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传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顶有光明,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长丈六尺而黄金色。”帝于是遣使天竺,问佛道法,遂于中国图画形象焉。楚王(刘)英始信其术,中国因此颇有奉其道者。后桓帝好神,数祀浮图、老子,百姓稍有奉者,后遂转盛。
——《后汉书·西域传》
入选理由: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政治生态
南宋刘克庄有诗《瞿昙》:“世传汉明帝,始梦见金身。曷不观列子,西方有圣人。”今天的中国人,小时候都喜欢看《西游记》,大了就喜欢看花和尚鲁智深“拳打镇关西”的故事;求子就拜“送子观音”,遇有难事就会叫“阿弥陀佛”;看电影都知道《少林寺》,至于大家耳熟能详的醍醐灌顶、大彻大悟、六根清净、万丈红尘、刹那间这些词,其实都与因母后摩耶夫人梦见白象入身而生下的佛祖释迦牟尼所创造的佛教有关。作为中国佛、儒、道三大教之一,佛教不仅给中国文化带来了无数值得回味的东西,而且对中国政治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我们不能不首先谈到汉明帝的“金佛梦”。
汉明帝的“金佛梦”
《后汉书》里所记叙的汉明帝因感梦而派人到天竺问佛法的传说,在稍微早些的东晋袁宏《后汉纪》中的记载是“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项有日月光,以问群臣”,没有“世传”二字,完全是肯定的语气。汉明帝刘庄是继汉光武帝之后东汉的第二代帝王,其母就是光武帝刘秀未发达时曾经长叹“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的阴皇后。
据考,中国的佛教主要有海上传入和西域陆路传入两种说法。其实在汉明帝之前佛教就开始传入中国了,三国时期鱼豢所撰的《魏略·西戎传》记载:“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支王使伊存口授《浮图经》”,若远推还有《历代三宝记》所载的“始皇时,有诸沙门释利防等十八贤者,赍经来化。始皇弗从,遂禁利防等。夜有金刚丈六人来破狱出之。始皇惊怖,稽首谢焉”等奇梦故事。但是说佛教正大光明地登上中国古代的政治舞台,还得从汉明帝“梦金人”说起。
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汉明帝做了一个奇梦:他梦见一个金人在朝廷上不停地飞行,颈项上有日月之光环。与朝臣说起奇梦,博士傅毅就说:“天竺有圣人,名叫佛,身长六尺,是金色的。”
汉明帝为什么会梦见金人呢?这又得从霍光之兄西汉名将霍去病说起。据《汉书·金日磾传》记载:“武帝元狩中,骠骑将军霍去病将兵击匈奴右地,多斩首,虏获休屠王祭天金人。”这个休屠王就是上一章提到的和霍光一起辅政汉昭帝的金日磾之父。《魏书·释老志》说得到了匈奴奉祭的这个金人以后,“(武)帝以为大神,列于甘泉宫。金人率长丈余,不祭祀,但烧香礼拜而已。此则佛道流通之渐也”。这是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春的事,这些都说明汉明帝之前佛教已经开始在民间流传了。
梦到金人之后,明帝以为祥瑞,于是在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春天,明帝命将帅北征匈奴,以通西域,还派人去西域取经。蔡愔就奉使去月氏,请了德学兼优的竺法兰和摩腾大师,带着佛经、佛像到中国来。到了洛阳,先在鸿胪寺(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住下。在明帝召见时,摩腾奉上了《四十二章经》与佛像。明帝一见,这个图绘的佛像,与梦中所见的一模一样,于是顿生敬心,不仅把“四十二章经”珍藏在兰台石室外,还特别在洛阳西门外建了一所佛寺,因为经书是白马驮来的,所以命名为“白马寺”,这是中国第一座庙宇。本来“寺”在汉朝的时候是指政府办事的机构,如大家比较熟悉的大理寺等,明帝直接把这座庙宇定名为“寺”,可见其对佛教的青睐。
“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佛教一传到中国,就立刻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发生化学反应,互相影响、吸收,逐渐发展为中国最大的宗教,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文学、艺术甚至旅游经济等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多方面的影响。
从汉初以来,“文景之治”就奉行“无为而治”的黄老(黄帝、老子)之术,后来因为董仲舒“独尊儒术”之奏,渐渐地儒家独尊。但是佛教的传入大大的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生态,对于儒家的政治地位已经形成了一定威胁,这在汉明帝时就有所体现。
楚王刘英是明帝同父异母的弟弟,因刘英的生母许美人不为刘秀宠爱,因而刘英所封的楚国是各藩国中最小也是最穷的一个。据史载,刘英“少时好游侠,交通宾客,晚节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他从小就和明帝关系很好,永平八年(公元65年),明帝下诏天下死罪可缴纳生绢赎罪。当时刘英便主动奉献黄缣、白绢三十匹,以自己有过失而向明帝谢罪。明帝被其忠心所感动,认为他是因为信仰佛教的缘故而从善,便下诏表扬他“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何嫌何疑,当有悔吝”,并退还其赎,以助居士、沙门。
刘英以此为眼障,却大量交通方士,作金龟玉鹤,刻文字以为符瑞。十三年,男子燕广告他造作图书,有逆谋之罪,事下果验。有司奏他大逆不道,请诛之。明帝不忍杀他,就废其王位,徙丹阳泾县,他一路上还沿路射猎,极意自娱。第二年,刘英至丹阳就自杀了。此案连累之广,“坐死徙者以千数。” 这是佛教刚刚登上政治舞台的“处女秀”,就是这样血淋淋的。
(注:这是第一次,所以应该要的)
到了东汉末,信徒们就开始大造佛像了。《三国志》记载有个叫笮融的丹阳人,先聚众数百,后依附老乡徐州牧陶谦(就是让徐州给刘备的那个人),陶谦任命他负责广陵等运漕。笮融借机把大量财物用于大造佛寺、佛像,其中最大的一座佛寺可容纳三千余人,他还以免除其役为优惠条件以招界内及旁郡人的好佛者,由此远近前后至者五千余人户。每浴佛,多设酒饭,布席于路,经数十里,民人来观及就食将近万人,费以巨亿计。如此乐善好施的人,大家一定会以为他是大善人,却不料这些钱财全部是他借机贪污抢劫的,特别是曹操攻徐州时,笮融恩将仇报乘酒酣杀了收容他的广陵太守赵昱,夺人家产,全无佛家友善的精神。
汉明帝时,佛教还只是毫不起眼的豆芽,人们还以为它只是众多的方术之一。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随着佛教影响不断地扩大,南朝时的僧尼竟然达到了人口的十分之一,甚至到了左右到朝廷的决策、影响到了朝廷财政收入的地步,因此中国历史上还发生了多次较大规模的政府对佛教的镇压,包括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周世宗“三武一宗”四次灭佛。
佛教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实在太大,比如梁武帝信佛亡国,隋文帝出生于般若寺,出家之后再入唐宫的武则天,玄奘西天取经、鉴真东渡、“和尚皇帝”朱元璋、帮助朱棣取得帝位的和尚姚广孝等,这些都是佛教和政治紧密结合的典型。还有写出 “吾本西方一衲子,无奈落入帝王家”一诗的清朝顺治皇帝,更是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是否出家五台山的千古疑案。事例太多,我们无法一一列举,只好选择几个有名的故事。
四入佛门的梁武帝
迷信佛教到了最走火入魔地步的无疑是“梦日而生”的梁武帝萧衍,他是南北朝时期梁的开国君主,与南齐是同族,曾经担任过齐的雍州刺史、大司马等。后因齐帝萧宝卷(东昏侯)昏聩,他就联合南康王萧宝融,废其立萧宝融(齐和帝),然后又逼迫齐和帝“禅位”而自立梁朝。他登基之日是天监元年(公元502年)四月八日,这一天正是佛祖诞日。??
梁武帝是个前明后昏的唐玄宗似的人物。早年的梁武帝勤学好问,博学能文,勤政爱民。他因长时间批改公文奏章,在冬天把手都冻裂了。为了广泛地纳谏,广开言路,他还下令在宫门前立了两个盒子(函),一个是谤木函,一个是肺石函。如果功臣和有才之人有觉得自己未被重用的,可以往肺石函里投书信;如果是一般的百姓有申冤的,就可以往谤木函里投书。在他的治理下,老百姓还算过了几天平稳日子。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老百姓的安稳日子后来都被梁武帝的佞佛给破坏了。即位的第二年,“梦日而生”的梁武帝就颁布了《舍事道法诏》,宣布舍道归佛,天监十八年(公元519年)还正式受戒。不仅在形式上皈依佛教,他在政事中也处处体现了对佛教的尊崇,《魏书·萧衍传》就记载:“(梁武帝萧衍)令其王侯子弟皆受佛诫,有事佛精苦者,辄加以菩萨之号。其臣下奏表上书,亦称衍为皇帝菩萨。”
梁武帝萧衍不仅身先士卒,亲身修佛,还从各方面大力扶持佛教的发展。据史料记载,他信佛后,又颁布了《断酒肉文》,禁止僧众吃肉,自己也行素食,后来的和尚不吃肉,就是来源于此。后来,他又禁止杀猪羊作为宗庙的“牺牲”而代之以面做的替代品。
晚年的萧衍迷信佛教更是到了令人不敢相信的地步,他曾四次舍身同泰寺,搞得朝政混乱不堪,百姓叫苦不迭。在梁武帝时代,寺庙达到惊人的两千八百四十六座,僧尼有八万人之多。
据《南史》记载,梁天监元年(公元前502年),干陀利国王瞿昙修跋陀罗于四月八日(佛祖生日)梦见一僧说:“中国今有圣主,十年之后,佛法大兴。汝若遣使贡奉礼敬,则土地丰乐,商旅百倍;若不信,我则境土不得自安。”国王开始未信,接着又梦此僧曰:“汝若不信我,当与汝往观。”于是于梦中至中国拜觐天子。醒后,干陀利国王甚奇异之,就画梦中所见梁武帝模样,同时派遣使者奉表、献玉盘等物到梁,使者回来后报告国王,其所绘梦中梁武帝的外貌和真人一模一样。
梁武帝为什么这么信佛呢?从一篇《梁武帝问志公禅师因果文》可知一二:
梁武帝的皇后去世,他请志公禅师来作超度法事后问:“我如今能做帝王,未知前世作了什么功德?”志公禅师回答说不便说。梁武帝听禅师这么说,更是激起了好奇心,说:“朕今拜你为师,为何不说?弟子很希望知道。”
禅师只好说了:“陛下前世是个樵夫。只因上山砍柴,遇见山间有灵坛古庙,庙宇朽烂,里面只有古佛一尊,雨淋日晒,无人侍奉。而你自发善心,将自己戴着的斗笠取下遮盖佛身,被佛以天眼看见,称赞说:‘汝于来世,当作上人。’所以有帝王的今生。”于是梁武帝更加迷信佛教。
大家熟知的少林寺达摩祖师就是在他主政时来到中国的。梁武帝曾经和达摩面谈,夸耀自己建寺、写经、度僧、造像甚多,问达摩自己有多少功德?不料却被达摩批评说“无功德。”他追问为何,达摩回答说:“此是故意为之,不是实在的功德。”自以为是的梁武帝顿时无语。
为了显示自己对佛法的虔诚,晚年的梁武帝决定出家到同泰寺去做和尚。?国不可一日无君,大臣们急得团团转,梁武帝才做了四天和尚,大臣们就把他接回了朝廷。?梁武帝想到普通百姓出家后,还俗时都还得拿一笔钱向寺院赎身,而自己是堂堂一国之君,还俗怎么能不出钱呢?于是,梁武帝再次“舍身”到同泰寺出家。大臣们不得不花了一万万钱去同泰寺为他“赎身”。 梁武帝如此反复当了四次和尚(其中第四次长达五十一天),大臣们共花了四万万“赎身”钱,把国库都快给折腾光了。
据《南史》记载,八十五岁的梁武帝曾经“梦中原尽平,举朝称庆,甚悦,以语(朱)异曰:‘吾生平少梦,梦必有实。’(朱)异曰:‘此宇内方一(统一)之征。’”太清元年(公元前547年)东魏将军侯景降梁,尚书仆射谢举等以为不可接受,而梁武帝深纳朱异“若不接受,恐绝后来投降者之望”之言,又想到之前的“中原尽平”之梦,以为自己将统一中原,遂纳之。侯景乱梁之前,太医令朱躭梦见一犬一羊坐在帝位上,醒来他就对别人说:“犬羊者,非佳物也。今据御座,将有变乎!”果不其然,两年之后,侯景就发动叛乱,梁武帝被活活饿死。
中国佛教里一个很重要的仪式——水陆法会,相传就是梁武帝因为梦中得到神僧的启示,醒后受志公禅师的指教,亲自批阅佛经三年之久才撰写仪文成功,并首先在润州(镇江)金山寺依仪为超度水陆一切亡魂而修设的。
历史上像梁武帝这样佞佛的皇帝还不少,著名的唐宪宗“迎佛骨”一事,就让一代文豪韩愈因劝谏而获罪,差点丢了命。
唐太宗:皇帝菩萨戒弟子
经过南北朝时期的大力发展,佛教逐渐盛行,其影响已经广泛地渗入到各阶层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唐太宗李世民成长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佛教的影响。
隋炀帝大业初年(公元605年),九岁的李世民患眼疾,其父李渊曾亲自到寺庙拜佛,以求保佑。李世民病好后,李渊就在荥阳的大海佛寺造立佛像。这些事情在李世民的心里留下深刻的烙印,他后来始终念念不忘儿时的这段经历,曾亲自撰诗赞颂草堂寺祖师鸠摩罗什,表达对前代高僧的崇敬和追念之情。
唐高祖李渊当政年间,对儒释道基本采取三教并重的方针,佛教因此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但与此同时,大量寺庙的修建和僧人的增多也对社会造成了不小的负担。武德九年(公元626年)五月,高祖下诏,规定京城长安留佛寺三所,道观一所,诸州各留寺观一所,僧尼道士精勤修持守戒者,入大寺观,余者还俗。眼看佛教又要遭到一次严重挫折了,可天无绝人之路,六月就爆发了著名的“玄武门之变”。
唐太宗李世民上台之后,由于政事繁多,这裁撤寺庙的事情就搁置了下来。后来他又宣布废止限制佛教发展的诏令,开始“度僧立寺,广事弘持”,为佛教振兴颇费心血。毕竟,唐太宗和佛教还有一段“生死缘”。
据传在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时为秦王的李世民和占据东都洛阳的王世充正处于酣战状态。一次,李世民被敌人追击,就是在少林寺附近被十三个武艺高强的棍僧所救,这就是“十三棍僧救秦王”的故事。事后,李世民为了酬谢他们,特意颁发《告少林寺主教书》,赐少林寺以柏谷庄,并刻御书碑纪念,立首功的昙宗还被封为大将军。
唐太宗虽然也提倡道教,但他曾多次表达自己对佛教的信仰,甚至自称“皇帝菩萨戒弟子”,发誓“惟以丹诚皈依三宝”。贞观六年(公元632年),他曾把华严宗的始祖杜顺从终南山召入宫廷,下殿亲迎,赐号“帝心”,并令宫廷上下对其礼敬如佛。
唐太宗礼佛的事情很多,千年古刹法门寺和法源寺都与他有着紧密的联系。有唐一代,藏有佛舍利的著名法门寺地宫曾经七次被打开供民众膜拜,第一次打开就是在唐太宗时,仅贞观年间唐太宗就曾三次开塔亲自瞻礼佛舍利。
现在中国佛学院和中国佛教图书馆的所在地——法源寺,就是唐太宗下令修建的。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为悼念远征高丽时阵亡的将士,唐太宗命人在幽州(今北京)建造了一座寺庙,名为“悯忠寺”;后在“安史之乱”时被改名“顺天寺”;北宋末年,宋钦宗被俘虏后就关押在这里;元灭南宋后,诗人谢枋得抗元失败被俘,就是在悯忠寺绝食而死;清朝雍正年间,被更名为“法源寺”。如今法源寺是培养青年僧伽和研究佛教交化的重要场所。
礼佛如此,可是,当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玄奘结侣陈表,请求西行求法时,唐太宗却没有批准(当然,也就更没有《西游记》中太宗称玄奘为御弟、赐袈裟和禅杖、亲自饯行等事情了),这差点令中外交流历史和中国文学失去重要的一笔。为什么唐太宗不批准玄奘的请求呢?原来,当时唐朝初立,突厥等经常犯边,朝廷不许私人出境。
然而,玄奘决心已定,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他从长安“冒越宪章,私往天竺”,始自长安神邑,终于王舍新城,长途跋涉十万余里,历经千难万险,终于到达天竺(今印度)。游学期间,玄奘如饥似渴地钻研佛经,参与佛教辩论,水平突飞猛进,以至后来他讲论时,任人问难,竟无一人能予诘难,于是玄奘名震佛界,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尊为“解脱天”。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正月二十五日,前后游历近十六年的玄奘带着大量佛经和佛像学成回国,早已盛名在外的他受到唐太宗的隆重接待,太宗派房玄龄率领文武百官前去迎接,其时“道俗奔迎,倾都罢市”。
后来,唐太宗还特意兴修了长安译经院等佛家建筑供其译新经。有趣的是,“西方三圣”之一的观世音菩萨,由于名字中和“李世民”一样含有一个“世”字,不得不改名为“观音菩萨”。
玄奘一直受到唐太宗的礼遇,唐太宗死前一个月,还与他一同探讨《金刚般若经》,问因果报应及西域先圣遗迹,并说:“朕共师相逢晚,不得广兴佛事。”深以为憾。
唐太宗时发生了一个影响至今的重大历史事件:文成公主进藏。这件事对于西藏的发展非常重要,对佛教传入西藏更是功不可没。七世纪,藏族历史上的英雄松赞干布统一藏区,建立了吐蕃王朝。唐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松赞干布遣使向唐朝求亲,第二年唐太宗就将十六岁的文成公主许配给他。文成公主进藏时不仅带去了各种珍宝,还带去了一尊释迦牟尼的十二岁等身像以及大量佛经。之前松赞干布的王后是尼泊尔的尺尊公主,她进藏也带去了一尊释迦牟尼的八岁等身像。在两位公主的影响下,松赞干布大力宣扬佛教,随同公主前往西藏的僧人开始陆续修建寺庙、翻译佛经,并逐渐形成了藏传佛教。这种历史传承对中国的统一有着重大意义。
唐太宗和佛门最后的交集,还得说到武则天。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太宗病逝。他死后,臣下按惯例把他的侍妾武媚娘送入感业寺出家为尼。正是佛门收留了未来的女皇帝武则天,之后的历史舞台,就会因为她而上演不同以往的精彩一幕!
佛门女皇帝武则天
说到“至尊红颜”武则天,她的政治生涯,也是和佛门密不可分的。
武则天生于利州(今四川广元),是武士彟的次女。武土彟青年时期曾经卖过豆腐,后因经营木材大富,结识了李渊、李世民父子,跟随创业,为大唐开国元勋。这是个和吕不韦一样非常具有政治头脑的商人,据武士彟说他曾经做过一个奇梦,梦中李渊骑着自己登天抚弄日月,其投机献媚之意连李渊都忍不住说他谄媚太过了。
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太宗李世民听说十四岁的武则天美丽聪明有才华,就召入宫中立为才人,赐号“武媚娘”。在武则天二十岁时,李治被立为太子。过了三年,太宗病重,国政都交给太子李治处理。于是比武则天小四岁的太子李治隔日听政,朝罢后,就和她同在太宗身边侍疾。二人开始有所接触。
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唐太宗曾经得到一谶说“唐三世而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就欲将所有姓武者杀光,结果被天文学家李淳风劝阻。但也有不小心正好撞到枪口上的:一次太宗请武官内宴,令各言自己的小名。守玄武门的左武卫将军李君羡自称小名“五娘子”,太宗愕然而大笑曰:“何物女子,如此勇猛!”又因其封邑为武连郡公,甚至连属县皆“武”字,太宗因此深恶之,遂下诏诛之。但和“亡秦者胡也”一样,峨眉山的菩萨照远不照近,唐太宗只关注到朝臣,却没有料到大祸起于萧墙。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五月二十六日,太宗驾崩。武则天没生皇子,按规定要去做尼姑。二十八日,武则天在感业寺出家为尼。六月初一,高宗李治即位。
按照惯例,当了尼姑的武则天大概是永远不会有咸鱼翻身的机会了。然而历史常常不按常规出牌。次年太宗忌日,唐高宗到感业寺行香,见到旧情人两人都伤感落泪。此时,王皇后和萧淑妃的后宫斗争正好让武则天渔翁得利。为夺萧淑妃之宠,高宗失宠的王皇后得知两人互泣之事后就暗示武氏留长发,并力劝高宗接其回宫,武则天这才得以再度入宫。
这一年的尼姑生涯对武则天是非常难忘的。青灯古佛,红颜渐逝,这种日子对她而言,恐怕是度日如年不堪回首,所以她牢牢地抓住了这次机会。在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八月重回皇宫后,武则天低声下气,委曲求全,对待下人很好,获得了宫人的口碑。次年冬天,武则天生长子李弘,因此被封为昭仪,这是她政治飞黄腾达的起点。六年(公元655年)六月,王皇后与其母柳氏“厌胜”事发,同年十月十三日王皇后、萧淑妃均被废为庶人,两败俱伤。十月十九日,高宗下诏立三十二岁的武昭仪为皇后。十一月,武后以残酷的手段处死政敌王皇后、萧淑妃。次年正月,高宗降太子李忠为梁王、立武后子李弘为太子,至此武则天终于母仪天下,开辟了一段风云历史。
由于唐高宗有病,渐渐地由武后处理部分政务,从此她参与朝政,威势大增。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六月初一,三十九岁的武后生第四子李旦于蓬莱宫含凉殿,于殿内做佛事,供玉像。麟德元年(公元664年)十二月,以西台侍郎上官仪为首的一些大臣谋废武后失败下狱被杀,废太子李忠被赐死。从此以后,高宗视朝,武后垂帘于后,中外称之为“二圣”。
在高宗去世后,武则天更是一言九鼎,先后平定了徐敬业和李氏诸王的反叛,屡次废立太子,权势牢不可动。690年正月初二,六十七岁的武太后布政于明堂。八日,下诏推行新造的字,其中“曌”为专用的己名。此时,要求武则天称帝的呼声越来越高,连“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和尚道士也赶来凑热闹,请改国号为周。
主张男尊女卑理论的儒家和道教是反对女人主政的。当时新丰县因发生地震,地表移动,许多人说是吉兆,就改县名为庆山县,但有荆州江陵人俞文俊上书说:“今女主处阳位,反易于刚柔,故地气塞隔,而山变为灾。太后谓之庆山,臣以为非庆也!”武后大怒,将其流放方岭外,后为六道使所杀。
武则天所重用的宰相,北门学士出身的刘祎之,在垂拱三年(公元687年)五月与凤阁舍人贾大隐闲聊时,说了一句:“太后既废昏立明,安用临朝称制?不如返政,以安天下之心。”武后认为他背叛了自己,就借口受贿和与许敬宗妾有私,赐死家中。
所谓“画鬼容易画人难”,既然被本土文化所反对,那么武则天只好依靠外来的佛教为自己登基制造神学舆论。她指使情人和尚怀义与法明等佛教徒伪造《大云经》四卷,把“有一天女,名曰净光……当王国土,得转轮王”里的天女附会为武则天,说她是弥勒佛下生,当代唐为人世之主。有了“佛”的神谕,她就自然可以堂而皇之地做皇帝了。于是乎武则天便把《大云经》颁于天下,使天下咸知其醉翁之意。一阵紧锣密鼓的宣传之后,武则天于九月九日隆重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降睿宗皇帝为皇嗣,赐武姓。她还称自己为“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慈氏是梵文‘弥勒’的意译),并置七宝(金轮宝、白象宝、女宝、马宝、珠宝、主兵臣宝、主藏臣宝)于朝廷。
武则天在其几十年的政治生涯里,一直对僧人厚礼相待。她曾经以肩舆把神秀迎入太殿,“亲加跪礼”;还亲自出宫迎接继玄奘之后又一位西行取经的高僧义净。她还建寺造像,广积“功德”,其中龙门石窟群中规模最大的造像——奉先寺大像,即卢舍那大佛的开凿就同武则天有着密切的关系,武则天曾为大像的开凿捐助脂粉钱二万贯,并主持工程落成的“开光”仪式,据说卢舍那大佛就是按照她的容貌塑造的。另外,她称帝后的年号如天授、大足等也带有很强的佛教色彩。
武则天一朝对佛学的推行可以说是不遗余力。武则天在生第三个儿子的时候难产,就派人给玄奘送去一领袈裟,并许愿道:“若怀是男,平安之后,愿听出家”。后来她果然生下一男,就是后来的中宗李显。她当真在孩子满月之后把玄奘请来举行仪式,为子赐号“佛光王”,一个月后,还为儿子剃度受戒,并在龙门为他开窟造像。
武则天为什么这么痴迷佛教?这有一个传说:
相传佛祖一次外出化缘,路见一个女孩和一帮小孩堆沙嬉戏;小女孩远远地看见佛祖率领弟子们走过来,就用双手从地上捧了一捧沙土,走到佛陀面前,往钵内一放,佛祖居然客气地接受了她的沙土供养。大弟子舍利佛认为她无礼,在路上就问:“世尊,刚才那小女孩把沙土放进你钵内,你为什么由她胡闹?”佛祖微笑说:“你们不知道,此女千百年后,因缘成熟,要在东震旦国为王,我现在如不受她沙土供养,她将会破坏佛教的,现在我让她种此善根因缘,她将来做皇帝时,就会保护佛教、弘扬佛法”。 大概有此因缘,所以在武则天一朝可以说对佛学的推行是不遗余力,不过这很令人怀疑是否就是她所捏造的。
“假和尚”朱元璋
佛寺在乱世似乎是个躲灾的好场所,虽然这也是很靠不住的,但从佛门不仅走出了武则天,还走出了一个“和尚皇帝”朱元璋。《明史》里“姿貌雄杰,奇骨贯顶”的朱元璋是这样因奇梦而闪亮登场的:
母陈氏,方娠,梦神授药一丸,置掌中有光,吞之,寤,口余香气。及产,红光满室。自是夜数有光起,邻里望见,惊以为火,辄奔救,至则无有。
虽然有如此奇梦相伴而生,但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因旱蝗、大饥疫,十七岁的朱元璋父母兄相继死去,孤无所依,被迫入皇觉寺为僧,一月后到合肥化斋。朱元璋流浪三年后,又回到了皇觉寺。据《皇朝本纪》说:“复入皇觉寺,始知立志勤学。”那段不堪回首的乞食经历,朱元璋是没齿不忘,登基后他曾说,“托身于寺四年,常思之”。在游历过程中,他受到白莲教的很大影响,也接受了明王出世、弥勒降生等信仰,为他以后的发展打下了思想基础。
后来,朱元璋收到了以前的穷伙伴汤和捎来的信,称已投奔在郭子兴手下,希望朱元璋快去共成大业。朱元璋犹豫不决。几天后,有师兄告诉他,有人要告发他和红巾军沟通往来让他赶紧逃走。正在此时,元军把皇觉寺烧了个净光,朱元璋实在无枝可依,这才投奔濠州郭子兴义军,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郭子兴奇其状貌,留为亲兵。他作战勇敢,多次立功,郭子兴就把妻子所抚养的马公之女嫁给他,从此朱元璋就走上了发展壮大的光辉之路,虽然前面依然荆棘遍布,杀机重重。
后来朱元璋经过艰苦奋斗,终于取得天下。据其《御制纪梦》记载,登基前,他做了一个奇梦:他梦见游舍南,仰头看见西北天上群鸟如燕,不可计数。忽然自鸟中突现一仙鹤,在东南徐徐拍趐。回首一看,有鹤数对,但一稍近,忽不知鹤之所在,只有青幡数行,随幡望去,幡首浮空突然不见,持幡者也不见了。一会又梦见一个朱台,之前上立二人,如寺庙内的金刚,忽朱台转向,不见这二立士,又见台上中立三尊,好像是道家“三清”。
梦是否真的出现过,只有朱元璋自己才知道,但后来他确实对佛道二教多有培植,注重修复寺庙,还专门为诸王子选高僧为辅侍,“诵经荐福”。朱元璋一生除亲著《集注金刚经》外,还御制佛教论文集《护法集》,写有大量关于佛教方面的诗文,收入《明太祖集》中的就有文章四十六篇、诗偈若干。
按理朱元璋是个和尚,可我们之所以说朱元璋是假和尚,就是因为他之所以成为和尚,绝不是他处于对佛学的崇拜、对普度众生的向往——与此相反,他出家的原因纯粹只是求生的本能;而且他残杀众生,包括曾经同甘共苦的文武大臣倒是心狠手辣、史上有名,与佛教教养背道而驰。
朱元璋称帝后,对“光”、“亮”等词语多有忌讳,人家说老虎的屁股摸不得,而朱元璋是和尚的脑袋“亮不得”,赵翼《二十二史札记》记载:
杭州有个教授徐一夔,上贺表拍朱元璋的马屁,文中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等语,朱元璋看了大怒说:“生者僧也,讥我尝为僧也,光者薙发也,则字音近贼也,”徐一夔遂被杀。
因朱元璋崇信佛教,对一个印度高僧叫“来复”的十分礼敬。来复回印度前就写了一首谢恩诗,诗中有两句:“殊域及自惭,无德颂陶唐。”意思是他生在异国,自惭不是生在中国,觉得自己还没有资格歌颂大皇帝。但朱元璋却认为“汝用殊字是谓我为歹朱也,又言无德颂陶唐,是谓我无德虽欲以陶唐颂我而不能也。”遂令斩之。
朱元璋的妻舅郭德成是宁妃的哥哥,一天他与朱元璋同饮,酒醉后揭去帽子给太祖叩头。朱元璋便取笑他的头顶已没头发,说:“醉汉头发秃到这样,莫不是酒喝多了?”郭德成正在酒兴上,便也开玩笑地回答:“就这样还嫌多呢!剃光了才痛快。”朱元璋听了,脸上马上就不悦,不再说话。第二天郭德成酒醒,知道不妙,只好真的剃光了头,假装发疯才得以侥幸免祸。
朱元璋投靠佛门求生,他的儿子朱棣当上皇帝则离不开佛门的帮助。一个叫姚广孝(法名道衍)的和尚朱棣夺取建文帝帝位的过程中立了大功。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朱元璋选高僧侍诸王为已故的马皇后诵经荐福,他被荐给燕王朱棣,到了北平住持大庆寿寺。从此经常出入燕王府,参与夺位密谋,成为朱棣的重要谋士,在朱棣夺得皇位过程中,论功他为第一。
历史上这样影响政治的佛门人物也不是一个两个,还有之前元世祖忽必烈的重要谋士、为元朝定名、设计建造新都城大都(今北京)的山西南堂寺的僧人刘秉忠(法名子聪)。
汉明帝的梦佛,就这样一代一代影响至今,乃至于“天下名山僧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