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心中的阳关是这样的:
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寒尘。
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
——王维《送刘司直赴安西》
发到阳关白,书今远报君。
——岑参《岁暮碛外寄元撝》
弱水应无地,阳关已近天。
——杜甫《送人从军》
唐诗中对阳关这样歌唱:
十二年前边塞行,坐中无语叹歌情。
不堪昨夜先垂泪,西去阳关第一声。
——张祜《听歌二首》
红绽樱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
——李商隐《赠歌伎二首》
醉里不辞金爵满,阳关一曲肠千断。
——冯延巳《蝶恋花》
唐代诗人王维的《渭城曲》,经配曲吟歌,名《阳关三叠》,历称千古绝唱。在王维所处的年代,出了阳关就等于今天的踏出国门。王维诗中提到的阳关,就在今天敦煌以南,西汉王朝为抗击匈奴、经营西域,在河西走廊设置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同时建立了阳关和玉门关。阳关名气虽没有玉门关大,但它为丝绸之路西出敦煌、通西域南道的必经关卡,是当时中原贯通西域的门户。西汉至唐,许多王朝都把这里作为军事重地派兵把守。宋以后,流沙吞噬,逼着人们东撤,阳关被无情的沙漠掩埋了。汉代的丝绸之路,东起长安,至敦煌后分为南北两路:南路从敦煌南出阳关,至楼兰,沿昆仑山北麓西行而去;北路从敦煌西北出玉门关,经车师,沿天山西行。阳关是南线商旅出关的一个重要关口。当年中国的“四大发明”从这里西传,中国的丝绸和瓷器也是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进入西方世界;而西来的客商,西来的宗教,也是从这里东入中原。当年,驼铃叮当,一批批出入阳关的人们在这里交验通关文牒,一批批文人墨客也在这里咏出了许多千古绝唱。玄奘取经归来,就是从西域东入阳关,直到今天,阳关大漠中还留下了那块黑色的“晒经石”和那个历经磨难终见阳光的故事。边塞诗人岑参“二年领公事,两度过阳关”(《寄宇文判官》)的诗句,正说明他入阳关的次数也不少。
阳关作为通往西域的门户,又是丝绸之路南路的必经关隘,其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它的附近就曾是短兵相接、刀光剑影的古战场。无数将士在这里血洒沙场,命归黄泉。有人说阳关的沙土与别处不同,色泽浓郁,多呈殷红,在这里仿佛能听见昔日那直啸九天的阵阵杀声。唐诗人王维确实温厚到了极点,对于这么一个阳关,他的《渭城曲》中仍然缠绵淡雅,丝毫不露凌厉惊骇之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是那样的含蓄,是那样的温厚淡雅,“还是再喝一杯酒吧!西出阳关就再没有我这样的老朋友啦!”西出阳关到底会遇到什么,诗人却不去说它。这大概是诗人身还在渭城,离阳关太远了的缘故吧。读罢王维的《送平澹然判官》读者便会感到这位温厚儒者,一旦近了阳关,也有他剑拔弩张的时候:
不识阳关路,新从定远侯。
黄云断春色,画角起边愁。
瀚海经年到,交河出塞流。
须令外国使,知饮月氏头。
古往今来,阳关是一个让武士慷慨豪迈的地方,是一个让文人心潮澎湃的地方。
阳关,位于敦煌城西南七十公里的“古董滩”上,因在玉门关之阳而得名。而今,昔日的阳关城早已荡然无存,仅有墩墩山上的一座烽火台仍傲然屹立着。山下南面有一片望不到头的大沙滩。云山浩渺,大漠苍茫,巍峨挺拔的阳关烽燧犹如瀚海沙漠中的神秘古堡,一派峥嵘奇崛的大漠风光。经考古队挖掘,沙滩上有大片版筑遗址,房基排列整齐而清晰,面积约上万平方米。附近还有一段高不过二尺的断断续续的城堡墙基,这就是阳关遗址。当地人称之为古董滩。这里流沙茫茫,一道道错落起伏的沙丘从东到西自然排列成二十余座大沙梁。沙梁之间,为砾石平地。颜色乌黑、质地细腻、坚硬如石的砖瓦碎片随处可见。据说昔日有名的“阳关砚”就是用这种铁砖磨制的。因为它曾是阳关城墙上的砖块,便称之为阳关砖,用它做的砚台便叫“阳关砚”。用阳关砚磨墨写字十分方便,其特点是冬不结冰,夏不缩水。如果你运气好,在古董滩,还会拣到金、银、玛瑙、五铢饯、陶器、箭头、铁刀片……当地人说:“进了古董滩,空手不回还。”沙滩上的古董为啥这样多呢?相传唐天子为了和西域于阗国交好,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于阗国王。皇帝下嫁公主,自然送了好多嫁妆。金银珠宝,钱币绸缎,应有尽有。送亲队伍带着嫁妆,经长途跋涉,来到了阳关,他们歇息休整,准备出关。不料,当天晚上就狂风大作,黄沙四起,天昏地暗。七天七夜后才风停沙住,送亲的队伍和这里的城镇、村庄、田园,全部被埋在了沙丘之下。从此,这里便荒芜了。天长日久,大风刮起,流沙移动,被沙丘埋没的东西露出了地面,就成古董滩了。
来到阳关,站在古董滩上,你会强烈地感受到时间是会让一切都成为古董的,也许今天的脚印会被下一场风沙掩埋,没有谁能抵御岁月的风沙,没有谁能在一个时间单位上永远站立,人不能,阳关也不能;没有谁能在一个空间的单位上永远地守候,人不能,阳关却能。实际上,从儿时背诵唐诗起,阳关也就长久地守候在我们的心中,它就在我们心中等待着虚实合一的时候。阳关就是这样的一个虚实合一、天地会聚的交点。
现在在烽火台高耸的墩墩山上,已修建有名人碑文长廊。游人漫步在长廊里,既可欣赏历代名人的诗词书法,又可凭吊古阳关遗址,还可以远眺绿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风光。这里也是一个体味唐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王维)的最佳地方。在这里极目天涯,云山浩渺,大漠苍茫,“平沙万里绝人烟”(《碛中作》岑参)的戈壁滩,在夕阳的映照下宛如条条火龙,一直燃烧到天边。好一派绝域风光!
站在阳关,自然会想起“阳关道”来。“阳关道”原指古代经阳关通向西域的大道。而今古阳关道早已消逝,游客只会看到一条被人和马蹄踏出来的沙尘小路。即便如此,站在饱含文化底蕴的阳关道前,极目远眺无边的大漠和高远的天空,每个人还是会涌起一种豁然开朗、前途无限的信念,期望人生从此走过低沉、一路坦荡。“阳关道”在《辞海》中引申为比喻一条有光明前途的道路。所以便有了“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走尽崎岖路,踏上阳关道”的说法。从中我们不难领悟出“阳关”两字寄托着古人历经千难万险后踏上光明前程的渴望。如果说走过阳关便是“大道如青天”的好兆头,那么阳关就是阳光总在风雨后的转折点。那么,阳关就蕴涵着历经人生磨难后的绝不放弃,也是自我勉励的顽强动力。既然踏上了阳关道,游人也不妨从此祈望自己的人生会灿烂辉煌吧!
天涯有多远?漂泊的足音一遍遍叩响了阳关!前脚踏出了青青客舍,你就开始了艰苦的跋涉,直到后脚踏上了阳关。天涯有多远?等不及云聚,云又飘散;等不及沙落,风又吹散。直到终点又变成了起点。阳关,似乎永远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只是一个思念的习惯。这有些太过悲伤了,来,也试试西出阳关。
旅行指南
鸣沙山——月牙泉
鸣沙山位于敦煌市城南五公里。古往今来以“山泉共处,沙水共生”的奇妙景观著称于世,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鸣沙山,因沙动有声而得名。其山沙垄相衔,峰如刀刃,远看连绵起伏如虬龙蜿蜒,又似大海中的波涛涌荡,甚为壮观。其沙如遇摩擦振动,便会殷殷发声,轻若丝竹,重如雷鸣。月牙泉处于鸣沙山环抱之中,因其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水质甘洌,清澈如镜。千百年来沙山环泉而不被掩埋,地处干旱沙漠而泉水不浊不涸,实数罕见。鸣沙山、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一对孪生姐妹,可谓“山以灵而故鸣,水以神而益秀”。