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语录”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这一篇以曾子的话来作结论,也是讲朋友之道,朋友的积极意义在什么地方。“君子以文会友”,这个“文”包括了文化思想。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目的在哪里?在于彼此相助,达到行仁的境界。……思想目的不同,没有办法共同相谋,但并没有说一定要排斥。没有办法互相讨论计划一件事,只好各走各的路。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意思是志向不同,不在一起谋划共事。
东汉时,管宁与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有一天,二人同在园中锄草,发现地里有块金子,管宁对金子视如瓦片,挥锄不止,而华歆则拾起金子放在一旁。又一次,两人同席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受干扰,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自此以后,再也不以华歆为友。
“割席绝交”的故事也就是说交友要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志趣不同,难成朋友。
南怀瑾初到台湾时,全靠“煮字疗饥”,一直没有正式工作,过了十余年贫寒生活。1963年,台湾“中国文化大学”聘请南怀瑾担任教授,从此他的生活才相对比较安定。他接到聘书时,非常感慨地写了一首诗:“门外忽传走转车,聘书递送却愁余。自从长揖山林后,又向人间填表书。”由此可见,他是十分珍视这个工作机会的。
但是,他却拒绝了一个极好的工作机会。1966年,他应蒋介石、蒋经国父子的邀请,到台湾三军各驻地巡回演讲。有一次,他在高雄冈山空军基地演讲时,蒋介石也在现场,受到他演讲中某些观点的触动,回台北后,即下令成立“复兴中华文化委员会”,蒋介石亲任会长,邀请南怀瑾主持实际工作。这是一个多好的工作机会啊!名利权势的收获,远远胜过一纸私立大学的聘书。但南怀瑾非但没有欣喜拜受,反而婉言拒绝了。因为这不合乎他的处世原则,他有意要跟政治势力保持一定距离。后来,他同别人谈起这件事时说,他是“以保持超然身份之故,婉辞美意”。
还有一次是在1976年,台湾“中国广播公司”邀请他给员工讲授《易经》课程,每周一次。他讲了十几堂课,反响很好,他的自我感觉也很好。那天,他正讲得兴致勃勃,忽然听到广播发布的消息:蒋经国的长子蒋孝武接任“中国广播公司”的董事长。演讲结束时,他立即对听众说:因有事要出门,暂时请假,待回来后继续讲课。就这样,他果断地中止了在“中广”公司的《易经》课程。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从此变成御用文人,学术自由没有了,还不如躲着他们比较好。”
蒋氏父子走的是政治道路,南怀瑾先生走的是学术道路,因为“道不同,不相为谋”,于是拒绝了他们的美意。如此一来,工作自然是没有了,更不可能成为朋友了。
所谓“人各有志,不能强勉”,又所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其实都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意思。从“道”的本义即“道路”来说,“道不同”,即意味着人与人之间所取的“方向”或“目的”不同,以及达到“目的”的方式与方法不同。所以,“道”不同者,是不可能在一起共事相谋的。换言之,朋友就是“志同道合”的代名词。当然,“道”在这里的外延较广,既指人生志向,也指思想观念、学术主张、人生原则等。
“道不同,不相为谋”这句话说出了交友的原则,即志同道合。那么如何才能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呢?可以参考下面几点:
(1)以敬交友
两个或多个有着独立思想、独立人格、个性迥异的人,只有在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相互谦让的基础上才能融洽相处。如果你看不惯我,我看不惯你;你瞧不起我,我瞧不起你;为了某种需要不得不走到一起,就变成小人之交了。
(2)以诚交友
与朋友结交,要真诚相待。但是,也不能强求对方的真诚,如果你重视对方,首先要向对方表达诚意。
(3)以信交友
朋友信服你,才愿意跟你保持友谊。这就要求你对朋友守信用。在生活中,有些人不知道“信”之重要,经常用虚言假意敷衍别人,久而久之,必然失去别人的信任,更不可能交到真心朋友。
(4)以礼交友
对任何人都要保持尊重,注意礼仪。如果对人轻率不恭,别人根本不愿走近,更谈不上成为真心朋友。所以,要有这样的理念:每一个人都有可尊敬之处。不了解一个人而轻视他,是狂妄自负;了解一个人而轻视他,是缺乏修养。
(5)以义交友
做人要讲义气,“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才是真朋友。交朋友时,如果见别人发达了就去趋奉,失意了就弃而远之,不过是小人之交,是很难交到真正朋友的。
“道不同,不相为谋”是交友的原则。它可以帮助你更好地把握交友的分寸。有了这样的大原则,你就解决了为什么交友、与谁交友、如何交友的种种细节问题。这时,你交友时就不再盲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