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世智慧:
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里,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显而易见,污水和酒的比例并不能决定这桶东西的性质,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就是那一勺污水,只要有它,再多的酒都成了污水。在现实中,无论在哪里,几乎都存在这样的人物,他们像果箱里的烂苹果,如果不及时处理,它会迅速传染,把果箱里其他苹果也弄烂。“烂苹果”的可怕之处,在于它惊人的破坏力。一个正直能干的人进入一个混乱的部门可能会被吞没,而一个无德无才者能很快将一个高效的部门变成一盘散沙。所以,当我们在工作中发现了这种情况,要趁那匙污水还没发臭之前,象变魔术一样把他悄悄的净化,即使倒进了芳香甘醇的美酒里也不会坏了口味,反而增添了雅兴。这就是酒与污水法则:防患未然,及时清理“烂苹果”。
中国谚语中说,一块臭肉坏了满锅汤,这与酒与污水的道理是一样的。无论是来自西方酒与污水法则还是中国的谚语,已经把负面影响的始作俑者做了准确的定性:污水、臭肉,这些已经定型的东西已经没有改变和改造的可能。污水总不可以成为酒,臭肉总不可以成为好肉,既然如此,就要及时处置,对已坏的东西就不要再抱什么幻想。
相传,在远古黄帝时期,在具茨山中住着一个神仙,名叫大隗,据能帮人们答疑解惑,于是,黄帝就决定去拜见大隗神,向他求教治理天下的事。在半路上,黄帝迷路了,就问路边的牧童。牧童一听说黄帝要去见大隗神,就高兴地为他指路,并向黄帝介绍了许多关于大隗神的事。黄帝感觉牧童很不一般,就问他是否知道如何治理天下。牧童说:“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意思是:治理天下的道理和放马差不多,只要能除去害群之马就行了。
黄帝觉得牧童的话十分有理,遂拜牧童为天师。黄帝能如此认同牧童的观点,足见害群之马的厉害了。在这里讲黄帝的故事,无非是想提醒人们,破坏总比建设容易,害群之马不能不除,这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生活智慧。
当然害群之马的脸上不会刻着“害群之马”的字样,我们要练就看清楚这些人的本领,你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千万不要因为自己的糊涂看不清害群之马的真实嘴脸,养“小人”为患,更不要因为妇人之仁而对“污水”们加以姑息和纵容,断送了自己的一番事业。所以要及时清除,防患未然。
不管是作为领导者,还是普通人,除了能看清害群之马的真实面目,还要练就一身拒腐防变的本领,也就是说,领导者要明辨是非,不给这些人以作乱的空间;普通人要善分良莠,不与小人为伍。要防微杜渐,剔除团队中的“烂苹果”。
武则天当政期间天下禁杀。张德的老婆生孩子,为了宴请同僚,就偷杀了一头羊。当时来赴宴的同僚中有个叫杜肃的,表面上很是亲热,“恭喜”之话不绝于口,可是,散席后却暗中向武则天告发了张德。武则天立刻派大臣去核实真假。很快,大臣查明了情况。武则天不但没有责罚张德,还当着众臣的面对他说:“天下禁杀,红白喜事不在其中,你无过。不过,你交友不慎,就是你之错了。”说完将杜肃的告密奏章公之于众。杜肃自然遭到了满朝文武的唾骂。
武则天面对一个犯禁的大臣和一个告密的小人,非常明智的选择了“剔除”小人。不剔除这样的,势必会对整个“管理团队”造成影响,姑息这一次,可能造成人心惶惶,更不知以后会有什么样的恶果。作为一国之君的武则天,当然可以采取这种强硬手段惩小人之“不义”,可对于平民百姓、普通白丁来说,对付小人可就要讲究一点策略了,否则,非让小人折腾个身败名裂不可。
大诗人屈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屈原的仕途本来是很顺畅的,二十几岁时就受到楚怀王的信任,先后做过左徒和三闾大夫的官职,地位相当显赫。他“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对应诸侯”,一度成为楚国内政外交的关键人物。可就是因为他没有处理好和小人之间的关系而遭到谗害,过了二十多年的流浪生活,最后投江自杀。屈原一生善良正直、光明磊落、洁身自好,可谓优点多多,但有一个弱点也是不能回避的,那就是缺乏与小人斗争的智慧。大千世界中,像屈原这样深信“身正不怕影子斜”的人,往往都忘了“明枪易躲,暗箭难防”的古训,所以才遭小人陷害而毁掉了大好前程。如果屈原在得势时能够以小人之心对这些人防范或者敢于剔除他们,那么也许历史可能会被改写。
我们在生活或工作中,尤其是在团队工作中,当你作为一个领导,要善于发现团队中的害群之马,及时将其清除,以防日后团队整体被破坏。
感悟箴言:
历史上奸佞当道的事情比比皆是,生活之中也不乏被人“穿小鞋”的事情,工作的团队中叶常常有这样的“烂苹果”,所以,要防患未然,及时将其剔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