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人办事尤其是求助于那些领导权贵人物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这就需要我们找到合适的方法,突破难关,送礼求人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我们生活在一个很大的社会群体中,每一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几乎谁都要去求人,去办事。而送礼这一独特的社会形态,在某些情况下,礼品成为达到个人目的的必要手段。
送礼是一件令人感到愉快的事,无论从送礼者和接受者的角度考虑都应如此。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几千年流传下来的送礼习俗和人们对事理的认识,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送礼艺术,有其约定俗成的规矩,送给谁、送什么、怎么送都有原则,绝不能瞎送、胡送、滥送。它包括所送礼品的形式、送礼的目的、送礼的场合、送礼的时机和收受礼品的礼仪等一系列内容。因此,掌握一定的送礼原则,在求人办事中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不必要的尴尬。
经济大萧条时期,日本的许多中小企业纷纷破产,关门大吉。有一家酱菜店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老板仍惨淡经营,举步维艰。老板不甘心从此倒闭,怎样才能从购买力降低而且日益挑剔的顾客中吸引更多的人呢?
经过一番苦思冥想,他想到一个绝好的方法,老板命人去苹果产地预先订购一批苹果,在成熟以前用标签纸贴在苹果上,当苹果完全变红之后,揭下标签纸,苹果上就留下了一片空白。老板就在这苹果身上大做文章。
很快,当周围几家酱菜店终于无力支撑倒闭之后,这家酱菜店的酱菜销量大增,顾客盈门,而且还扩大了生产。这一切令同行们百思不得其解。原来,这家酱菜店老板从客户名录中挑选出大约200名订货数量较大的客户,把他们的名字用油性水笔写在透明的标签纸上,请人一一贴在苹果的空白处,然后随货送给客户。
结果几乎所有的客户都对这种苹果感到惊讶并受到感动,因为客户们认为商店真正把他们奉为上帝并且放在了心间。送给每个客户一两个本地产的苹果,实际上花不了多少钱。但客户接到这份礼物都十分感激,其效果不亚于又送了一箱酱菜,因为这一两个颇富人情味的苹果,使客户记住了这家酱菜店。每当水果上市的时候,差不多就是他们同酱菜店订货的时候。
千万不要小看这一两个小小的温情苹果,他代表一种关怀和温暖,更是智慧和才华的体现。如果客户买上一箱酱菜而额外赠送他一箱酱菜,那么这个老板就是一个蠢才;如果客户买上一箱酱菜而额外赠送他一个苹果,那么这个老板就是一个人才;但如果额外赠送的苹果的空白处印有客户的名字,那么这位老板就是一个天才。
有时侯,我们求人办事,特别是求领导办事,就要从这一点点的细节问题下手,做到会送礼。
说起送礼,里面的学问很大,首先是目标要选准,也许有人说,这很简单啊,谁能为我办事,我就给谁送,实际上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
在日常社会生活中选错了送礼对象的人不在少数,比如说把礼物送过去了,事情却没有办成。因为对方是并非起关键作用的人物,所以即便送了礼,也是徒劳无益的。
送礼送给关键人物,不能送张三一点又送李四一点,王五也收到一点,结果礼物分割零散了,份量显得很轻,有时可能起不到利益驱动的作用,这还不算,送的对象多了,难免人多嘴杂,天机泄漏,对要办之事有百害而无一益。
所以,在送礼之前,一定要权衡好各位“要人”的利弊,查问好谁对这件事有裁决权,起主导作用。谁是办事的关键人物就把礼物送给谁。礼物送到点子上,要办的事情可能也就迎刃而解了。相反,如果把礼物送给了次要人物,可能就收不到相应的成效。
其次礼品要选好,最好投其所好。送礼之前要根据某上级的日常生活偏好分析上级到底喜欢什么礼物。比方说,有的喜欢喝酒,有的爱好吸烟,还有的很高雅,他们对古董、字画、线装书感兴趣,还有的人干脆就只是喜欢钱,真是人心方圆,各有千秋。对方爱好什么,就给他送什么。要知道,只有给对方送上了他十分喜欢的礼物,他才会砰然心动的。对方只要砰然心动,就会拿出看家本领为你分忧,帮你办事。
再次是礼品的价值问题。一般讲,礼品太轻又意义不大,很容易让人误解为瞧不起他,尤其是对上级领导更是如此,而且如果礼太轻而想求别人办的事难度较大,成功的可能几乎为零。但是,礼品太贵重,又会使接受礼品的人有受贿之嫌。除了某些爱占便宜又胆子特大的人之外,一般人就很可能婉言谢绝;或即使收下,日后必定设法还礼,这样岂不是强迫人家消费吗?如果对拒收,你钱已花出,留着无用,便会生出许多烦恼,就像平常人说的:“花钱找罪受”,事也没班成。因此,以对方能够愉快接受为尺度,礼物大小轻重一定要恰到好处,既要达求人办事的目的,又要不得浪费,以免得不偿失。争取做到花少钱,多办事,多花钱,办好事。
最后我们还要注意以什么名义用什么方法。俗话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这里有很多名目,可以借节日送礼,中国的节日很多如元旦、春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还有外国的圣诞节,把礼送过去。我们也可以借生日、喜日,对于中国人来说,除了节日,生日和婚嫁日也是非常重要的日子。这种时机也不错,当然这里的生日和婚嫁日不一定是被求者本人的,其亲人也可以利用。还有领导生病的时机也应该用,送礼在病中完成既光明正大无行贿之嫌,又能送寒送暖,更能打动对方,事情自然变得容易得多了。
另外,送礼还有其它的一些说法。
说法一:把送礼的话头推到不在身边的老婆身上。
比方说:“是啊,我也说,找您办事用不着拿东西。而我老婆却说啥也不干,非让我拿着不可。既然拿来了,就先搁这儿吧,要不然,我老婆准得埋怨我不会办事,回到家也交不了差。”
说法二:把送礼的话头推到对方的孩子身上。
比方说:“东西是给孩子买的,和你没关系。别说是来找你办事,就是没这事,随便来串门儿还不一样应该给孩子买点东西吗?”
说法三:把送礼的话头推到对方老人身上。
比方说:“你不用客气,这东西是给老爷子买的——老爷子身体最近还行吧?……你方便时把东西给老爷子拎过去得了,我就不再过去专门看他了。”
说法四:把送礼的话头推到托办事的朋友身上。
比方说:“这东西是我朋友给你买的,我也没花钱,咱把事给他办了,就啥都有了,咱也不用太跟他(她)客气。”
说法五:把送礼的话头推到对方可能存在的损失上。
比方说:“您给办事就够意思了,难道还能让您搭钱破费?这钱您先拿着,必要时替我打点打点——不够用时我再拿。”
说法六:把送给对方的钱说成是暂存在对方手里的。
比方说:我知道,咱们之间办事用不着钱,但万一出点啥岔头需要打点,先找我拿钱就不赶趟了——所以,这钱先放你这儿,用上了就用,用不上到时候再给我不是一样吗?以上这六说法,都颇有人情味,对方听了,都觉得好受,“有道理”把礼物收下,而没有明显拒绝的理由。
现代社会,万事都逃不过一个“礼”字,“礼”即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又是求人办事的杀手锏……无论多大的事,只要你求对人送对礼,几乎没有办不成的。
求人悟语:“礼多人不怪”、“有礼走遍天下”,这些俗语是对求人办事顺利的最好诠释。只要礼品送得到位,一切难题也都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