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诸葛)亮出北谷口,(魏)延为前锋。出亮营十里,延梦头上生角,以问占梦赵直,直诈延曰:“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战而贼欲自破之象也。”退而告人曰:“角之为字,刀下用也;头上用刀,其凶甚矣。”
———— 《三国志·魏延传》
入选理由:直接造成蜀中无大将
234年八月的一个夜晚。有一颗芒角的红色星星,自东北向西南方向流去,三次投向蜀汉丞相诸葛亮在五丈原的军营。星星投去的时候大,被返还的时候就变小了,按古人的解释这是大不吉利的:当夜,一代名相诸葛亮去世。
这是魏军的福音,却是蜀汉天大的不幸。更加不幸的是,蜀军还发生了内讧,在大敌当前的时候,蜀汉猛将魏延被杀!
说起历史上长 “反骨”的人,大家第一个就会想起魏延。魏延脑后真的有反骨吗?他为什么会背上这个无辜的罪名?这不得不提到与诸葛亮的分歧和其继承人的恩怨。
《三国演义》里把魏延设计得很惨:诸葛亮一见魏延就认为他背主求荣要杀他;北伐时诸葛亮又不听魏延奇袭子午谷之计;当诸葛亮去世时,还设计以马岱杀了魏延。
历史上诸葛亮真的是这样对待魏延的吗?魏延之前不是做了个“不战而贼欲自破”的美梦吗?怎么反而落得了这么个所谓的“叛臣”下场?
“第六虎将”魏延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魏延并不是在长沙杀了太守韩玄后才投刘备的,而是刘备的嫡系旧部。他后来随刘备一起进蜀,战功累累,迁为牙门将军。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从曹操手中取得军事重镇汉中,自封为“汉中王”。
当刘备回成都时,需要任用大将来镇守汉中,所有人都以为必定是选择武艺高强的张飞,张飞也以为必定是自己。
不料,识人老到的刘备却出人意料地提拔魏延为都督汉中的镇远将军、代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刘备还召开大会为魏延打气,会上刘备问他:“今天委你以如此重任,你将要怎么干?”他气冲斗牛地说:“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若偏将带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刘备很满意他的回答。
就这样魏延一直为刘备忠实地守卫着北大门,刘备称帝后,进拜魏延为镇北将军。刘禅建兴元年(公元223年),封都亭侯。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兵驻汉中,以魏延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凉州属魏,所以是虚职)。八年(公元230年),诸葛亮派魏延往西进入羌中,在阳谿大破魏国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进封南郑侯。九年(公元231年)五月,张郃攻南围王平。诸葛亮派魏延、高翔等大破魏军,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这是有记载的诸葛亮最大的军事成果,司马懿遭此大败,只得还保大营,闭门龟缩。
魏延和诸葛亮的恩怨一直是大家瞩目的焦点。“诸葛一生唯谨慎”,而魏延则胆大得多。两人性格的冲突也是历史的悲剧。
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也是时机最好的一次北伐时,魏延请求带兵一万与诸葛亮分道会于潼关。当时魏镇守长安的是安西将军夏侯楙。魏延对诸葛亮说:“我听说夏侯楙年少,是曹操的女婿,怯而无谋。今给我精兵五千,背粮的五千,共一万人,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谷而北,不过十日即可到长安。无谋的夏侯楙闻我突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罢了,粮仓与散民之谷足食一年。等到其东方援军赶到,尚需二十几日,而您从斜谷来,必足以到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诸葛亮以为此举悬危,不如从坦道平取陇右,十全必克,故不用魏延之计。第一次北伐失败后,魏延很郁闷,常常说诸葛亮胆小,叹恨自己有才而不能尽用,怨愤之情溢于言表。
魏延勇猛过人,是“五虎将”后的蜀国最有威力的大将。但他心性矜高,当时的人虽内心不服,但表面对他都是恭恭敬敬。只有丞相长史杨仪不给魏延面子,魏延对此愤愤不平,两人有如水火。有一次两人在一起争论起来,魏延甚至举刀做出要杀人的样子,杨仪被吓得哭哭啼啼,后经费祎(蒋琬继承人)劝解乃止。
杨仪这个人很有才干,处理公事,迅速便了。诸葛亮深惜杨仪之才,又要凭借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不和,不忍有所偏废。两个人关系的不和竟然传到了东吴,当费祎出使东吴时,孙权曾经大醉问他:“杨仪、魏延,牧竖小人也。若有一天无诸葛亮,必为祸乱。”
魏延这种性格的矜高自傲,给自己埋下了杀身之祸。
蒋琬梦三公的吉梦
在魏延的“美梦”之前,我们必须先说另外一个奇梦:
(蒋)琬见推之后,夜梦有一牛头在门前,流血滂沱,意甚恶之,呼问占梦赵直,直曰:“夫见血者,事分明也。牛角及鼻,‘公’字之象,君位必当至公,大吉之征也。”
诸葛亮的继承人蒋琬,字公琰,很有才干。早年以荆州书佐随刘备入蜀,拜广都县长。一次刘备突至广都巡查,见蒋琬不理众事,又喝得大醉,刘备大怒,欲杀之。时任军师将军的诸葛亮为其说情:“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刘备一向敬重诸葛亮,这才不加罪,只是免官而已。
被免之后,蒋琬一天夜里,梦见有一牛头在门前,流血不止。从内容上讲,这是个直梦、恶梦,蒋琬感到很恶心,就向占梦家赵直请教。赵直却说他将来位必至三公,是大吉之征。果然,很快刘备就命他为什邡县令。
蜀汉建兴元年(公元223年),丞相诸葛亮开府,辟蒋琬为东曹掾,举茂才,不久迁为参军。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住汉中,蒋琬与丞相长史(总管)张裔留成都统丞相府事。八年(公元230年),代张裔为长史,加抚军将军。诸葛亮多次外出用兵,蒋琬都足食足兵以相供给,因此深得诸葛亮信任和看重。诸葛亮常常说:“公琰托志忠雅,当与我一起共赞王业。”经过多年的考察,诸葛亮认为大事可付,临死前,密表后主刘禅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果然,诸葛亮一死,刘禅就以蒋琬为尚书令,迅速迁大将军,录尚书事。这就是说,诸葛亮心目中的继承人,是公正稳健的蒋琬,而不是恃勇轻敌、恃才傲物的魏延,因为诸葛亮的临死前对魏延说的话是:“我之死后,但谨自守,慎勿复来也。”
魏延的杀头噩梦
与蒋琬的吉梦相反,魏延却做了一个噩梦。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即第五次北伐,以魏延为前锋。魏延刚刚回到离诸葛亮大营十里外的军营休息,就梦见头上生了犄角,醒后以问赵直。赵直当面对他说:“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战而贼欲自破之象也。”但赵直却暗地里对别人说:“角之为字,刀下用也,头上用刀,其凶甚矣。”这是一个死兆,而魏延却并不知道,反以为是“美梦”。
由于诸葛亮军务繁忙,一心扑在公务上,连罚二十军棍这种小事都要亲自监督,饮食很少,身体欠佳,而军事又进行得不顺利,司马懿宁可接受妇女衣物之辱也不出战,所以很快就病倒了。在蜀军,魏延是仅次于诸葛亮的二号人物,而且性格刚硬。临死,诸葛亮就悄悄地与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安排退军,令魏延断后,姜维次之;并说若魏延不从命,大军便自发回成都。
诸葛亮去世后,蜀军秘不发丧。杨仪令费祎前往揣测魏延之意。魏延听说后,生气地说:“丞相虽亡,我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我自当率诸军击贼,怎么能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呢?且魏延是何人,岂能为杨仪所管辖,作断后之将?”魏延马上强迫费祎与自己连名,向诸将宣布退军的部署。费祎假意说:“我应当为您回去劝解杨仪,他是文吏,不懂军事,必不违命。” 费祎一出门就快马飞驰而去。
费祎离开之后,魏延马上后悔了,追之已不及,就遣人去侦查杨仪等,发现他们正按诸葛亮的成规退军。魏延大怒,就抢在杨仪未发之前,率部径直南归,所过之处都将杨仪要经的栈道烧绝。魏、杨二人竞相上表说对方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成都。刘禅不辨是非,就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的意见。由于魏延一向眼中无物,董允和蒋琬都保杨仪而指责魏延,刘禅也就相信了。
杨仪等砍山通道,昼夜兼行,跟在魏延之后。魏延先据南谷口,遣兵北击杨仪。杨仪令王平在前抵御,王平叱责魏延说:“诸葛公刚刚去世,尸骨未寒,汝辈何敢乃尔!” 魏延的部下都知其理屈,不肯用命,皆散。魏延见势不妙,独与其子数人逃奔汉中。这里没有《三国演义》里所描写的魏延大叫三声“谁敢杀我”后被假装追随他造反的马岱所杀一事,而是杨仪直接遣部下马岱追斩之。
杨仪也是一个性格有严重缺陷的人。马岱后将魏延的首级交给杨仪,他见死对头已死,大喜,亲自踏之,还大骂:“庸奴,还能作恶不?”还夷魏延三族。
可怜威风凛凛的魏大将军,没有死于战场马革裹尸还,却是死于争权夺利的谋杀,岂不悲夫?!
魏延有反骨吗?
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是标准的男一号,其他英雄包括周瑜甚至曹操、刘备等都是他的烘托,为了烘托诸葛亮“高、大、全”的形象,罗贯中不惜把其他人物全部牺牲掉,如把周瑜塑造为心胸狭窄的“既生瑜,何生亮”角色。这种手法,就小说而言,的确高明;但就史实来看,却并不真实。魏延就是如此,就历史而言,他并不是一个有反骨的人。
对此,陈寿评论说:“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杨仪等。”司马光也说:“延欲杀仪等,冀时论以己代诸葛辅政,故不北降魏而南还击仪,实无反意也。”
有意思的是,指责魏延造反的杨仪倒有不轨之心。他认为自己既领大军回去,又诛讨了魏延,功勋至大,应该代诸葛亮秉政。结果诸葛亮死后是蒋琬上台,这导致了杨仪的失落,于是怨愤之情形于声色。后军师费祎去宽慰他,他却对费祎发怨言说:“以前丞相亡没之际,我若举军以投魏氏,任官会落得如此吗!令人追悔不可复及。” 费祎大惊,马上密表其反言,于是杨仪被废为民,后自杀。
魏延的奇梦悲剧可以用一诗表达:“文长梦角蒋梦公,生死荣辱各不同。反骨是非谁管得?蜀无大将廖为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