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在阴山脚下发生的并不只是战争,也有着难得的和平,也有着汉匈和好民族一家的安定。王昭君就是一位为汉族和少数民族和平共处立下大功的人。站在阴山主峰蜈蚣坝上放眼望去,但见九曲黄河腾起排排浊浪,它的支流、发源于阴山的大黑河在敕勒川上蜿蜒而行,汇入母亲河的怀抱。而在大黑河南岸,坐落着人们千秋咏叹的“昭君墓”。
汉元帝竟宁元年(前33),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自愿归附汉朝,受到汉王朝的欢迎。他亲自来到长安,表示愿与汉家和好,以保边塞安宁。汉元帝大喜,赐给他大批金银锦帛。在这次会见中,呼韩邪单于表达了和亲的愿望,汉元帝爽快地答应他的要求,将宫女王嫱赐给他做妻子。据《汉书》记载:“竟宁元年春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不忘恩德,乡慕礼义,复修朝贺之礼,愿保边塞之无穷,边陲长无兵革之事。”这便是昭君出塞的历史背景。
在漫长的封建时代,昭君出塞成为历代文人墨客的创作素材,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演绎着、咏叹着、敷陈着这个曲折感人的故事,出现了大量描写出塞和亲的文学作品和美术作品,杜甫写有《咏怀古迹》一诗,非常有名:
群山万壑出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昭君的故乡在长江岸边,她却来到了阴山脚下,她弹着心爱的琵琶,当然会有思念和怨恨。不过苦的是自己,乐的是大家,王昭君的功业是让后人歌颂怀念的。和亲保证了双方的安宁,和平才能发展,和平才是双赢,它远胜于不论哪一方的得胜,这是名垂史册的功业。
千百年来,各族人民怀念王昭君,因为她不畏路途遥远,不惧边塞艰苦,放弃宫廷中的舒适生活,她出塞和亲,起到了稳定汉王朝边境局势的积极作用。王昭君还把先进的汉文化带到了少数民族地区。她出塞后,汉匈之间六十多年没有发生战争,双方化干戈为玉帛,边境地区各族人民安居乐业,生产力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昭君出塞后被封为“宁胡阏氏”(即皇后),她为匈奴单于生有一男二女,她死后就葬在大黑河边。不过,内蒙古几个地方都有昭君墓,这可能源自善良人们的传说。千百年来,草原人民热爱着这位有远见卓识的美丽女子,希望她葬在自己的家乡,这些“假”昭君墓本身就表达了一种美好的愿望。
呼和浩特市旧城南十公里的大黑河畔的青冢,应该就是真正的昭君墓了。这是一个人工修筑的大土墓。高十余丈,在这辽阔的平畴沃野上,显得巍峨高耸、姿态雄壮。据说当年昭君出塞,她随着迎亲的队伍来到大黑河边,只见朔风怒吼、飞沙走石,马队不能前进。昭君勒住马,弹起她心爱的琵琶,顿时风停沙住,天空彩云缭绕,地上冰雪消融。后来,昭君和单于走遍了阴山南北,昭君走到哪里,哪里就水草丰美、人畜两旺。她还有一个美丽的锦囊,里面装满了各种植物的种子,昭君取出来一撒,塞外就长上了庄稼。昭君去世以后,就埋在这里。每年秋天,塞外草木枯黄的时候,唯独昭君墓上草木葱茏,因此,人们又把昭君墓称作“青冢”。
王昭君,作为一位伟大的和平使者,她的形象,在各民族人民的心中永远是美丽的,昭君墓当然万古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