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世智慧:
在生活里,我们常常遇到这样一个怪圈:当你要做出某个决定时,听取别人的意见有助于更全面地掌握信息、更深入地分析问题,以最小的偏差做出正确的决定;然而过多地听取别人的观点,往往导致自己思维混乱、莫衷一是,难以坚持自己的选择。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经济学家伊渥·韦奇提出:即使你已经有了主见,但如果有10个朋友看法和你相反,你就很难不动摇。但是,我们知道生活在社会之中,主见对于一个人来说非常重要,人与亦云最后只会随波逐流,毫无建树。但丁在《神曲》里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就是告诉我们要坚持自己的观点,当然同时我们要做到未听之时不应有成见,既听之后不可无主见。走自己的路,对自己负责。
中国有个成语叫三人成虎,意思是说,第一个人对你说城里来了老虎,你肯定不信;第二个人说时你会觉得很难信;第三个人也这么说,恐怕你就有点信了。至少你要搞清楚为什么这么多人都这么说,难道是“无风不起浪”吗?从而就产生了自我怀疑。
世界著名指挥大师小泽征尔,在一次世界指挥大赛中,按照评委会提供的乐谱指挥乐队演奏。在指挥到某一小节时,总感到有那么一点不和谐,小泽征尔让乐队停下来重新演奏,可还是在同一地方听着别扭,这样反复几次后,小泽征尔向评委提出了询问。但是,评委是由当时最著名的作曲家和音乐大师组成的,他们一致认为评委会提供的乐谱没有一点问题,不和谐处只是小泽征尔自己的错觉。小泽征尔犹豫了一下,仔细阅读了乐谱,最后坚定地对评委说:“我敢肯定,一定是乐谱有问题!”小泽征尔的话音刚落,评委们立刻报以热烈的掌声,小泽征尔说对了,乐谱上的这处错误是评委会事先安排好的,目的是考察参赛选手的听力和判断力,评委们坚持乐谱没错,也是考验选手的自信心。进入决赛的一共有三位,前两位也在同一处发现了问题,但面对评委的坚持,便放弃了自己的判断。小泽征尔也曾怀疑自己,但最终小泽征尔坚持自己的观点,赢得了胜利。
怀疑自己并不是坏事,多参考他人的意见,可以集思广益,有利于修正自己,但自己认准的一定要坚持。当然,坚持是要有前提的,过硬的技术,深入的调查,严谨的推理,是你坚持真理不为所动的基石。爱因斯坦在提出相对论后,曾有一百名教授联名写书质疑他的理论,爱因斯坦对此置之不理,继续他的研究。他说:“如果我错了,那么有一个教授指责就够了。”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率兵进攻中山。不久便遭到中山国猛烈的反击,节节败退。赵武灵王认为要反败为胜,摒除中山国这个“心腹之患”,靠传统的作战方式是不行的,必须学习胡兵的长处,改变自己的作战方式,灵活地对战况做出应变:以骑兵对抗骑兵,改宽袖长袍为紧袖、皮带束身、脚穿皮靴的胡服,才能适应骑战的需要,这就是“胡服骑射”的想法。
但是由于这项改革不仅是一个军事改革措施,更是涉及国家民风民俗和传统观念的改革。因此在施行之初,不仅百姓不接受,连朝廷官员都不配合。比如以公予成为代表的贵族官僚就拒绝改穿胡服,他们公开发表反对言论,或者干脆抱病在家不理政事。
在重重阻力面前,赵武灵王并没有退却,他以坚定不移的信念征服了公子成,并以顺天应时的道理说服了众人。公子成终于和武灵王一起穿上胡服上朝,众大臣见状也纷纷效仿,不再反对。于是赵武灵王向全国下达了“胡服令”,“胡服骑射”的改革在全国顺利推行。
赵武灵王是一位雄才大略、气魄宏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更是一位英主。治国需要雄才大略,治事、立业同样也需要坚定的信念。凡事不能迟疑,首鼠两端必然一事无成。只有感于坚定自己的信念,才能征服众人成为自己的后备支持力量,最终获得成功。
三国时期,群雄逐鹿,剑拔弩张。曹操北踞中原,试图吞并江南。在南下征战之前,曹操向孙权修书表示,欲“与将军会猎于吴”。威胁之意溢于纸面。吴国朝野顿时人心惶惶,大臣们分成两派,有人主战,有人主降。吴主孙权主战,然而张昭等一班老臣却竭力劝孙权降曹。到底做何主张?战恐难保,降者易安。就在这关键时刻,孙权听从了周瑜等人的意见,坚定了与曹操战斗到底的信念,并当场拔出宝剑,砍下案头一角,斩钉截铁地说:“孤意已决,再有言降者,如斯!”于是,在英主的带领之下,有了后来赤壁一战的辉煌,打得百万曹军“樯橹灰飞烟灭”,让不可一世的曹操败走华容道,离开江南。
正是由于孙权有主见,并且坚定必胜的信念,才让吴国在三足鼎立中占据一席之地,成就了他自己的霸业。
很多时候,我们发现真理常常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当我们的决定遭到大多数人的否定时,一定要在冷静分析的前提下坚持自己。我们的一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做真正的自己,就要坚持自己的选择,尤其是生死存亡关头,一定要当断即断,如孙权一样给自己一个“我意已决”的回答。相信自己,不盲从,不轻信,对自己负责。
感悟箴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标,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也不一样。所以,一旦选定了自己人生的目标,选定了想要的生活方式,就不要用别人的观念来衡量自己的价值。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对自己负责,这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