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世智慧:
美国心理学家弗里德曼指出,当一个人的需要可以满足另一个人的需要时,两人就趋于互相喜欢。有利益与利益的相互补充,才会有需要与需要的相互满足。在与人沟通的过程,基于对方的需求,满足对方的需要,才能使是沟通顺畅,达到我们所预期的目的。这就是弗里德曼法则。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被人了解自己的需要,因为当自己的需要被满足时,心情就会愉悦。所以在沟通时,如果我们基于对方的需要,考虑对方心理的变化,那么,就会很容易得到对方的认可。这样才能激起对方对自己的兴趣,从而产生有效的沟通,更容易达到我们想要的沟通目的。
在“马歇尔计划”刚开始制定的时候,美国人基本上支持了这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促使欧洲复兴的计划。然而马歇尔本人却很担心,锱铢必较的国会是否会同意拿出那么多钱去支援欧洲。
有一天,马歇尔接到通知,国会拨款委员会将举行听证会,研讨马歇尔的欧洲重建计划。为了使马歇尔计划能顺利被批准,国务院两位专家一起干了一个通宵又一个整天,起草了关于马歇尔计划的发言稿。他们搜集了全部事实,提出了一切必需的要求,并列举了令人信服的理由,配之以大量具有权威性的具体细节作为论据,说明这一计划可使欧洲免于浩劫,同时又对美国有利的道理。然后他们兴冲冲地带着自己的苦干成果回到马歇尔处,把他们精心准备的发言稿交给了他。
马歇尔看了一遍,半晌沉吟不语,最后他往椅背上一靠,说:“我不想用这个稿子了。”助手们大吃一惊,以为自己的稿子不符合马歇尔的要求。
马歇尔似乎看透了他们的心思,说:“别误会,我看讲稿写得很好嘛。可是,你们想,听证会想要听的是什么?他们想听的是我马歇尔将军对这个计划的看法,而不是你们两位的看法。要是我去那里念这篇发言稿,他们会明自是你们写的。我看不带讲稿去更好些,大家以为我会先发表一篇声明,我就说,先生们,你们要我出席听证会,现在我准备回答你们的问题。于是他们就向我提问,不管到时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我都要用心阅读这篇发言稿。这样才好用你们准备的各种理由来回答他们的问题。这样才会使他们满意,因为委员会真正想知道的,是我本人是否了解这个计划。”
后来的事实证明了马歇尔的这种分析是正确的,计划终于获得拨款委员会的支持,从而也就有了“财神爷”的保证。
马歇尔就是基于他所要交流的对象的需求,放弃了助手写的演讲稿。他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不仅考虑自己的需要,而且还考虑对方可能的心理变化,感受他人的情绪,这样就能将沟通进行到底,从而得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所以马歇尔最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完成了一次有效的沟通。
还有一个很经典的故事,同样表现出弗里德曼法则的有效性。
有一个单位招聘业务员,由于公司待遇很好,所以很多人面试。经理为了考验大家就出了一个题目:让他们用一天的时间去推销梳子,向和尚推销。很多人都说这不可能的,和尚是没有头发的,怎么可能向他们推销?于是很多人就放弃了这个机会。但是有三个人愿意试试。第三天,他们回来了。
第一个人卖了1把梳子,他对经理说:“我看到一个小和尚,头上生了很多虱子,很痒,在那里用手抓。我就骗他说抓头用梳子抓,于是我就卖出了一把。”
第二个人卖了10把梳子。他对经理说:“我找到庙里的主持,对他说如果上山礼佛的人的头发被山风吹乱了,就表示对佛不尊敬,是一种罪过,假如在每个佛像前摆一把梳子,游客来了梳完头再拜佛就更好!于是我卖了10把梳子。”
第三个人卖了3000把梳子!他对经理说:“我到了最大的寺庙里,直接跟方丈讲,你想不想增加收入?方丈说想。我就告诉他,在寺庙最繁华的地方贴上标语,捐钱有礼物拿。什么礼物呢,一把功德梳。这个梳子有个特点,一定要在人多的地方梳头,这样就能梳去晦气梳来运气。于是很多人捐钱后就梳头又使很多人去捐钱。一下子就卖出了3000把。”
在这个例子里,第三个业务员之所以能够推销出三千把梳子,是因为他针对方丈的需求,让方丈通过梳子增加寺庙的收入。而业务员也为方丈设立好名目,解决好了这些梳子的去向:作为香客们捐钱去晦气的礼物,这样就增加了寺庙的捐款。可谓是一石三鸟。在业务员与方丈的沟通过程中,业务员找到了方丈的需求并给予解决,增加了对方的价值,达成了自己的愿望。
感悟箴言:
当我们对方的需求进行沟通时,首先就获得了对方的认可。在沟通中注重对方的需求,这样才能抓住沟通的主要矛盾,才能使双方最后达成一致,才可收到我们预期的效果,这样的沟通就是成功的有效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