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纺织产业区域竞争力研究的根本目的不仅是要找出竞争力的区域差距,关键是要分析区域差距产生的深层次原因,进而提升纺织产业的区域竞争力。为此,本书从分析东部地区纺织产业的竞争模式、竞争态势和竞争战略入手,探讨东部地区纺织产业竞争优势的培育方法和成长途径,以期为中西部纺织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竞争力提升提供具有实际指导价值的决策建议。
竞争模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产业竞争的中心内容。从传统的手工纺织发展至今,纺织产业竞争模式从最初的产品价格之争发展到产品的差异化、新颖性之争,继而发展到品牌之争,竞争的核心内容主要是围绕产品而展开的。在产品同质化日趋严重的情况下,在竞争者整合各种资源的水平相当的前提下,如何跳出产品之争从而在更高层面上展开竞争,是新一轮纺织产业竞争的焦点。东部地区纺织产业发展正逐渐从产品竞争向产业结构、社会配套服务能力、相关产业及产业发展环境等更高层面的竞争内容发展。如果把产品之争比作特定“点”的竞争,产业链上的竞争可比作“线”的竞争,那么产业结构和相关产业的竞争就是“面”的竞争,配套服务能力和产业发展环境之争就是“体”的竞争,东部地区纺织产业发展经历了从最初的单一纺织企业,到后来逐步完整的纺织产业链,再到现在已初具规模的纺织产业集群和日益完善的整体社会协调发展的成长历程,反映出东部地区纺织产业的竞争模式已经开始了从“点―线”的竞争模式向“面―体”的竞争模式转变。
竞争态势是产业竞争力随时间变化的函数。伴随竞争模式的转变,东部地区纺织产业的竞争态势也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早期的竞争主要是孤立的单一企业之间的竞争,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彼此之间不只是竞争的利害关系,而是存在着许多共同的利益和广阔的合作空间,企业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可以达到信息互补和强化优势的效果,这一点尤其在垂向相关性较强的链式企业之间非常明显,因为它们可能面对共同的客户需求、相同的供应商或服务商等等,因此,垂向企业间的合作与并购成为产业竞争的必然结果,链式竞争逐渐取代单一竞争成为竞争态势的主流。垂向企业间的合作与并购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竞争主体的相对数量,但是竞争的激烈程度并没有因此而有所缓和,竞争的范围反而进一步扩大,逐步突破了城镇、城乡的界限拓展到区级、省级,甚至延伸到更大的空间范围,纺织产业集群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纺织产业集群的出现使竞争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产业发展也跃入了一个新的态势,即产业集群态势,如江浙、珠江三角洲一带发育的纺织产业集群。至此,纺织产业竞争态势的转变过程已经清晰地展现出来,即“单一竞争―链式竞争―集群竞争”。
竞争战略是指导产业参与竞争的全局性的计划和策略。竞争模式和竞争态势的转变必然要求竞争战略发生相应的转变。早期的竞争战略主要是单一企业以产品为主线的竞争战略,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追加投资、新建工厂、研发新产品来达到规模收益最大化和生产成本的最小化,进而通过价格、多样化或差异化之争制胜竞争对手,由此看出,这一时期竞争战略的主要特征是企业立足于自身的力量,围绕产品(包括服务)通过规模扩张和成本降低来达到提升竞争优势的目的。在链式竞争出现以后,企业在制定竞争战略时除了要充分发挥自身资源的优势之外,还会兼顾其他联合企业所具有的竞争优势和竞争资源,即竞争战略的立足点已经突破了单一企业的界限而走向联合企业。链式竞争为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产业基础和环境基础,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壮大,产业集群不只是简单的、脆弱的、临时的企业联合体,而是在某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临近、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和法人结构,并以彼此间的互补性和共同性相联结,而且产业集群的总和远远大于个体的集合。因此,产业集群战略是集群内企业竞争战略的必要和核心组成部分,并且企业竞争战略要以产业集群的发展为宗旨而不断调整,企业会更加关注产业的配套服务能力、产业发展环境等外部因素对其集群竞争力的影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