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语录”
宠,是得意的总表象。辱,是失意的总代号。当一个人在成名、成功的时候,如非平素具有淡泊名利的真修养,一旦得意,便会欣喜若狂,喜极而泣,自然会有震惊心态,甚至有所谓得意忘形者。……人做到得意不忘形很难。
南怀瑾成名之后,家里常常高朋满座,来访之人有很多是名门显贵,当权政要。他写有一副对联:“白屋让王侯,座上千杯多名士;黄金如粪土,席前数辈数英雄。”很好地描述了这种盛况。那时的南怀瑾真可谓春风“得意”,但他依然谦逊好礼。
1985年夏,南怀瑾离台赴美,在华盛顿创办“南怀瑾学院”,旨在推进东、西文化交流。旅美期间,几乎每天都有不少客人来拜访他。这些人中,有美国人,也有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日本人、埃及人以及美籍华人……他们多数为学者、教授,也有将军、政要及工商巨子,他们请教的话题涉及佛学、哲学、经济学、国际关系等方方面面。其中也有一些倾慕南怀瑾学识修养的小职员、小老板。不论来者是什么人,他皆待之以礼。
1987年,南怀瑾结束旅美生活,移居香港,致力于各项建设事业及文化教育事业。他住在半山寓所,每日讲学不辍,慕名而来求教的学生络绎不绝。这其中,除了在台、美时的门生故旧外,大陆政界、商界的重量级人物也不时来访。他一如既往,以谦和诚敬之心接待各方访客,毫无“贡高我慢”之态。
南怀瑾先生名满天下,正可谓春风得意,却毫无骄狂傲慢之态,那么平凡的我们更不应该一得意就忘乎所以了。
人生在世,总是要遇到生活的折磨和坎坷,“心想事成”只是一种良好的祝愿,而遭遇坎坷那是生活的定律。如果一一枚举人生的种种不幸,那是用尽所有的纸张而难言。但关键是面对失意的生活,如何使自己保持一种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心智与斗志。历史上孙膑去膝而撰兵法,司马忍受非人辱刑而修史书,杜甫遭遇生活磨难而作史诗,凡此等等,都是正确面对失意生活而有所建树的典型例子。
生活中,人人都会有因得意而骄狂的机会:功成名就,我们可以得意;晋级加薪,我们可以得意;被同事称赞,我们可以得意……“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几年辛苦,一朝收获,完全应该;当然,“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历尽酸甜苦辣,终有回报,这也没错。但是,得意之时,不能骄狂。
俗话说:“弓满则折,月满则缺”,得意而张狂是招灾惹祸的根苗。一旦得意骄狂你就会丧失警惕,飘飘然忘乎所以,忽视敌人对手的存在,并将你的弱点暴露无遗。与此同时,你的竞争对手却虎视眈眈,伺机攻击你。这时,你的下场将会是惨败,甚至还会搭上性命。
得意而骄狂是摧毁心智的利器。纵使是叱咤风云的人物,如果过于张狂,也会遭遇不好的下场,因为得意者终会失意。因此,人不能得意,更不能忘乎所以。
人不可能一直春风得意,如果在得意的时候飞扬跋扈,或者高估自己,往往会导致惨败的下场。因此,与其在失意时慨叹世态炎凉,不如在得意之时,做一个谦逊有礼的人。
(1)无论穷达都不失本色
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他的心,他的思想。心没变,人就没变;心变了,人也变了。至于名声、职位、穷富、年龄等等,都不过是外在的形式而已。好比一颗宝珠,如果放在名贵的檀木匣里,它本身的价值不会增多一分;如果放在普通的纸盒里,它的价值也不会降低一分。所以,没有必要因为外在的形式而忽略自己的内心。
(2)富贵而不骄狂
在富贵之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地评价自我。为人尽量保持低调,不过分张扬,谦虚待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此外,不要丧失社会良知,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在享有荣耀富贵的同时,适度回报社会。如果富贵之时,能够保持这种“夹着尾巴做人”的处世态度,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3)贫穷而不潦倒
一个人富有了,还有可能保持平常心;一旦贫穷了,就容易心态失常,自信心没有了,进取心没有了,甚至善良之心也跟着没有了。其实贫穷只是一种暂时的状态,才能、美德才是我们永久的财富。只要这些东西没有失去,就不必受那些暂时的不利情况所困扰。
老子曾说过:“富贵而骄,自遗其咎”,意思是当一个人得意之时,难免变得骄狂,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做事就随心所欲,只图一时之快而不计后果,就可能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来,灾祸也随之而至了。生活的逻辑大都如此。因此,当你得意之时,千万不要变得骄狂。
快乐的人之所以快乐,并不是因为他的生活特别美满幸福,而是因为他能以坦然豁达的心态看待自己的挫折和失意;悲哀的人之所以悲哀,并不是因为他的生活十分坎坷不幸,而是因为他习惯于以消极、悲观、脱离实际理想化的思维方式看待自己所受的磨难和逆境。最有希望和潜力的成功者,不一定就是才华出众、天资超群的佼佼者,而往往是那些得意不忘形、失意不失志、遇挫不气馁、善于从别人的成功中汲取经验、从自己的失意中总结教训、追求不怠、通过种种新的努力、不断播种新希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