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挫折、困境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失望,甚至会产生绝望的念头,对生活失去信心,但成大事者总是设法将自己从这种落魄中拯救出来。
5岁的张海迪被医院确诊为患有脊髓血管瘤之后,父母不忍心看着年幼的孩子就这样倒下去、成为残疾人,他们千辛万苦背着张海迪走南闯北,访遍天下名医。医院里的大夫都非常可怜这个聪慧伶俐、才智过人的孩子,只要有一线希望,他们也想尽最大的努力。在北京,医生想给张海迪做脊椎穿刺手术;但见她嫩骨头嫩肉的,又怕她承受不了那份痛苦。把长长的针头刺进骨髓,其痛苦之状是可想而知的,意志薄弱的成年人也忍受不住,何况一个娇娇嫩嫩、弹指可破的孩子!
面对大夫的犹豫不决和父母的举棋不定,张海迪却张着小嘴坚定地说:“阿姨、叔叔,不要紧,扎针我不怕,挨刀我也不怕,您把我的病治好吧,长大了,我要当舞蹈演员,当运动员……”见小姑娘这般刚强,在场的人鼻子都酸酸的。多好的孩子呵,多么刚强的姑娘呵!
脊椎穿刺手术开始了。细细的长长的针,穿过张海迪的皮肤直刺她的脊髓。针尖每前进一分,张海迪的身子都要像触电似的猛地抽搐一下。蛇咬蝎螫般地痛啊,扯肝掏胆般地痛啊,张海迪咬着嘴唇,额头上滚着豆粒般的汗珠。大夫的手颤抖着,进针的速度慢了。张海迪却喊着:“阿姨,您扎呀!您扎!您扎呀!”站在一边的妈妈毛骨悚然,针扎在女儿身上,却似穿着她的脊髓,她不忍看这情景,慌忙跑到门外,独自压抑着痛苦的呜咽。“妈妈,您干么呀?您别哭,我不痛,一点也不痛。”小海迪勉强咧开嘴微笑了一下。见此情景,妈妈用袖口抹抹发红的眼睛,脸上也不自然地露出了笑容。
少年时代无数次治疗的尝试,尽管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张海迪的病痛,但在战胜一次次折磨的过程中,张海迪学会了在病痛来临的时候选择坚强,这已成为她人生的宝贵财富。当你尝试着选择坚强、面对光明,阴影就会逐渐离你而去。一个在身处困境时仍能够从能做到的事情出发、保持良好精神状态的人,比那些一遇到挫折就灰心丧气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功。
张海迪知道自己的身体条件是无法与别人相比的,又加上经常身受病痛的折磨,从时间上来说也无法保证,因此要想有一番作为,使自己的人生变得充实、丰富,就必须利用一切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坚持不懈地挖掘其他人不具备的成功因素。在某一点上的不足,并不等于自己一无是处。只要你能够紧紧地抓住一点,就可能以点带面、以面促点地获得总体突破的机会。
当自身的条件不如别人的时候,要想有一番作为,更要努力挖掘其他人不具备的成功素质,以求找到突破的机会。当普通人认为书籍是“乌七八糟”的东西时,张海迪却千方百计地寻找着它们。当有些人正忙于清理“垃圾”时,张海迪却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重病缠身的张海迪根本就没有条件像正常人一样跨进学校的大门,但她具备在当时的条件下许多普通人没有的素质:渴求知识、热爱书籍。在对知识的追求过程中,张海迪逐渐弥补了未能上学的劣势。她的努力完全是发自内心的,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动,它的力量不知要比被动式的读书、求知大多少倍,这也是张海迪能够获得许多正常人也难企及的成就的重要原因。
挫折是每个人的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个人的生活目标越高,就越容易受挫折。挫折对弱者来说是人生的重大危机,而对强者来说则是获得新生的绝好机会,他们会要求自己战胜挫折,把自己锻炼得更加成熟和坚强。如果说生命是一把披荆斩棘的“刀”,那么挫折就是一块不可缺少的“砥石”。为了使青春的“刀”更锋利些,有志者应该勇敢地面对挫折的磨炼。
全家人从农村返回莘县县城后,张海迪最想要的就是工作,她盼望能早日成为自食其力的人,但由于身体条件所限,张海迪一直待业在家。为此,她曾给党中央、国务院、省委写信,请求他们关心一下残疾人的生活与工作,可是一封封信都像泥牛入海,一点音讯也没有。张海迪的情绪已经跌入了谷底,特别是当她无意间发现了自己的病历卡,“脊椎胸五节,髓液变性,神经阻断,手术无效”赫然映入眼帘时,正被失业所困扰的张海迪甚至萌发了轻生的念头。
后来在家人的帮助下,张海迪的情绪逐渐稳定了下来。她首先分析了问题的根源:自己绝望的念头是在空虚、闲散、无所事事的情况下产生的。过去在尚楼,怎么会觉得生活是那样充实呢?那时,我的下肢不也是瘫痪的吗?眼下,自己的大脑和双手依然健在,自己有什么理由,因躯体的局部残废而毁掉健全的另一部分呢?她在心中暗暗地发誓:“病魔把我变成了残废,我偏不屈服,干脆就和病魔作对。”
张海迪仔细回顾了在尚楼行医的经历,可以说是热情多于科学。对不少病症的发病原因不甚明了,治好病带有偶然性,治不好囿于盲目性。
她不满足于对确定的病症仅限于针灸治疗,她要下决心学习诊断和药物学。于是,她开始阅读大量的医学专著。读一般的文学作品易,读专业书难,读医药书籍更难,何况张海迪还是个残疾人。张海迪身体的主要支柱——脊椎,历经了几次大手术,摘除6块椎板之后,当时已严重弯曲变形,呈英文“S”形。为了减轻脊椎的压力,张海迪看书时,必须将身体俯在桌子上,用双肘支撑起整个身体的重量,久而久之,张海迪的肘关节处起了厚厚的老茧,书桌上的油漆先是脱落,后来竟留下了两个大坑。张海迪艰难地摊开几本医学专用词典、参考书,来回地翻动,几分钟才弄懂一段文字,半天看不完一页书。一步三回头,三步一停留,阅读之艰难,真像登山运动员向主峰进发,每前进一寸,都要调动全身的力量!
为了获得实践经验,张海迪开始解剖动物,做各种生理实验。看见妈妈买回的猪内脏,张海迪就找来了爸爸的刮脸刀片,一点一点、一丝一丝地切着,研究心、脾、肺、肾的结构,分析胃、胆、肠、胰之间的联系。有好几回,经张海迪之手的猪内脏,都被弄得稀烂一堆,像切碎的肉馅一样。为了弄明白动物肌体的功能,她解剖过活家兔;为了弄清动物的神经效应,她让朋友们捉些滑溜溜的活青蛙作标本。家里每次杀鸡、宰鹅她都不放过机会,亲自用刀解剖。弄得桌上、床上、身上、手上,到处都是血迹点点。
知识给张海迪插上了翅膀,她在攀登医学高峰的道路上一点点地前进着,张海迪也从失业的绝望中重新站了起来。不久,“张氏医寓”的牌子正式在莘城挂了起来,张海迪那小小的卧室,既是诊断室,又是治疗室,一间10来平方米的房子,常常被挤得水泄不通。
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痛苦,它们既可能来自肉体,也可能潜伏在心灵深处,这时候你也许感到自己已经一无所有,只能等待失败与死亡的来临。成大事者却说其实并不尽然,来临的已成现实,而我们却可以选择,只有在精神上屹立、思想上超脱,才可能从绝境中求得一线生机。一个能够在一切事情与他相背时仍然选择坚强的人,必定是一枚非凡的种子,因为这坚强包含着非同一般的因素,它是普通人难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