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语录”
我们知道,有时候交朋友也是一件很难的事。对朋友如果过分地要求或劝告,次数多了,交情就疏远了。交朋友之道,在“忠告而善道之”。尽我们的忠心,劝勉他,好好诱导他,实在没有办法的时候,“不可则止”,就不再勉强。假如过分了,那就不行;“毋自辱焉”,朋友的交情就没有了,变成了冤家了。
从表面上看来,南怀瑾教学生的交朋友之道,好像有点耍滑头的样子,适可而止,不要过分。实际上,加上我们自己的经验,就知道南先生的话并不滑头。中国文化中友道的精神在于“规过劝善”,这是朋友的真正价值所在,有错误互相纠正,彼此向相好的方向勉励,这就是真朋友,但规过劝善也有一定的限度。尤其是共事的朋友,更要注意。
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这话的确不假。不过这世间的人,包括朋友,有几个人爱吃“苦药”呢?小孩常把苦药当做虐待,大人常把逆耳忠言视为人身攻击。所以,对朋友直言相劝的结果,也常会“好心没好报”。朋友非但不感激,反而心生怨意,严重者甚至与你绝交,把你当做冤家。南怀瑾先生正是深谙人性的这一弱点,才认为对朋友规劝适度是交友之道,并不是耍滑头。
对朋友的规劝要适度,还因为“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这是南怀瑾先生讲解《庄子》时强调的一句话。他说这句话其实是在讲交友做人的道理。任何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意志,他爱好就是那一点,专注在那一点的时候,什么也无法改变。一个人入迷的时候,你要劝他“回头是岸”,难上加难。所以,明知道你为了他,有时候他出于自己的利益需要,就忘记你是为他着想了。
南怀瑾在香港的一位朋友,事业上很有成就,但在用人上不太注意,过于轻信身边的人。南怀瑾曾提醒他说:“反对你的和造反的人,一定是你身边的人。因为他学会了,一定‘起而代之’。”这样的话他对这位朋友说过几次,但后者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大多数人,由于缺乏远见,在事情未发生前,无法预见事情的结果,对于他人好心的规劝自然听不进去,而且还提出一大堆理由来反驳。南怀瑾见他如此,也就不好再说什么了。后来,果然就发生了上述的情形,这位朋友被身边的人“起而代之”。这一事件成为当年香港很大的新闻。
南怀瑾说,人只有在吃过亏、上过当以后才会想起事情发生前别人对他的好言相劝。
相信南怀瑾先生的这位朋友,一定也后悔当初没有听进他的劝告吧。在劝告朋友这件事上,南怀瑾先生并没有进行到底,在朋友屡劝不听的情况下,放弃了对他的忠告。这一点,显示出了他高超的交友艺术。
对朋友的规劝要适可而止,并不是耍滑头,也不是放弃方正之道,而是在深刻了解人性前提下的明智选择。因为当你在苦口婆心规劝朋友之时,即使他明明知道你是在为他好,也有可能在一时的冲动下伤害你。这种教训在历史上并非没有。
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的关系介于君臣与朋友之间。魏征一心直言进谏、忠心社稷,被后世称为一代良臣名相,也被李世民引为“得失铜镜”。不过,最终他还是难逃晚年唐太宗的积恨爆发,墓碑被砸。虽然唐太宗之后又悔恨不已,但一段君臣与朋友的佳话也以此为终。这就是过度“规过劝善”者所付出的巨大代价。
“规过劝善”虽然出于好意,但由于最终是要说服朋友听从自己的意见,因此多多少少带有些将自己意志强加于朋友的成分。朋友关系的存续是以相互尊重为前提的,容不得半点强求、干涉和控制。彼此之间,情趣相投、脾气对味则合、则交;反之,则离、则绝。如果“规过劝善”过度,则双方的默契和平衡将被打破,友好关系将不复存在。这就是过度“规过劝善”者所付出的巨大代价。
假如对方是对我们非常重要的人,必须让他接受正确意见,又该怎么办呢?对此,我们首先要把握三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是:多说顺耳忠言,不要贬低对方。我们要对人说忠言时,在未说之前,先以甘言冲淡其刺激性,肯定对方的优点,再说规劝的话,人家也就容易接受了。
《菜根谭》说:“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顾及对方的自尊心,不能因为自己的意见是对的,就理直气壮地坦率陈言。比如父母对孩子说:“你看隔壁的小明,又勤快、成绩又好,你咋不学学人家呢?”又比如妻子对丈夫说:“你瞧人家大刘,房子有了,车子有了,票子也有了,你有什么呢?”像这样的所谓忠言,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是听不进去的,说了不如不说。
第二个原则是:让对方明白你的好意。你说忠言,到底是为了贬低他抬高自己,还是为他好,他也许并不明白,所以你要设法让他感到你的好意。在此之前,忠言不必出口。此外,讲话时态度定要谦和诚恳,用语不能激烈,否则对方就会以为你在教训他;也不必过于委婉,否则他会认为你惺惺作态。
第三个原则是:选择适当的场合。原则上讲,最好避开第三者,以一对一方式进行,以免让对方产生当众出丑的感觉。把握了以上三个原则之后,还要讲究劝说的技巧。
南怀瑾大师还说:“对上位者如有不对的地方,做干部的,为了尽忠心,有劝告的责任。但劝告多次以后,他都不听,再勉强去说,自己就招来侮辱了。对朋友也是这样,过分的要求或劝告,次数多了,交情就疏远了。
把握分寸,营造和谐。“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不即不离之间,我们便达到了美的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