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勇
20多年前我看《水经注》,发现在郦道元的笔下,记载宁夏有一处温泉。请教当时研究宁夏地方史的几位专家,他们的回答近乎一致:1000多年过去,恐怕早就枯竭了!但我并未死心,拿定主意要找机会去寻觅一番。
1989年我开始写《宁夏历史地理考》。由于时任交通厅办公室主任,两个副主任都未配,工作十分繁忙,不能如约交稿,所以又请徐庄承担了唐、五代,吴忠礼承担了元、明、清,全书仍由我统稿。1991年9月,时任宁夏人民出版社副总编的徐庄提出应当下去实地考察一下,以检验我们的书稿。我对宁夏的古建置筑址基本都跑过,考虑他们两人很少下去,于是就找车成行,也决定趁此机会找一找这个温泉。
我的准备工作是仔细分析《水经注》。郦道元在《水经·河水注》卷二的“高平川水”下有以下记载:“肥水又东北出峡注于高平川。水东有山,山东有三水县故城,本属国都尉治,王莽之广延亭也,西南去安定郡三百四十里。议郎张奂为安定属国都尉治此……县东有温泉,温泉东有盐池。”郦道元生前因平定高平农民起义,在宁夏南北行军打仗,可以说对宁夏的地理十分熟悉。所以他对“高平川水”就是今天的清水河描写得十分详细,写进了几十条支流。问题是要首先确定今天的哪条支流是肥水。我从今天清水河的源头开始,一条条支流与《水经注》的记载相对照,核对了好几天,足有十几遍,又打电话与当地人核实,终于确定肥水就是今天流经海原县高崖乡、注入清水河的石峡口水。此后向北的高平川水,就是今同心县城附近的清水河。这是寻找温泉的基准点。
按《水经注》的描述,“水东有山”,就是指今同心县城一段清水河的东面有罗山;“山东有三水县故城”,就是指罗山之东的红城水古城;“县东有温泉,温泉东有盐池”,此盐池必是惠安堡北面的3个盐湖。照此推移,这个温泉当在惠安堡西面。这是出发前就下定了的结论。
我们三人在固原地区考察了4天。返回时,特意从同心县城、新庄集绕过罗山去找温泉。原想会大费周折,谁知到韦州一问,当地人都知道太阳山煤矿附近有个温泉,冬不结冰,热气蒸腾。朝这个方位找,很顺利地在惠安堡至韦州公路桩号10公里的路北找到了温泉。此地属韦州镇巴庄,只见有一片约四五亩大的湖。湖中心水深近2米;北部芦苇丛生;靠公路的南则寸草不生,而且很浅,细沙见底,有五处泉眼,每处又有多眼泉水伴随气泡往上冒。泉水多了,湖中自然盛不下,但西北角有一条七八米宽的沟渠,余水顺流而出浇灌农田。更使人感到意外的是:太阳山煤矿的一名职工,竟然用粘网捕到一条三四斤重的大鲤鱼。此时已是下午5时许,一位牧羊人赶着羊群来湖中饮水。向他询问,他说这就是巴庄泉,冬不结冰,热气蒸腾。流出去的水,就是甜水河的一个源头。此次考察,我们都兴奋不已:历尽1600多年沧桑,温泉依然如故!为引起各方重视,我在《宁夏日报》上发表了文章,又将考察结果写进了《宁夏历史地理考》第31页。
《宁夏日报》的原文是:
乘汽车沿惠安堡韦州公路西南行,在10公里桩号处下车,向路右侧步行400米,即可见一个约4亩大的小湖。湖水色如翡翠。湖中几团芦苇,还有垂钓者。这个小湖就是由泉水汇集而成的……泉眼集中在小湖南侧。约三间房大的坑内,集中了20多个泉眼,时而冒清水,时而气泡翻滚,咕嘟之声此起彼伏。最大的气泡,直径有7~8厘米。冒出的泉水分两股流向小湖。流出30米,又各有一个大的泉眼,水量虽大但无气泡。泉水汇入湖中,除了蒸发、渗透、供羊只饮用,余下的便从湖西小沟夺路而出。流出的水量,每秒有1立方米之多。据当地人讲……流出的水,浇灌巴庄、杨庄等几个村落的土地。周围的牧羊人,也把羊群赶到这里饮水、洗刷。在干旱少水的韦州一带有这样一个温泉,可以说是一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