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古话叫做“请将不如激将”,在求人办事,特别是求助朋友的时候,如果直接请求不容易而对方性格又比较直的话,就可以考虑使用激将的方法。
激将法就是根据人的心理特点,使对方在某种情绪冲动和鼓动之下做出顺应的举措,从而达到给自己办事的目的。在现实生活中,了解所求之人的心理世界和情感的倏然变化,了解对方好恶和是非标准,根据其社会平衡关系,机动灵活地激发对方产生某种情感倾向和心理倾向,然后才能促使对方按照这种倾向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决策并付诸行为。激将法就是使对方的内心冲动变成有利于自己利益的办事妙法,从而完成自己所要做的事情。
三国时的诸葛亮,他运用的激将求人法已臻化境,尤其是刘备吃了败仗后,诸葛亮成功求助于孙权联合刘备抗曹一例,堪成一绝。
公元208年,刘备被曹操打得落花流水,逃至樊口,势单力孤,继续与曹军对抗完全没有前途可言,除与盘据江东的孙权联手以外已别无他计。
能否求助孙权顺利出兵一起抗曹?派谁去求助于呢?正在刘备为难之时,军师诸葛亮稳操胜券,亲自请求去说服孙权,解了当时刘备的燃眉之急。
当时的孙权是一个26岁的青年将军,血气方刚,“碧眼紫髯,堂堂一表”。诸葛亮从孙权的面貌上立即判断对手有很强的自尊,“只有激,不可说”。诸葛亮就是利用孙权这个弱点,用言语孙权的自尊心,使他的意志按照自己所期待的方向转化。
诸葛亮见到孙权后当头就是一番话:如今将军拥兵江东,刘备集结东南,曹操雄踞把方。然曹操一路南下攻茂掠地名震天下,竟无人可挡。将军应早做打算,图谋善策。如果将军自能与之抗衡,当即与之断交;如果已力对抗,倒不如解除武装,束手降为好。我看将军表面听以曹操,内心仍是犹豫。现在形势紧迫容不得您再了犹豫,还希望您马上下决定决心,否则后果不设想。孙权愣了一下,反问道:“照你说的形势如此严峻,刘备怎么不赶快投靠曹操呢?”
诸葛亮回答说:“君差矣。齐国壮士田横您该知道,他在道义上不能投靠汉高祖,宁可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而刘备是汉室后裔,具有英雄资质,目前虽然困顿,仍有八方壮士慕其英名,源源而来投奔。起兵抗曹,天之所命,至于事成不成,只有靠天命决定。岂可向曹贼投降呢?”
孙权听后大叫一声:“我有吴国十万大军,承父兄之业,又岂可轻易言降?”
孙权虽然大叫不降,其实内心也很不踏实,又向诸葛亮差别道:“现在这种情况,除了刘备之外再找不到能与曹操作战的军队,可刘备最近连吃败仗,为知是否有军力与其再战?”诸葛亮早有准备,冷静地给孙权分析形势,打消了他的不安。也明说:“刘备确实吃了败仗。但现在军力不少于一万。而曹操之军虽众,但长途远征疲惫不堪。这一次为了追击我们,曹军的骑兵一昼夜竟跑了三百里,这好象古人说的,再有力的弓箭射的距离过远,就连一张薄布也无法穿过。再者,曹军北兵不惯水性战,我方占有地利;荆州子民虽然表面上服从曹操,内心却是时时准备反抗。如果将军集精兵猛将与刘备之军配合,联手作战,一定会击败曹军。天时地利俱在,剩下的只看将军您的决断能力了。”
诸葛亮这一番分析,指出强敌之短处,强调刘、吴潜在之长处,最后把事情成败的关键又推给了孙权自己,可谓步步高棋,招招妙算,使原本主意不定的孙权断下决心,联军抗曹,以至后来发生了三国时代最大的决战——“赤壁之战”。
诸葛亮采用“激将法”即达到了求人办事儿的目的,自己又没损失什么,实在妙不可言。
同样,在日常交往过程中,如果朋友之间长时间的没有来往,对方便心知肚明你有事要求于他。他若不愿帮办,一进门就显得非常冷淡。当你把事提出的时候,他会现出含含糊糊的拒绝态度。这可能是在你的意料之中。这时,你就得把“死马当成活马医”,以言相激不失为一种扭转对方态度、继续深入的好方法。
我们还要说明的是施用激将求人法,除了要考虑对方的心理以外,还要注意观察对方的性格,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比如当你去求助于傲气十足的人时,如果他面子看的很重而讲究分寸,你不妨从正面恭维入手,让他飘飘然,因为虚荣而顺从你的意图。这种类型的人只要你说他长很高,他便会跳起脚给你看。
再者,以言相激也必须掌握分寸,若是对方真的无能力办此事,我们也不太能太苛求人家,让人家为难,更不能说出绝情绝义的话来伤害对方。只有你了解了对方确实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时,才可以以言相激,逼他去办。
求人悟语:好言好语相求办不成事的话,就应该换一个请法,激他一下,或许就会不请自来。施用激将法,除了要考虑对方的身份以外,还要注意观察对方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