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这在前几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但今天这一严峻的事实却摆在了社会的面前,更摆在了每位大学毕业生的面前。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下岗、失业人数在不断增加,加之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后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镇,无形中增加了毕业生就业压力。外籍人员、“海外兵团”的涌入与回归,也对大学生的就业空间,尤其是对较高层次的就业空间产生了“挤占”之势。据教育部提供的统计数字显示,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和毕业后待就业人数一直处在较高的增长状态:2001年至2008年,大学毕业生人数从115万增长到559万;2002年至2007年,全国待就业大学生人数从36.9万增长到上百万。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就业已成为一场激烈的生存竞争。
在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与实际需要就业人数形成突出矛盾的形势下,客观认识就业形势、准确进行就业定位、主动适应市场选择,是我们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前提。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大众化就业理念。我们认为,毕业生就业问题除了客观上受到社会经济状况、人才市场成熟与否、求职信息畅通程度等多种外部因素影响外,毕业生的主观因素同样会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毕业生是否能正确认识国家就业政策,是否具有成熟的就业理念和就业心态,是否具有适应市场、应变市场的能力,是否确立了与个人能力相匹配的就业期待,诸如此类的主观因素对能否顺利求职同样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打开就业思路的钥匙》这部书,是以帮助毕业生在择业中少走弯路,从容自信地面对市场选拔,找到理想的就业单位,走好人生重要的一步为目的而编著的。该书的编撰宗旨是,针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学生所处的就业环境,以贴近学生智力、能力、心理、期望等多重因素为基点,从大学生就业形势、就业的演变及现状、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个人职业定位与分析、就业准备与技巧、从业过程中的角色转变等六个层面对毕业生就业工作从理论到实践给予阐释、加以指导,以期帮助他们从就业的盲目性、幻想性、焦虑感、困惑感中及时解脱出来,最终以一种理性且实效的态度面对挑战与选择,并寻找到切合实际的理想归宿。应该说,时代性、务实性、善意性、针对性、指导性是本书编者撰写的初衷和希望达到的境界。
此外,基于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出于为毕业生考虑,笔者希望借此书出版表达长久积贮在心里的感言,即作为大学毕业生,我们应适应新形势,及时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和定位,树立自主择业和多元就业的意识,构建市场经济下的就业观,确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思路,真正把择业观念纳入市场引导、自主就业的轨道上来,避免“有业不就”导致到头来“无业可就”的结局。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中所涉及的政策规定一方面与以往国家就业政策保持了一定的连续性,另一方面又随着国家就业及人事制度的改革有了一定的调整变化,敬请读者注意查阅当年国家就业方面的相关政策。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阅引用了许多专家、学者的著述,也参考和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报道,因篇幅所限不能一一注明。在此,笔者谨对他们的创造性成果,表示崇高的敬意并致以衷心的感谢。
本书由陕西理工学院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出版,这使我心存感激。
在本书的编撰过程中,陕西省教育厅学生处处长、陕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主任张长保先生在百忙中为本书写了序;陕西省教育厅学生处副处长、陕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副主任韩公营先生,陕西省大学生就业中心田武全老师,陕西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张义明教授和副校长张社民教授对本书提出了不少建设性意见和建议;陕西理工学院科技社处长赵桦教授、科长胡仪元教授、陕西理工学院政策研究室许广盛教授、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博士傅兴林教授、陕西理工学院经济与法学学院院长王中锋教授、副院长王文礼教授、研究生李强老师、陕西理工学院经济与法学学院思想政治教研室方学军主任、陕西理工学院招生就业处副处级调研员翟宝清副教授、陕西理工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青云主任、张斌副主任、陕西理工学院大外部周建国副主任、外语系教工党支部书记陈番老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傅朝荣社长和总编办主任丁辉均提供了诸多帮助和支持。在此,笔者由衷地向他们道一声谢谢!
由于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本书错讹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并批评指正。
编著者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