国的罪恶阴谋。

为了表彰王方翼为维护祖国统一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朝廷决定擢升他为夏州(今陕西横山)都督。他脱去战袍,走马上任以后,正值当地瘟疫肆虐,耕牛几乎死亡殆尽,百姓无法耕地下种,只好携儿拖女,逃亡他乡。面对这种残破的社会景象,王方翼丝毫也没有流露,出气馁的情绪。他耐心地查阅了大量古籍,参照前代方式发明了一种新式的耕地农具。这种农具“施关键,使入推之”,“力省而见功多”,称为“耦耕法”。这种方法推广到各县,有力地推动了当时农业生产的发展。

永淳二年(663年),王方冀奉召进京,在奉天宫受到唐高宗的热情接见。唐高宗设盛宴款待了这位凯旋的英雄,席间详细询问了西域边事,见他衣服上还残留有血迹,惊问其故。王方翼详细汇报了热海苦战的情况,唐高宗命其袒臂,亲视其疮,感叹良久,下令对他褒奖。但是,这时王方翼的堂妹王皇后已被废为庶人,他也因为是废后的亲属,没有能够受到重用。

不久,绥州(今陕西绥德)步落稽白铁余煽动百姓造反,攻占了城平县(今陕西清涧),自称光明圣皇帝,署置百官,进攻绥德、大斌(今陕西子洲西)。他们所到之处,焚毁民居,杀害地方官吏,震动很大。唐高宗下令夏州都督王方翼配合右武卫将军程务挺会军进剿。由于白铁余的言行极不得人心,所以,当王方翼率领大军一到,那些被裹胁的上当受骗的群众,纷纷幡然悔悟,协助官兵捉拿为首的叛乱分子,被白铁余攻占的县城很快收复,白铁余也被擒拿归案,叛乱被平息。王方翼因功受封为太原郡公。

年底,唐高宗病逝,武则天掌握了大权。王方翼因为是王皇后近亲,又牵连在程务挺一案,于是,武则天借口将他逮捕下狱,后来,又将他流放崖州(今海南)。王方翼经此折腾,积劳成疾,于路途忧愤而逝,时年63岁。

王方翼的一生,大部分时间在边疆任职,对于巩固和发展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西北地区的经济、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汇合,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由于他是一位关心人民疾苦的忠臣良将,所以《旧唐书》将他列入《良吏传》,他的事迹也受到历代人民的传诵与敬仰。

裴炎

裴炎(?~684年)字子隆,绛州闻喜人(山西省闻喜县),是唐周鼎革之际以身殉于李唐皇室的著名宰相。

裴炎为人,旧史称“寡言笑,有奇节”。裴炎出身于当时著名大族“洗马裴”氏家族,其父裴大同,曾任洛交府(陕西省富县)折冲都尉,洛交府是上府,折冲都尉正四品上;弘文馆是设在门下省的贵族子弟学校,学生止30名。无论是四品官员的子弟,还是弘文馆的学生,凡有这种身份的人,按照当时法律都可轻易获取官职,而裴炎却胸怀远大,笃志10年,勤学不倦。史文强调他“尤晓《春秋左氏传》”,自然是指他深明春秋大义,能恪守“君君,臣臣”之道。

裴炎后来举明经及第,初仕濮州(山东省鄄城)司仓参军,以后历御史、起居舍人,黄门侍郎,唐高宗调露二年(680年)入相,为同小书门下三品。

这时已是唐高宗晚年,裴炎在当朝大臣之中,特别受到信任和倚重。入相的第二年,即永隆二年(681年),由第门侍郎迁侍中,具体主管了中央三省之一门下省。永阜元年(682年)唐高宗幸东都(洛阳),田太子李哲守京师(长安),“命炎与刘仁轫、薛元超为辅。”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患病,裴炎随太子赴东都侍疾,年底唐高宗病重,命太子监国,裴炎“奉诏与黄门侍郎刘齐贤,中书侍郎郭正一并于东宫平章事,”协助太子处理日常政务。唐高宗临终的当天晚上,“召裴炎入,受遣诏辅政。”唐中宗即位,裴炎迁中书令。裴炎在朝廷上的举足轻重,于下例可见一斑:唐朝旧制,宰相议事地点在门下省,号称“政事堂”。裴炎之前的重要宰相如长孙无忌、房玄龄、魏征,虽然各自本官为司空、仆射、太子太师,也都兼知门下省事,至裴炎以中书令为审相,却把政事堂移到中书省,打破了长久以来的成例。

作为顾命大臣的裴炎,对李唐皇室的耿耿忠心是不容怀疑的。但新皇帝一上台,却同他发生了矛盾,而矛盾发展的结果,从事后来看,恐怕也是裴炎始料所不及。唐中宗登基伊始,就要提拔自己的岳父韦玄贞为宰相及授给自己乳母儿子五品官。裴炎认为这不合法统。韦玄贞刚刚由普州参军提为豫州刺史,马上又拜侍中还有那位乳母儿子由白丁拜五品官,别人会怎么看呢?因而固执不肯从命。唐中宗发了怒,议:“我意让国与玄贞,岂不可?何惜侍中邪?”这就更离了谱。裴炎无奈,只好向武则天报告。武则天立即召集百官到亁元殿,命裴炎与中书侍郎刘讳之、羽林将军程务挺、张虞勖勒兵入宫,宣太后令,废中宗为庐陵王,扶下殿,幽于别所,另立豫王李旦为皇帝,是为唐睿宗,这样一来,武则天“常御紫宸殿,施惨紫帐临朝”,“政事决于太后,居睿宗于别殿,不得有所预。”

武则天自永徽六年(665年)立为皇后,惨淡经营30年,至此开始了她真正“圣衷独断”的时代,史称“则天朝”,并进而为改朝换代做准备。“时诸武用事,唐宗室人人自危,众心愤惋。”武则天虽然也向人们解释自己临朝称制的原因是:“皇帝谅暗不言,吵身且代亲政。”但司马昭之心路入皆知,朝廷内外的紧张气氛有增无减。武则天为防患未然,从废太子他贤身上下手,派左金吾将军丘神勣去巴州(四川省巴中县)将他逼死,开了杀戒。

这一切,裴炎都看在眼里,但这时他已经是追悔莫及。唐高宗所顾主命,是使他辅佐李哲当个好皇帝,确保李家江山万年久长,哪里晓得为一场韦玄贞拜相的冲突,竟至中宗废黜,李氏天下将要落入武家之手。为此,他不能坐枧不问,他要拚死挣扎,春秋大义,人臣气节这时都在他身上显示了作用。

当武则天听从武承嗣的主意,要追王自己的先祖,立武氏七届时,裴炎起而坚决反对。唐朝是李姓江山,武则天是李家儿媳,拄即封建礼制,另立武家宗庙就是僭越,会威胁到李唐社稷,因此炭炎向武则天说:“太后母仪天下,宜以至公而不应示人以私。”并且摆出血淋淋的历史事实教训武则天:“独不见吕氏事乎!”武则天解释自己和吕后不一样,是追尊死人,存残殊迹,没什么害处。裴炎仍然坚持:“事当防微杜渐,不可长耳!”武则天不悦而罢,暂缓建武氏庙,但仍追尊自己五代祖宗,在文水老家立了祠堂。

废太子李贤死后,李氏宗室中还有韩王李元嘉和鲁王李灵夔两人比较年长。这两人是唐高祖的儿子,武承嗣和武三思屡次劝说武则天寻机将他们杀掉,“以绝宗室望。”武则天向大臣们提出此事,显然她是想动手的。刘伟之、韦仁约都默不敢言,又是裴炎“独固争”,以为不可,使武则天“愈衔怒”。

终于,当徐敬业扬州起兵,公开打出反武旗号之后,武则天问对策,裴炎说:“天子年长矣,不豫政,故竖子有辞。令若复子明辟,贼不讨而解。”监察御史崔詧上言:“炎受顾托,身总大权,闻乱不讨,乃请太后归政,此必有异图。”裴炎被捕下狱,由左肃政大夫(御史大夫)蹇味道和侍御史鱼承晔审鞠。

裴炎公认是社稷元臣,受遗诏辅政,被捕下狱引起朝廷震动。当时除了凤阁舍人李景湛附和崔詧证炎必反之外,支持裴炎的人还是多数,纳言刘景先和风阁侍郎胡元范,左卫率蒋俨都为裴炎辩护。胡元范说,“炎社稷重臣,有功于国,悉心奉上,天下听知,臣明其不反。”武则天对他们说:“炎反有端,顾卿未知耳。”胡元范、刘景先等说;“若炎反,臣辈亦反矣。”武则天仍讲,“朕知炎反,卿辈不反。一时“文武之间证炎不反者甚众”,在外防御突厥的单于道安抚大使、右卫大将军程务挺也“密表中理之”。武则天一概不纳,斩裴炎子洛阳都亭驿前街,距下狱不过10天功夫。

裴炎在狱刚烈不屈,有人劝他委屈求全,他不愿折节苟免,说:“宰相下狱,理不可全。”临刑向受株连的亲属诀别说;“兄弟官皆自致,炎无分毫之力,今坐炎流窜,不亦悲乎!”籍没抄家,无儋石之蓄。

裴炎一案,凡是为他申辩过的官员都受到惩处。宰相刘景先贬占州长史,后被酷吏陷害入狱,自缢而死。凤阁侍郎胡元范流琼州而死。郭侍举罢相后又贬岳州刺史。程务挺被诬“与裴炎、徐敬业潜相接应”,于军中处斩。程务挺是当时名将,领兵防边,“突厥甚惮之,相率遁去,不敢近边。……闻务挺死,所在宴乐相庆”。

裴炎之死是李武唐周鼎革之际牵动政治全局的一件大案,尤其是与徐敬业扬州起兵在时间上又相契合(扬州起兵10日,裴炎下狱,20日,战事正紧张时,裴炎被处斩),人事上也不无联系(裴炎外甥薛仲璋参与了扬州起兵),历来为人们意见分歧,争执不一。《新唐书·裴炎传》记载:“豫王虽为帝,未尝省天下事。炎谋乘太后游龙门,以兵执之,还政天下。会久南,太后不出而止。”认为裴炎曾企图发动兵变推翻武则天。《朝野佥载》卷五更记徐敬业准备起兵时,“令骆宾王画计,取裴炎同起事。”骆宾王编歌谣:“一片火,两片火,绯衣小儿当殿坐,”教裴炎庄园小儿和部下童子诵唱,藉以说裴炎与徐敬业合谋,“扬州起兵,炎从内应。”裴炎并有回书给徐敬业,只写“青鹅”二字,武则天解此暗语说:“此青者十二月,鹅字者我自与也。”但是《旧唐书》却不记以上所说裴炎谋兵变或他与徐敬业合谋的事,《通鉴考异》也认为新传与《朝野佥载》的记述,“皆当时构陷炎者所言耳,非其实也。”今人之中,郭沫若认为裴炎是“蓄谋篡取天位”的野心家,在《武则天》剧中将他作为扬州叛乱事件的主要反面人物来刻画。而西北大学的胡戟却不同意这个意见。他认为裴炎是忠于李唐皇室的,和唐高宗、唐睿宗都有很好的关系。裴炎虽曾帮助武则天废掉唐中宗,武则天却并没有把他当心腹看待;裴炎以颐命大臣身份常常顶撞武则天,武则天着芦改朝换代的准备,她不能要裴炎这样的“唐忠臣”,这是裴炎真正的死因。胡峨并且有对各家说法的详细论证,见《隋唐历史文化丛书》中《武则天本传》。

裴炎死后,当唐中宗复位诸武仍掌权时,大赦天下,而裴炎仍与徐敬业一样被排除在赦免之列以外。到唐睿宗时,裴炎一案才得到昭雪,并专门下制称赞他:“文明之际,王室多虞,保义朕躬、实著诚节。”同时赠太尉,益州大都督,谥号“忠”。

敬晖

敬晖,字仲晔,唐绛州平阳(个山西临汾市)人,20岁中明经举入仕,武则天圣历初年(698年),任卫州(今河南汲县)刺史。

敬晖到卫州任时值秋收时节,但官府却征集民工赶筑城池,防备突厥。敬晖见状当即对筑城的吏民说:“金汤非粟而不守,岂有弃收获而缮城郭哉?”随之将筑城民众罢散,此举深得当地吏民的称颂。

卫州任后,敬晖迁任夏官(兵部)侍郎,并以该职身分出任泰州刺史。大足元年(701年),他又迁洛州长史。洛州为唐东京洛阳所在地,时武则天在此居住。不久,武则天幸长安,令敬晖为东京整留守(实主管全面工作)。敬晖任职以清廉善治著称,为此,武则天特下玺书慰劳,并赐物百段。长安三年(703年),敬晖拜封为中台右丞,加银青光禄大夫。

武则天晚年宠用张昌宗和张易之,从而在统治阶级内部酿成新的矛盾冲突。二张的问题成了武则天末年政治斗争的焦点,对立的两派毫不相让,反二张派最后结成一个政治团体,敬晖是其中主要成员之一。

神龙元年(705年),敬晖迁转右羽林将军,这时武则天已82岁,身患重病,在这样情况下,敬晖伙同反二张的首要人物张柬之、桓彦范、崔玄暐、袁恕己等人,乘机诉诸武力,发动政变,推翻了武则天,拥载唐中宗复辟。事后,敬晖因诛二张功,擢升为侍中,加封金紫光禄大夫,并赐爵平阳郡公,食实封五百户,不久,又进封齐国公。

唐中宗复辟二年后,武则天去世。敬晖又加实封至七百户。这时,敬晖上表奏请唐中宗降武氏诸王为公,从而引起武三思等人的怒恨。他们于是讽喻唐中宗封敬晖,张柬之等5人为郡王,并赐铁券,恕十死之罪,但却罢免了他们的政务,实为明尊暗降。

当初敬晖等发动政变时,洛州长史薛季昶曾劝敬晖和张柬之一并诛除武三思,但敬晖与张柬之不听。政变之后,武三思固得到唐中宗和韦皇后的相助,得以把持朝政,祸患天下。时论认为这是敬晖等除恶未尽的结果。而敬晖此时权柄已失,受制于武三思,又无可奈何,常独自愤叹,以致弹指出血。武三思对敬晖等人恨之入骨,掌权后即指令曾被敬晖废黜的许州司功参军郑愔,捏造罪状,向唐中宗诬告敬晖等人。唐中宗本来昏暗,这时又受武三思和韦后愚弄,随即将敬珲和张柬之等人贬黜。其中敬辉出为崖州司马,不久,又改迁琼州,为周利贞所杀。睿宗即位以后,迫封敬晖等“五王”官爵,赠敬晖为秦州都督,谥曰“肃愍”。到唐德宗建中初年(790年),又追赠太尉。

武则天晚年,敬晖与张柬之、桓彦范、崔玄暐、袁恕己等人发动了推翻武则天统治的政变,这是唐史乃至中国历史的一个大事件。敬晖等人的政变正是顺应了这一历史的潮流,诛除二张也是得人心的。此外,敬晖为政以清廉善治著称,所至有政绩,是应称颂的。

薛季昶

薛季昶(?~706年),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人。武则天称帝初,积极招揽人才,薛季昶在这时上书议论朝政,得到武则天的赏识,被破格提拔为监察御史。薛季昶初任事不合武则天意旨,被眨为平遥县尉,但不久又复原职,此后,他处理刑狱称旨,渐升迁为给事中。

武则天时夏官(兵部)郎中侯昧虚率兵讨伐契丹失利,但他为了掩饰败绩,妄称契丹行军打仗有蛇虎为先导,所以无法抵敌。武则天厌恶侯味虚的拙劣诡辩,特拜薛季昶为河北道按察使,去查处此事。薛季昶直驱侯味虎军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侯味虚捉拿,落实罪状后即刻斩首,一时威震前线各军。薛季昶按察河北期间,又将贪残肆虚的槀城(治今河北槀城县西南)县尉吴泽迅速逮捕,审定罪状后即将其仗杀。薛季昶这一雷厉风行的举动,又使他声名大振,所至官吏望风慑惧。

薛季昶出使河北回朝后,迁升御史中丞,不久,又因过失贬迁为定州刺史。久视元年(700年),他迁任雍州长史。雍州为唐都长安所在地,他在任期间,敢于惩治豪强,很有一番作为,是历任雍州长生的佼佼者。之后,他还任过文昌左丞,魏、陕二州刺史,洛州长史等职,所至,严肃为政,恪于职守。

神龙元年(705年),薛季昶参加了由大臣张柬之、桓彦范,崔玄暐、敬晖、袁恕己等五人发动的一场宫廷政变,诛除武则天所宠幸的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二人,因功加封银青光禄大夫,拜户部侍郎。

张柬之等人虽诛二张,迫使武则天下台,但却没有穷诛诸武,薛季昶认为:“二凶虽诛,产、禄犹在(产、禄系西汉吕后侄儿)”,去草不除根,终恐复生,建议张柬之等人对诸武采取行动。但张柬之等人不以为意,薛季昶从此深为自己的命运忧虑。

唐中宗复辟以后,诸武的代表人物武三思把持朝中大权,薛季昶被贬为儋州(今广东儋县西北)司马。他在贬官之前,与昭州(今广西平乐县西平乐溪北岸)首领周庆立及广州司马光楚客不和,及接到眨儋州司马的诏书后,觉儋州地近昭州,怕被周庆立杀害,他想奏请朝廷去广州,但又厌恶光楚客,就在他左右为难之时,张柬之等五人遇害的消息传来,他知道自己也不能免祸,于是置办棺椁,沐浴更衣,饮毒而终,葬于昭州。唐睿宗即位,特下诏为他平反,并追赠为左御史大夫,并荫其一子为官。

薛季昶一生刚正义烈,政绩卓著,声名显世;又敦爱故旧,礼贤名士。他的仕宦生涯是与武则天称帝大相始终的。他的政绩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增添了光彩。他还参加了中宗复辟这一重大政治事件,而且较同谋者表现了更深远的见识。

同类推荐
  • 民国女子:她们谋生亦谋爱

    民国女子:她们谋生亦谋爱

    她们如烟花般绚烂,却比烟花寂寞三分;她们如玉般温润,但她们的爱恨足以倾城。她们或生自盛世豪门,或拥有绝代风华,或身负才情千万,或经历曲折离奇。作者以女性的直觉,现代的视角,走近那些风华绝代的民国女子,体味她们的落寞,解读她们的惆怅,展现她们的美丽与哀愁。林徽因、陆小曼、阮玲玉、张爱玲、孟小冬、潘玉良等知名女子的人生情感故事,或凄婉,或无奈,或哀怨,或浪漫。24位民国时期绝世奇女子的秘辛往事,追忆100年前那些乱世佳人的喜怒哀乐、人生起伏。
  • 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故事

    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故事

    本套书精选荟萃了中国历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也最具有影响力的名人,编辑成了这套《中国名人成才故事》,这些故事既有趣味性,又蕴含深刻的道理,能够带给我们深刻的启迪,是青少年课外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 张学良身影集

    张学良身影集

    本书图文并茂,真实记录了张学良将军的世纪人生。全书在颂扬张学良将军丰功伟绩的同时,对其坎坷、曲折而又极其富有传奇色彩的爱国人生、家庭生活、人格魅力、兴趣爱好、与祖国大陆亲人朋友的交往、长寿原因、定居夏威夷原因、未回大陆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均有详尽的阐述。
  • 运筹帷幄的谋略家(3)

    运筹帷幄的谋略家(3)

    本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名人,其中有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谋略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科学家、发明家、探险家、经济学家、企业家等,阅读这些名人的成长故事,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追求与思想力量,使我们受到启迪和教益,使我们能够很好地把握人生的关健时点,指导我们走好人生道路,取得事业发展。
  • 傀儡皇帝:汉献帝

    傀儡皇帝:汉献帝

    汉献帝,名刘协,字伯和。汉灵帝第三子,汉少帝弟。少帝被废后,被董卓迎立为帝。董卓被王允和吕布刺死后,董卓部将李傕等攻入长安,再次挟持了献帝。后献帝逃出长安,落到了曹手中。献帝在位31年,终被曹丕所废,后病死,终年54岁,葬于禅陵。《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傀儡皇帝(汉献帝)》我们讲述的就是这位汉朝末代皇帝的悲哀一生。
热门推荐
  • 玄黄之变

    玄黄之变

    初始盘古大神开天辟地,据玄黄,分阴阳。天地大劫来袭,盘古大神以己身镇压寰宇。后神魔并起,天地划分三千,自此乱世风云不止。弱质少年杨风偶得奇遇,走上了奇幻的修行之路。且看杨风能否以一己之力,定鼎乾坤。丧尸是新人,请各位读者大大多多提拔。
  • 王座世界

    王座世界

    五种基础职业,数十种进阶职业,奇异的裂缝,光怪离陆的战场,庞大的世界架构。热血,强势,这里没有扮猪吃虎,这里只是强者为尊!2015年不一样的东方玄幻,不一样的世界!
  • THE COMPLEAT ANGLER

    THE COMPLEAT ANGLER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追爱死神

    追爱死神

    如果‘我’是死神,你会爱‘我’吗?如果留在‘我’身边你会死,那么,你还会爱‘我’吗?
  • 浅伏深爱,惹火神秘男神

    浅伏深爱,惹火神秘男神

    为了救老妈,她莫名其妙地成为了潜伏的卧底,这一潜不打紧,直接潜到了神秘男人的床上。据说裘连翊残暴凶狠,据说他杀死了自己的七个老婆……为什么她会被夜夜专宠,宠极上天?难不成先宠后杀?裘连翊不仅没有杀她,还无底线纵容着她的大错小错无心之错,见过他们的人没有人不说她嫁了个好男人。林梦梦渐渐忘了最初的恐惧,心甘情愿地沉沦于他织就的温情梦网当中,当着最幸福的女人。直到有一天——她的卧底身份被揭穿……“你敢无底线地欺骗,无非恃着我的宠!”“你和她们没有区别,都只是暖床工具。”“以后,我们两不相欠。”她捡回了一条命,却失去了那个名叫裘连翊的良人。后来……
  • 最好的青春梦

    最好的青春梦

    愿青春永驻,愿你我同在,愿时光荏苒,愿一切安好……
  • 凤鸣九霄:堕魔成仙,一念之间

    凤鸣九霄:堕魔成仙,一念之间

    本小姐乃是实力超群的王牌第一特工,没想到,也有失足摔死的时候!更没想到,特么还穿越了,成了一位有名无实的废材郡主?本想默默混吃混喝等死,没想到,不停地有人上门挑衅。后来,某人来个惊才绝艳,顶级废材变顶级天才,日子终于清闲了!哪料,还有一个更大的阴谋,在朴素迷离的未来,静静地等待着她。
  • 凤凰涅槃:狂傲公主不好惹

    凤凰涅槃:狂傲公主不好惹

    她是帝都左丞相东方正毅的养女子桑熏黎,他是帝都“无权无势”的二皇子。她从5岁的时候开始创建属于自己的势力,他6岁在死人堆里度过。本无交集的两个人,因为一次事件开始永无止境的纠缠......“黎儿,我要你喂我吃饭。”“黎儿,不要离开我,好不好。”“黎儿,我不傻。”......某女恍然觉得当初自己的选择就是错误的......当她的身世水落石出时,他依然许诺她一生一世一双人!【男强女强+强强联手+腹黑温情】
  • 混世圣尊

    混世圣尊

    十万年前,至尊叶寻为求突破的最后一道契机被困秘境,只留一道残魂重生于天元大陆。意外发现这屈辱至死的废物,竟有着常人双倍的经脉。“天命注定让我混世圣尊重生,这个世界至强,只能是我叶寻。”战万千天才,夺天地造化,热血江山美人……万古诸天,唯我叶寻。
  • 阎王大人退散!

    阎王大人退散!

    本身就是个招鬼的体质。饿死鬼、溺死鬼、吊死鬼一堆也就算了。招个大阎王是怎么回事?阎王大人退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