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行为有一条重要的法则,如果你遵循它,就会为你带来快乐;如果你违反了它,就会陷入无止境的挫折中,这条法则就是:“尊重他人,满足对方的自我成就感。”就如杜威教授曾说的:人们最迫切的愿望,就是希望自己能受到重视。也正是这股力量促使人类创造了丰富的文化。
几千年来,许多哲学家曾就这个问题深刻思量过,而他们得出的结论只有一个,这一法则并不新颖,可以说和历史一样陈旧了。2500年前,索罗亚斯特在波斯用这个原则教导门徒;2400年前,中国的孔子也这么谆谆劝导他的门生;2500年前,道教的始祖老子在函谷关也这么说过;基督降生的前500年,佛陀已在神圣的恒河边教诲众生,甚至印度教的经典也这么记载着……这大概是世上最重要的法则:“你要别人怎么对待你,就得先怎样对待别人。”
你希望得到朋友的认同,需要别人知道你的价值;你希望在自己的生活世界里有种深具重要性的感觉。你不喜欢廉价、言不由衷的恭维,而热望出自真诚的赞美。你喜欢朋友正像查理·夏布所说:“真诚、慷慨地赞美他人。”我们都喜欢那样。
所以,让我们衷心地遵循这一永恒的定律——你希望别人怎么对待自己,那你就应该怎么去对待别人。
可以说,谁都重视自己,喜欢谈论自己,即使是你的好朋友,他们也不愿意你在那里自吹自擂,一有机会,每个人都要满足一下自己的表现欲。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之所以会出现交际障碍,就是因为他们不懂得或者忘记了一个重要原则——让他人感到自己重要。他们喜欢自我表现,夸大吹嘘自己,一旦事情成功,他们首先表现出的就是自己有多大的功劳,作出了多大贡献。这样不就是向他人表明:你们确实不太重要。无形之中,他们伤害了别人,当然最终也不利于自己。
法国一位哲学家说:“如果你想树立一个敌人,那很好办,你拼命地超越他,挤压他就行了。但是,如果你想赢得一些朋友,必须得做出点小小的牺牲,那就是让朋友超越你,在你的前面。”其实这是个很简单的道理,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当重要人物的感觉,一旦别人帮助他实现了或让他体验了这种感觉,他当然会对这个人感激不尽的。当别人超过我们,优于我们时,可以给他一种超越感。但是当我们凌驾于他们之上时,他们内心便感到愤愤不平,有的产生自卑,有的却嫉恨在心。所以,让我们都谦虚地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物,鼓励别人畅谈他们的成绩,自己不要喋喋不休地自夸自擂。每个人都有相同的需求,都希望别人重视自己,关心自己,为什么不肯牺牲一点点,让别人得到愉快的体验呢?
史密斯是专门为一家设计花样的画室推销草图的推销员,对象是服装设计师和纺织品制造商。一连两年,他每个周末都去拜访纽约一位著名的服装设计师。“他从来不会拒绝我,每次接见我他都很热情。”他说,“但是他也从来不买我推销的那些图纸;他总是很有礼貌地跟我谈话,还很仔细地看我带去的东西。可到了最后总是那句话,‘史密斯,我看我们是做不成这笔生意的’。”
他们每次一见面史密斯就拿出自己的图纸,滔滔不绝地讲它的构思、创意,新奇在何处,该用到什么地方,服装设计师每次都听得烦了,是出于礼貌让他说完的。
史密斯百思不得其解,过了不久,他了解到那位服装设计师比较自负,别人设计的东西他大多看不上眼。他拿起几张尚未完成的设计草图来到设计师的办公室。“先生,如果你愿意的话,能否帮我一个小忙?”他对服装设计师说,“这里有几张我们尚未完成的草图,能否请你告诉我,我们应该如何把它们完成,才能对你有所用处呢?”设计师仔细地看了看图纸,发现设计人的初衷很有创意,就说:“你把这些图纸留在这里让我看看吧。”
一周以后,史密斯再次来到办公室,服装设计师对那几张图纸提出了一些建议,史密斯用笔记下来,然后回去按照他的意思很快就把草图完成了。结果服装设计师非常满意,将草图全部买下。
实际上,每个人都有他的优点,都有值得他人学习的长处,承认对方的重要性,并表达由衷的赞美,就能够化解许多冲突与紧张。
曾统治过大英帝国的狄斯莱特说道:“同人们谈谈他们自己,他们会愿意听上好几个小时。”那么,如果你希望赢得他人的欢心,请记住,一定要尊重别人,让对方认为自己是个重要的人物,满足他的成就感。
如果你能巧妙地引导人们谈论他们自己,他们就会非常喜欢你。你是否对谈话感兴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听众是否对谈话感兴趣。因此,当你与别人谈话时,请谈论对方,并且巧妙地引导对方谈论他们自己,这样你就可以成为一名很受欢迎的谈话伙伴。这一技巧是极为实用有效的,是我们打动别人并与别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