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语录”
静修以七天为期是有道理的。阳气回笼那一刻,把握住了,便是长生不老之药。平常人年纪大了弯腰驼背,都是背上、腰脊间软骨突出来了,因为它气虚了,一节一节脱开。你看机器的钢钉、螺丝、环扣等零件用久了,就松了,一节一节脱开,我们的身体状况,亦同此理。
老子说:万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纷繁万物回归根本就是静,只有静才能回归生命。
“世界上人类拼命消耗能源和资源,拼命追求享受,等于在加快消耗生命。所以,保持健康长寿,甚至思想健康长寿,必须要学会静。”
求“静“,那是养生与修道的必然方法,也可以说是基本的方法。在养生(包括要求健康长寿——长生不老)方面来说:一切生命功能的泉源,都从“静”中生长,那是自然的功用。
在自然界中,任何动物、植物、矿物的成长,都从“静”中充沛它生命的功能。尤其是植物——一朵花、一粒谷子、麦子等等的种子,都在静态中成长,在动态中凋谢。人的生命,经常与活动对等的便是休息。睡眠,是人需要休息的一种惯性姿态,人生往复不绝的生命动能也都靠充分的休息而得到日新又新的生机。
就精神状态而言,静是培养接近于先天“智慧”的温床。人类的知识,都从后天生命的本能、利用聪明和动脑筋而来。“智慧”是从“静”中的灵光一现而得。所以佛家戒、定、慧的三学,也是以静虑——“禅定”为中心,然后达到“般若”智慧的成就。
南怀瑾写过一本书,叫《静坐修道和长生不老》,在台湾和大陆都很受欢迎。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讲养生之道,采用的方法最重要、最普遍的是静坐。可以说,儒、释、道三家都采用这个方法。静坐的姿势相传有九十六种之多,包括几种卧睡的姿势。佛门禅宗大多采用七支坐法,又称跏趺坐,俗称盘足坐法。宋朝以后的儒家也主张静坐,他们采取的静坐姿势就是平常所讲的正襟危坐,或端容正坐。至于道家,有时采用佛家的七支坐法或卧姿,有时又穿插许多不同的形态。
南怀瑾自己多年来坚持打坐。在香港,他的事情那么多,但他每天上午都用来打坐,在自己的房间里,三四个小时什么事情也不做,不会客,不接电话,天天如此;此外,有时候接连几天事情很多很忙,南怀瑾觉得累了,也会随时打坐半个小时,等于一般人的午睡休息。这样,几十年坚持下来,南怀瑾才有现在这种体魄。
他的学生里面,有相当多的人是从静坐修道开始的,从跟南怀瑾学打坐开始慢慢走上学佛学禅路的。有些人本来百病缠身,体质非常虚弱,从南怀瑾那里学了打坐,持之以恒,身体好多了,甚至有些久治不愈的病,也不治而愈了。
不要把盘腿打坐当作修定,修定姿势是无限制的,坐、站、睡、行、食皆可定,无处无时而不定。不过我们初步不能做到止,因此必须要打坐。打坐一共有几十种姿势,不过对生理、心理最有利的就是盘起腿来打坐。
我们如何打座呢?三个步骤:
第一,照静坐的姿势,把身体坐好。
第二,训练自己把自己的意识、所有的思想习惯都排除了,排除得一干二净。(这句话讲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很难。)排除了也好,排除不了也好。
第三,意识构想一个东西,当然最好是想佛像,想光明点,想象一个东西摆在前面或者上头,永远不动。
比如你观想一个球在前面,忘记了身体,意识上只有这一缘。假如想到这个佛象时,哎呀!佛对我笑了,或者佛摸我的头了,那是第二个念头了。你只要想一个佛,或者观想一个日轮,或观想一个星光,只有这一缘,一念万年,万年一念,这才叫作得止,得定。没有经过这样的修持,你佛法讲得如同释迦牟尼佛一样,也是没有用的。抵不住生死,也脱不了轮回,不能超凡入圣。
南怀瑾先生身体力行,以静坐来修身养性,皆因深明中国传统养生之道。从古至今,中国的佛家、道家、儒家,以及医家、武术家无不推崇静坐养生。在国外,欧美的基督教、天主教和中亚伊斯兰教的祈祷、斋期、避静,以及近年风行欧美的催眠术、印度的古瑜伽术等,在某些方面也利用静坐来颐养身心。可见,通过修习静坐而强身健体、祛病延年,已成为各国民众的共识。在紧张忙碌的现代社会里,人们备感生活压力。这种养生方式吸引着许多人身体力行,希望能够净化身心、减轻心理压力和强健体魄。
既然求“静”可以养生,那么就没必要拘于“打坐”这一方式。南怀瑾先生自己学佛又学道,打坐是他必须的功课,我们普通人则不必强求。因为相传静坐的方法有九十六种之多,而且打坐看上去很简单,实际上并不容易。如果不经历前期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腰酸背痛,恐怕轻易学不好。在此,我们不妨变通一下,只取静坐求“静”的实质,而不拘于其“打坐”的形式,完全可以采用其他方式,比如通过“冥想”来达到“静以养生”的目的。
冥想是一种古老的修炼方法。科学研究发现,“沉思冥想”不但有助于修炼,它还能大大降低高血压患者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所以,人们应该将“沉思冥想”视为一种简单有效的健身方法。
可见,静坐冥想才是放松与调理内心的最好方法。我们生活在变化迅速、繁杂纷纭的世界里,太需要留一些时间给自己了。而冥想能培养一种满足和平静的情绪状态。它促使人的精神放松、脑电波平静,并且能调节血压。它还能启动副交感神经系统,从而平息体内的躁动情绪,清除肌肉中不必要的张力,帮助调节呼吸频率。如果每天练习五分钟到一个多小时冥想,对应付生命中当前的挑战或压力很有帮助。
在精神方面,注意力集中和大脑活动平静就能把你带入真正的冥想状态,这时你抛弃了所有的感觉,也不会被任何东西打扰。冥想的最终目的是天人合一的最高精神状态,而你将达到洞悉世事或自觉地感悟到自我的本质。
《菜根谭》中说:“夜深人静独坐观心,始觉妄穷而真独露,每于此中得大机趣;既觉真现妄难逃,又于此中得大惭忸。”意思是说:夜深人静的时候,静坐下来,深深地体验自己的内心,慢慢体验到妄想没有了,而真如的状态体现了出来。这是一种无法言状的美妙感受。然而再进一步体验时,却发现这种真如的体现只是暂时的,妄念还是无法彻底消除,心中顿生惭愧之心。
佛家的修行法门,都是从切身经验中得来,与现代生理科学、心理科学也颇多契合。即使不学佛,习练一下,对调节身心也有好处。但不要起贪心,指望凭这些法门成佛成仙、长生不老、百病不侵、添福添财。那是做梦。这些法门是为了消灭贪心的,如果修习者反而把贪心往上加,就如同一面灭火一面浇油,岂不颠倒?
无论是打坐还是冥想,都强调一个“静”字。这是静以养生的内涵及核心,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则不管你采用何种方式,都可以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