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林
在罗山东坡下,有一片面积30多平方公里、规模宏大的古墓群,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第十六子朱及其子孙的陵园,俗称“明王陵”或“明庆王墓”。据史书记载,这里有明代皇帝亲封的庆靖王、庆康王、庆怀王、庆庄王、庆恭王、庆定王、庆端王、庆宪王等九世亲王和一位端和世子并庆藩分封的真宁王、安化王、宏农王、丰林王、寿阳王、延川王、华阴王等诸王的陵墓,以及嫔妃们的陪葬墓。其中最早埋葬在这里的是庆靖王的正妃孙氏,于永乐八年(1410年)下葬,距今已近600年。据当地群众讲,早年留存在地面上的墓冢(当地人叫做“墓疙瘩”)有72座,但到了1984年6月同心县文物普查时,只剩下墓冢34座。1988年1月30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将这一明代王陵区列为自治区级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翻开明代的历史,庆王藩封宁夏是极为重要的一笔。朱元璋以武功定天下。为了巩固朱明王朝的集权统治,他采取了分封制度,企图以朱姓治异性的办法来确保朱明天下的长治久安。他先后分封了25个王,在全国各地镇守,以“藩辅帝室”。同时,他还明确规定,诸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的权力,甚至必要时还可领兵“靖难”。各王府设亲王护卫指挥使司,掌握一定的武装力量。尤其是镇守北方诸王,有防御蒙古部入侵的职责,拥有很强的军事力量,如燕王朱棣、宁王朱权、庆王朱等。
朱,号凝真,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生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册封为庆王,诏都宁夏(今银川市)。但因宁夏“粮饷未敷,命庆王且驻庆阳北古韦州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于韦州建庆王宫室。翌年五月,朱由南京至韦州就国,统理庆阳、宁夏、延安、绥德诸卫军务。王府“置中护卫,官吏、印信如制”。有旗军5600名,校尉1120名,甲军50名,工匠360名。官吏设仪卫司正、副各1员,典仗10员,承奉司正、副各1员,内典宝、典膳、典服、门官正、副各1员,左、右长史各1员,典簿1员,教授1员,伴读1员,纪善1员,良医正、副各1员,寄理正、副各1员,工正正、副各1员,典膳1员,典仪1员,引礼舍人1员,奉祀1员,典乐1员,书办官5员,广济庠大使1员,广济仓大使1员。
庆王朱就国韦州9年,于明建文三年(1401年)“徙国宁夏”(今银川老城),在南薰门内营建庆王府,周围3里,萧墙高1丈3尺。府内建有王宫、东宫、西宫、承运殿、后殿等宫室殿堂及逸乐园、慎德轩、延宾馆、拥翠楼、八角亭等游乐场所。在城南5里建皇华馆,“以为迎接诏书之所”。在城内新街西建天使馆,“以俟中贵人之赉敕旨来者,于此居住”。朱还利用宁夏水利之便,陆续在宁夏城内外建造了多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风景游乐景观。并先后捐资修缮了韦州康济寺塔,重修了宁夏城内的承天寺和城南的真武堂等,做了许多公益事业。另外,朱的儿子也分别被明成祖分封为庆王属下的真宁王、安化王、安塞王等,均在城内另外建有府第。
朱“天性英敏,问学博洽”,长诗文,工草书。其著述有《宁夏志》2卷、《文章类选》40卷、《凝真稿》18卷、《集句闺情》1卷及许多零散诗篇。“其草书清放驯雅,绝无俗碍,海内传重,视为拱璧”。
朱徙居宁夏后,对当时风光秀丽的韦州仍然一往情深。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十一月,他以宁夏“卑湿卤碱”,居住不适为由,“乞将王府迁回韦州,仁宗不允,只许其从便往来”。朱只好于每年夏季炎热时,回到韦州避暑,并在韦州王府建有专门避暑的地宫。
明英宗正统三年(1438年),朱因受人谗言诬陷,请徙国他处以避之。英宗不许。遂郁郁不乐,于当年八月初三日病殁,谥曰“靖”,翌年五月十三日,庆靖王朱被葬于距宁夏城300多里之外的蠡山(今罗山)之原。陵园内“旧有宫殿”,设专人保护。其后,朱的子孙及嫔妃们去世后,亦均葬于罗山之原,逐渐形成了占地30多平方公里的广大陵园区。
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宪宗皇帝为使庆王墓免遭鞑靼蹂躏,命宁夏总兵派军士500人,常年守护庆王陵园。但时过80年后的明世宗嘉靖四十年(1516年)十一月,鞑靼吉能部2万余骑分头攻掠宁夏、铁柱泉(在今盐池县),南下固原,又循下马关而至罗山,“焚掠庆王陵园,全陕震动”。不过,那次明王陵虽遭大规模焚掠,只是破坏了—些地面建筑,地下墓葬文物并未受损。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推翻了朱明王朝的统治。明朝灭亡以后,罗山明王陵又经历了清朝和民国两个时期。其间,也有小股的盗墓贼频繁光顾。但是,明王陵最严重的破坏是在建国后大破“四旧”的极“左”时期。
2003年9月中旬,笔者与友人专程前往明王陵考察。看到陵园被破坏的惨状,十分痛心。
1967年,韦州公社周新庄大队农民以生产队用砖为名,将位于村西南的庆靖王朱墓拆毁。宁夏博物馆闻讯后,立即派入前往调查并清理墓室。但墓内随葬品早已被盗掘一空,博物馆只得到圹志一盒。圹志盖上正中竖镌“大明庆靖王墓”6个大字,四周为云龙花纹。志文中记述了朱的生平简历及“令德孝恭、乐善循理”等优良德行。该墓室系用经过蘸水磨光的青灰色大条砖砌筑,白灰勾缝,十分精细严密。门向东开(头枕罗山,脚蹬青龙山),有前后两室,后室两侧又各有—配室。全长约14米,宽约13米,高6米,券顶。墓门装有宽1.41米、高3.1米、厚0.17米的两块石门扇。各室之间原来也有门。整个墓室建筑非常坚固,宽敞而又宏伟。
1971年(有人说是1983年,有误),任庄子大队农民又以用砖为名,将村西约一里处的一座明王陵拆毁。该墓在地面上的馒头形土冢高10余米,直径约30米。围绕土冢有墙,东墙正中开门。围墙内原有殿宇建筑,早已塌废。墓门亦朝东。墓室规模比庆靖王墓更为宏大,由前、中、后及中室左右的配殿5个室连接而成。券顶墓门原安设有木门扇,但被早期盗墓者拆毁。门枢安装的痕迹依然可辨。相连各室之间都有高大的券门,原来也装设木门扇,但均遭拆毁。后殿(棺椁置放处)的后壁及左右两壁砌有神龛。后壁北侧距地面四五米处,有上、下两个早期盗洞,其中一个还透着—丝光亮。墓室高约8米,长约25米,两配殿之间的距离约15米,全部用方砖铺地,顶为券顶。墓室内高大宽敞,置身其间,不异于“地下宫殿”。其形制与北京十三陵中的定陵(万历皇帝朱翊钧之墓)完全相同。比起陕西乾陵已发掘开放的永泰公主墓来,规模要大得多;与贺兰山下西夏王陵的土窑墓洞比起来,更是宏伟精致多了。
可惜的是,由于宁夏文物部门得讯较晚,连该墓的圹志也没有得到,至今还弄不清这座墓的主人是谁。但根据墓葬的形制分析,墓主属于朱后裔诸王中的一个,是可以肯定的。
除了上述两座明王陵遭大规模拆毁外,其他陵墓也有被盗掘的情况。1983年6月,宁夏博物馆人员在任庄子村一农民家中发现了“庆靖王从妃汤氏墓志铭”。同一时期,又在韦州一农民家中发现了“明庆王朱邃圹志”。从这两个发现至少可以证明,该陵墓均已被盗掘。其他陵墓被盗掘的情况如何,尚未可知。据当地村民讲,20世纪80年代初,有一户村民父子3人掘墓挖砖,不幸被就地砸死2人,砸伤1人。无知的村民仅仅就是为了用几块砖便把命搭了进去,实在可怜!
自治区人民政府虽然在1998年就将罗山明王陵列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宣传没有到位,实际措施没有跟上,因而该陵区至今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和有计划的发掘。
走进已被掘开的周新庄和任庄子古墓,里面除了有两根完整的股骨和几块条石外,其他古物均无幸存,连棺椁、木门的残块都不曾留下。由于拆毁者急功近利,连墓室门外的甬道也没有开通。—下大雨,雨水从墓门口的斜坡倒灌进墓室,使得室内满地泥泞,阴气人。试想,如果明王陵能像西夏王陵那样着意保护和开发利用,能有今天这样的惨相吗?
以笔者愚见,罗山明王陵真可以称之为“宁夏的明代博物馆”,只不过是未曾合理开发而已。说实话,韦州具有丰富的而且很有价值的旅游资源,如果放在发达地区,早就被开发利用了。不信你看,除了明王陵区以外,有闻名遐迩的罗山风景区,有罗山东坡规模宏大、历史悠久的云青古寺,有始建于西夏的韦州古城,有西夏康济寺塔和喇嘛教塔,有“人间仙境”韦州温泉,还有拥有600年历史的同心清真大寺,都是在西北负有盛名的名胜风景。如果再增建一些民族风情等旅游景点,那就更是美不胜收了。加上韦州交通方便,完全可以与灵武旅游区和中卫沙坡头旅游区连成一线。
毋庸置疑,如果相关部门或者有经济实力的有识之士,能看准韦州这一块风水宝地,投资开发建设,韦州很快就会成为西北有名的旅游旺地,大可以与外地的许多旅游景区媲美,韦州镇的回汉群众也就会跟着富裕起来。再者,发展韦州旅游业,也是最好的、最简捷的“扶贫”之路。
我们相信,—个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繁华昌盛的新韦州就会展示在我们面前,我们殷切地企盼着她的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