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傻理论,是指在资本市场中(如股票、期货市场):人们之所以完全不管某个东西的真实价值而乐意花高价购买,是因为他们预期会有一个更大的笨蛋会花更高的价格从他们那儿把它买走。但是如果没有一个愿意出更高价格的更大笨蛋做你的“下家”,你就可能成为最大的笨蛋。
经济学家凯恩斯为了能够专注地从事学术研究,免受金钱的困扰,曾出外讲课以赚取课时费,但课时费的收入不是很多。于是他在1919年8月,借了几千英镑去做远期外汇这种投机生意。
短短4个月的时间,凯恩斯净赚1万多英镑,这相当于他讲课10年的收入。但3个月之后,凯恩斯把赚到的利润和借来的本金输了个精光。7个月后,凯恩斯又涉足棉花期货交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凯恩斯几乎做遍了期货品种,而且还涉足股票。到1937年他因病而“金盆洗手”的时候,已经手握巨额财富。
和一般赌徒不同,作为经济学家的凯恩斯在这场投机的生意中,除了赚取可观的利润之外,最大也是最有益的收获是发现了“博傻理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笨蛋理论”。什么是“博傻理论”呢?凯恩斯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
从100张照片中选出你认为最漂亮的脸,选中的有奖。但确定哪一张脸是最漂亮的脸要由大家投票决定。
试想,如果是你,你会怎样投票呢?此时,由于有大家的参与,所以你的正确策略并不是选自己认为的最漂亮的那张脸,而是猜多数人会选谁就投谁一票,哪怕那张脸丑得不堪入目。在这里,你的行为是建立在对大众心理猜测的基础上而并非是个人的真实想法。
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跟随别人的选择,猜测别人的选择,进而根据这些信息作出自己的判断,而不是自己理性推断的结果。这就是博傻理论产生的根源。敢于博傻的人,都是在利用人们内心中存在的“从众心理”,找到更大的笨蛋,你就会成为胜者。
生活中的许多例子和这个模型有相通之处。在期货与股票市场上,人们所遵循的也是这个策略。人们之所以完全不管某个东西的真实价值,而愿意花高价购买,是因为他们预期有一个更大的笨蛋,会花更高的价格,从他们那儿将其买走。比如说,你不知道某个股票的真实价值,但你却愿意花20元去买一只股。为什么呢?因为你预期当你抛出这支股票的时候,会有人花高价买走他。所以,我们也可以这样说,投资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你能否准确地判断出究竟有没有比自己更大的笨蛋出现。只要你能断定自己不是最大的笨蛋,那么,你要考虑的就不仅仅是赚钱多少的问题了。如果在这次投资中,你所预期的那个笨蛋没有出现,那么,很显然,你就是最大的笨蛋。
博傻策略是高价之上还有高价,低价之下还有低价,其游戏规则就像接力棒,只要你不是接最后一棒的那个人就会有利可图。做多者有利润可赚,做空者减少损失,只有接到最后一棒的人才是最倒霉的那一个。
“博傻理论”所要揭示的就是投机行为背后的动机,投机行为的关键是判断“有没有比自己更大的笨蛋”,只要自己不是最大的笨蛋,那么自己就一定是赢家。
1720年,英国股票投机狂潮中有这样一个插曲:一个无名氏创建了一家莫须有的公司。从头到尾都没有人知道这究竟是一家经营什么的公司。但即使如此,也不妨碍人们争先恐后地对其进行投资。这其中,没有多少人相信他能真正获利丰厚,而是预期有更大的笨蛋会出现,价格会上涨,自己能赚钱。于是,大家开始了疯狂的投机。有趣的是,当时牛顿也参与了这场投机,并最终成了最大的笨蛋。他因此感叹:“我能计算出天体运行,但人们的疯狂实在难以估计。”不是人人都能够保持理性思考的习惯,在诱人的利益面前,谁都会心动,明知道泡沫是支持不住的,但还是会心存侥幸,希望自己不是最大的笨蛋。可是现实永远无情,总会有人成为最后的笨蛋。
所以,面对通货膨胀,投资者不想让自己成为最大的笨蛋,就必须就必须深谙博傻理论,并灵活应用,使自己的投机获得成功。
阅读点睛:
运用博傻理论投资理财的行为实际上是一种投机行为。投机行为的重点在于判断有没有比自己更大的笨蛋,只要自己不接最后一棒,成为那个最大的笨蛋,那就只是赢多赢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