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语录”
“德不高则行不远”,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只有德才兼备之人,才能与利世一起患难与共、荣辱共担。
古人强调德是事业的基础。立业如果不思养德种德,事业就没有根基。人的富贵名誉也是如此,要靠道德的涵养,不能靠权势或其他的东西来获得和长久保持。因此,洪应明说:“富贵名誉自道德来者,如山林中花,自是舒徐繁衍;自功业来者,如盆槛中花,便有迁徙废兴;若以权力得者,其根不植,其萎可立而待矣。”(《菜根谭》)
南怀瑾说:“一个人不怕没有地位,最怕自己没有什么东西站得起来。根本要建立。如何建立?拿道家的话来说:立德、立功、立言——古人认为三不朽的事业,这是很难的成就……这个‘立',是自己真实的本领,自己站得起来的立。不怕没有禄位,也可以说是不求人爵的位予,只管天爵的修养。同时也不要怕没有知己,不要怕没有人了解,只要能够充实自己,别人自然能知道你。”
有的人天天抱怨没有人了解自己的本事,没有人重用自己的才能,抱怨“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却从来不想想:自己到底是不是千里马呢?俗话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假如真的是千里马,就要拿出脚力来。老是躺在那里等草料,人家怎么看得出你是千里马呢?
如何证明自己是千里马呢?首先要在立德、立功、立言上下功夫,让别人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价值。
如何立德?就是拿出好心来,多做于人有益的事。雷锋只是一个普通战士,因为爱做好事,就全国扬名,成了大家学习的楷模。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要把“立德”做到全国扬名的地步,但至少要在本单位树立一个好人形象,让老板、同事和下属都称道你的德行。
什么是“德”呢?每个时代、每个国家、每个地区、每个团队都有不同的标准,我们当然只能与时俱进、入乡随俗。就工作单位来说,团队精神、忠诚敬业、勇于创新、勤劳节俭,这都是公认的美德。认认真真体现这几个方面的德行,自然会受到欣赏和重视,你在工作单位的地位就确立了。
孔子说:“即使有周公那样的才能和那样美好的资质,只要骄傲吝啬,那他其余的一切也都不值一提了。”
才能资质属于才的方面,骄傲吝啬属于德的方面。
才高八斗而德行不好,圣人连看也不看他一眼,只有德才兼备才是完美的人才。
如果二者不可得兼,那么只能取一。德是熊掌,才是鱼,孟子舍鱼而取熊掌,圣人舍才而取德。
今天我们的用人之道,我们选拔和培养跨世纪的人才,似乎依然坚持的是这个原则。当然,其德和才的内涵都已不可同日而语。
至于周公本人,不但不骄不吝,而且是谦逊大度的典范,这也是人所共知而勿庸赘言的了。
孔夫子教导我们,德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所以抓教育首先要抓德育;孔夫子还告诉我们,德育本身也有基础,要抓德育就要狠抓这个基础。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务本”就是要“抓根本”,也就是抓基础。这里的“本”即做人的根本,务本就是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有高尚道德、高尚人格的人。
孔子心目中有高尚道德的人是有仁爱之心的人,是对大众博爱、能为人民大众办实事谋福利的人。
为了使这个高尚的道德目标具体化,以便通过社会教化和自我修养来逐步达到,孟子在继承和发扬孔子的“教人做人”思想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人格教育”问题。其基本内容是:教人做人就是要教人做一个人格完善的人。道德教育就是人格教育,按孟子的话说就是实施“人道”,使人明白做人的道理,明白“人兽之别”,从而逐步完善自己的人格。
他明确指出:“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滕文公上》)意思是说,如果只讲究吃饱、穿暖、居住安逸而不受教育,人就会失去人格,和禽兽也差不多。为此,他在“性善论,的基础上论证了人格教育的基本内涵为:“仁、义、礼、智、孝、悌、忠、信”八德,这也就是孟子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
这样,孟子就明确地回答了要让学生作一个什么样人的问题。
事业的成败和个人的德才有直接关系。而“德”与“才”相比,“德”是主要的。“德者才之主”,没有“德”的约束,“才”会走反面,使事业遭受失败,使个人身败名裂,使社会遭受危害。无德的人,才越高危害越大。故个人修身要重视道德品质的培养,要以德御才,不要恃才败德。用人要注意德才兼备,以德为生。
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古人也重视道德的感召力。有道德的人才能吸引人、感化人,获得别人的尊敬,并对他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孟子》中说:“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薄夫敦。”(《万章下》)也就是说:伯夷能使贪婪的人廉洁,使懦弱的人立定志向;柳下惠能使狭隘的人心胸宽阔,使刻薄的人变得厚道。之所以会这样,都是因为他们有高尚人格的感召力量。
处理政务,治理国家,也要贯彻重德的原则,实行“仁政”、“德政”。这就是道德伦理型的政治。《荀子·强国》篇说:威有三,有道德之威者,有暴察之威者,有狂妄之威者。这三种“威”中,道德之威最强,因此要以德服人,不以力服人。诸葛亮七擒孟获,每次捉住孟获以后,都把他放了,最后使孟获心悦诚服,不再闹事,使蜀国后方巩固,得以专心对待魏国。这是以德服人的成功事例,也是解决汉族和少数民族矛盾的成功范例。刘备临终时告诫刘禅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与德,能服于人。”这是他治国经验的总结。
从个人处世方面说,修德是保身远祸的好办法,修德就是积善,善积一分,德长一分。《周易·坤卦》中说:“积善之家必有徐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增广贤文》说:“善恶随人招,祸福自己招。”这都是说德可得福、恶必遭殃的道理。修德积善还可获得人生的乐趣,实现人生的价值。修德向善者,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自然有心灵的宁静、充实和满足,免却追逐名利、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种种烦恼。
孔子盛赞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孔子本人也是在贫困的物质生活条件下“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这就是理学家推崇的“孔颜乐处”。“孔颜乐处”乐在哪里?周敦颐解释说:“天地间,至尊者道,至贵者德而已矣。至难得者人,人至难得者,有道德于身而已矣。”这和孔子说的“仁者不忧”是一致的。有道德的人能超越世俗的功利眼光和尘世的物质诱惑,不论富贵贫贱,都处之泰然而自得其乐。他们从道德的修养、完善中获得人生的乐趣和价值。
“德不高则行不远”是利世的做人观,做事首先做人,我们相信: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只有德才兼备之人,才值得一起患难与共,荣辱共担;只有有品行端正的员工,才可能有长盛不衰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