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勇
古代太阳山开发区交通地位十分重要,著名的灵州道、“丝绸之路”、长安至宁夏的驿道都经过这里。在这些古道上,演绎过霍去病击匈奴、唐肃宗收复长安等重大历史事件,传颂着无数中西友好交往、文化交流的佳话。
一、连接关中、塞北的灵州道
自秦汉以来,有一条古道将宁夏与古都长安相连,这就是著名的灵州道。它从长安向北,经陕西的咸阳、彬县,甘肃的宁县、庆阳、环县,在萌城进入宁夏,再自南而北穿过太阳山开发区的隰宁堡、惠安堡、石沟驿至吴忠市。灵州道始辟时间为西汉元鼎五年(前112年)。是年,汉武帝首次出巡,走到北地郡,见道路沿线“千里无亭徼”,于是将北地郡太守及其下属官员治罪处死。这件事震惊全国,“天下郡国皆豫治道桥”。太阳山地区所在的北地郡是事发之地,筑路规模当然还要比全国其他地方更大。
灵州道是一条著名的军事大道。汉武帝派霍去病击匈奴,大军走过灵州道全程,再逾贺兰山,过居延,最后在河西走廊大败匈奴。隋朝的晋王杨素、太子杨广都曾领兵出灵州道击突厥。唐天宝十五载(756年)安史之乱后,唐肃宗李亨在灵州登基,然后率朔方军沿灵州道南下关中,击溃安史之乱的叛军,收复了都城长安。公元1000年前后,西夏政权奠基人李继迁力图控制灵州(治今吴忠市古城湾),宋朝部署灵州保卫战。宋军的军粮、军事物资要从关中运抵灵州,灵州道成为宋军的生命线。仅陕西转运使郑文宝就曾12次,每次送数十万石军粮入灵州。王昭远任灵州部署,曾护25州粮食入灵州。至道二年(996年)春,宋太宗命令洛苑使白守荣等领兵护卫40万石军粮入灵州,行至浦洛河,也就是今惠安堡附近,李继迁伏兵齐出,宋军大败,军粮全部被劫。宋太宗“闻知旰食”,气得饭都吃不下。1081年宋发动“五路征西夏”,灵州道上动员了内地80县30万民夫运送军粮。各县粮食先运庆州集中。民夫太多,按照常规,分发量装需要好几天。最后由范仲淹之子范纯粹想了个办法:扒开仓廪,让民夫自量自装,一半沿途食用,一半最后交纳,终于在一天之内打发全部民夫上路。这种军事运输万分艰苦。谏议大夫张鉴参加粮运后上奏疏说:“关辅之民,互遣他州送纳,往返千里,愁苦怨叹,充塞路岐,自春徂冬,曾无暂息,糇粮乏绝,力用殚穷。”张舜民参加元丰征西夏后有诗曰:“青冈峡里韦州路,十去从军九不回,白骨如山山似雪,凭君莫上望乡台。”诗中描写的地域,正是甜水堡到惠安堡一线。
二、沟通中外的丝绸之路
唐广德元年(763年)七月,吐蕃东进,占领了整个陇右地区,宁夏的六盘山区、甘肃的渭河流域也在其中。丝绸之路长安至河西走廊南北两道(分别经固原、天水至河西走廊)完全断绝。至此,中西陆路交通只得改弦更张,另辟蹊径。先使用的是回鹘道,从阴山绕杭爱山南麓去天山南北,不但程途万分艰辛,而且绕行近2000里。唐大中六年(852年)至九年(855年),新的线路终于形成,这就是著名的灵州西域道。它的东段使用灵州道,从长安出发,经过开发区的惠安堡、石沟驿;西段从灵州渡黄河,再沿黄河西岸经中卫、沙坡头、营盘水至武威入河西走廊,最后抵西域各国。此后,这条道路上中西使节、僧商往来,络绎不绝。有时到印度取经的僧人和到西域各国的商人结伴而行,竟达四五百人之多。这些中西使节、僧侣将其沿途见闻、行程记录下来,留传至今的有《高居诲于田行记》、和田文书《使河西记》、僧人行勤等150人赴印度的《西天路竟》、王延德出使高昌的《行记》……这条丝路的地位相当重要,因为它是唐末五代至宋初中西陆路交通的主线,也是当时中原朝廷唯一可用之路。1038年后它被西夏控制。西夏对过境商人采取“十中取一”的办法抽取过境税,从中获利。
三、昼夜不息的驿道
我国古代的驿道,承担着沟通信息、传达政令、运输官员和物资等重要使命,也是朝廷对全国实施管理的重要一环。元代时,由长安经灵州至西域有一条重要的驿道经过太阳山开发区,设置的驿站有萌井驿,在今天的萌城。下一站叫朵儿灭站,设在当时的灵州。然后经鸣沙驿、应里州驿(今中卫市)、野马泉驿入河西走廊。野马泉驿在今中卫市营盘水,属“脱脱禾孙”马站,蒙语为“关会之地”,近似今之海关。到了明代,宁夏地处边防,这条驿道实行军事化管理,军需运输日益繁重,所以驿站增多,又专设递运所采取接力式运输。其中在太阳山地区及其毗邻的有:大沙井驿,在今灵武市杜木桥,设驿丞一名,编制军丁100人;大沙井递运所,编制军丁140名;石沟驿,在今石沟驿煤矿新建井之北2公里有遗址,编制甲军113名;石沟递运所,编制旗军212名;盐池驿,在今惠安堡老盐池城遗址,编制旗军113人;盐池递运所,编制旗军100名;隰宁堡递运所,编制甲军98名;萌城驿,编制甲军113名;萌城递运所,编制甲军147名。以上驿站、递运所,都由一名叫“百户”的低级军官管理,配备驿马、人力车、畜力车以事运输,成年累月,经久不息。
四、沟通宁夏南北的原灵路
还有一条著名古道经过太阳山地区,那就是原州至灵州路(以下简称原灵路)。它南起固原,经三营、李旺、豫旺、下马关、韦州、惠安堡至吴忠市古城湾。在西汉时,因食盐运输和三水县、属国都尉的设置,这一线已经形成大道。但很多重要军事行动,仍选用今天的公路101省道一线,即李旺向北,经同心、中宁、鸣沙至吴忠。唐大中三年(849年),因从吐蕃手中收复了原州和威州(即安乐州,治所在今下马关乡红城水遗址),平章政事兼宁节度使白敏中重新规度“萧关通灵威路”。此时的萧关县在今海原县李旺镇东,威指威州,“灵”指灵州。白敏中将这一地区主干道走向重新规划变成官道,改走豫旺、下马关、韦州、惠安堡一线。从此一直到清代,这条线路都是连接固原和吴忠地区的交通主干道。明代三边总制尚书驻固原,每次到银川平原巡边,都要在下马房(今下马关)下马过夜。下马关一名,概源于此。考察清代驿道,由韦州经下马关至固原为334千米;而北魏成书的《水经注》记载为340千米。历经千余年,除去度量单位的差异,道路里程仍然一致。说明这条古道的走向一直很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