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世智慧:
我们知道机器的每个零件被组装在一起,他们之间就形成了相互依赖的关系。在相互依赖的关系中,每个零部件必须通过磨合,共同消除阻挠这部机器运行的任何内力和外力。比如新车的汽缸在开始时,都有个磨合期,在磨合期中,汽车不能急刹,不能急动,速度不可过快。平稳缓慢的运行有助于是汽车的各个零部件相互协调。磨合好的车,日后就比较耐用,性能也更好。为人处世也是这样,工作中朋友间,总要结果一个时期才能达到完整的契合,这期间双方都做出必要的割舍。
当我们处于一个新的群体中时,每一个个体相互间都是陌生的,互不了解对方的特点,因而在新的群体中难免会产生一些磕磕碰碰的事情。经过一段时间的磨擦冲突,相互间得到了了解,得到了谅解,并逐步适应了对方,也适应了新的群体。即使不是新的群体组建,是一个个体进入另一个群体,这种磨擦也会有的,只是不直接表现出来而已。因此,组建一个新群体或是加入一个新群体,都可能产生磨擦。处于磨合状态时,每个人做出必要的割舍,那么,就能最终有效磨合,彼此达到和谐的状态。
管仲,字夷吾,是颍上地方的人。年轻的时候,有一个经常来往的朋友叫鲍叔牙。鲍叔牙很了解管仲的贤能。当时管仲家里很贫穷,常常占鲍叔牙的便宜,但是鲍叔牙毫不在意,始终对管仲很好。这可把鲍叔牙手下的人很不平,有个人对鲍叔牙说,他出资少,平时他开销又大,年底还照样和您平分效益,显然他是个十分贪财的人。鲍叔牙斥责他手下说:“管仲的家里十分困难,他比我更需要钱,我和他合伙做生意就是想要帮帮他,我情愿这样做,此事你们以后不要再提了。”后来,鲍叔牙作了齐国公子小白的家臣,管仲作了公子纠的家臣。昏庸的齐襄公疑心公子小白和公子纠,两位公子分别逃他国。公元前686年,齐襄公被手下杀死,流亡在莒国的公子小白和寄居在鲁国的公子纠得到消息后,都觉得自已继成王位的机会来了,急忙打点行装,要回国争夺王位。管仲为了拦截公子小白回国,在半路上射了公子小白一箭,以为公子小白身亡。结果假装死去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帮助下,先回齐国夺取王位。
鲍叔牙帮公子小白登上王位后又帮他杀了公子纠,齐桓公感念他的忠心和所立的大功,要任命他做国相,没想到鲍叔牙死活不肯接受,他说:“管理国家,您该找个比我更有才能的人才行!”齐桓公说:“在我手下的大臣中,还没发现比你更出众的人才呢!”鲍叔牙说:“我举荐一个人保证能帮您成就一番霸业!齐桓公急忙问他:“这个人是谁呢?”鲍叔牙笑着说:“此人就是管仲。”
齐桓公一听就火了,说:“这小子拿箭射过我,这一箭之仇我还没报呢,你反而让我来重用他?我不把他杀了就不错了!”
鲍叔牙恳切地说:“管仲不顾一切地为公子纠卖命,用箭来射杀您,这不正好说明他对他的主子是一个非常讲忠义的人吗?各为其主是起码的做人准则,他当时那样做没什么不对的,现在要治国了,若论才华,他远远超过我鲍叔牙啊!您要成就霸业,非得到管仲的辅左不成。您现在不计前嫌地重用他,他唯一的出路就是死心踏地的为您卖命啊!”
齐桓公是个很有肚量的人,为了齐国的利益,他还是听了鲍叔牙的劝说,断然弃忘前嫌,拜了管仲为国相。
管仲很感激好友鲍叔牙,更对齐桓公的大度和睿智所折服,决心鞠躬尽瘁、竭尽全力报效齐桓公,他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经济,重新给农民划分土地,由于他从小经商,也很重视和其它国家通商和发展手工业。他还对国家常设的军队实行严格的训练和管理,使之成为战斗力很强的一支军队。由于管仲的改革,齐国在几年内就兴盛起来,获得了“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的地位,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业。
管仲虽是鲍叔牙的旧识,还做有损鲍叔牙利益的事情,但是鲍叔牙没有因为金钱而与管仲计较,这是二人友谊的磨合。之后两人分别被两位公子重用,在两位公子争夺王位的过程中成为敌对的关系。但是这并没有影响鲍叔牙对管仲才能的肯定。所以,齐桓公、鲍叔牙、管仲这三个人经历了一系列事情之后总算不打不相识,齐桓公亦没有报一箭之仇,而是不计前嫌,重用管仲。在三人曾经斗争的过程中,其实也是一种磨合,这期间齐桓公同样看到了管仲的才华。因为最后在鲍叔牙和管仲的辅佐之下,齐桓公成就了霸业。
感悟箴言:
不打不相识,不“磨”不“合”,经过磨合,才能获得和谐。只有彼此割舍掉影响合作的东西,才能最后共同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