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彬
“张老汉,李老汉,两个老汉上罗山。大罗山,小罗山,老汉上山砍鞭杆。鞭杆长,鞭杆短,鞭杆头上钻眼眼。”这是我们小时候在家乡流传的一首儿歌。至于这首儿歌起源于何时,已无法考证了。我的家乡是个贫瘠的地方,荒山秃岭,没有树木,木材缺乏,就连驱赶牲畜的鞭杆之类也是稀缺之物。正是从这首儿歌里,使我们从小就知道了罗山上有树,到罗山去就能砍到鞭杆,也就对罗山产生了许多憧憬之情。
我的家乡所在的地方向南、向东、向北望去,视线都只不过数里,就被一座座的山呀梁呀遮挡住了,唯有向西望去,视野开阔,那才是一望无际的开阔地带。极目远望的尽头,能看到一大一小两座圆锥形的山。老人们告诉我们,那就叫罗山。这两座山与其他三面山的颜色不同。别处的山夏日是绿色的,冬天则是灰黄色的,而这大小两座罗山却四季都是黛青色的。老人们说,那是因为罗山上有松树,四季常青。
那时候庄户人家没有钟表,“天”就是一块大钟表。天上的太阳就是人们看时间的“时针”。早上的时候人们说时间的迟早,就说“太阳两竿子高了”,“太阳三竿子高了”。傍晚的时候人们说时间的迟早,就说“太阳离罗山剩下两竿子高了”,“太阳离罗山不到一竿子高了”,“太阳压到罗山尖了”。“一竿子”究竟有多长,那只是人们心目中的尺寸,没有谁能说清楚。但有一点很清楚,那就是人们都知道,太阳是从罗山后面落下去了。夏日天长,冬日天短。这也由太阳落山的位置来说出。夏天的时候人们说,“太阳是从罗山顶上落下去的,天长了”。渐至秋日时人们说,“天开始变短了,太阳都滑到罗山坡上了”。冬日时人们又说,“天短得很了,太阳从两个罗山的两夹空里落下去了”。唯独天阴时人们没法看时间,就有了一句谚语:“没胡子不知道老小,天阴不知道迟早。”
家乡的人们还由罗山看云识天气。上午在地里干活的人们看到罗山顶上有云团升起,就说:“今儿个没后晌了(意为下午不能下地干活了),罗山顶上生云着呢(意为下午要下雨)。”午后天空的云就会越聚越多,常常会有一场瓢泼大雨。下午在地里干活的人看到罗山顶上有乌云把山尖遮住了,就又说:“罗山戴了帽,长工睡了觉(意为不用干活了),天有大雨了。”果然不出一半天,就会有一场大雨。神秘的罗山,总能给人以许多遐想:天空的云彩,原来都是从罗山上生出来的。
罗山在宁夏吴忠市同心县韦州镇境内,太阳山开发区就在罗山脚下。这一带地势平缓,唯有大、小罗山在这里突兀而起。山有两座,一大一小,方圆100多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2600多米。山形如两个扣在地上的贝壳,四周缓缓上升,山峰陡然突起。古时候称“贝”为“蠡”(音lí,转音luó),故称大、小“蠡山”。后来人为书写简便,遂将“蠡”写为“罗”,才有了今天“罗山”之称。在过去,罗山上野生动物成群,有300多种植物,成片笔直的青海云杉和枝叶繁茂的桦木、山杨、油松、柳榆,满山遍野。罗山上还生长着多种药用植物,有黄芪、柴胡、玉竹、地黄、大苁蓉、秦艽等60余种,是宁夏境内的名胜风景区。
关于在这平缓地带的罗山是怎样形成的,小时候还听父亲讲过一个《周懒王坐庆阳斩断龙脉》的传说故事。
周朝的时候,最后一代帝王称周郝王,都城设在庆阳(今甘肃省庆阳县),人们就称“周郝王坐庆阳”。相传周郝王天天醉酒昏睡,懒于朝政,被后世称为“周懒王”,说成是“周懒王坐庆阳”。庆阳城四面环山,环江(又称“环水”)水沿环川流经庆阳城时,前面横亘了一座大山,挡住了江水的去路。江水流不出去,只好将将庆阳城四面环绕(这也许是环水得名的缘由)。每当暴雨季节,山洪暴发,方圆百里的山洪都汇入环水,江水暴涨,庆阳城岌岌可危,大有被淹没之势。但奇怪的是水涨城长,水落城降,无论有多大的水,却从来不曾浸入庆阳城里。尽管是这样,周郝王还是十分担心,生怕说不定哪一天水势过大,将庆阳城淹没了。于是他调拨数万兵丁和民夫,要将挡住环江去路的山挖掘开一道山口,让水泄了出去。
可是在这千军万马开挖山口时,奇怪的事发生了。不管白天山口挖掘下去有多深,第二天早上一看,挖下去的地方神奇地又长回到原来的样子。日复一日,天天如此,山口怎么也挖不开。这让周郝王大伤脑筋,遂下令增调兵丁民夫,昼夜不停地轮班挖掘,可还是不能奏效。
离庆阳百余里外有个叫太阳山的地方,地势平缓,只有一座小山包。有一天傍晚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太阳山附近有一个牧羊人正准备收羊回圈,看到一个老夫人从西北方远处走了过来。老夫人问牧羊人:“赶天黑能不能到庆阳?”牧羊人看了看即将落山的太阳说:“太阳马上下山了,这里离庆阳还有百余里路程。别说你一个妇道人家步行,就是青年男子骑快马天黑也赶不到庆阳了。”老夫人听罢长叹一声,将衣襟内兜着的一兜襟黄土倒在了地上,又向前走了几步,将衣襟拍了拍,又抖下一些黄土。
原来这个老夫人是王母娘娘,她每天晚上都要兜一襟黄土将周郝王挖决的山口填上。神仙都是“借口气”的,凡做事若遇有人说行,就一定能做成,若遇有人说不行,事情就做不成了。听牧羊人说赶天黑到不了庆阳,王母娘娘也就泄气了,只好将衣襟内兜着的土就地倒下来。
由于王母娘娘不再填土,挖掘的山口也不再长起来。过了不到一个月的功夫,周懒王终于将山口掘开。只听一声巨响,一股血水从山中冒出,随着环水滚滚奔腾而去。从此环水由峡口直泄而去,再也不环绕庆阳城了。老百姓们都说挖掘山口是“斩断了龙脉”,把这里的风水“破”了。至今那座山的土石颜色还和别的山不同,是淡红色的,人们都说那是被血水染红的。
庆阳城这个地方因斩断了龙脉,破了“风水”,没有了“王气”,自周郝王之后再也没有了坐过“王”。王母娘娘倒在太阳山附近的那一兜襟黄土,后来就长成了大罗山,衣襟上抖落下的那少许的土,长成了小罗山。
明朝时,开国皇帝朱元璋封他的一个叫朱的儿子为庆王,让去坐镇庆阳。庆王朱到了封地庆阳后,看到这里的“脉龙”已被斩断了,坏了“风水”,没有“王气”。又听说龙脉是随环江而去的,便顺着环川一路寻找“王气”,辗转来到了罗山脚下的韦州城。朱看中了这里的山清水秀,“王气”很盛,便将庆王府建在韦州住了下来。后来朝廷又遣他到宁夏(今银川)去坐镇,他死活不愿去。可王命难违,后来还是去了,却迟迟不在宁夏建王府,每年还是要借“避暑”的名义到韦州去住,为的就是要沾这里的“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