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83700000009

第9章 千年屏障沧桑尽览——长城诸台

长城从苍茫的西北戈壁,至浩瀚的东部海滨,涉大河巨川,穿崇山峻岭,跨危崖绝岩,过荒漠草原,似巨龙腾云驾雾,万里舒展,腾挪跌宕,气象万千。不到长城非好汉,这一举世无双的伟大建筑,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整个人类的骄傲。今天,沧桑饱览的骊山遗迹仍然在诉说那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千年史鉴,以警示后人;秦汉长城留下的烽墩土垠,常会令人浮想联翩,直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意境;居庸关附近传说中的穆桂英点将台、云台遗址和戚继光所创的空心敌台,堪称宋元明三代长城文明的标志;陕北要塞镇北台更是因其防御外扰,保障商旅往返,促进边贸经济发展,显示着长城作为战争与和平纽带的本质意义……千百年来,正是这些烽火台、瞭望台、墩台、墙台、敌台、楼台、点将台……把世界上最雄伟的万里长城装扮得更加壮丽和娇媚,使其更加绚丽多彩,更加耐人寻味。

烽火台及望台

烽火台是古代的边防警报设置,它原来是自成系统的守卫瞭望点,建于山头或高地之上,台子上有燃放烟火的设备及守望室。如遇敌人来犯,台上守兵白天燃烟,晚上举火,台台传递,一直传到总烽燧墩台,再由总台飞马驰报军事指挥官。据说,用狼粪烧烟,以其直上,风吹不斜,远处容易看到,所以烽火台又称“狼烟台”,还有墩台、烟墩、烽火墩及烽燧等多种称谓。烽火台有圆形、方形、圆锥形等不同形状,采用石砌、砖砌、砖石合砌和夯土等方式做成,是长城防御系统中的重要一环。而今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烽燧遗存,其意义就显然远不止它原本的建造目的了。

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

骊山烽火台属于我国最古老的烽火台遗存,位于陕西临潼县城南骊山。远在3000年前的西周时代,骊山上开始设有烽火台,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的故事就发生于此。那是2700多年前(前771),西周最后一个国君——周幽王为博得宠爱的美女褒姒一笑,听信奸臣虢石父的谗言,竟然在骊山上点燃烟火。各路诸侯被引来救驾,见骊山上鼓乐喧天,并无敌情,方知被戏弄,悻悻而去。褒姒见状,抚掌大笑。第二年西戎进犯,周幽王遣人举烽,“诸侯之兵无片甲至者”,镐京城破,王、后逃至骊山“再令举烽,烽烟透入九霄”,诸侯皆以为仍是幽王与褒姒玩耍,救兵依旧不到,“烽火戏诸侯娱褒姒”的危险游戏就这样使得周幽王国丧身亡,也为后世留下了千年的警示。现骊山烽火台为古城堡状,台高13米,为近年所修复。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战国时秦长城筑于秦昭王二十八年(前279)前后,首起甘肃临洮,经宁夏,又回甘肃,再入陕西;基宽6米,残高1—4米,长城烽燧密集,连瞩相望。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又筑长城,并利用山川天然屏障,筑城障,建烽燧,稍作整治,不再修筑城垣。

西汉开发河西,维护中西交通,开辟丝绸之路,西汉初年烽燧线入新疆境内,近日确认河西地区现存汉长城尚达2000多公里。所有这些烽燧台墙都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芦苇、红柳、胡杨和罗布麻等夹沙砾层层叠压成墙,虽经2000多年风沙侵蚀,不少地段仍坚固完整,最高的残高4米左右。长城内侧高峻处,烽燧土台相望。台以黄土为基,上部用土坯垒砌,高者达10米。台旁墙坞内有戍卒所居小舍,备弓弩刀剑、石块等防御武器;台顶小室为戍卒日夜警戒值勤的岗位,如发现敌情,昼则举燧升烟,夜则举烽燃火,相互报警。其中尤以甘肃的居延、肩水、敦煌三处烽燧、瞭望台、塞防遗址最为重要。

1907年,在敦煌汉代烽燧遗址中发现汉简705枚,1913年至1981年,先后6次在敦煌、酒泉之间总计发现汉简2190枚,时代约自西汉武帝末年至东汉桓帝时期,统称之为“敦煌汉简”。在发现汉简文物的敦煌烽燧中,颇具代表性的有敦煌马圈湾烽燧旧址。

马圈湾烽燧旧址在敦煌市区西北95公里处,东距玉门关11公里,位于汉代塞垣内侧3米的戈壁上。1979年发掘,烽燧呈长方形,底基7.6×8.35米,残高1.87米,三层土墼夹一层芦苇垒砌,四壁涂草泥刷粉;东南角残存台阶4级。堡屋在燧东侧,与燧的东、南壁相连,门西开;堡中套房三间,内有土炕和灶;灶门向南,灶后烟道通北墙,是西汉使用灶的首次发现。马圈湾烽燧旧址出土简牍1221枚,多就地取用红柳、胡杨、松木削制,一般长23.3厘米(汉尺一尺)、宽0.8厘米。唯一一枚芦苇简,长5厘米,宽1.2厘米,厚0.3厘米,写有“文鉴”二字,全国只此一例。纪年简自汉本始三年(前71)至成帝元延二年(前11),记录汉与西域各国作战的史实,为探索敦煌、居延汉代边郡军事防御制度的共同规律和地区差别,提供了直接的文字资料。

居延、肩水、敦煌,直至新疆的烽燧及其出土的汉简等重要文物,都是研究汉代政治、军事、法律、西北屯戍、中西交通等各个方面的第一手资料。

寒驿远如点,边烽互相望

建于唐代的沃依塔拉烽燧在新疆乌神县城西20余公里的沃依塔拉,这儿是扼制通往别达里山口(唐代称勃达岭)的要冲,是唐代通往碎叶(今吉尔吉斯西北托克马克)的要道。烽燧残高7米,石砌,至今仍巍然屹立。自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城循天山北麓向西缘巴里坤南岸迄沙尔乔克,或北向经大河乡至三塘湖,分布约20座古代烽火台,高5—10米,底周约20平方米,多方形,大多用黄土夯筑,间以块石灰土垒砌。每座相隔3—4公里。唐代诗人岑参“寒驿远如点,边烽互相望”的诗句,恰似其形象写照,这就是著名的巴里坤烽燧。这些烽火台的建筑年代自唐至清都有,是我们考察、参观古代“丝绸之路”上军事、邮驿的实物资料。

明代边墙烽火墩遗址和瞭望台则显得更为高大、坚固、完备。明代沿边墙设九镇,在今甘肃、宁夏境内筑边墙、堡、寨、墩台,边墙一般用黄土夯筑,高10米,烽火台紧靠长城内侧,高10米以上,因黄土夯筑,俗称烽火墩。基方36m2,顶上垒砌小屋为瞭望哨所。墩间距约5公里,连瞩相望,十分壮观。遇隘口、山口、河口均在长城外筑有瞭望台。

居庸叠翠伴名台

杨家将点将台

自北京昌平南口北上,一条15公里长的深邃峡谷,是沟通河北平原与蒙古高原中南部的唯一要径,自古被列为天险、绝险,俗称关沟。两侧山峦重叠,苍松翠柏,枫树成林,葱茏茂郁。登山远眺,好似碧波翠浪。远在800年前,就赢得“居庸叠翠”的美称,居北京著名的八景之首,乾隆题“居庸叠翠”碑,在居庸关东南约3公里处。

居庸关附近遍布名胜古迹,有“关沟七十二景”的说法,而传说为杨家将遗迹的风景点更令人神往。穆桂英点将台在居庸关上关沟中部四桥子村北的石滩上,是一块平坦的方形巨石,高3米,石面约50平方米,上有斑斑痕迹似足印。另有28个大小圆眼,传说是穆桂英搭帐篷时插帐篷杆的石眼,故又称为帐篷石。这里还有杨六郎的拴马桩,传说他打败辽兵后,把马拴在这里。实际上这是南口关沟东边山头上的一座山峰,像一个石桩。关沟一带有关杨家将的传说,由来已久,早在明嘉靖年间(1522—1566)修的县志里,就有“六郎城”的记述。

关沟一带当时属辽的领域,既非宋朝边关,也非辽宋战场,杨家将中的人物不可能到达。北宋名将杨继业、杨延昭父子真正把守的雁门、宁武、偏头三关都在山西恒山附近,称为外三关。由于杨家将的英雄业绩为历代各族人民所传颂和怀念,因而,其传奇性也反映在关沟景物中。如附近青龙桥和四桥村一带就有五郎庙、六郎影、六郎寨等,均属“关沟七十二景”之中。

雕刻杰作——石阁云台

云台位于关沟中段居庸关关城中,用汉白玉叠砌,远望洁白如在云端,因名“石阁云台”,称云台胜迹。云台为一过街塔基座,元至正五年(1345)建成。台上原有三座喇嘛塔,称过街塔,元末明初时先后被毁。明正统四年(1439),台上重修寺院,名泰安寺,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焚毁,现仅有柱础和望柱。台高9.5米,下基东西长26.84米,南北长17.57米;台顶四周安设石护栏及石雕排水龙头;台座中间南北向开一券()门,券洞为五边折角形拱券,下可通车马。券门及券洞内雕有迦楼罗(金翅鸟)、大象、猛龙、大蟒神、卷叶花等;券洞内两壁刻四大天王,壁间有用梵、藏、维吾尔、汉、西夏等文字题刻的《陀罗尼经咒》和《造塔功德记》;券顶上正面雕有曼陀罗纹饰五攒,花中刻有佛像,共2215尊;两侧斜面雕坐佛10尊,10佛之间遍雕小佛(千佛);券洞边上雕饰各种花草图案,是现存稀有而精致的元代雕刻艺术杰作。

墩台和空心敌台

墩台、墙台到敌台

战国秦长城开始出现墩台,即凸出于墙外的墩台,两个墩台之间相隔200—300米,距离为当时弓箭的有效射程之间。这样,如敌人进攻,守军不仅能在正面,且能从侧面射击敌人。随着修筑长城的不断发展,城体外墙都以砖砌为主,墩台以后逐步演变成为墙台。两个墙台之间的距离也变为70米左右,以便更有效的进行防御。墙台也是平时守城士卒放哨的地方。

敌台则是骑墙的墩台,里面可住守城士兵和储存武器。这种“空心敌台”是明代将领戚继光发明的,较大的敌台称战台,也称敌楼,可住百人。

长城作为一项浩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它的修建和布局也是逐步深化、逐步完成的。从长城墩台、墙台、敌台到空心敌台就是长城日臻周密完备的一个缩影。1569年,明朝政府把抗倭名将戚继光从东南沿海一带调到北方,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防务。戚继光看到长城顶部的平面上既无窝棚,也无房舍,戍守的士兵没有遮风避雨的地方,粮食、武器也无法存放,对长城防御极为不利。于是,戚继光经过周密的思考,提出了在长城顶部修建敌楼(即空心敌台)的设想。

经过三年的时间,在东起山海关,西至镇边长达1100公里的防线上于黄崖关、八达岭、慕田峪、司马台等处矗立起高大的城墙和1017座雄伟的敌台,在京城北边构筑起了一道坚固的屏障。戚继光修建的这1017座敌台使绵延万里的长城在蜿蜒流动之中顿挫弛张,气韵生动,赋予了长城强烈的生命节奏,使其更具韵味,更富神采。如果说长城是中华民族在世界东方奏响的华美的人类文明交响曲,那么这段长城无疑是全曲中最优美的旋律,最华丽的乐章。

气韵生动黄崖关

长城敌台在天津蓟县城北30公里处的黄崖关就是一处代表作。在总长3025米的黄崖关长城上,有敌台52座,烽火台14座,数目虽不多,但形式多样,有大有小,有方有圆,有砖有石,有空心的,有实心的,有骑墙的,有靠墙的,有离墙较远的等等。随着地势高低起伏,突兀参差,蔚为壮观。

东山高处的长城上有一座用毛石砌筑的圆形敌台,此种形制极为少见。此台为骑墙敌台,实心,内外均无梯级可登,当年可能用软梯或活动梯子上下,在台顶上还保留有守城士卒留下的片石坑和炉灶的遗迹。

还有一个特大的圆形高大墩台叫凤凰台,它属于战台类型,不仅形体高大而且下部无门,自中部上升,中间是空的。顶部设有铺房、垛口,台内可住不少士卒和储存较多的武器粮草,既是备战库,又是作战台。

今天,人们为了纪念曾经镇守蓟州、威望边塞16年的民族英雄戚继光,在太平塞瓮城前广场西侧的土岗上,雕塑了高8.5米的戚继光花岗岩像,身着戎装,威武庄严。游人每每至此,都要缅怀这位“南北驱驰报国情,江花边月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戚继光诗)的一代英杰。

惊心动魄慕田峪

北京境内的几处长城敌台同样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在崇山峻岭之中,因不同地域、自然环境的变化,各种敌台呈现出格调各异的英姿。

八达岭的敌台,如同这里的城墙一样雄伟壮丽,在高大宽厚中可见其沉雄阔大。登临其上,只见长城宛若游龙,曲直伸展,无穷无尽,景色十分壮观,使人顿觉胸襟大开。

位于八达岭旁边的慕田峪长城则建于悬崖峭壁之上,睥睨雄堞,跨墙林立,大起大落,极有气势。这里的长城用料精致,建筑坚固,墙体基部大多以13层青色花岗岩条石砌成。长城沿悬崖骑墙凌空上下飞腾,气势磅礴。慕田峪敌台也与别处不同,很有特色:首先,它是两层式结构,里面供士兵休息,外面用来站岗巡逻。其次,楼台位置多选在外侧陡峭之处,紧靠崖边起建,既增加了高度,且又易守难攻,省工省料。第三,所处的地势非常险峻。第四是敌台多变,不拘一格。依地势险要程度,有疏有密,有大有小,有三孔、四孔、甚至九孔台。内部构造也各不相同,或是空心,上边石板搭顶,或是两边建成拱形通道。慕田峪长城使登临者身入险境,不寒而栗,惊心动魄,无不称奇赞叹。

诗情画意司马台

从慕田峪往东便是金山岭长城和司马台长城,这两段不长的长城墙体上,敌台就有158座之多,其建筑形式有方、扁、圆形,较为独特,是别处长城上很少有的。楼台分单层、双层,有单室、双室、多室;形状有田、日、川、回字等;顶部结构有平、穹隆、复平、八角藻井、四角钻天等形式;门窗有砖券、石券、雕花花岗岩等。坚固美观,富有民族特色。楼台之间的距离根据地势的陡峭、平缓程度从五六十米到百米不等,其原则是两座楼台的中间地带均在射程之内。总之,楼台的大小、样式都是根据官衔等级、戍防人数和地理位置等因素分别设置的。两段长城以司马台为界,金山岭长城沿海拔2116米的雾灵山伸展,山峦雄壮,山势较严峻,故而敌台密集,然而设计巧妙,各不相同,宛如一组精工细雕的艺术品,给人感觉到雄伟中透着灵秀之美。司马台长城更被称为“奇妙的长城”,堪称长城之最,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人文保护遗址。

司马台长城位于密云县北77公里处的东庄禾乡境内,距北京120公里,东起望京楼,西与金山岭长城相连,雄伟壮观。在这条长城的中段,还有一个南北长六七百米、蓄水量达5万立方米的司马台水库。水库在司马台关门处,以自然之势把长城分为东西两段。司马台长城汲取其他长城段之精华,建筑在燕山峰巅之上,地势险峻,建筑奇特,富有诗情画意。当年戚继光下榻的黑楼、饮茶的石台、议论军机大事的花楼、库房楼等至今都保存完好。

在司马台长城上最负盛名的城楼叫“望京楼”,它屹立在近千米高的司马台长城的最高处。据说,登上望京楼,天气晴好之夜可望见北京城的万家灯火,白天可望见北京城的北海白塔、景山黄亭等高大建筑物,故名“望京楼”。伫立在这楼顶之上,俯瞰山下,村庄历历,炊烟袅袅,那道道登山小路,似条条飘带逶迤于峡谷之中。举目远望,众峰挺拔,万木森森,司马台水库水平如镜,塞外的旖旎风光历历在目。所以,望京楼便成为人们观赏长城的著名胜地。

生死激战长城台

所有这长城敌台的雄壮、惊险、灵秀、奇妙之美都离不了长城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美的内涵,长城敌台在多少次抵御外敌及历代征战中经历过生死激战的洗礼,血与火的锤炼。

位于河北抚宁县东北九门口村的一片石关城敌台,地处河北、辽宁分界处。据载,关城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为长城东端重要关隘之一。包括东城、西城、北城三部分,建有十余座敌台,历史上战绩颇多。嘉靖年间(1522—1566)曾抵御蒙古进扰。清顺治元年(1644),清军败李自成起义军于此。军阀混战时,直奉两军曾战于此。今关城大部已毁,南面城墙和部分敌台尚存旧址。

另在关城西有一座圆形敌台,全部用条石青砖合筑,通高9.75米,直径9.5米。台顶正中有一株近200余年的老松,松枝翠蔚。相传为明代边将点阅兵马之处,故又名点将台。它们也都是长城战争烽火的见证者。

镇北台和大红台

九边锁月万骑辐辏

镇北台,顾名思义,是镇守北部边防的重要军事设施,也是西北地区要塞之一,有长城第一台之称,与西段嘉峪关和东段山海关并称为万里长城的三大景观。

镇北台位于陕西榆林市城北约7.5公里的红山上,它是榆林的军事制高点。榆林东扼雁朔、西卫宁夏、南蔽秦陇、北接河套。在红山最高处即为镇北台,东西有长城相连,为榆林南北往来的咽喉之地。榆林长城共有1700余座烽火台,每十个烽火台组成一个战斗单位,组成一个严密的战斗组织。遇敌来犯,守城士卒即点燃烽火,通知附近驻军。其作战办法虚虚实实,灵活多变。明初叶在北部边塞广修长城,成化九年(1473),由当时的延绥巡抚余子俊主持,对榆林境内的隋长城进行修补,建此镇北台。

镇北台地处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汇地带,是大漠通往内地的交通要道之一,古人以“九边锁月、雄镇三秦”来形容其战略地位。

现镇北台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是榆林镇巡抚涂宗浚为保护红山马市贸易设立的一个观察哨所,属长城防御体系的观察所。镇北台依山势踞险,巍然壮观。台呈四层正方形,外砌砖石,逐层递减,占地近5000平方米,第一层高10.32米,周长320米;第二层高11米,周长128米;第三层高4.1米,周长86米;第四层高4.40米,周长35.40米。各层相叠而起,每层有石阶相通,四周贯通,便于运动兵力。第二层南面洞开一门,可由内部甬道通第三层。登台眺望,百里之内景物一览无余。镇北台这一历史遗迹充分体现了战争与和平的转换关系。

镇北台西,是著名的红石峡易马城,也称红山市,是座方形小土城,周长约990米。据《陕西通志》:“嘉靖中俺答开市十一处。在延绥者一曰红山寺堡,又嘉靖(四十三年),今榆林西北古梁、易马修筑城堡。”易马城为蒙汉商民互市之地,每年的正月十五以后,择日开市。人畜聚会,交易兴旺,汉商以茶、布、绸、盐、烟等与蒙民交换皮革和牛、羊等。

《建镇北台记》记载:“当贡市朝,万骑辐辏”,即可以想象当年贸易交流之盛。

雄伟楼台无形长城

“万里经营到海崖,纷纷调发逐浮夸。当时废尽生民力,天下何曾属尔家。”清康熙在巡视东海时在山海关写下了此诗,批评秦始皇等历朝修长城劳民伤财,也未保住天下。由于政治、军事形势的发展,特别是对蒙古、新疆各部统治的进一步巩固,长城失去了其防御的意义,历经2000年不断修筑的万里长城也就停止了。代之以对北方蒙古、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上层贵族采用以笼络为主的“怀柔”政策的办法,达到统治的目的。现承德的避暑山庄和外八庙就是这一政策的实物例证。这样,原有的长城便成了历史的遗迹,康熙欲用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等构筑成一座比万里长城更为有效的无形长城。

外八庙坐落在避暑山庄宫墙外的武烈河东岸和狮子沟北沿的平川与山岗之上,造型优美。从建筑艺术上看,是我国宗教建筑中罕见的珍品。其中既有遍布中原内地的汉族寺庙,也有远自新疆、蒙古的喇嘛庙建筑的造型;既可领略到西藏著名宗教建筑的风采,也可以感受到名山古刹的意境。

外八庙是为皇帝进行政治活动服务的御用寺庙,都是皇帝“敕建”的;寺庙的位置选择、规模大小、形式布局也都是皇帝亲自裁决;寺庙的题额、匾联、碑文也是皇帝亲自笔题写的。且多用汉、满、蒙、藏四种文体。为了显示清王朝对喇嘛教的尊崇和国家的富裕强盛,寺庙的主体都是殿式建筑,屋顶除藏式建筑的平顶外,主殿都是使用琉璃瓦乃至铜制鎏金鱼鳞瓦。除康熙时期所造的溥仁寺和溥善寺外,乾隆时期的九座寺庙都面向皇帝居住的避暑山庄。各庙的中轴线都指向避暑山庄,形成一种百川归海、众星捧月的态势,形象地象征着边疆各少数民族对中央政府的向心力,也象征着清代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在外八庙中规模最大、最雄伟壮丽的是普陀宗乘之庙。它是仿照当时全国喇嘛教的中心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建造的,俗称小布达拉宫。这座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的建筑群,依山而建。在碑亭中有三通巨碑,皆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镌刻,是研究清代民族关系史和该庙兴建缘由的重要资料。在山坡上高低错落地散置着各种不同形式的藏式建筑,如白塔、五塔白台等等,布局灵活自如,不求对称,极尽变化之妙。

在这一组白台建筑的北面居中,则是普陀宗乘之庙的主体建筑大红台。大红台气势雄伟,庄重至极,全高42.5米,宽59.7米,有巨城凌空之势。大红台正面墙壁中央,自上而下有六个琉璃佛龛,内置佛像。两旁墙面上横列七层窗户,上六层为藏式梯形窗,最下层是汉式窗。大红台顶部中央是重檐攒尖顶的万法归一殿,覆盖着鎏金鱼鳞铜瓦,金光灿烂的屋顶与红白相间的台壁交相辉映,使普陀宗乘之庙具有强烈的宗教感染力。这座规模宏大的建筑群花费了四年时间才完成,所耗费的人力、财力惊人,仅鎏金瓦顶所用黄金就计16633两,可谓清代统治者构筑的另类“长城”上最雄伟的楼台。

历史证明,清朝康乾时期,这些深怀政治目的的举措确实曾发挥过作用,有效地维护了民族团结,有益于社会和生产的稳定。

同类推荐
  • 大隋天子

    大隋天子

    该书是从西魏“大统”七年六月生杨坚那天写起,到隋朝“皇泰”二年、东都丞相王世充把十五岁的恭帝杨侗害死为止。全书共分六大部分:一是杨坚的成长过程;二是杨坚的篡位过程;三是统一南北过程;四是废立太子过程;五是杨广执政过程;六是隋朝灭亡过程——上下八十多年,历经三个朝代。
  • 诸王纪

    诸王纪

    欧洲中世纪背景的故事。因为战争,一个贵族的幼子被送给了国王作为人质,从一个懵懂孩童慢慢长大成人的故事。
  • 司马天下,第一女皇

    司马天下,第一女皇

    欲说司马昭之心,依笔者之见绝不在魏国倾权。纵观汉朝末年魏、蜀、吴的三国,无不是你歌唱罢我登场……琼芝看向皂角河清清的流水,感慨世道的艰难和坎坷。她要复仇。她司马天下的女皇。她鼓励自己:“琼芝啊,琼芝。凡尘须赌命,不惜瑕玉身。”“哎呀……”琼芝不小心将玉佩落进水中,玉佩上的乌龟居然活了!……………………………………………………………
  • 山河风华录

    山河风华录

    江湖有言“浩渺江湖人如玉,墨玉公子世无双”,说的便是紫霞阁的阁主——墨子轩。倚剑江湖数载,他逍遥四海笑傲武林,在江湖上赢得“墨玉公子”的美名。帝都那日惊鸿照影,他邂逅了名姬落雪。倾城容颜一见此生误,从此侠骨让红唇。紫霞山上,和鸣锵锵。本以为是情深意切,可谁料情深缘浅,这一切只是权谋。他和她都只是棋盘上的棋子。落玉崖上,他身中她亲手下的剧毒,被一掌打下山崖......命不该绝,他为人所救,那人如梨花般白清若雪。为了报恩他入荆国为官,无奈卷入了一场群雄争霸天下的龙争虎斗,而他那雨若浮萍的身世也终于昭然明了。乱世间,且看他能否守护住心间那朵风华绝代的梨花......
  • 汉祁连

    汉祁连

    出生皇族,却无法认祖归宗,他用六年时间,肃清朝廷奸党,扫平漠北蛮夷,将一个太平盛世拱手相送,留下传国玉玺,与佳人相伴一生。“你救我一命,此恩必还,这大汉天下,就是我的谢礼。”
热门推荐
  • 蛊虫

    蛊虫

    一个盗墓者的自述:虫洞中遇见尸蛊虫,叹为观止
  • 无夜大帝

    无夜大帝

    暗夜降临的时候,人类面临着灭绝的危机,一个普通的高中学生绝境中不断的成长,从只想活着到肩负重担的蜕变。兄弟情,红颜泪,尽在无夜大帝!
  • 不娇不惯培养优秀女孩100招

    不娇不惯培养优秀女孩100招

    “让孩子吃点苦,他会倍感生活的甘甜。让孩子享受在风吹雨淋中搏击的快乐,让孩子在生活的磨砺中不断地成长。从长远利益考虑,让孩子从小适度地知道一点忧愁,品尝一点磨难,并非坏事,这对培养孩子的承受力和意志,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或许更有好处。每个对孩子将来负责的父母应该牢牢记住这个很重要的育儿原则——替孩子们做他们能做的事,是对他积极性的最大打击。父母溺爱和娇惯孩子,满足他们的任性要求,他们就会堕落,成为意志薄弱、自私自利的人。因此,父母的爱不应该是盲目的……”
  • 先婚后宠:老公太腹黑

    先婚后宠:老公太腹黑

    外人皆传江城凉薄寡言、冷酷无情,三尺之内无人敢近。只有苏小小知道,对方绝对是无耻到极点的腹黑大流氓!冲动结婚后,苏小小定下规矩。“不许叫我老婆!”“不许对我动手动脚!”“不许干扰我的私生活!”于是,在面对记者问何时停止商业帝国对外扩张时,江城看着记者堆里的小妻子,很无辜的问道:“孩子他娘,奶粉钱够了没?”
  • 逐幻纪

    逐幻纪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逐,是追逐,追逐那-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倚楼听风雨,但看江湖路!逐,是驱逐,驱逐那-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背携无刃刀,手戴神光脑,这是王暮的逍遥游。太苍二手市场,是何人所建??丽佳楼,又是何人所创?急急联盟,又是什么组织?当快递人员,敲开你的密室!当黑丝白丝,遭受广大女修狂抢!这一切的背后又隐藏了什么?是传奇势力的爆发,还是邪恶组织的爪牙?一切尽在逐幻纪。
  • 皇室伪天使

    皇室伪天使

    神秘的皇室公主,美丽的容貌,惊人的才智,一直在背后操纵着国家大事,却从未有人见过她真正的样子。直到有一天,国王拿着一叠资料,放在她面前,无情的命令着,口吻不容拒绝:“接近他们三个……”女孩儿一直保持淡淡的笑容,缓缓接过国王手中的资料,看着她父亲无情的背影,嘴角的笑染上了点点苦涩。如果可以选择,她宁愿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儿,而不是皇室的……傀儡……微风拂过,掀起白色的资料:圣亚利贵族学院,黎皓然、蓝亦辰、言梓洛……
  • 只是因为我爱你

    只是因为我爱你

    他们相遇在一个稚嫩的年龄,他们都只是普通人家的孩子,他们的爱情就像一场梦。他们曾经深深的相爱过,可命运的捉弄却最终让他们反目成仇,当所有的悲剧已经发生,还能拿什么来拯救那死了的爱情!
  • 爱入膏肓恋成殇

    爱入膏肓恋成殇

    一次相遇,翻开的是谁过往记忆。一次交锋,谁将身影刻在了眼底。一次亲吻,作乱了谁心跳的节奏。他直言不讳,漆黑的眸子紧紧地盯着面前的女人,“我喜欢你。”她头疼,“拜托,我们才见了几面啊。”“一见钟情算不算?”“算,算你妹。”她讽刺地笑了一声,便打算转身离开。“别走。”他眸色一暗,迅疾地伸出手拉住了她,“小时候就认识,算吗?”“抱歉哎,本姑娘记性不好。而且也不喜欢当别人的替身。”她用另一只手揉了揉眉心,没心没肺地道,“而且你找我这么个不能白头偕老的女人,有意思吗?”“我喜欢。你的命,我来管。”若说病是上天的惩罚,你就是我的救赎。若说相遇是一场意外,爱就是命中注定。若说喜欢是日久生情,爱你是一见钟情。
  • 四季.冬与覆虫

    四季.冬与覆虫

    不是每一次守候都有结果,也并非付出就有结果。等不到的花开,和到不了的彼岸或许他两的乘积的胜不了此刻在你身旁的的佳人一分。抱有莫须有的念头,最终会固步自封。世界的眼睛请别关闭!我需要你来给指明我前行的·路。
  • 灵妄

    灵妄

    背叛让他回到了命运开始的地方,一切都像排演过一样,那么熟悉又那么陌生。冥冥中的大手啊!你会为你的撩拨付出代价!你若为天,天就要灭!你若为地,地便要亡!当尘封的往事被拭去灰尘的时候,我便要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